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华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以及对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该院接诊的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2例体检健康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48周,治疗前后取外周血,采用RT-PCR法检测HBVDNA,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的关系.对照组取外周血仅检测CD4+CD25+Treg、Treg.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ALT、AST、HBV DNA均低于治疗前(P<0.01),恩替卡韦治疗48周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Tre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潘华将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究支气管扩张长期采用低剂量罗红霉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并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予以罗红霉素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与痰量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高于对照组的80% (P <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与痰量明显比对照组的少(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长期采用低剂量罗红霉素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使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使痰量明显减少.
作者:冯绍斌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儿童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36例接种后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儿童进行研究,对出现的异常反应进行分析比较,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36例患者主要为接种麻疹疫苗13.3%、无细胞百白破疫苗27.1%、乙脑减毒疫苗10%,其中异常多以过敏性皮疹为主要表现,过敏性皮疹出现的概率显著高于热性惊厥、无菌性脓肿和晕厥所占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的预防接种对于家庭和社会都存在着重大的意义,接种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接种的规范流程,采取积极有效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预防措施,尽可能的避免其的发生.
作者:殷炳翠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延续护理对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和生理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医院治疗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5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45例患者给予延续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理社会的适应能力.结果:研究组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对照组,且两项指标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延续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加强生理社会的适应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贾雪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心肺复苏技术的起源很早,差不多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医学技术变得越来越高明,心肺复苏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心肺复苏技术的施救的措施开始多元化,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美国心肺病学会于2012年将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症救治指南面世成功.心肺骤停者恢复自主循环的概率已经达到了40% ~ 60%,相比较之前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如今目前的技术能够大比例的抢救心肺骤停患者,但还不能保证所有的患者全部被有效救治,该技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这类康复患者在早期伴有各种并发症的危险,所以心肺复苏患者的彻底康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本文作者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加上本身救治了很多成功的心肺复苏患者,主要分析了心血管急症复苏的临床过程,对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变化,特别是在完成心肺复苏临床程序之后的改变.随后详细阐述能够引起其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为心肺复苏患者康复后在早期容易出现反弹的情况,后提出几点建议,针对避免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希望对此类疾病有参考价值.
作者:王红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探究.方法:选取该院2014~ 2016年收治的13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出现精神障碍的研究组、未出现精神障碍的对照组,对比分析术后精神障碍相关因素.结果: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相关因素包括出血、疼痛、睡眠以及心理等,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结论: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精神障碍产生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要加大护理力度,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作者:肖祥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应用舒适护理对于进行胰十二指肠术切除后的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时段内60例在我院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围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在舒适度,满意度,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较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显示出显著良好的效果,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舒适护理的方式对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同时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朱红筠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手术后腹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护理要点.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进行剖宫产分娩后腹胀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进行优质护理干预.结果:在术后1~5天内所有患者腹胀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排气排便功能恢复.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给予正确、及时的护理对产妇饮食、活动、腹部按摩、止痛等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腹胀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冯妮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滑膜骨软骨瘤病X线和CT影像诊断.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医院收治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72例,分别采用X线和CT影像进行诊断.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X线诊断和CT诊断结果.结果:X线诊断结果为:患侧关节周围增白环浓密,中心区域相对较浅.骨化或钙化影像呈不同形状存在且大小不一,形状主要包括鸡蛋状、斑点状、石榴子状、卵圆状,部分为堆积聚集状态,部分为分散状态.CT诊断结果为:存在结节性骨化或钙化情况,位置在关节周围及关节内侧,大小、数量均存在差异.在关节面,未发生显著的骨质破坏,在膝关节中,游离体通常在髌上囊中,在肘关节中,则主要在肘关节屈曲中.结论:在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中,采用X线和CT影像诊断,对于骨化及钙化的有立体、悬垂体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在临床上应将其与其它检查方法相结合,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作者:姜津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与分析社区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疗效.方法:选取某社区长期卧床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社区护理.对比两组压疮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为5.0%(2/40)、护理满意度为97.5% (39/40),明显优于对照组17.5% (7/40)、77.5% (31/40),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疗效显著,即能显著减少压疮发生率,并能促使患者则达到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胡金霞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要点及效果.方法:将100例该院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将应用常规护理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护理后实验组的SDS评分和SDS评分显著降低(P<0.05),SF-36评分显著增加(P<0.05).结论:为慢性胃溃疡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能让其心态保持积极和平稳,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钟慧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对于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行以不同剂量的黄体酮进行治疗,探究合适的剂量.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141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三组,都采用黄体酮进行治疗,Ⅰ组47例用药剂量为100 mg/d,Ⅱ组47例用药剂量为200 mg/d,Ⅲ组47例用药剂量为300 mg/d.连续用药10天,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流血持续时间、流血量、子宫内膜厚度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流血持续时间、流血量对比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对比差异显著(P<0.05),Ⅰ组、Ⅲ组对比差异没有意义(P>0.05);Ⅰ组、Ⅱ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Ⅲ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应用黄体酮治疗的效果显著,剂量定为200 mg/d,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效果更显著,建议临床应用.
