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忠林
目的:探究颅脑外伤在急诊救治中的治疗方法、效果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该院急救中心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颅脑外伤患者,分析60例患者的损伤类型和临床症状表现,根据患者的急救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颅内血肿、颅骨骨折、脑挫裂伤是颅脑外伤较为常见的类型,患者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嗜睡、昏迷、心率不齐等临床症状表现。对照组患者痊愈出院率为53.33%,观察组患者痊愈出院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医生要根据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临床表现及时判断损伤类型,给予相应的急救治疗干预,急诊一体化救治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颅脑外伤的治愈率,降低患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戴明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在医院感染科中,基于职业自身特性,护理人员往往面临着较多的危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护理人员不注重自我防护,将很可能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至关重要。虽然我国医疗事业不断进步,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各医院感染科仍然存在着多种风险因素,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医院必须认识到感染科实际情况,促进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本文主要对医院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自我防护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林燕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人性化护理在提高门诊输液中心护理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68例接受门诊输液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以两组患者对门诊输液中心护理质量认可度评分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过相应的门诊输液护理,可以看出观察组在输液安全、输液技能、服务态度、输液治疗环境认可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门诊输液中心护理质量认可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项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由心肌缺乏血液而导致的坏死我们通常定义为心肌梗死。心肌坏死通常是建立在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基础之上,表现为冠状动脉在极短的时间内提供的血量急剧的减少甚至停止供血,从而导致心肌长时间处于较严重的缺血状态。在患者中其并发症通常表现为胸部剧痛、全身感觉发热、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以及相应的有关病症的标记物数量不断的增加,同时患者的心电图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在冠心病比较严重的分类当中,其多表现为心率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心力发生急剧的衰竭和出现心源而导致的休克。
作者:王丽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年来,中国癌症患者的发病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探究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其在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对于患者的正常器官与组织也存在一定的损害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为肿瘤科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做好其药学监护工作非常的必要,本文就主要对肿瘤科药物治疗的药学监护予以简单探讨,结合肿瘤科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给药环节和患者用药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体会,总结其具体工作内容及模式,对于实际的肿瘤科患者的用药安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分析瓜蒌薤白半夏汤联合西药治疗痰浊闭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78例痰浊闭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成分为30g瓜蒌,25g葛根,20g白芍,15g丹参、茯苓、薤白,12g姜竹茹,10g柴胡、桂枝、延胡索、郁金、党参、法半夏,9g陈皮。1剂/d,水煎至200 ml,早晚各一次。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联合西药治疗痰浊闭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及推广。
作者:潘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后相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和Fuel-Meyer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和Fue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当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者尽快的康复,建议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作者:赵懋丽;宫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护理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实施有效护理预防控制措施前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8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实施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12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控制有效率分别为96.67%、81.25%,观察组的疾病控制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控制措施可有效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的控制效果。
作者:林丽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探讨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老年子宫脱垂的人性化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老年子宫脱垂患者88例。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予以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6%,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子宫脱垂患者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时候予以人性化护理方法,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同时还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何林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于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应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理、社会、认知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作者:王爱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剂联合盐酸小檗碱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5例,两组患者在入组后均要求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对照组不给于其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方剂联合盐酸小檗碱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观察组35例患者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33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35例患者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28例,总有效率80.0%。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无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自拟中药方剂联合盐酸小檗碱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有利于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方淑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脑钠肽对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此研究中的76例研究对象均为该院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呼吸困难患者,按照是否为心衰情况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通过荧光免疫法对血浆脑钠肽(BNP)进行检测,通过心脏超声对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检测。结果:此研究中数据经对比分析可知,心衰组患者的BNP水平以及LVEF均高于非心衰组患者,同时其敏感性经计算后为94.73%,特异性经计算后为92.11%,漏诊率经计算后为5.27%。组间数据经过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荧光免疫法对BNP进行检测对心衰诊断具有较强的敏感特异性,可以将其视为临床鉴别诊断的观察指标。
作者:刘英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重度化脓性眼内炎的护理措施。方法:收集137例(137眼)重度化脓性眼内炎行玻璃体手术的患者实施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心理疏导、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体位安置和出院宣教等。结果:通过实施上述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病人依从性较好,积极配合治疗,及时避免和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正确及时的护理指导在玻璃体手术治疗重度化脓性眼内炎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者:胡静;闵腊英;黎晴;李虹;肖莉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中,无痛分娩措施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该院进行分娩的正常产妇80例,随机均匀分组,对照组主要进行常规分娩,观察组主要采取无痛分娩措施进行分娩。结果:在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指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产妇分娩镇痛剂产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无痛分娩措施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张会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消化内科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疼痛缓解率的重要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消化内科患者,给予常规性的护理,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消化内科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疼痛缓解的情况。结果:相比于干预前,两组干预后的SAS以及SDS评分较低(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干预之后SAS以及SDS评分较低(P<0.05),且缓解疼痛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消化内科患者的负面情绪,减缓患者的疼痛。
作者:杜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的研究与探讨。方法:在该院选取36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甲组和乙组,各18例患者。对甲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乙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乙组的18例患者相较于甲组患者来说,经过护理后的并发症较少,并且乙组的住院时间也明显比甲组的住院时间长,恢复较慢,甲组和乙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优质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周伟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研究要求,在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来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中以盲抽的方式选取76例,按照随机等分原则,将其分为人数相同的对照组和路径组,每组各有3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护理中施行常规护理,而路径组患者在护理中则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施行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路径组在平均住院时间、生活质量、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上和对照组相比,均比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白内障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有效改善其负性情绪,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对护理服务更为满意,应用推广价值高。
作者:黄庆庆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该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股骨干骨折患者83例,根据密封信封不透光法,分为2组,髓内钉组和钢板组。钢板组以锁定钢板进行治疗;髓内钉组以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就两组患者手术操作的时间、手术出血总量、愈合的时间和愈合总效率进行比较。结果:髓内钉组愈合总效率高于钢板组(P<0.05)。髓内钉组患者手术操作的时间、手术出血总量、愈合的时间均少于钢板组(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效果确切,可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出血,加速愈合,提高愈合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赵晓昆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肝胆管造影引流术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40例行经皮穿刺肝胆造影引流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0例)和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20例),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皮穿刺肝胆造影引流术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仇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将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接诊的符合肺癌手术指征的68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得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整体护理干预)各34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焦虑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为(17.37±3.2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4.26;P<0.05)。结论:将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中的效果确切,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并发症风险,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和价值。
作者:李爱;苏舒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