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
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以及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分娩的23例畸形胎儿产妇为观察的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B超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过B超检查得出的结果是,在本次接受诊断的23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诊断出胎儿畸形,有2例漏诊,有8例神经管畸形胎儿,有3例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胸腹水、脐膨出以及肾缺如等畸形有6例,趾、指以及口和耳等部位小畸形胎儿仅为4例.结论:B超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过程中具有安全性高、准确率高等优势,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分析氯吡格雷与丹参粉针用于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CCCI患者8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1例,A组予以氯吡格雷治疗,B组予以丹参粉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治疗CCCI疗效优于丹参粉针剂,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布地奈德联合可必特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从2009年的10月份到2010年的10月份收治的64名已经确诊的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患儿随机分成关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进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用布地奈德联合可必特压缩喷雾治疗;对照组运用单用布地奈德进行喷雾吸入治疗,疗程和用药次数相同[1].结果:两组之间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治疗方法要比单用布地奈德治疗方法好,可以使病程得到明显缩短,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作者:胡云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本文结合重症肺炎患者的抗菌疗法,深入研究了抗菌药物降阶梯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抗菌药物降阶梯疗法和常规抗菌疗法两种治疗方式,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通过治疗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为76.o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优秀(P<0.05)结论:通过临床治疗结果可知,对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抗菌药物降阶梯疗法能够有效抑制感染,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提高治愈率,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罗良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米司非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9月收治的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利凡诺针羊膜腔内注射治疗,实验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宫缩至胎盘娩出的时间及残留物的残留、子宫出血量.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宫缩到胎儿娩出的时间短,子宫内残留少,患者产后的子宫出血量也明显减少,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进行临床治疗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范清秀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疼痛的原因.方法:对我院2002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479例各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无张力修补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37例手术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占7.7%.50岁以下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高于50岁以上患者;局部麻醉手术术后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高于硬膜外麻醉;术中腹股沟神经损伤或断裂的术后疼痛发生率高于术中腹股沟神经完整的患者.手术患者的性别以及是否术后使用抗生素对术后患者的疼痛不存在明显的区别.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引起的疼痛大多数与术中组织损伤、出血、麻醉和腹股沟神经损伤有关.术中满意的麻醉效果、熟练认真的手术操作、避免无序的分离、细致的止血以及保护腹股沟神经可减少术后疼痛发生率和降低疼痛的程度.
作者:宋传国;周梅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重症胸部外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进行探讨,以制定有效的抢救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 2013年12月治疗的128例重症胸部外伤患者,对重症胸部外伤患者的抢救经验进行分析.结果:128例重症胸部外伤患者中,102例患者接受外科手术进行治疗,42例患者入院直接进入手术室,在手术过程中,25例患者通过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经过我院治疗后,119例痊愈出院,占93.0%,9例死亡,死亡率是7.0%.结论:重症胸部外伤患者一进入我院就能够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主要是因为我院各科室之间明确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抢救工作,医生之间进行重症胸部外伤诊断经验的交流,保证重症胸部外伤患者在短的时间内得到准确的诊断,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大提高了我院重症胸部外伤患者的抢救效果.
作者:梁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分析对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止血效果明显,子宫收缩性好,质硬,出血逐渐停止,并且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尿量均恢复正常,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再出血、血液循环不良等症状,所有患者均保留子宫.结论:对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患者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操作方法简单易掌握,并且能够快速止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文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中的护理,减轻术前心理压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本组80例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心理压力、术后并发症、病程明显减少.结论优质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中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有效地促进医患和谐.
作者:高晓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研究奥美拉唑以及法莫替丁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等.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9月所收治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9例,实验组3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奥美拉唑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法莫替丁药物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经过临床药物治疗,两组溃疡患者的症状均有了一定改善,但实验组溃疡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性溃疡的诸多治疗药物中,奥美拉唑、法莫替丁比较常见,但奥美拉唑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优于法莫替丁,且不良反应少,副作用轻微,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溃疡治疗药物.
作者:于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肠梗阻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60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临床效果对比,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患者在围术期内进行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好,治愈效果佳,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卫晶晶;周爱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施今墨对药在糖尿病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气虚血瘀型、燥热入血型5型辩治中的体会,疗效确切.
