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娴
2013年9月,某校高三(7)班出现结核病暴发.疾控机构及时开展密切接触者调查和寻找传染源,有效地控制了疫情.本文结合这起学校结核病暴发疫情,分析学生肺结核病疫情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提供依据.
作者:李振雄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对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价值评价.方法:通过对我院2011年7月-2013年5月精神科护理中注重人性化护理和既往有详细资料记载的应用传统的护理模式的290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有 150 例 ,优良率为 100%,无一例为差.对照组有140 例评价为优或良,优良率为 85.71%,有 15例回答为差,占到 10.71%,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教学模式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周到、细致、体贴的服务,使得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值得在医学上广泛推广.
作者:彭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褥疮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2012年5月以来,来我院治疗的褥疮患者40例,现就其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压疮的发生与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状况、局部皮肤清洁及创口处理、医疗环境舒适程度、护理质量有极大的关系.结论 :压疮护理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压疮的发生.
作者:黄兴娥 刊期: 2013年第16期
本文针对基层实验室的特点,对期间检查的实施办法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加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简单方便地进行该项工作.
作者:徐铭 刊期: 2013年第16期
人参归脾汤源于<济生方>,心悸中气血亏虚型的病机在于脾虚运化失职,不能产生足以供给心脏血液资滋,导致心失所养而发悸动.人参归脾汤组方标本兼治是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的要药.
作者:范春莲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13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危险因素,并实施护理干预.结果:感染高危因素包括年龄、病程、住院时间、基础病、侵入性操作、血糖水平和抗生素的使用等.护理干预可降低感染发生率.结论: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感染措施,可降低感染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马取努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4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给予早期诊断、抗真菌药物治疗,中医辨证分型给予口服汤药、中药熏蒸、外敷患眼等方法综合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研究组20例20眼,其中治愈的有12眼,好转的有9眼,无效的有1眼,有效率达95%;对照组20例20眼,其中治愈的有13眼,好转的有2眼,无效的有10眼,有效率达75.0%.结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真菌性角膜炎的发展,预防形成严重后果和致盲,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汪文秀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发病原因和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和病例个案调查.结果共发生病例9例,经调查发病的病例均有饮用生水史,从学校的二次供水水源中检出痢疾杆菌.结论本次事件是因学校的二次供水被污染,学生饮用生水后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暴发.
作者:向荣;甘武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反应期液体复苏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急性反应期的液体复苏过程;观察复苏时间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情况;对比输入胶体与晶体液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A组,未输注胶体液)21例,呼吸衰竭16例,肾功不全14例,心功能不全9例,死亡5例.治疗组(B组,输注胶体液)17例,呼吸衰竭10例,肾功能不全7例,心功能不全3例,死亡2例.早期液体输入量及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期液体复苏时及时补充胶体液能减少液体输入量,缩短复苏时间,早期限制性液体输入降低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闫涛;王君艳;郭菲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类风湿关节炎简称类风湿,现代医学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炎症性疾病.是一种以四肢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也属于结缔组织疾病,多为反复发作的对称性的多发性小关节炎,以手、腕、足等关节为主,早期呈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硬和畸形,并有肌肉萎缩,是一种致残率较多的疾病.
作者:杨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辅酶Q10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既能协助产生能量,又能在体内清除自由基起到抗氧化的作用.本文论述了辅酶Q10的基础结构,在人体中的作用及代谢.
作者:龚月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例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组,1组患者运用丙戊酸镁+利培酮进行治疗,2组患者运用丙戊酸镁+利培酮进行治疗,3组患者单纯应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在开始治疗时就联合应用丙戊酸镁,分别在治疗前后的2周及治疗后4周评定患者的阳性率及阴性症状.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PANSS评分均比治疗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两周末,2组比其他两组的PANSS评分更具差异性,4周末未见明显差异.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MD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两周及四周的治疗后,前两组患者的效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四周的治疗后,前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前两组的差异也较为显著(P<0.01).结论:对伴有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选择联合应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进行治疗,这样不但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同时还能够明显的降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雁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方法不同血清样本中乙醇浓度测定结果的差异,强调在乙醇司法鉴定中,检材要严格采用全血进行鉴定.方法 根据GA/T105-1995要求建立乙醇顶空气相定量分析方法,对57例受检对象的全血和血清样本进行测定,同时用酶法检测血清乙醇浓度.结果 同一受检对象同时用不同方法对全血和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进行乙醇司法鉴定时,对送检样本类型要严格统一采用顶空气相法对全血进行鉴定.在检材只有血清的情况下进行鉴定时,必须制备相应的标准曲线对其进行分析.
作者:谢加奖 刊期: 2013年第16期
药品关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而药品检验同样是关系国家大计和人民幸福.虽然建国以后,历经多年的发展与修订,我国药品检验标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笔者在分析了我国药品检验标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作者:安香兰;文英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预防吻合口瘘发生的有效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12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结果:128例患者中5例出现吻合口瘘,其中颈部吻合口瘘2例,胸内吻合口瘘3例.结论:加强专科护理,针对性采取预防吻合口瘘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作者:侯晓丽;肖静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在缺铁性贫血中的重要性. 方法共观察缺铁性贫血患者35例,做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HP,对HP阳性者又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给予琥珀酸亚铁及抗HP治疗,B组给予琥珀酸亚铁及安慰剂治疗. 结果接受治疗的A、B两组贫血均有显著改善,但A组血红蛋白(Hb)上升更明显. 结论 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关系密切,抗HP治疗可加快提升贫血患者Hb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耀顺;杨白梅;王芳;赵鹏飞;汤桂梅;王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临床中常见的新生儿危象,是新生儿神经发育异常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十几年的产科临床经历,本文以90 例新生儿窒息为例,从产科角度分析新生儿窒息原因,探寻预防新生儿窒息的有效措施,认为做好产前保健和防治并发症,加强胎心监护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作者:刘静 刊期: 2013年第16期
消化科护士职业生涯中面临环境的污染、血液体液的污染、抗肿瘤药物的污染、各种仪器电损伤、幽门螺杆菌污染、护士心理压力等六种职业危害,针对六种职业危害所采取一系列职业防护,使医务人员职业风险降到低限度.
作者:张青梅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探讨斜视术后并发复视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10例斜视术后并发复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案等,并对患者的年龄斜视类型、术后眼位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参与调查研究的21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复视的患者共99例,占到患者总人数的47.1%,其中短暂性复视98例,持续性复视1例,经二次手术后复视消失.发生复视的患者复视的持续时间从4天到23天不等,平均持续时间为(12.1±3.4)天.患者术后斜视的发生率与其年龄、斜视类型、斜视度数、视网膜对应关系等都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斜视术后并发复视是常见的手术并发症,通常都是暂时性的,合理的手术设计以及做好早期同视机训练,对复视消除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申涛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普通民众都知道,如今用于疾病诊断的方法不外乎抽血、化验和超声与拍X光片,其中影像学诊断方法多种多样,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超声、CT、磁共振等检查方法,但是它们提供的只是人体解剖学变化的信息,如果疾病在发生初期并没有明显的解剖学变化(如外伤或一些精神类疾病),而却只有功能和代谢变化时,这些检查方法在疾病诊断中并不能早期发现病变,在疾病治疗阶段也不能连续观察治疗效果.也许你会问,有没有什么影像检查能在疾病发展的初期就能发现病灶功能和代谢变化,从而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后疗效的早期观察?在治疗前后可以观察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比较各种治疗效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进行临床影像核医学的检查.
作者:朱玮珉 刊期: 201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