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优质护理方法分析

徐敏

关键词:骨折, 康复, 优质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优质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94例骨折患者,数字抽取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骨关节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骨关节康复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并对此进行有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消化内科患者共120例,并随机对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医院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给予优质护理,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进行有效的判定。结果:对照组采用医院常规的护理方法,共有患者60例,对护理满意的30例,一般的20例,不满意的10例,总满意度为83.33%;观察组采用的使优质护理方法,共有患者60例,对优质护理满意的40例,一般的15例,不满意的5例,总满意度为91.67%。结论:对消化内科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在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对患者的恢复状况有着比较积极的作用,因此,值得推广。

    作者:袁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袋鼠式护理对减轻早产儿静脉穿刺疼痛反应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并且探讨袋鼠式的护理措施对于缓和早产儿实行静脉刺穿时出现疼痛反应当中的效果。方法:将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接收的150例不需要辅助呼吸并且没有应用过镇痛和镇静药品,日龄在10天的34周作用早产儿实行研究,并将他们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例数为75例。对照组患者不需要实行干预,研究组选择袋鼠式的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啼哭的维持时间。结果:研究组新生儿持续啼哭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 <0.01)。结论:选择袋鼠式的护理措施可以将早产儿实行静脉刺穿时产生的疼痛感有效减轻。

    作者:沈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56例多囊卵巢综合症血脂水平测定及意义研究

    多囊卵巢综合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和肥胖等症状,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生化指标出现紊乱。病因未明,但据研究对机体多系统均有影响,本研究对56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方面的异常进行分析,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的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可以促发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需要综合治疗。

    作者:梁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探索

    目的:研究分析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该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同样的治疗方法,将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针灸组与常规组,两组各纳入患者44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针灸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行针灸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愈时间与 portmann 评分。结果:经统计分析,针灸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愈时间与 portmann 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缩短治愈时间,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75岁以上房颤患者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75岁以上房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组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对照组给予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对两组75岁以上房颤患者给予24个月有效随访,记录各组抗凝效果及华法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75岁以上房颤患者经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后均顺利完成24个月有效随访(随访成功率100.00%),其中研究组栓塞发生率(17.86%)与对照组(栓塞发生率10.71%)对比结果 P >0.05,提示两组抗凝效果均较为理想;研究组华法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21.43%)显著低于对照组(53.57%,P <0.05),提示研究组用药安全性较优。结论:对75岁以上房颤患者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武建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益心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益心汤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64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32例,治疗方案为常规西药+益心汤)和西医组(32例,治疗方案为常规西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中医组治疗效果优于西医组(P <0.05)。结论:将益心汤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可较好地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疗效理想,推荐使用。

    作者:周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二甲双胍联合复方罗布麻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复方罗布麻片对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及调脂作用。方法:140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给予厄贝沙坦分散片150 mg/d,辛伐他汀胶囊20 mg/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治疗组104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500~1000/d,复方罗布麻片2片、3次/d。对两组患者血压进行检测,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2周后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脂化验。结果:治疗组在治疗2 w 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下降,6 w 后血压降为正常,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P <0.01);治疗6~12 w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1)。治疗组治疗12周后 TG、TC 和 LDL -C 显著下降,HDL -C 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二甲双胍合并复方罗布麻片对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在降糖的同时具有较稳定的降压和调脂效果,同时又可减少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作者:黄绍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与老年痴呆患者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与老年痴呆(AD)患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102例作为实验组,根据缺血指数量表分不同,混合型痴呆35例,血管性痴呆27例,阿尔莫兹海默病40例;根据 MMSE 量表分为轻度组38例,中度组40例和重度组24例,另选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 Hcy 水平,并比较。结果:实验组不同临床分型 AD 患者和不同严重程度痴呆患者血浆 Hcy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提高(P <0.05),且实验组患者血浆 Hcy 水平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高而增高(P <0.05),二者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痴呆患者血清 Hcy 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高水平 Hcy 对老年痴呆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

    作者:郑彩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心理护理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住院精神病患者58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结果差异显著(P <0.05)。结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进一步临床推广的价值。

    作者:夏晓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胃溃疡胃镜下诊断与治疗效果的探讨

    目的:探讨对胃溃疡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96例胃溃疡患者,其中观察组中有48例患者,对照组中有48例患者。对观察组中的胃溃疡患者采用胃镜下清创术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中患者则采用单纯常规的药物治疗。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段,比较两组胃溃疡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患者预后的复发率,从而讨论对胃溃疡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及治疗的优异性。结果:通过诊断及治疗后,观察组中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患者。对照组中的患者预后复发率高于观察组中的患者。结论:通过实验发现,对胃溃疡患者进行胃镜下的诊断及治疗,可以降低患者胃溃疡的复发,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可以进行推广。

