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肾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张瑞艳

关键词:临床疗效, 急性肾衰竭, 治愈, 推广, 综合征
摘要:目的:探讨诊治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方法。方法:随机将71例急性肾衰竭者分组:甲急性组(36例)与乙急性组(35例)。对甲急性组经西医肾衰竭医治,对乙急性组经西医+血液净化医治。随后,比较甲急性组与乙急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乙急性组的疗效优于甲急性组,P<0.05。此外,乙急性组的Scr情况、Bun情况要比甲急性组好,P<0.05。结论:经血液净化医治急性肾衰竭,疗效好,治愈可能性大,医疗使用价值大,值得推广。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锁定加压钢板联合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锁骨骨折骨不愈合24例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采用锁定加压钢板(LCP)联合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锁骨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9年8月~2012年8月24例锁骨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联合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的疗效。结果: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骨不连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3例遗留不同程度肩关节功能障碍。结论:锁定加压钢板联合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锁骨骨折骨不愈合,骨折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治疗锁骨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理想方法。

    作者:管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康复与针灸

    随着近年来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兴起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重新认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的平台。自古以来,针灸就一起适应症广泛、疗效确切而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各地临床已将治疗触角伸向了更广泛的领域,但多数医院的针灸科的主流仍局限于“疼痛”和“瘫痪”两大类,即“痹证”和“痿症”。就本人从事针灸工作20多年以来,在本院的工作中也面临同样的现实。再者就是治疗时机的错过,大大降低了治疗效果。在门诊工作中,许多病人都是在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也就是失败的情况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才走进针灸科,无形中,好多疾病的佳治疗时机已经错过,使得针灸的很多优势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康复就是让患者恢复原来的生活,这也是治疗的终目的,而针灸及时介入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样在针灸时,如果能正确的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治疗的效果。许多身体残障和精神残障的疾病,针灸治疗都有很大的价值。显示了针灸在人类健康事业中一个方面军的作用,未来的针灸临床应该更积极,更主动地介入到康复医学中来。

    作者:宋晓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品管圈在缩短急诊儿科候诊时间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优化急诊儿科就诊流程,缩短急诊儿科候诊时间,提升患儿家长满意度方面的可行性方法。方法:成立品管圈,对急诊儿科就诊候诊时间较长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的候诊时间分别为88.20±4.76分钟、37.10±3.16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0,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充分发挥了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患者的就诊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姬宇;冯小华;刘珉;黄丽娟;计玲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90例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护理方法的运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术后拔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显著,具有安全、可有效性,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胡艳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肾癌的重要价值

    超声造影技术有助于对患者肿瘤做出更迅速、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在检出患者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以及判断肿瘤活性方面,超声造影所获得的增强结果准确率高,并且超声造影剂所使用剂量小,对人体无明显毒副作用及过敏现象;肾癌在早期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在肿瘤侵入肾盂肾盏后才可出现血尿等症状,故肾癌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为肾囊肿、多囊肾,临床确诊时多为晚期,因此提高肾癌的早期诊断准确性十分重要。普通超声检查对肾癌进行鉴别和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随着超声照影技术的快速发展,明显提高了对肾癌病变的定位和诊断水平,提高了肾癌的检出率。肾脏超声造影可以常规显示肾动脉,提高肾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弥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不足;对移植肾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困难者也极有帮助。

    作者:徐丽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提高基层医院手术相关人员的手消毒效果对策

    我院为新建的二级医院,手术科室医生、手术室护士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不重视、手卫生意识不强、洗手不规范。通过对手术科室人员的洗手情况的调查统计,分析洗手不合格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洗手设施、提高手卫生意识、选用有效手消毒剂、加强培训、进行指导与监督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手术相关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使人员掌握了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证了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

    作者:沙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精神分裂症的返回抑制临床观察

    目的:本项研究试图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存在返回抑制(IOR),以及恐惧面孔是否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IOR。方法:按照入组标准纳入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精神科2012年1月~2013年4月期间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与健康对照者10例。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反应慢于正常人,正确率低于正常人,一旦出现返回抑制效应,其反应减慢的程度均大于正常人;健康对照组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存在返回抑制现象,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返回抑制缺陷,返回抑制出现时间延迟持续时间缩短。结论:①不同条件下健康对照组的平均反应时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平均反应时短。②对健康对照组而言靶子在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比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无此规律。③健康对照组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存在返回抑制现象,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返回抑制缺陷,返回抑制出现时间延迟,持续时间缩短。④恐惧面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IOR的影响不显著,可能与被试数量有限有关,也可能与试验方式过于简单化有关。

