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孕中期GDM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陈双

关键词:孕中期, 妊娠期糖尿病, 纤维蛋白原, 胰岛素抵抗
摘要:目的 分析孕中期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将锦州市妇婴医院116例孕中期(孕24~28周)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有关GDM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GDM组33例、糖耐量正常(N GT)组56例及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组27例.对3组孕妇身高、体质指数(BMI)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等进行测定,并分析GDM的危险因素.结果 GDM组孕中期BMI、血浆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水平较其他两组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其他两组低,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MI、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孕中期GDM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6、0.69、0.50、0.60、0.64,-0.42,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影响纤维蛋白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孕中期GDM患者容易发生严重的糖脂代谢异常,并且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会加重患者糖脂异常,故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评估孕中期GDM疾病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S)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2月该院接诊的180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均行宫腔镜与TVS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宫腔镜与TVS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 TVS与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正常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5.00%、85.00%,慢性非特异性子宫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2.17%、91.30%,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9.44%、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与TVS检查对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萎缩、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诊断符合率以及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阳性预测值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VS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低于宫腔镜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首选方式,能为宫腔镜检查提供诊断依据,对其检查无异常但症状持续者或疑似子宫内膜病变者可行宫腔镜检查,以提高诊断符合率.

    作者:吕竞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运动训练对窒息患儿早期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被动训练对窒息患儿生命早期体格发育、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的影响,为窒息患儿早期进行被动训练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该院分娩的足月窒息儿8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培训方式分为干预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干预组在接受培训内容包括喂养、营养搭配、必要维生素补充方法、常见疾病预防等指导的基础上,接受早期运动干预培训,测量并计算两组婴儿出生至42 d、42 d~2个月、2个月~3个月,3个月~6个月4个阶段体质量、身长、头围的净增值和6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结果 干预组窒息患儿体质量及头围在出生至42 d、42 d~2个月、2个月~3个月净增值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干预组窒息患儿身长在4个阶段净增值和6个月时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结论 窒息患儿在6个月之前进行运动干预训练可促进其体格发育、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

    作者:崔一帆;何绘敏;孙瑾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原发性输卵管癌肉瘤的相关问题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一种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常见的输卵管癌是输卵管腺癌,而原发性输卵管癌肉瘤是十分罕见的,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0.1%~0.5%[1].癌肉瘤即一种恶性苗勒管混合肿瘤,是由恶性上皮成分(癌)和恶性间叶成分组成的恶性肿瘤.输卵管是癌肉瘤不易发生的部位,因其少见性、临床表现不典型,故临床诊断困难,由于其恶性程度高、转移迅速故预后不佳.现就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方面做一阐述.

    作者:武萌;庄文婷;于世娇;赵淑华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清TGF-β1和BMP-7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表达水平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2015年1月-2017年4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BiP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PS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h记录患儿呼吸频率、心率、氧合指数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后24h检测患儿血清中TGF-β1及BMP-7水平.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心率、呼吸显著降低,氧合指数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儿心率、呼吸显著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TGF-β1及BMP-7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S联合BiPAP对NRDS患儿治疗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可有效改善血清中TGF-β1及BMP-7水平.

    作者:李春玉;聂磊;刘洁薇;邹艳红;郑玉瑶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广泛性切除联合阴道延长术对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膀胱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广泛性切除联合阴道延长术对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膀胱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患者术后正常生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广泛性切除联合阴道延长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膀胱功能指标、性生活质量、术后排尿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清扫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阴道长度显著长于对照组,术后膀胱残余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膀胱顺应性显著大于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6个维度的性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排尿潴留、排尿困难、尿失禁、尿急及尿频的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见盆腔器官损伤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广泛性切除联合阴道延长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可显著提高其膀胱功能及性生活质量,减少术后排尿不良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作者:苏桂芳;杨爱萍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宫腔粘连松解术中羊膜植入联合人工周期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究宫腔粘连松解术中羊膜植入联合人工周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于2014年5月-2016年12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宫腔粘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腔粘连松解术、羊膜植入联合人工周期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宫腔粘连松解术、节育器置人联合人工周期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前术后宫腔长度、月经改善及宫腔粘连等变化情况,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宫腔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月均有显著增长,观察组患者宫腔长度平均(7.66±0.72)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观察组患者月经改善率100.00%,对照组月经改善率只有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观察组中无宫腔重度粘连患者,轻度粘连和中度粘连患者各1例;对照组重度粘连率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约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只有7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松解术置人人羊膜包裹球囊联合人工周期治疗对宫腔粘连疗效较高,有效改善宫腔粘连症状并预防二次粘连,促进子宫内膜基底重建,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广泛使用于临床当中.

