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琦玮
本研究建立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sHLA-Ⅰ)检测方法,并探讨贮存血中sHLA-Ⅰ浓度变化的意义.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定量检测60例正常广东人血清中sHLA-Ⅰ水平和20例献血员成分血中sHLA-Ⅰ含量.结果表明:采用本技术时,可溶性HLA-Ⅰ低检测限为2.84 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5.80%,批间变异系数为9.00%,回收率≥98.57%,广东人sHLA-Ⅰ平均值为(699.54±360.10)ng/ml.贮存28天的RBC和随机供者血小板的sHLA-Ⅰ的浓度明显高于其它成分血,并且与成分血中残存的白细胞数和贮存时间有关.结论:用ELISA法检测可溶性HLA-Ⅰ灵敏、特异、稳定,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可考虑选择性输注含有不同浓度可溶性HLA-Ⅰ的成分血.
作者:兰炯采;吴涛;周华友;张印则;魏亚明;赖植发;曹琼;杨全科;武大林;刘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了探索CML的治疗新思路研究了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对K562细胞株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制备特异性对应bcr-abl融合基因的siRNA,转染K562细胞株,采用RT-PCR法测定bcr-abl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siRNA对bcr-abl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0.2μg siRNA能使bcr-abl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在24和48小时分别降低至对照组的19.9%和26.6%,但72小时时恢复到原水平,同时转染siRNA后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结论:siRNA可以有效的抑制K562细胞株中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
作者:蒋磊;吴建波;俞康;倪吴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方法,以便用于γδ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过继性免疫治疗的研究.取人外周血5-10 ml,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用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MTb-Ag)刺激细胞增殖,通过荧光单克隆抗体TCRγδ-PE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γδT细胞所占比例,用MTT试验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MTb-Ag能特异地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γδT细胞增殖,γδT细胞可达69.2%,对K562细胞具有较高的杀伤活性.结论:本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特异的体外扩增和获取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方法.
作者:王克强;侯彦强;李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联合屈洛昔芬(droloxifene,DRL)对耐药细胞系K562/A02的逆转作用与诱导凋亡有无相关性.采用Annexin V/PI法测定耐药调节剂汉防己甲素、屈洛昔芬单独或联合应用后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发现0.62μg/ml汉防己甲素或1.94 μg/ml屈洛昔芬单独作用于K562细胞48小时后均可诱导一定比例的细胞凋亡,作用呈时间依赖性,两者联合应用作用增强.0.62μg/ml汉防己甲素或1.94μg/ml屈洛昔芬单独作用于K562/A02细胞均不能诱导细胞凋亡,两者联合应用72小时可诱导小部分细胞凋亡.结论:汉防己甲素,屈洛昔芬逆转耐药的机理与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无关.
作者:周云;陈宝安;董颖;张鹏;程坚;盛茗;王婷;高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探讨川芎嗪对骨髓移植小鼠早期造血重建过程中黏附分子CD44表达水平的影响,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骨髓移植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和骨髓移植+川芎嗪治疗组(简称川芎嗪组),对照组和川芎嗪组每天分别胃饲生理盐水和川芎嗪.于骨髓移植(BMT)后第7,14,21,28天处死小鼠,计数外周血细胞、骨髓有核细胞,分析骨髓中造血组织面积及成熟红细胞容量,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骨髓细胞上CD44的表达水平,并于第10天取小鼠脾脏,计数脾集落形成单位.结果显示,骨髓移植后第7,14,21,28天川芎嗪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中造血组织面积均显著高于移植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在第7,14,21天也较对照组为高;同时,川芎嗪组CFU-S计数明显高于同期移植对照组,骨髓中成熟红细胞容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川芎嗪组CD44的表达在第7,14,21,28天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川芎嗪可提高骨髓移植小鼠骨髓细胞表面CD44的表达水平,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归巢,加速移植后骨髓的造血重建.
