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刚;韩蓁;李公正;赵天寿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缺损程度对二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简称二项测验)成绩的影响.方法: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简式测查出38例认知功能缺损者(研究组)和19例无认知功能缺损者(对照组),同时实施二项数字测验.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二项测验容易条目、困难条目、总分的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2)智商70~89者困难条目分及总分显著高于智商50~69及34~49者;各组间容易条目分的差异均无显著性.(3)二项测验的假阳性率随着认知功能缺损的加重而有增加趋势.结论:二项测验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受认知功能缺损的影响,尤其是严重认知功能减退者,应注意假阳性率的问题.
作者:高北陵;杨蔚;丁树明;李映平;盛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人类的健康和长寿40%取决于遗传和客观因素[1],60%依靠自己建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也日益受到关注.糖尿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已得到医学界的认同,心身交互影响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4].
作者:王智玉;王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社会支持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394名大学生进行压力感问卷、抑郁问卷、焦虑问卷和社会支持感受问卷的测查.结果:(1)压力感与抑郁、焦虑显著正相关;(2)社会支持感受与压力感显著负相关;(3)不论压力高或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比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显著较少;即使压力感较低,如果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抑郁、焦虑也相对较多;(4)高压力低社会支持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相对多.结论: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是抑郁、焦虑的重要相关因素,而社会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体验,从而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李伟;陶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焦虑是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 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影响很大.国外有研究认为,焦虑和人们的价值观有关,因为有了自我中心的价值观,所以才产生焦虑[1].Mandler等[2] 早在五十年代就指出,大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而非考试.Ingram [3] 进一步指出,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同样因为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而非社交.在中国,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指出,焦虑和忧郁是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对其日常生活影响大的心理健康问题[4].尽管有大量中西方研究报告,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我们开展了此项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①分析大学生焦虑状况的性别差异;②分析大学生焦虑状况的年级差异;③分析大学生焦虑状况的学科差异.
作者:李虹;王善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临床脑损伤、实验神经心理测验、脑电与脑成像的研究资料[1-3]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可能存在大脑功能活动一侧化异常。
作者:杨亦琴;蔡厚德;陈一心;焦公凯;虞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对近20年关于儿童亲社会和同伴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方法:对儿童亲社会和同伴接受、同伴拒绝的相关结果进行基于多水平分析技术的的元分析.结果:儿童亲社会和同伴接受有正向关联作用,和同伴拒绝有负向关联作用,各研究结果的离散程度比较大.结论:亲社会性儿童有较好的同伴关系.
作者:郭伯良;张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以往的经验认为,强迫症、恐怖症是较为少见的疾病[1]。
作者:尹平;赵耕源;周迁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口吃严重影响了人们之间的社会交流,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困扰着占世界人口1~2%的人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个比例不但没有降低的趋势,而且有升高的可能[1,2].因此,研究与口吃有关的因素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159名口吃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不同年龄的口吃患者的临床症状、人格特征、治疗方法等,为解除口吃患者的痛苦提供依据.
作者:刘盈;王玉;丁宝坤;李晓东;石文惠;肖可畏;孙晓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EPQ对28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体验到较强的不幸福感.男女生在总体幸福感、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2)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与精神质和神经质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向显著正相关.结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
作者:王极盛;丁新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由于工作负担重、行业管理严格、人际关系矛盾、角色冲突、经常面对病人的痛苦和死亡以及职业的低社会评价,均可对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1,2].与一般人群相比,护士人群的焦虑、抑郁、强迫、躯体化等心理问题增多[3,4].由于护士的职业环境涉及范围较广,不同医疗和就职环境所产生的应激以及对心理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基于该假设,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对合肥市不同医疗单位和不同科室护士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为护士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董毅;李晓驷;周华丽;夏玉平;高莉玲;王龙;刘政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不少研究表明,防御机制的动用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1-3].在过去数年中,国外对心理防御机制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4],早在90 年代初,即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精神病患者这类人群中,防御机制的成熟度是与心理功能紧密相连的[5].近年来,国内也有了一些在正常青少年中的拓展性研究,如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发现不成熟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6],对初三学生的相关分析显示,初中生对成熟型防御机制运用较好[7].那么,对于处于人生花季雨季的高中生,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又有什么特点?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为高中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作者:舒幼娥;孟宪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癌种之一,有研究表明:乳腺癌除了威胁患者生命外,还严重损害病人的生活质量.国外有关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比较活跃,就研究测评工具而言就有十余种,如美国希望城国家医学研究中心Ferrell 等人[1]编制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就是其中的一种.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而我国专门用于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评定的量表几乎没有,为了能更好的研究我国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我们引进了该量表,并以我国乳腺癌患者为对象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研究.