    作者:任新萍;薛金玲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大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血清IGF-1、IGFBP-3水平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大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特发性矮小症(ISS)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ISS患儿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每组各50例,小剂量组给予0.1 U/kg的r-hGH注射治疗,大剂量组给予0.2 U/kg的r-hGH注射治疗.结果 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治疗后血清IGF-1、IGFBP-3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大剂量组治疗后血清IGF-1、IGFBP-3水平明显高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治疗后6、12个月身高(Ht)、生长速度(GV)、身高标准差积分(Ht SDS)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大剂量组治疗后6、12个月Ht、GV、Ht SDS水平明显高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小剂量比较,大剂量r-hGH治疗可有效改善ISS患儿血清IGF-l、IGFBP-3水平,有利于促进患儿的生长,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韩春玲;穆亚宁;赵锁林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胎心监护、脐动脉血流联合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水平在胎儿窘迫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与新生儿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脐动脉血流联合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监测在胎儿窘迫诊断中的价值,并分析其与新生儿结局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在2013年2月-2017年6月期间于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妇产科诊治的临产孕产妇15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正常妊娠者43例为对照组,胎儿窘迫者109例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胎心监护、脐动脉血流及血清HIF-1α水平变化监测,同时采用新生儿Apgar评分对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的胎心异常率为78.90%、脐动脉血流异常率为62.38%明显高于于对照组患者的34.88%和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IF-1α水平(115.62±23.84) pg/L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42.73±15.29) 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中Apgar评分低于7分者2例,属于新生儿窒息,对照组没有新生儿窒息情况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胎儿窘迫产妇的胎心监护、脐动脉血流检测明显异常率较高,并且其血清HIF-1α水平存在异常表达,对新生儿结局有严重的影响,对这些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可更为精准地诊断胎儿窘迫情况.

    作者:李建敏;李娜;郭娟;周玲;孙彦肖;齐育英;李平华;侯振平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女性免疫性不孕与慢性生殖道炎症及微量元素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究女性免疫性不孕与慢性生殖道炎症及微量元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该院诊治的60例女性免疫不孕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6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的阴道分泌物炎性因子及血清微量元素指标,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类与病程者的阴道分泌物炎性因子及血清微量元素指标,同时以Logistic分析上述检测指标与女性免疫性不孕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阴道分泌物炎性因子及血清铜均高于对照组,血清硒及锌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不同分类与病程者的阴道分泌物炎性因子及血清微量元素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上述检测指标均与女性免疫性不孕有密切关系.结论 女性免疫性不孕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炎性因子及血清微量元素指标表达异常,与慢性生殖道炎症及微量元素有密切关系,上述检测指标可作为疾病诊治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鲍金龙;陈明冲;肖和月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对异位妊娠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在异位妊娠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孕酮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抑制素A(INH-A)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问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孕酮、VEGF及INH-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后孕酮、VEGF及INH-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宫内受孕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异位妊娠、不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异位妊娠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理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改善血清孕酮、VEGF和INH-A水平.

