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杰
目的:就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糖尿病护理小组的作用做研究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9例糖尿病病患,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以及观察组(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两组,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55%显然低于观察组94%(P <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在血糖控制以及并发率控制上都不及观察组,差异明显(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糖尿病护理小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极好的对血糖和并发率进行控制,也可提升病患的护理满意率,是一种安全且效果较好的临床护理方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和应用。
作者:刘秋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多排 CT 螺旋和横断扫描技术在新生儿颅脑检查中的参数设置效果。方法:使用螺旋和横断两种不同扫描方式对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采取这种治疗的新生儿颅脑疾病患者160例,采取逐渐降低扫描参数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在得出新生儿颅脑情况后,做出佳的判别方法。并针对两种方法的检测效果进行对比,判断检测结果的具体效果,扫描过程中,采取分组扫描的形式进行,对每组扫描的结果进行专家判断,对图像的清晰度以及脑组织的层次进行划分,分析每组图像中所显示出来的情况,并做对比。结果:多排 CT 螺旋扫描的低使用扫描70 mAs,横断扫描低40 mAs,两组的低扫描参数均符合常规扫描要求,且效果符合判断标准。结论:多排螺旋 CT 扫描中合适的扫描方式是横断扫描,其低扫描参数为120 KV,40 mAs,在临床的诊断扫描中,可进行普及使用。
作者:黄思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病案是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文件资料,包括患者本人或他人对病情的主观描述和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客观检查结果及医务人员对病情的分析、诊疗过程和转归情况的记录以及与之相关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单据。病案的回收管理是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只有对病案做到及时回收,才能确保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病案延迟归档的现象,不仅影响数据统计及利用、质量监控,甚至造成患方不必要投诉和纠纷。本文主要分析病案延迟归档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消除这些影响的对策。
作者:蔡伟;刘宏;王声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就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该院所接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方法对患者疼痛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人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显著高于对照组(79.7%,P <0.05)。结论:护理干预能短时间内帮助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缓解疼痛,助其恢复关节功能。
作者:常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后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于该院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止血方法的不同分为超声刀组(31例)、单极电凝组(38例)、双极电凝组(41例)以及镜下缝合组(3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时血清中 FSH、LH 及 E2的含量。结果:术后1个月时,各组患者的血清中 E2水平均较手术前明显下降(P <0.05),FSH 与 LH 则较术前明显升高(P <0.05),以单极电凝组患者 E2下降和 FSH、LH 升高为明显(P <0.05);术后3个月时,超声刀组和镜下缝合组的血清 E2含量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单极电凝组、双极电凝组 E2含量低于术前(P <0.05),各组患者血清 FSH 和 LH 仍高于术前(P <0.05);术后12个月时,单极电凝组和双极电凝组的血清 E2含量仍低于术前(P <0.05),FSH 和 LH 高于术前(P <0.05)。结论: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后采用不同的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尽量避免使用电凝止血方式,而使用超声刀或镜下缝合方式进行止血。
作者:黄婉珊;陆燕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析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中 B 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采用 B 超对其进行检测,分析其病理类型,评估 B 超诊断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应用价值。结果:采用 B 超检测,5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诊断准确性为92.16%;14例甲状腺瘤患者诊断准确性为85.71%;9例甲状腺癌患者诊断准确性为22.22%;6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诊断准确性为16.67%。结论:利用 B 超诊断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诊断水平,操作便捷、诊断高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尹立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本次主要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运用头孢呋辛钠联合氨溴索治疗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28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头孢呋辛钠,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氨溴索。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临床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运用头孢呋辛钠联合氨溴索治疗,此种治疗方式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让患者能够早日回归家庭,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陈德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患者100例,入组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了优质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患者。优质组患者治疗期间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常规组患者治疗期间实施心血管内科常规临床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干预实施后,优质组患者的以上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05)。优质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8.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4.0%,P <0.05)。结论:心血管内科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热西旦·托胡提;明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析比较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8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甲组(n =45)、乙组(n =44)。甲组给予快速血清学检验,乙组给予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对两组患儿检测结果予以观察比较。结果:甲组、乙组患儿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2%、8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然而,为了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可以联用两种检测方式。