作者:罗琳;刘文励;孙汉英;周剑峰;付丽;刘丹;徐慧珍;路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研究山东汉族人群DRB1基因的分布特征,探讨中国广大地区甚至世界其它人种利用山东脐血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能性,应用PCR-SSP方法对山东地区3 438例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健康新生儿脐血进行了HLA-DRB1低分辨等位基因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在山东汉族人群中前5位高频率等位基因依次为DRB1*15(0.1817),*07(0.1369),*09(0.1221),*04(0.1084)和*12(0.1038),低频率的等位基因是DRB1*0302/0303(0.0003),*10(0.0151),*16(0.0262)和*01(0.0322).通过山东汉族人群与相关文献中其它人种和不同地域的汉族人群的比较分析显示:没有任何1个DRB1等位基因是某一人种或民族所特有的,但DRB1基因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有其各自独特的人群分布特征,并且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人群中亦有其独特的地理分布特征.结论:北方人在山东脐血库中容易寻找到DR等位基因相合的异基因脐血供者.中国南方人和日本人在山东也完全可能寻找到DR等位基因相合的异基因脐血供者,其机率较北方人稍低.白种人甚至非裔美国人均有可能在山东脐血库中寻找到DR位点低分辨等位基因相匹配的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
作者:阎文瑛;旭日;谢松梅;朱娜;王新党;杨超;潘杰;姜夕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观察应用免疫毒素部分去除T细胞(TCD)的方法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混合淋巴细胞培养(HLA/MLC)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采用蓖麻免疫毒素部分去T细胞对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行HLA/MLC配型不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慢性髓性白血病(CP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R11例,CR21例,复发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CR12例,CR2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成急性髓性白血病M4型(CR1)1例.结果表明:13例患者中8例成功植入,其中2例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2例发生Ⅲ-Ⅳ度aGVHD.随访8-90个月,2例发生Ⅲ-Ⅳ度aGVHD患者早期死亡,另有1例患者死于迟发感染,其余5例均无病存活至今.5例未植活的患者中4例回输同一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后3例未植入,1例植活,但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1例再次行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并无病存活至今.结论:采用蓖麻免疫毒素部分去T细胞的方法行HLA/MLC配型不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减少重度aGVHD的发生,但移植早期排斥率(HVG)较高,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
作者:赖悦云;郭乃榄;黄晓军;许兰平;陈欢;汪素琴;郑海音;黎燕;沈倍奋;陆道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其在肿瘤免疫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通过各种方法提取肿瘤抗原来冲击致敏DC,再将已培养成熟的DC回输到病人体内,以激发机体产生明确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已成为有效的临床抗肿瘤治疗手段,也为肿瘤临床继手术切除、放化疗及其它综合治疗后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体外培养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俞志勇;陈虎;冯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探讨一种有效预测脐带血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aGVHD)的方法,采用分子模拟技术对25对已接受非亲缘脐带血移植并成功植入的血液病患者及其供者HLA-A,B,DRB1分子的三维结构进行了模拟,并通过计算供受者不匹配的HLA分子间均方根差(RMSD)及各差异位点的总RMSD,将供受者之间不匹配HLA分子的结构差异转化为数字,根据量化差异分析预测非亲缘脐带血移植后aGVHD的发生和程度.25名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不发生aGVHD组,第2组为aGVHDⅠ-Ⅱ组,第3组为aGVHDⅢ-Ⅳ组.结果表明:第1组8例,第2组13例,第3组4例.3组供受者总RMSD值±标准差分别为:0.24±0.15,0.25±0.14和0.47±0.22.第3组的总RMSD值明显高于第1和第2组(P<0.05).结论:采用HLA分子三维结构模拟匹配的方法,可以快速、简捷、准确地预测非亲缘脐带血移植后严重的aGVHD发生,为临床医生选择佳脐血供者和避免严重的aGVHD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旭日;阎文瑛;姜夕峰;谢松梅;朱娜;孔繁华;裴雪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通过干细胞因子(SCF)、FLT3配基(FL)联合白介素(IL)2,7,15等的不同组合体系体外扩增人脐血来源的CIK/NK细胞(CB-CIK/NK),探讨不同培养方式对CB-CIK/NK细胞诱导、扩增产率的影响.按诱导扩增体系的不同分3组:A组(SCF+IL2+IL7+IL15),B组(SCF+FL+IL2+IL7+IL15)和C组(IL2+IL7+IL15,对照组),培养21天,检测CD3+CD56+CIK细胞、CD3-CD56+NK细胞比例和扩增倍数.结果表明:经21天培养,A,B及C组CIK细胞比例分别为(19.84±2.93)%、(26.20±4.05)%及(24.03±4.99)%;而NK细胞的比例A、B及C组比例分别为(49.60±1.40)%、(51.16±6.45)%及(30.85±8.12)%.舍SCF+FL的B组扩增效率高,其中CIK细胞的扩增倍数由对照组(C组)的(575.81±221.72)倍增加至(796.09±278.47)倍(高为1 313倍);NK细胞由对照组(C组)的(30.39±14.47)倍增加至(65.85±30.83)倍(高为121.06倍).结论:通过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可以同时扩增CB来源的CIK/NK细胞;联合诱导、扩增CB-CIK/NK细胞以采用含SCF+FL+IL2+IL7+IL15的培养体系为佳.
作者:黎阳;黄绍良;吴燕峰;魏菁;包蓉;周敦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了探讨淋系分化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淋系和髓系单克隆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62例原发性AML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例除表达髓系抗原外尚有淋系抗原表达(Ly+AML).Ly+AML初诊时肝脾结肿及血像特点与Ly-AML组无显著差异,用标准诱导化疗仅有1例获长期缓解.结论:Ly+AML对常规诱导缓解方案不敏感,选择兼顾ALL+ANL的方案可望提高治疗效果.Ly+AML患者长期生存率低可能与CD34+高表达有关.