    作者:吕丽娜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振幅整合脑电图对急性胆红素脑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对足月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神经系统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9月-2015年8月在该院住院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75例,早期行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检查,依据胆红素致神经功能障碍(BIND)评分,完善头颅核磁共振(MRI)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随访至生后18个月,并对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重度异常aEEG对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远期不良预后的预测灵敏度为61.5%,特异度为96.3%,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91.2%,aEEG重度异常者出现神经系统不良预后风险较高(0R=35.322,95% CI为3.002~415.538,P<0.05).重度异常aEEG联合中重度异常BIND评分对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远期不良预后的预测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75.9%,阳性预测值为45.8%,阴性预测值为95.3%.结论 aEEG联合BIND评分可协助胆红素脑病分级,对其远期神经系统不良预后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作者:高亮;林新祝;吴倩倩;黄婕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与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及改良全盆底重建术用于治疗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3月-2015年3月住院的中盆腔脏器脱垂达到POP-Q分期Ⅱ~Ⅲ期的患者16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全盆底重建组81例和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组88例.按照规范化标准为患者实施手术,手术中对合并盆底功能障碍进行对应处理.围手术期记录患者相应情况,检测手术主客观满意度.所有患者纳入随访,填写盆底功能障碍及性生活质量评估量表.结果 骶骨固定术组平均年龄比较[(43.78±7.63)岁vs.(53.01±10.50)岁],两组绝经概率比较(33.0%vs60.5%),术前压力性尿失禁(SUI)概率比较(46.1%vs65.4%)显著低于改良全盆底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改良全盆底重建组相比,骶骨固定组手术出血量[(60.32±30.27) ml vs.(98.35±40.28)ml]、尿管留置时间[(1.90±0.90)dvs.(2.50±1.10)d]及子宫切除比例(30.7% vs.60.5%)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2个月时PFIQ-7及PFQI-20评分均较手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12个月时,骶骨固定组的PISQ-12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 骶骨固定术及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POP患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远期预后良好.骶骨固定术改善POP患者性生活质量更为显著.

    作者:杨铧琦;杨学荣;吴海;杨堃;徐小娟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神经导向因子-1联合肾损伤因子-1在新生儿窒息后急性肾损伤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神经导向因子-1(Netrin-1)联合肾损伤因子-1 (Kim-1)在新生儿窒息后急性肾损伤(AKI)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纳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窒息新生儿96例.根据患儿AKI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发生AKI组、未发生AKI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明确Netrin-1联合Kim-1预测AKI的敏感度、特异度与佳截断值,利用COX回归性分析确定AKI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在92例患儿中,有42例(43.75%)发生AKI,54例(56.52%)未发生AKI;发生AKI组的重度窒息、尿液减少占比及Netrin-1、Kim-1水平较未发生AKI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COX回归性分析发现,窒息程度、尿液减少、Netrin-1、Kim-1与新生儿窒息后AKI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 Netrin-1联合Kim-1对新生儿窒息后AKI风险的预测效果较好,且两者均为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颜丽娟;吴小川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PTEN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乳酸产生的研究

    目的 探讨PTEN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及活性、乳酸(LD)产生的调控作用.方法 构建PTEN的过表达质粒PTEN-OE,转染以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RT-PCR和Westemblot分别检测PTEN过表达后LDH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BCA法分别检测细胞内LDH的活性、细胞内外LD的浓度;选取107例子宫内膜癌病例,统计分析LDH水平与临床病例的相关性.结果 过表达PTEN后,HEC-1A中LDH的mRNA (P<0.001)和蛋白水平(P<0.001)明显下调;细胞内LDH活性明显下降(P<0.05),细胞内和细胞外LD乳酸浓度明显降低(P<0.05);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期别越晚、分化程度越低、浸润深度越大、ER阴性表达则LDH越高.结论 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PTEN能抑制LDH的活性和表达,抑制LD的产生;而且LDH与子宫内膜癌分期、分化和浸润深度相关.因此,PTEN可能通过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无氧酵解途径,参与子宫内膜癌的调控.

    作者:刘峰;庄研;向江东;张进;陈晓悦;贺银燕;席晓薇;吴晓梅;万小平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卵巢交界性肿瘤新研究进展及争议

    卵巢交界性肿瘤(BOTs)组织学上被定义为无破坏性基质浸润的非典型上皮细胞增殖[1].早于1929年,泰勒首次将BOTs描述为一组独立性疾病群体,称为“半恶性疾病”.他指出这些患者的预后比那些恶性肿瘤的患者要好.BOTs具有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即使存在腹膜受累,也有相对较好的预后.这类疾病曾用过各种各样的术语和分类.直到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别于1961年和1973年正式将其引入卵巢肿瘤的分类.目前,有3个术语用于描述这些肿瘤:交界性肿瘤、低恶性潜能肿瘤和非典型增生性肿瘤.

    作者:丁丹丹;刘畅;门文婷;韩春颖;王渠源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年龄>35岁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35岁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行剖宫产的626例>35岁的孕妇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产后出血发生情况,以产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132例)和未出血组(49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5岁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626例>35岁孕妇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1.09% (132/626),另有494例未发生产后出血,占比为78.91%;出血组妊娠期高血压史、妊娠期糖尿病史、胎盘粘连、前置胎盘、巨大儿、宫缩乏力占比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5),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妊娠期高血压史、胎盘粘连、前置胎盘、巨大儿、宫缩乏力是>35岁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剖宫产术后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不容忽视,妊娠期高血压史、胎盘粘连、前置胎盘、巨大儿、宫缩乏力孕产妇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风险更高,临床应据此为高龄剖宫产孕产妇实施合理防治措施.

