文章阐述了运用炙甘草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早搏的临证体会.
作者:朱崇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文章列举3个实例(项汗案、食泻案、复视案)阐述了补中益气汤在治疗疑难病中的作用.
作者:唐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屈指肌腱修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与意义. 方法:对98例(139指)无合并骨折的屈指肌腱断裂伤予以缝接,术后1~2天起开始被动屈指辅以主动伸指练习,并逐步加大幅度,4周后开始自动活动锻炼,依次给予音频、超声波等理疗及中药熏洗,出院后每周随访1次,并继续给予指导积极功能锻炼.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时间为6~24个月,采用TAM法评定伤指功能,优111指(79.2%),良14指(10.1%),可8指(5.8%),差6指(4.9%). 结论:肌腱修复术后,腱周粘连不可避免,采取有控制的早期活动,适时配合理疗,可促进非限制性粘连形成,增加修复腱在鞘内滑动度,并早期恢复腱强度;早期活动宜从术后1~2天开始.
作者:向清国;唐长友;陈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文章从现代化研究、临床研究、文献研究3方面阐述中医诊断学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作者:郭霞;瞿岳云;王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文章基于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进行针灸创新的许多方法,如开展多科学的综合研究,建立较细的分科体系,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等,并强调只有创新,针灸才有未来.
作者:张小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补阳还五胶囊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补阳还五胶囊中大黄进行鉴别;HPLC法对大黄中有效成分大黄素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Diamonsil ODS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90:10);流速:1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54nm.结果:补阳还五胶囊与大黄酸对照药品在TLC色谱中相同的位置上显橙黄色荧光斑点;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1.40305×10-5-0.17670,r=0.999,样品在0.0294~0.147μg含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定性定量方法简便易行,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为补阳还五胶囊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卓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2005年1月6日开幕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高强提出,要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中医药事业万代常青的高度,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抓住发展重点,找准关键环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推动中医药事业协调发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解语丹结合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在常规对症处理基础上予以汤剂解语丹加减内服,对照组在常规对症处理基础上予以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同时治疗20天,观察治疗前后失语症疗效及中风病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汉语评测分值改善,失语症疗效总有效率及中风病综合疗效总有效率3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解语丹结合常规治疗缺血中风失语症有较好疗效,且安全副作用少.
作者:王玉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文章从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中成药治疗、中医特色治疗、中医科研等方面进行阐述,系统地回顾总结了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曾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泰方提取物预处理减轻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钳夹双侧颈总动脉建立沙土鼠脑缺血模型,将65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脑缺血预处理组(IPC组)、脑泰方提取物预处理组(NPC组),根据再灌注不同时间(24、48、72 h和7天).将IR组、IPC组、NPC组各分4个亚组(n=5).观察各时相沙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状况,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1)IPC组、NPC组与IR组同期比较,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P<0.05),脑组织结构明显改善;(2)各组不同时相比较: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逐渐减少,至第7天达低;(3)药物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泰方提取物预处理具有抑制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谭琥;葛金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静滴,两组均治疗15天.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缓解、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
作者:彭筱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内服乌蛇三虫汤,外用中药熏洗.对照组采用赛庚啶、西替利嗪内服,外用肤疾宁硬膏.结果:治疗组38例中痊愈10例,显效13例,好转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8.95%.对照组32例中痊愈4例,显效8例,好转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6.2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较好.
作者:黎华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加味黄芪五物汤结合常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70例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在此基础上,加服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两组连续治疗30天后,观察所有入选病例肌电图、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等指标改善情况及有无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综合疗效,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能明显降低血中ET、TXB2水平(P<0.05),升高NO水平(P<0.05),治疗中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加味黄芪五物汤结合常规治疗DPN较安全、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兰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结合常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60例予以葛根素注射液静滴,对照组60例予以654-2 10mg静滴,半个月为1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肌电图变化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3.3%,总有效率88.8%;对照组显效率40%,总有效率76.7%.两组比较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与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幅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指数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结合常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彭运亮;任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对古今所提及的约120项证素概念,根据证素的基本特征、文献资料、临床实际、证素精要、约定俗成等原则,对其进行分析辨别,筛除不合理的项目,初步提取出规范的病位证素19项、病性证素31项,五官专科病位9项,待定或暂作特殊者9项.
作者:朱文锋;甘慧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竹黄颗粒剂Ⅱ号治疗银屑病疗效.方法:随机将银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以竹黄颗粒剂Ⅱ号治疗,对照组用银屑灵治疗,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5%和9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0%和80%,两组比较,P<0.05.且竹黄组在降低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方面显著优于银屑组(P<0.01).结论:竹黄颗粒剂Ⅱ号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作者:钱方;杨志波;欧阳恒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文章从西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白癜风的现状进行了阐述,认为尽管治疗白癜风的药物及方法诸多,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目前尚没有特效药,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作者:周平兰;欧阳恒;王竹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通过对近几年几种天然澄清剂在中药水提液澄清工艺中的应用进行回顾,发现壳聚糖、ZTC1+1天然澄清剂、101果汁澄清剂等3种天然澄清剂在中药水提液精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其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成分中药影响的研究还尚待研究.
作者:颜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文章阐述了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临床经验.如前列腺炎诊断须分类辨病,从湿热血瘀入手辨证求本,治疗上应重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综合施治,用药则以清热利湿为主,祛瘀止痛为要.而前列腺增生症诊断重在全面检查,辨证以气虚、血瘀为本,治疗宜益气利水、活血散结.
作者:贺菊乔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