作者:郭新红;尼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研究观察VEGFA、VEGFC及其受体和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AGM)区的表达.在征得意外流产孕妇同意并签字后,收集其意外流产的受精龄第3-12周的人胚胎,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表明:第21-25天人胚卵黄囊血岛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强表达VEGFA及其受体flt1和flk-1,VEGFC及其受体flt4,angiopoietin-2及其受体Tie-2蛋白;弱表达angiopoietin-1蛋白.背主动脉和中肾于发育第4周开始表达上述各种因子及其受体,免疫阳性反应物集中在大而圆、有核的造血细胞.阳性细胞的数量到第7周到达高峰.8周以后,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到12周几乎所有的血细胞为免疫阴性反应.生殖腺主要在第6-8周表达VEGFA,flt1,flt4,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和Tie-2蛋白,但不表达VEGFC和flk-1.在AGM区的血管内皮细胞未检测到上述各因子的表达.结论:人胚胎卵黄囊血岛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以及背主动脉和中肾共表达多种与血管发生和血液发生相关的因子.人胚内造血发生于第4周.
作者:蒋吉英;李爱冬;梅妍;周鸿鹰;羊惠君;杨淑霞;洪华容;宋红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及β榄香烯等几种药物在不同浓度作用时对K562细胞株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及抑制作用,并研究上述药物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为寻求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方法奠定基础.用3组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及β榄香烯与人类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共培养,采用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Southern blot法检测端粒长度.观察上述药物对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经人参皂甙、三氧化二砷及β榄香烯作用后,K562细胞株端粒酶活性下降,下降程度呈浓度、时北间依赖性,在一定浓度及作用时间后端粒酶呈阴性.②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β-榄香烯作用后K562细胞的存活率下降,且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③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及β-榄香烯作用于K562细胞72小时后,端粒长度略有延长.结论:①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及β-榄香烯均能抑制K562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②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及β-榄香烯均能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③抑制端粒酶活性后,K562细胞的端粒长度略有延长.本研究结果提示除了端粒酶以外,白血病细胞可能存在其他的端粒长度调节机制.
作者:王一;方美云;姜风;彭洪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服用硫化砷(As4S4)制剂后的砷吸收及蓄积水平,应用氢化物原子吸收法测定了硫化砷治疗的APL病人血砷、尿砷及发砷含量.结果表明,APL病人服用硫化砷制剂7-9天的血砷水平为51.7±18.7 μg/L(n=41),尿砷水平为2359.1±1910.6μg/L(n=36),尿砷排出量为5.1±4.06mg/d(n=32);服药10-12天的血砷水平为61.7±22.7 μg/L(n=30),尿砷水平为2834.0±1958.3μg/L(n=27),尿砷排出量为6.3±4.98 mg/d(n=24);服药13-15天的血砷水平为62.8±25.1μg/L(n=34),尿砷水平为2859.3±2298.2μg/L(n=32),尿砷排出量为6.82±5.58 mg/d(n=24).停药7-9天的血砷水平为20.7±10.9μg/L(n=31),尿砷水平为525.5±337.1μg/L(n=28),尿砷排出量为1.76±1.3 mg/d(n=17);停药13-15天的血砷水平为16.1±10.1 μg/L(n=34),尿砷水平为207.1±164.5μg/L(n=28),尿砷排出量为0.42±0.27 mg/d(n=22).APL病人服用硫化砷(As4S4)制剂10天以上,血砷、尿砷及尿砷排出量达到稳定浓度,体内砷的吸收与排泄已基本达到平衡.服药期病例尿砷排出量为6.82±5.58 mg/d,则估计服药期APL病例每日吸收砷量为9.74±7.97mg/d,估计无机砷的吸收效率为(0.25±0.20)%.结论:在停药的2周过程中,体内吸收的砷大部分通过尿及其他途径排出体外,但仍有部分砷蓄积于体内,在口服硫化砷制剂治疗APL过程中,血砷浓度、尿砷浓度、尿砷排出量及毛发砷浓度可被认为监测砷吸收及蓄积的可靠指标.