    作者:谭春梅;谭红梅;易建平;赵锦秀;罗希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分娩次数、分娩方式与盆底肌力减退的相关性及其盆底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分娩次数、分娩方式与盆底肌力减退的相关性,并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产后42 d复诊时经筛查发现存在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531例,其中顺产428例,剖宫产103例,初产妇372例,经产妇159例.产后42 d用Glazer评估盆底肌力后,纳入治疗的产妇采用加拿大VISHEE瑞翼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和法国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USB4结合治疗.结果 对整体研究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孕前体质指数(BMI)与前基线值、快速收缩大值及持续收缩平均值治疗前后存在差异性,且成正相关性,其中持续收缩平均值治疗后存在明显相关性;产前BMI只与前基线值的治疗前后均存在正相关性,且其与治疗后持续收缩平均值亦存在正相关性;产后BMI与前基线值、快速收缩大值、持续收缩平均值及耐受测试平均值的治疗前存着正相关性,且其与治疗后存在明显正相关性,而其与后基线治疗前后均无明显相关性.新生儿体质量与盆底肌力治疗前后均无明显相关性.初产妇不同时期BMI、新生儿体质量与盆底肌力治疗前后的相关性与整体数据分析结果一致,而经产妇不同时期BMI、新生儿体质量与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无相关性;顺产者产后BMI与盆底肌力治疗前后存在正相关,剖宫产者不同时期BMI与盆底肌力治疗前无相关性,而与治疗后盆底肌力持续收缩平均值存在相关性.新生儿体质量与不同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均无明显相关性.全部病例治疗前后结果显示除后基线值外,前基线、快速收缩大值、持续收缩平均值、耐受测试平均值均P<0.01,存在统计学意义,认为治疗疗效显著,且无论分娩次数、分娩方式治疗前后结果亦如此;但不同分娩方式之间相比较,盆底肌力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性.不同分娩次数相比较,治疗前盆底肌力均无明显差异,但治疗后两者之间的快速收缩大值、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经产妇治疗后快肌收缩力明显高于初产妇,但其后基线值较高.结论 盆底肌力的减退与孕前BMI、产后BMI存在相关性,而与产前BMI无明显相关性.新生儿体质量与盆底肌力减退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相关性.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不同分娩次数间比较,经产妇治疗后快肌收缩力明显高于初产妇,但其后基线值较高,说明盆底肌力稳定性较初产妇差,但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减退治疗前后的影响无差异性.

    作者:王文玲;吴岐珍;王燕侠;杨琳;靳蕊蕊;周敏;许晓英;张丽莉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受孕率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治疗后对受孕率产生的相关影响,为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湖北省中医院接受输卵管妊娠手术治疗的1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85例)和对照组(85例).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观察两组各种诊疗参数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及手术对受孕率产生的影响.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年后宫内受孕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时间较短,术后受孕效果明显优于开腹手术,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杜爱平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全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

    目的 比较全盆底重建术与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在女性盆腔脏器脱垂(POP)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POP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分别接受全盆底重建术治疗或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年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术前、术后2年的生活质量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指标及住院情况.结果 术后2年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盆底生命质量影响问卷表(PFIQ-7)评分以及盆底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简表(PFDI-20)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但住院费用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POP,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好,复发率低.

    作者:严沁萌 刊期: 2018年第23期

  • 孕中期GDM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孕中期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将锦州市妇婴医院116例孕中期(孕24~28周)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有关GDM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GDM组33例、糖耐量正常(N GT)组56例及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组27例.对3组孕妇身高、体质指数(BMI)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等进行测定,并分析GDM的危险因素.结果 GDM组孕中期BMI、血浆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水平较其他两组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其他两组低,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MI、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孕中期GDM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6、0.69、0.50、0.60、0.64,-0.42,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影响纤维蛋白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孕中期GDM患者容易发生严重的糖脂代谢异常,并且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会加重患者糖脂异常,故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评估孕中期GDM疾病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双 刊期: 2018年第2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