作者:穆丽波;姜潮;刘启贵;王若雨;徐平;申永敢;姜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强迫症的家族遗传倾向及生物和文化因素对其发病的作用.方法:采用家族史法调查强迫症先证者家属中各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按家族史有无进行分组,并对患者进行量表评定(生活事件量表、DSQ、MMPI、HAMD、HAMA)、脑SPECT检测以及血小板5-HT、血浆PRL与皮质醇水平的测定.结果:强迫症患者1/2具有阳性家族史,阳/阴性家族史亚组间血5-HT、PRL、皮质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阴性组采用中间型防御机制多于阳性组(P<0.05). 结论:强迫症为一种家族传递性疾病,家庭或社会文化环境对其发病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肖泽萍;张明岛;王振;陈珏;徐勇;邹政;严和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老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1-7],但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城市老年人,关于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极少.因此,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作者:王玲凤;傅根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听觉和视觉是主要的信息传入通道,也是认知发育的基础.当听力信息传入受阻后,只能主要靠视觉感知外界信息,此时视觉认知功能、整体智能发育、智力结构有何改变,影响因素又是什么,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1].本文通过对早期听力残障后儿童的视觉认知、智能发育水平研究,旨在评估聋童认知功能发育状况并为及早预防听力残障后引发的心理、行为、学习等问题提供资料依据.
作者:罗国刚;韩蓁;李公正;赵天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国内外研究者从实证角度和发展角度对权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把权威角色定位于父母来分析儿童对权威认知的特点与规律[1,2],而把权威角色定位于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儿童,从幼儿园开始就接触教师,教师的权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社会认知.其次,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大多倾向于分析儿童社会认知的年龄特征[1,3,4,].而对儿童在特定处境或情绪背景(如焦虑)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较少.作为一种心境,焦虑是人们经常体验到的情绪状态之一.长期处于高焦虑状态可直接导致过度焦虑反应,焦虑性神经症等情绪和精神障碍.焦虑情绪往往还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如注意力不集中、自责与逃避、攻击、记忆力下降、失眠、体质下降等[5] .由于焦虑在儿童发展中有很大的普遍性,而现实生活中焦虑带有一定的掩蔽性和内隐性,许多教师往往忽视这个问题的存在,误将这些儿童认为是有些胆小的孩子.许多儿童因而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终导致问题严重化[6].目前的研究中还很少看到把儿童的焦虑情绪与教师的权威行为联系起来探讨高焦虑儿童与低焦虑儿童对教师权威认知的特点.
作者:徐琴美;袁庆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C-反应蛋白(CRP)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它是反映炎症的敏感指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RP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关联,有假说认为炎症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媒介作用[1].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证实,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关于心理社会因素与CRP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CRP变化及其与精神症状的关系,以期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对糖尿病的心身相关因素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方建群;李秀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人群中患病率0.5%~1%[1].近年来,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人们在积极控制精神症状、降低复发率的同时,对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加关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研究较多,但缺乏长期追踪随访.本文作者对分别经单用氯丙嗪、氯氮平或利培酮治疗达痊愈或显著进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下简称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半年随访比较,试图从主、客观两方面评估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使患者得到更合理的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卞清涛;谢光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编制归因方式问卷(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 ASQ)及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归因方式的特征.方法:对419名大学生、98名抑郁症患者及与之匹配的100名正常对照试测.结果:大学生各年级、性别之间无差异,ASQ各维度的相关、内部一致性及重测信度较好.与正常对照相比,患者倾向于将负性事件归因为整体的、持久的,而将正性事件归因为外在的、局部的、暂时的,治疗后患者对负性事件治疗后更多地归因为暂时的、局部的、总体指标上为外在的,对正性事件治疗后更多地归因为内在的.结论:归因方式问卷基本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抑郁症患者治疗后归因有自我服务倾向.
作者:郭文斌;姚树桥;蚁金瑶;彭纯子;杨碧秀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痴呆是一类高死亡率疾病,和心脏病、癌症及中风一起已成为威胁老年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随访调查原有社区老年期痴呆患者129例十年后的生存状况,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高诚忠;高至胜;盛小奇;单飞豹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