作者:吴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临床免疫检验质量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我院2010年1月起开始实施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对120例样本的采集、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样品检验的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程度的质量控制措施,设为观察组.2010年1月前未实施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120例样本设为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进行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之后,临床治疗效果有了极大提升,观察组的治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本次研究,对样本的采集、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样品检验的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程度的质量控制措施,能有效改善临床免疫检验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治疗的准确性,提高治疗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冯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氧雾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0例呼吸系统感染的患儿,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的患儿均为15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消炎、止咳、化痰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在给予常规消炎、止咳、化痰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异丙托溴铵、肝素等氧雾吸入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体征及症状的消失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在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67%,实验组患儿在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儿显著提高(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儿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为(2.63±1.52)天,对照组患儿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为(4.91±1.35)天,实验组患儿肺部罗音消失时间为(3.63±0.91)天,对照组患儿肺部罗音消失时间为(7.12±1.87)天,实验组患儿咳嗽症状消失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患儿显著缩短(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运用氧雾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有效,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许越琳;王庆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减患者血清胆固醇的变化与甲状腺素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70例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总T3、总T4,促甲状腺激素TSH,以生化仪检测胆固醇(TCH).结果:甲减患者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变化与TT3、TT4浓度有关.结论: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血脂的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和疗效的指标.
作者:马荣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探讨小儿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治疗方式,旨在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 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支原体感染82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患者,对照组给与患者静脉注射红霉素,研究组给与患者静脉注射阿奇霉素,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治疗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1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对照组分别为78.05%、26.83%,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支原体感染可以通过阿奇霉素进行祛痰、平喘、消炎,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李雪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研究地氯雷他定联合西咪替丁与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近三年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14例,将其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地氯雷他定和西咪替丁,并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照组单纯口服地氯雷他定.经过治疗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2.98%,对照组总有效率75.44%,两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地氯雷他定联合西咪替丁与卡介菌多糖核酸可提高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郭红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PICC是经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多由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植入,经过锁骨下静脉推进至上腔静脉,可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通道,留置时间长达1年.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其导线电极植入通路为锁骨下静脉途径至右心房处,所植入并存在的静脉正是同侧PICC植入所经过的通路.我院1例携带心脏起搏器的偏瘫患者,因治疗所需,将PICC从装人心脏起搏器的对侧即偏瘫侧上肢植入,予以精心护理,规避了静脉血栓及造成起搏器工作异常的后果,成功留置1年,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81岁,因左侧大面积脑梗死于2012年9月4日收治人我院ICU,右侧肢体偏瘫,失语,间断发热,全身消瘦,皮肤无弹性,不能经口进食,持续机械通气、心电监护及胃肠外营养.既往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气管切开术后、心律失常、左锁骨下静脉放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史.因长期输液致四肢外周静脉萎缩、硬化,加上右侧肢体长期偏瘫致肌肉挛缩,静脉输液途径严重缺失.但根据治疗计划仍需经静脉输入胃肠外营养剂、抗生素、脱水剂以及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电解质平衡的药物,每日输液量约2000ml.主管医生要求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家属也迫切希望减轻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作者:付艳枝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收治的96例需要进行人流术的患者,平均年龄为22岁.将96例需要进行人流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组、B组、C组,每组患者分别为32例.对A组患者使用芬太尼进行麻醉,对B组患者使用浓度为2ng/ml的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对C组患者使用浓度为3ng/ml的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在手术过程中异丙酚的用药量、患者术后身体恢复时间、患者手术后腹部疼痛等情况,并进行记录.结果:经过对3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对患者进行麻醉,在手术过程中异丙酚的用药量显示为A组多,B组次之,C组用药量少.观察患者术后苏醒时间,B组与C组患者苏醒时间较快,A组患者苏醒时间相对较慢.B组与C组患者留院时间较短,A组患者留院时间相对较长.观察患者术后腹部疼痛情况,三组中腹部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呼吸抑制B组少,与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需要进行人流手术的患者,使用瑞芬太尼对其进行手术麻醉,镇痛效果相对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运芝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特征,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9.本病绝大多数见于中年女性,40~60岁患者占85%~90%.起病隐匿、缓慢,早期症状较轻,瘙痒为本病常见的初发症状,常在黄疸发现前数月至2年左右出现,少数患者瘙痒与黄疸同时出现,先有黄疸后出现瘙痒者少见.黄疸出现后尿色深黄、粪色变浅,皮肤渐有色素沉着.因长期肝内胆汁淤积导致分泌和排泄至肠腔的胆汁减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可有脂肪泻和脂肪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出现皮肤粗糙和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出血倾向(维生素K缺乏)等.由于胆小管堵塞,血中胆汁含量和胆固醇持续增高,可形成黄瘤(为组织细胞吞噬多量胆固醇所致);黄瘤为黄色扁平斑块,常见于眼睑内眦附近和后发际.当肝功能衰竭时,血清脂类下降,黄瘤亦逐渐消散.
作者:付岩;王鸿东;郝汶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