作者:刘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忽视了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冠心病的多发人群开始转向于年轻人[1]。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近几年来,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运用十分广泛,其具有止血快、缩短了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手术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性高、患者术后身体恢复快等优势[2]。我院在2013年5月到2015年12月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12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裴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六项 EB 病毒指标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该实验室收集了366份已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资料,其同时做了 EB 病毒六项指标检测,其分别为 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EB 病毒衣壳抗原 IgM抗体、EB病毒早期抗原 IgG 抗体、EB 病毒早期抗原 IgM抗体、EB 病毒核抗原 IgG 抗体、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亲合力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进行检测,综合分析以确定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结果:366份标本中 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阳性率为89.6%,EB 病毒衣壳抗原 IgM抗体阳性率为45.2%,EB 病毒早期抗原 IgG 抗体阳性率为48.5%,EB 病毒早期抗原 IgM抗体阳性率为32.2%,EB 病毒核抗原 IgG 抗体阳性率为56.2%,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高亲合力阳性率为39.2%,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低亲合力阳性率为58.2%。结论:六项 EB 病毒指标联合检测,并动态监测指标的变化,在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监测疗效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钟华;朱瑞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就目前来看,我国医患关系逐渐呈现出不协调的态势,长此以往导致患者和医院之间的矛盾之间加深,从而医患关系逐渐恶化。对医务人员的殴打、攻击、侮辱等事件屡见不鲜,医患关系已不单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1]。虽然在医疗工作的环境中,医护人员经常受到矛盾冲突的困扰,一些医务人员由于面对不断紧张的医患关系,从而发生了剧烈的肢体冲突。身在这种环境下,医护人员要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检查自己是否有所失职。医患不和谐虽然并不是单方的作用,其社会新闻的导向、患者家属文化程度较低、素养较差,皆为问题发生的因素,但更多的我们要以院方为主要失责人[2]。电话回访可以真实的反馈患者的就医感受,无疑是医院与患者,医院与社会之间进行沟通的良好途径,拉近医院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这也是院方进行科学化宣传的有利方法。
作者:侯吉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经阴道子宫肌瘤剜除术在妇科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该院妇科行子宫肌瘤剜除术的患者108例,其中经阴道子宫肌瘤剜除术者54例为观察组,经腹子宫肌瘤剜除术者5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发热率也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剜除术能有效缩短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等优点,有利于患者子宫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陆燕运;黄婉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本文以生化设备为主题,探讨相关的故障要点与维修处理措施。首先对生化设备的养护与维修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介绍了易出现的故障,并结合维修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引起对这方面问题的更多关注与更广泛的交流,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维修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作者:谢泽华;谢权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妊娠合并脑出血:脑血管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脑出血发病急骤,变化速度快,严重威胁母子的生命安全,如救治不及时、护理不当,病死率可明显增高[1]。现笔者将所在医院收治的一例妊娠合并脑出血的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颜勤;朱文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分析运动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肩周炎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6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运动针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针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 <0.05)。结论: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较理想,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春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术后恶心呕吐原因,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该院普外科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需行甲状腺手术患者94例选为研究对象,分析恶心呕吐具体原因,并制定护理干预方案。结果:52.2%因应用麻醉药物及术后镇痛泵,17.4%术前未充分补液,8.7%术前未充分训练颈仰卧位,17.4%合并胃病等疾病,4.3%遭受手术刺激。结论:甲状腺手术后受到各因素影响易出现恶心呕吐现象,为此需积极护理,以促进康复。
作者:任甜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220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临床状况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该院各科室就诊的220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220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及使用率,分析患者抗菌药物联用情况及不合理因素。结果: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220例患者中的使用率高,使用率为28.18%。单用抗菌药物率63.64%(140/220),联用抗菌药物率为36.36%(80/220)。其中,二联患者32例,三联患者48例,使用率分别为14.55%、21.82%。患者用药不合理因素较多,患者围术期用药不当在各不合理因素中占的比例较大,为68.18%。结论:我院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时存在各种不合理因素,医院应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监督,逐渐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作者:王青;赵惊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6.5%,P <0.05)。结论:给予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辅助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燕;张嘉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了解大同地区流动人口麻疹的流行现状,提出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方法:对2010~2014年间大同地区流动人口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0~2014年间大同地区流动人口的麻疹发病率远远大于本地人口的发病率,且无麻疹免疫史或未按规定时间加强接种占92%。结论:流动人口麻疹患者占大同地区近年来麻疹发病人数超过60%,无麻疹疫苗接种史人群是导致麻疹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对流动人口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作者:周向宇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