    作者:王洋;杨连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门诊处方书写质量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处方质量,了解处方中存在问题,以提高处方质量。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6月处方每日随机抽取150张,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和临床药学知识对27300张处方进行分析归纳。结果:27300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有395张,占抽查总数的1.45%。其中用法用量不合理,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配伍不合理发生率较高。结论:不合格处方绝大部分是书写不规范处方,主要集中在手写处方上,若全部使用电子处方合格率会有所提升。用药不适宜处方表现多样,主要原因是医生对药品的药动学、药剂学、药效学等药学理论知识了解不够,有待于认真学习提高。

    作者:闫晓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胫骨骨折临床综合治疗的护理观察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胫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综合治疗中的护理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所收治的80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综合治疗并对其给予适当的护理,对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以及精心护理后,有74例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1例患者固定失败,1例患者出现了深部感染,4例患者出现了浅表感染。结论:在对胫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通过对患者给予相应的术后护理,可以使得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促进患者骨折处的愈合,降低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几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在对胫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本研究所提到的护理方法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作者:高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术期人性化护理干预体会

    目的:对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术期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10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重症心脏瓣膜病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与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在此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行人性化护理,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共5例患者死亡,占全部患者的10%,1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34%。观察组共2例患者死亡,占全部患者的4%,1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22%。两组患者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人性化护理应用到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术期患者护理干预中能够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使患者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优化和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艳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基层医院聘用护士流失的原因与对策

    目的:了解聘用制护士流失原因,探讨聘用制护士管理办法。方法:采用调查、统计方法,对聘用护士流失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规范聘用护士管理,降低其离职意愿,稳定护理队伍,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作者:徐丽;段兆香;俞翠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58例低出生体重儿的围生期分析

    目的:分析引起低出生体重儿在围生期不同的病因,减少或避免低体重儿的出现。方法:对2011年10月1日~2012年9月30日58例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围生期分析。结果:引起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原因是早产,而引起早产的原因主要是下生殖道感染引起的胎膜早破,其次是多胎妊娠、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等。结论:广泛宣传孕前、早期服用叶酸的好处,合理营养,尽量避免低龄或高龄妊娠(如<18岁或>35岁);防治生殖道感染,如有内科疾病进行相关的咨询和处理;避免服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作者:王小红;唐海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提高我国城镇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研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此背景下,我国城镇布局将发生新的变化,城镇化的质量也将得到提升,城镇中流动人口会逐步市民化,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显得尤为必要。文章论述了城镇中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状况及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从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探讨了提高城镇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措施。

    作者:张运花;马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局部注射亚甲蓝增加术后排便困难风险的探讨

    目的:观察肛门疾病术后局部注射亚甲蓝对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30例肛门病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两组病例术后排便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对照组的病例术后排便困难4例,占1.41%;观察组的病例术后排便困难38例,占10.9%(P<0.05)。结论:肛肠疾病术后局部注射亚甲蓝可增加术后排便风险。

    作者:胡丹;任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颈椎病的康复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对72例颈椎病患者,通过康复护理评估,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加之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和有效健康教育。结果:经过有效的康复护理,不仅能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和心理压力,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结论: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颈椎病治疗和预防复发的重要护理手段。

    作者:廖金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对腹部择期切口手术病人进行疼痛护理干预模式的探讨

    目的:分析腹部择期切口手术患者进行疼痛责任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5月来本院普外科行择期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统计学原理随机等分为研究A组和对照B组,A组给予责任制疼痛护理干预模式,B组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结果:采用优质护理方案后,患者的术后疼痛有了明显的缓解,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疼痛护理干预模式能很好的改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为更好地早期恢复锻炼和预防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洪萍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过胃镜检查,活检和尿素酶测定证实HP阳性的消化道溃疡患者100例,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称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实验组采用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治疗消化道溃疡,观察组选用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患者的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王德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急性肾衰患者行血液透析时护理配合措施

    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具有时间短、见效好、效果好等临床优点,在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护理配合措施是否得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做好患者透析前的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各种顾虑,帮组患者了解透析原理;血液透析时严格执行无菌操规章,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确保透析者血液透析顺利进行。

    作者:杜艳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冠心病监护病房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效果观察

    目的:对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冠心病监护病房中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监护病房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护理的7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风险管理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4.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2%,P<0.05,风险管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监护病房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监护病房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张餠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C T与MRI对急性脑梗塞的对照分析

    目的:分析CT与MRI影像诊断对急性脑梗塞的不同与联系,为早期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都进行CT和MRI检查,其中CT检查出梗塞病灶数量为36例,检出率为46.2%;MRI检查出梗塞病灶数量为48例,检出率为61.5%。MRI明显优于CT,二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I检查,对诊断缺血性病灶具有很高的价值,有助于早期确诊急性脑梗塞,同时联合CT检查,是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武丽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