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状混合痔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研究

伍文义;容朝宽;伍盛华

关键词:环状混合痔, 围手术期, 多模式镇痛,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环状混合痔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来我院采取手术治疗的环状混合痔患者6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三组,A组20例患者,B组20例患者,C组2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骶骨麻醉状态下,行传统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C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段的疼痛程度、患者镇痛满意度、术后局部软组织水肿评分和创面愈合时间都显著优于A组合B租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环状混合痔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具有缓减患者围手术期疼痛、减轻软组织水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的临床效果.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少年斜视手术中的麻醉处理

    目的 探讨少年斜视手术中使用何种麻醉手术效果更佳.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少年斜视患者48例,分成2组,每组24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2组患者采取局部麻醉和在局部麻醉的基础上加用芬太尼和氟哌啶来辅助镇痛镇定,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实验组的临床治愈率为95.8%,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为87.5%,对于两种麻醉方式在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比较,实验组的显效例数更多,两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少年斜视的手术中在采取局麻的基础上加用芬太尼和氟哌啶镇痛效果更明显,手术后的临床治愈率更高.

    作者:黄信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CA125在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诊疗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CA125水平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为卵巢肿瘤的诊断与病情监测提供新方法.方法 用ELISA法分别检测卵巢良性肿瘤和卵巢癌患者术前及化疗前血清CA125水平.结果 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较良性肿瘤患者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CA125诊断卵巢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无差别.结论 血清CA125水平可作为卵巢癌诊断与监测病情变化的临床指标.

    作者:冯丽艳;高艳敏;吕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安胎方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48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安胎方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中医门诊诊治的96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3000U、黄体酮20mg,均肌肉注射液,1次/d,用药至孕90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安胎方,两组均用药至孕90d.结果 观察组48例中治愈37例,显效8例,有效2例,失败1例,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48例中治愈21例,显效14例,有效3例,失败10例,总有效率为7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安胎方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疗法及护理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疗法的效果及科学性的护理对患者身体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科学性、针对性的专业护理,对透析过程中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高、感染率小、住院时间明显减少.结论 血液透析疗法对肾病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注重护理的科学性、全面性对患者的健康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杨艳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的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研究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某三甲医院33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总体得分为(1.65±0.67)分,处于偏中等压力水平,以来自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压力水平高,其得分为(1.77±0.74).主要的工作压力源是面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指责、攻击性行为,工资及其他的福利地位低,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和病人不合作.结论 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对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的系统管理,特别要针对其主要工作压力源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作者:钟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新进展

    近年来,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因为人院的病人病情较重,免疫能力下降及损伤性检查较多容易导致感染加剧,这个问题比普通病房更加严重,和后天感染、致病性细菌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现象日益突出[1].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该领域,医院感染控制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2].对于重症患者,院内感染不仅增加住院治疗时间,增加医疗保健费用,更主要的是会使病情恶化,增加患者死亡率[3].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是一个综合性ICU,几乎和临床各科疾病有所联系.病房总面积约65平方米,两个病房,一个比较狭小的房间,空气流通不畅,极大增加感染几率.经过预防和保健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不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现在医院感染控制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潘琴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比较研究

    营养支持已经成为现代重症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重症医学的发展和重症患者的救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是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两种主要途径,对这两种途径进行比较研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作者:王秀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57例结肠癌患者行结肠癌根治术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 总结结肠癌根治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57例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肠粘连5例.随访6 ~32个月,平均20个月,除1例患者于术后15个月复发并肝转移外,其余均无复发、转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积极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可降低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程海英;严雪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32肝性脑病患者的早期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目的 积极防止及处理各种诱发因素,阻止肝性脑病的发生.方法 对32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早期临床观察,尽早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 28例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均好转出院,3例因家属放弃治疗未愈出院,1例抢救无效死亡出院.结论 针对诱因及早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是预防肝性脑病,缓解病情,促进意识障碍尽快恢复的重要环节.

    作者:党彦华;张美琴;温琼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麝香救心丸联合治疗慢性心绞痛12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麝香救心丸佐治心绞痛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0.6g,每日1次;麝香救心丸200mg/kg,静点加10%葡萄糖200 ml静点,每日1次,疗程14天;对照组给极化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 10%氯化钾10 ml+胰岛素6U)静脉滴注,每日1次;能量合剂(10%葡萄糖+ATP40mg+肌苷100mg),疗程14天.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具有明显可比性.结论 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具有改善心肌的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有利于心肌缺血的恢复.麝香救心丸可减轻急性缺血时的心肌收缩力的减弱和磷酸肌酶与三磷酸腺苷含量减少,保持缺血心肌细胞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邢胜娟;王淑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

    手术室工作复杂,繁重,因其特殊性要求手术室护理工作做到认真,细致,专业.手术室全程优质护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通过对手术患者实施前、中、后全程护理,提高了手术室护士专业素质,增强了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提高了患者、医生对手术室护士的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保障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严格控制差错事故的发生.

    作者:闫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论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数字化是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医疗机构数字化后,将实现信息采集储存与传输的自动化、信息综合分类与加工处理方式集约化.