    作者:陈才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病案延迟归档的影响与对策

    病案是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文件资料,包括患者本人或他人对病情的主观描述和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客观检查结果及医务人员对病情的分析、诊疗过程和转归情况的记录以及与之相关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单据。病案的回收管理是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只有对病案做到及时回收,才能确保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病案延迟归档的现象,不仅影响数据统计及利用、质量监控,甚至造成患方不必要投诉和纠纷。本文主要分析病案延迟归档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消除这些影响的对策。

    作者:蔡伟;刘宏;王声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该院急诊危重症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经口气管插管治疗,观察组经鼻气管插管治疗,观察两组插管抢救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8.33%,P <0.05)。结论: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各有优势,应根据急诊患者的病情状况合理选择插管方式。

    作者:吉丹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痛风10例护理体会

    痛风是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典型发作表现为受累关节突发剧痛,伴红肿拒按,持续数天可缓解,间歇期可无不适,但病史长反复发作者,会出现痛风石沉积,关节破坏,功能丧失。目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炎镇痛为主,但药物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臭氧大自血治疗痛风既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又无药物的副作用,我院自2015年9月开展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痛风这项新技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何兴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神经保护药物的进展和展望

    目的:本文基于缺血性脑中风的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结合近年来有关药物治疗该类病症的研究报道,重点对神经保护药物的应用情况和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对新药研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作者:许春立;徐敉;王琦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颞颌关节疾病的核磁共振诊断

    目的:验证核磁共振在扫描颞颌关节各种疾病中具有较高价值。方法:临床上将患病者置于特殊的核磁共振仪中,利用仪器的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患者颞颌关节内氢原子核,并引起这些原子核共振,同时会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当停止射频脉冲以后。由于氢原子能量较高时不稳定,需要通过释放能量达到基态。所以氢原子核会在释放能量过程中会发射一定频率的电信号。同时仪器内的接受器会接收信号,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程序处理后得到模拟图像。结果:通过对多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同时进行 X 光等多设备检查。核磁共振加权图像可清楚显示颞颌关节的解剖结构,而且准确率较高。结论:核磁共振在颞颌关节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郭春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8例锁骨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对所有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65例(95.59%)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早(2~6个月),达到解剖复位,骨折端未出现异常,肩关节受限的情况不存在,无痛感;术后2个月出现钢板断裂的有2例,占所有患者的2.94%。结论:给予锁骨骨折患者行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提高骨折解剖复位愈合的机率,且该手术实用、简便,值得在临床上借鉴。

    作者:郭永;王树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部手术后肠外瘘采用介入下置管引流联合臭氧治疗的分析

    目的:观察并分析腹部手术后肠外瘘采用介入下置管引流联合臭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接诊的70例腹部手术后肠外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法作为此次研究原则,共分为2组各35例,其中1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另1组为观察组,采取介入下置管引流联合臭氧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显示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 >0.05)。结论:对腹部手术后肠外瘘患者采取介入下置管引流联合臭氧进行临床治疗疗效较为理想,且可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焦秀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的影响研究

    目的:就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该院所接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方法对患者疼痛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人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显著高于对照组(79.7%,P <0.05)。结论:护理干预能短时间内帮助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缓解疼痛,助其恢复关节功能。

    作者:常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尿激酶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尿激酶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采用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按照不同的处理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术中采用尿激酶进行引流)和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终均治愈,并没有1例患者死亡。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0.6±0.1)h 明显少于对照组[(1.7±0.1)h,P <0.05]。对照组中18例患者出现气颅,1例患者对侧发生颅内血肿;观察组中8例患者出现气颅,并没有患者出现对侧颅内血肿,观察组患者术后气颅发生率(40%)、对侧颅内血肿发生率(0%)明显高于对照组(90%、5%,P <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血肿钻孔引流术的过程中采用尿激酶进行引流的效果良好,不仅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也可有效降低术后气颅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广卫;司马国忠;唐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儿退热口服液对小儿上感发热的治疗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小儿退热口服液对小儿上感发热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小儿上感发热患儿148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74例。对照组患儿使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病毒唑以及青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则使用退热口服液实施治疗。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74例患儿24小时内其体温能够降到正常数值,同时体温较高的现象没有反弹的患者有72,总治疗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74例患儿24 h 内其体温能够降到正常数值,同时体温较高的现象没有反弹的患者有6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4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使用小儿退热口服液对小儿上感发热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付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