作者:秦效英;李国选;江滨;陆道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研究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变异Ph染色体易位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并比较双色单融合(DC-SF)与双色双融合(DC-DF)bcr/abl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变异易位CML中的应用价值.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我院42例CML变异Ph易位患者,其中9例进行DC-SF-FISH和11例进行DC-DF-FISH研究.结果表明:在642例Ph阳性CML中变异易位42例(6.5%),简单变异易位42.9%(18/42),复杂变异易位54.8%(23/42),遮蔽的或隐匿的Ph易位1例.除4,6号染色体外,其余染色体均被累及.4种类型变异易位分别出现于至少2个病例中.变异易住伴附加异常15例(35.7%).FISH检测bcr/abl阳性19例(95%),阴性1例.DC-DF-FISH显示除1例患者部分细胞(8.8%)能检测到abl/bcr融合信号外,其他患者皆缺乏该融合信号.但在易位后的9号和参与变异易位的另外染色体上分别可以见到abl和bcr基因信号.DC-SF-FISH不能观察到信号的变异特征.结论:CML变异Ph易住广泛累及除9,22外其他染色体,部分类型属重现性异常;FISH检测能给予精确的分子诊断,而DC-DF-FISH可提供直观的、准确的分子变异特征分析.
作者:刘旭平;刘世和;李承文;薄丽津;秦爽;代芸;钱林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了探讨脐血造血干细胞在液氮中短期冻存复苏后的效果,分别将各自为8例冻存6个月、1年、2年的脐血干细胞进行复苏,观察造血干细胞活性.有核细胞(NC)计数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CD34+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用体外造血细胞培养技术分析粒-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产率,台盼蓝染色法判断造血细胞存活率.结果表明:脐血造血干细胞在液氮中冻存6个月、1年、2年后解冻,其有核细胞、CD34+细胞、细胞活率、CFU-GM产率在3个不同冻存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脐血干细胞于液氮中短期冻存,其干细胞数量和细胞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冻存效果较好.
作者:何吉;刘晋辉;姜侃;朱发明;严力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研究预冻温度和冷冻干燥机(冻干机)搁板温度对红细胞冻干保存后回收率的影响,采用主要成分为7%二甲亚砜和4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缓冲液作为保护液,在不同预冻温度或搁板温度下进行红细胞的冻干保存.首先将新鲜血液离心、洗涤和平衡以制备浓集红细胞,然后将浓集红细胞和保护液按1:3混匀制备红细胞悬液,在不同温度(-20,-35,-45,-80或-196℃)下预冻后移入冻干机(搁板温度设为-35℃,抽真空压力为200mbar)内进行真空干燥.为研究冻干机搁板温度对冻干红细胞的影响,将上述红细胞悬液先在-80℃下预冻后移入冻干机,在不同的搁板温度(-20,-25,-30,-35,-40或-45℃)下抽真空干燥,冻干结束后用37℃的再水化液快速水化.结果表明:在不同预冻温度下,冻干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回收率均在85%和75%以上,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196℃组上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当搁板温度等于或高于-25℃时,样品无法冻干;当搁板温度等于或低于-30℃时,随着搁板温度的降低,冻干时间相应延长.再水化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回收率均在90%以上,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当洗涤至等渗时,4组血红蛋白回收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本冻干体系只有当预冻温度在-20℃至-80℃,冻干机的搁板温度等于或低于-30℃时冻干效果较好,同时预冻温度也不是越低越好.
作者:权国波;韩颖;刘秀珍;马恩普;刘安;靳鹏;曹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研究比较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mBMEC-CM)联合FL和TPO对卵黄囊和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取卵黄囊和骨髓单细胞悬液,对照组中加入合10%FBS的DMEM,实验组分别加入10%mBMEC-CM,FL(5 ng/ml)和TPO(2 ng/ml),10%mBMEC-CM复合FL和TPO培养24小时后进行集落培养,计数CFU-GM和HPP-CFC的集落数.应用Atlas cDNA Expression Array对卵黄囊和骨髓造血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受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mBMEC-CM能扩增卵黄囊和骨髓CFU-GM和HPP-CFC,其与FL和TPO联合后扩增能力明显增强;mBMEC-CM扩增骨髓CFU-GM和HPP-CFC的能力明显强于其扩增卵黄囊CFU-GM和HPP-CFC的能力.检测到小鼠卵黄囊及骨髓造血细胞存在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受体;卵黄囊造血细胞表达PDGF-Rβ,PDGF-Rα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而在骨髓造血细胞中未检测到上述受体的袁达;在骨髓造血细胞中表达的IFN-γR,GM-CSFR,多巴胺D2受体和卵泡刺激素受体则未在卵黄囊造血细胞中检测到mRNA的表达.结论:mBMEC-CM能支持卵黄囊和骨髓造血祖细胞的体外扩增,其与FL和TPO联合后扩增能力明显增强;mBMEC-CM对骨髓造血祖细胞表现出更强的扩增作用.检测到卵黄囊和骨髓造血细胞之间存在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受体,提示mBMEC-CM对胚胎及成体造血细胞扩增中存在的差异可能与两种造血细胞存在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受体有关.
作者:那晓东;王绮如;赵自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