    作者:杨亦君;胡玉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AO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技术及其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AO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技术及其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28例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切开复位,AO微型螺钉内固定术,手术之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对本组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创口均Ⅰ期愈合,没有发生伤口感染和骨髓炎;骨折均愈合,骨性愈合时间为8 ~10周,临床愈合时间为5~6周;手术后没有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发生.参考手指总主动曲屈度(TAF)的评分标准并依据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的评级标准进行评定,19例优,7例良,2例差,达到了92.9%的优良率.结论 AO微型螺钉内固定在手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治疗中,应该选择适宜的手术适应证,并对手术技巧进行熟练掌握,同时及时有效地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李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新生儿PICC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防范

    目的 对新生儿的PICC导管相关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并延长PICC导管所使用的时间.方法 对2007年的1月到2008年的8月中所记录的185名新生儿的PICC导管相关的临床护理.结果 穿刺成功的有182名,成功率达到98.38%.其中一次穿刺置管有152名,而二次穿刺置管为17名,三次的穿刺置管为13名,治愈且拔管出院的患儿有166名.导管长的保留时间为46天,短的导管保留时间为1天(由堵管导致拔管).顶端位置位于右上腔的静脉的患儿有173名,位于锁骨下静脉的患儿有5名,位于右心房的有两名,而位于颈静脉的也有两名.结论 PICC导管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保障了患儿的治疗安全,,减少了因为反复穿刺而给患儿带来的不必要的痛苦,同时避免了高渗性药物给患儿的血管带来的刺激,减轻了其恶性刺激给患儿带来的创伤.所以只有临床护士正确的进行PICC导管的相关护理工作才能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给患儿提供更高质量的治疗.

    作者:黄月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先天性梅毒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本文将对先天性梅毒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从而总结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正确诊断与治疗措施,提高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 给予水剂青霉素10万U/kgd.每天2次分2次静滴,连续14天,同时保肝治疗.对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应通过防止感染、皮肤护理、病情观察、喂养指导、出院指导以及预防接种等多方面完成.结果 1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经上述治疗及护理方法,于4天后皮疹消退,住院23天后抗体滴度下降至正常水平,准予出院,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以及死亡现象,出院12个月后随访未发生转阴现象.结论 先天梅毒治疗应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患儿,因母亲可经胎盘将非螺旋体及螺旋体IgG抗体传递给胎儿使先天梅毒诊断变得复杂,所以对有梅毒,接受过青霉素不规则治疗或青霉素以外的药物母亲,婴儿一出生即使无症状也应纳入治疗范围.对于难以确认的婴儿皮疹,应提高警惕,必要时作梅毒血清学检查,以便及早确诊和治疗.

    作者:潘艺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产科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产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情况,探讨降低孕产妇医院感染率的预防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2010年-2012年住院孕产妇为调查对象,制定调查相关的调查表.结果 院内感染63例,以产妇感染率高,为57例;其中剖宫产分娩感染51例,阴式产感染6例,住院剖宫产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阴式产;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手术切口、生殖道.结论 严格的无茵操作技术和综合的管理措施是产科医院感染控制关键.

    作者:刘衍华;张晶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银质针治疗不安腿综合症效果好

    1.简述:不安腿综合症作为一种疑难杂症发病机理不明,诊断并不困难.临床表现主要是严重的双腿不适,多在休息时出现,主要是在夜间重,需要经常的活动下肢或按摩后方可休息入睡片刻.否则就会有严重不可名状的双腿不适,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效果并不理想[1].银质针在软组织损害性疾病的治疗中,效果突出,机理独特.近两年,我们对银质针是否可以治疗不安腿综合症进行了临床验证,结果令人满意.2.方法:用银质针沿小腿前外侧纵向布针三排,第一排沿胫骨嵴外侧约1.0cm,第二排、第三排分别走行在腓骨前后缘,自上而下,每隔2.0~3.Ocm布针一枚,其中尽可能包括足三里、条口、丰隆、解溪、坵墟、悬钟、阳陵泉、陵后等穴,垂直进针直达对侧深筋膜为好.7 ~ 10天重复一次.

    作者:李万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的临床护理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6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年龄应用不同降糖药物后,发生低血糖症状时的治疗及护理资料.结果 其中52例经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随后根据病情持续静滴5%葡萄糖后缓解,14例通过指导患者进食后逐渐缓解.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时,除了需要正确的治疗,还离不开优质的护理服务.良好的护理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住院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都会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可以随时进行全面的检查,监护和治病,随时都有医生和护士照顾,使病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有了保障.疾病本身的缓急轻重,痛苦程度直接影响疾病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观察了解分析掌握住院病人的心理变化,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和需要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王雅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两种IUD用于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的效果对比

    目的 研究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入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实施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入宫内节育器的300例妇女,将其均分为两组,A组的150例妇女流产术后即时放置固定式宫内节育器(吉妮柔适),B组的150例妇女流产术后即时放置元宫220型IUD,比较两组妇女放置节育器后的临床避孕效果.结果 置入吉尼柔适IUD的妇女,术后下腹部有明显的坠胀痛,月经量以及月经周期未见明显变化.进行12个月的随访后得出:150例妇女中,有144例妇女在继续使用,占96.0%;有4例妇女由于置环腰腹痛伴月经量过多将其取出,占2.7%;2例因带器妊娠而取出,占1.3%,这组妇女中未见有宫内节育器脱落者.置入元宫220型IUD的妇女,进行12个月的随访后得出:150例妇女中,有2例环脱落,占1.3%;2例环下移,占1.3%;1例带器妊娠,占0.6%;2例由于临床症状较重而取出,占1.3%.结论 本文对两种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未见明显差异,临床效果均较好,出现的不良反应少,避孕效果较好,均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郭亚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