作者:郑莉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究首次不同剖宫产切口对腹壁、腹腔粘连性的影响.方法:以该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第一次剖宫产切口的不同分成: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40例(对照组)、新式剖宫产术32例(实验组),比较两组产妇术后腹壁与腹腔粘连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术后腹壁和腹腔粘连的发生率都要低于对照组,数据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首次采用新式剖宫产手术可有效减少产妇腹壁、腹腔粘连,能保证母婴健康,在临床上可做积极的推广、应用.
作者:程凤英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应用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将该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6例,48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48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先进行常规心电图观察,再使用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经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出现414阵次ST段缺血性变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T段降低幅度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ST段降低幅度对比,差异不显著无意义(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显著有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应用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诊断中,能有效的检测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的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孙林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细化教育后对认知状况的影响.采取细化健康教育后可明显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改善患者疾病状况和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作者:王阿姣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析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作用效果.方法:挑选60例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入院的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给予两组脑出血患者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次,2次/日),持续治疗14日.结果:研究结束后,对照组患者中基本痊愈有9例,显著进步有6例,进步有8例,无效有7例;研究组患者中基本痊愈有20例,显著进步有5例,进步有4例,无效有1例;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改善,而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依这拉奉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作用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韩建洲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对小儿肺吸虫病伴发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以该院收治的4例肺吸虫病伴发多浆膜腔积液患儿为例,给予其口服吡喹酮与心包穿刺引流治疗,并展开一般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及心包穿刺引流护理等护理操作.结果:本组4例惠儿经B超与心超复查,显示多浆膜腔积液均完全消失,病情好转后出院,住院时间8 ~17 d,平均12.5 d.患儿家属满意度为100%.结论:在给予肺吸虫病伴多浆膜腔积液患儿治疗的同时,对其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加快其身体的康复,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常丽琴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究麻疹疫苗高覆盖背景下的麻疹控制策略.方法:将该市2010~2016年的人口数据统计治疗,以及痰病防控中心提供的这5年的疫情汇编资料纳入研究,统计麻疹病例及其基本资料,记录麻疹发病人数、抗体阳性人数及麻疹病例中的免疫患者人数,计算百分比,计算不同年龄段的麻疹发病率.结果:从2010年至2016年,平均疫苗接种率为97.84%,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阳性率为95.18%,小于8个月的患儿占比18.18%,15岁以上的患者占比33.72%.结论:在麻疹疫苗高覆盖背景下,为了有效控制麻疹,应充分贯彻落实儿童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工作,研发新型麻疹疫苗和接种方式.
作者:杨冬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不同孕周胎儿畸形的价值.方法:在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在该院产检的孕妇中选出1 5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的孕周不同分成孕早期组(11~ 17 w)、孕中期组(18~27 w)、孕晚期组(28 ~40 w);对全部孕妇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对于疑似胎儿畸形的孕妇再次行四维超声检查,统计三组孕妇的检查结果.结果:二维、四维超声联合检查对胎儿畸形检出率96.61%明显高于二维超声检查的82.20%,P<0.01;对于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二维、四维超声联合检查的确诊率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检查(P<0.05).结论:二维超声和四维超声联合检查诊断不同孕周胎儿畸形的准确率高,可以及早发现胎儿畸形,提高检出率,为产前筛查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乔磊;谢丽娜;杨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究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在胸闷胸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针对100例胸闷胸痛患者实施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同时对患者监测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监测的价值.结果:本次共计纳入的100例患者,监测可见38例患者存在心律异常现象,有3例患者为早期复极综合征,30例为ST-T段非特异性改变,20例为ST-T段特异性改变,9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显示正常.结论:胸闷胸痛患者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患者病情监测具有重要价值,利于临床及时诊断治疗,因此可广泛借鉴使用.
作者:张静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