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黄捷;黄芳艳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 肢体偏瘫, 运动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偏瘫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干预后对比2组患者肌力与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 相较于护理前,2组患者肌力评分、ADL评分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实施在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显著,能够促使患者运动功能更好更快恢复,值得推广.
当代护士(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个体化优质护理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及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个体化优质护理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及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5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降颅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化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情况、生活能力评分、血糖、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持续高热、肺部感染、压疮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7d内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 60分的率为87.50% (21/26),对照组为53.85% (14/26),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x2=4.2823,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个体化优质护理,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及血脂水平,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锦芳;许慧中;程美兰;冯冬梅;余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手术室麻醉苏醒期躁动患者的护理

    总结了95例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及护理要点.主要包括肌松药未代谢安全,阵痛药的残余作用,患者对手术的担忧,患者不能耐受气管导管,留置导尿管与引发躁动.护理要点包括术前访视,消除疼痛,消除引起躁动的因素等.认为麻醉苏醒期躁动应分析原因,做出正确诊断和处置.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理,保证患者安全渡过麻醉苏醒期.

    作者:袁翠华;徐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延伸护理模式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效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延伸护理模式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效能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与延伸组研究病例分别来自本院延伸护理模式实施前(2015年9月~2016年8月)与实施后(2016年9月~2017年8月)各自接收的60例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QLQ-C30与SUPPH总评分.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的QLQ-C30与SUPPH总评分差异不大,P>0.05;干预6个月后,延伸组的QLQ-C30与SUPPH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延伸护理模式应用于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院外护理管理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青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俯卧位联合抚触在早产儿频发呼吸暂停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俯卧位联合抚触对预防早产儿频发呼吸暂停的发生频率、缩短呼吸暂停持续时间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频发呼吸暂停的8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于俯卧位和不同时段的抚触,比较2种护理方法下,早产儿每日呼吸暂停发作频率,每次呼吸暂停持续时间,经皮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的影响.结果 俯卧位联合抚触的患儿,每日发生呼吸暂停的频率为(2.93±1.26)次/d;每日呼吸暂停持续时间为(22.09±1.64)s;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81.42±5.17)%;心率(122.37±21.46)次/min,均优于常规护理的早产儿(P均<0.05).结论 对早产儿进行抚触和俯卧位能明显减少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减轻其发作程度.

    作者:刘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直视下选择性动脉栓塞后行鼻内镜下上颌窦纤维血管瘤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鼻咽纤维血管瘤是耳鼻喉科较多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常发生于10 ~ 25岁青年男性,又称为“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而原发于鼻咽以外的纤维血管瘤临床上极少见,其病理与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相似,但其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机制、部位)、CT检查等完全不同[1-3].鼻咽以外的纤维血管瘤发生在上颌窦多,其次为筛窦及鼻腔[1].纤维血管瘤虽属良性肿瘤但生长扩张能力强,易侵及临近组织器官,瘤中除有大量纤维外,还有丰富的血管,可导致大出血危及生命.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但术中易出血,手术难度大[4].近年来,随着手术技巧和临床相关技术的提高,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选择性动脉栓塞的应用,为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对血运丰富需手术治疗的肿瘤,术前栓塞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5].

    作者:张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临床饮食路径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饮食宣教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饮食路径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术后饮食宣教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予本科室制定的临床饮食路径表单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饮食宣教,观察2组患者LC术后首次排次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白蛋白及谷丙转氨酶指标、饮食知识知晓率、掌握率、护士的宣教次数与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饮食知晓率、饮食依从率、护士宣教时间、护士宣教次数,患者满意度和白蛋白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谷丙转氨酶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术后患者通过临床饮食表单干预提高了饮食宣教掌握程度,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敏俊;陆志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3种儿科住院总护师值班模式的比较

    目的 探讨适合儿科的住院总护师值班模式.方法 发放问卷,调查护士长、护理人员和住院总护师3个群体对本院2001年~ 2017年采取的3种住院总护师值班模式的选择、影响情况、满意度及意见等,分析调查结果,比较出适宜的值班模式.结果 58.33%的护士长认为住院总护师值班对科室没有影响,76.25%的住院总护师认为值班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影响,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模式一和模式二值班的住院总护师分别有58.06%和60%的人员不满意自己的值班模式,模式三仅有8.82%的住院总护师不满意,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值班模式下的家属均有半数以上对住院总值班不满意,3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值班模式三对科室和护理人员个人影响小、满意度高,适宜医院选用.

    作者:李雪;王鑫;杨立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积极心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对患者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门诊2015年7月~2017年8月接诊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积极心理干预措施.综合分析2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SAS SD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连续干预8w后的生活质量总分为(38.1±2.9)分,明显比对照组的(47.3±3.5)分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患者满意率为95.56%,明显比对照组的80.00%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的SDS和SAS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积极心理干预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施护,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旭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急诊科护士职业感受的质性研究

    目的 了解急诊科护士真实的职业感受,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30例急诊科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现象学分析7步法进行整理.结果 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主观感受提炼6个主题:缺乏生命安全感,疲惫、倦怠,担心医护配合不好,对操作失败的恐惧,担心职业暴露,职业成就感较强.结论 急诊科护士主观感受职业压力大,但职业成就感较强.护理管理者应高度关注其身心健康,提高职业获益感.

    作者:张利平;张霞;卿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护理心电图教学的研究进展

    护理心电图教学是目前护理教学及专科护士培训的重点及难点内容,本文回顾护理心电图教学的目的及意义,总结了对于教学方法、教材及考核系统、教学内容、授课形式等方面的改进,以期为进一步改进护理心电图教学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护理心电图教学发展.

    作者:柏露;王希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8例.观察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焦虑、恐惧、不良生活行为等不利于病情康复的情况均得到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明显较好,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也明显较高(P<0.05).结论 落实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病情恢复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改善,得到更多患者的认可,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黄彩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防PICC导管滑脱固定带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和总结防PICC导管滑脱固定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本院肿瘤科自2017年2月~2018年4月接收的100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防PICC导管滑脱固定带,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用丝袜套筒进行固定,比较2组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移位、断裂、渗血、感染4项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防PICC导管滑脱固定带效果显著提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丽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

    从口腔运动干预的理论基础、早产儿的喂养特点、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方式对喂养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促进口腔运动干预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作者:阎淑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过渡期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采用过渡期护理模式.采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问卷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2组患者于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测评,比较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问卷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问卷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的各个维度和总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过渡期护理干预模式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中运用,保证了患者护理服务的延续性,满足了患者对出院后健康知识的需求,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改善了患者疾病转归,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唐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 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增加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3周后晨起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嗜睡、及记忆力减退的比例均低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MA量表和HAMD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脑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其临床表现,减轻焦虑、抑郁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姣;曾新华;谢拥华;邱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偏瘫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干预后对比2组患者肌力与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 相较于护理前,2组患者肌力评分、ADL评分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实施在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显著,能够促使患者运动功能更好更快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黄捷;黄芳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归芪猪蹄汤在缓解化疗后患者白细胞减少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食疗方归芪猪蹄汤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8年5月化疗的80例患者,将8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化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食归芪猪蹄汤,比较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在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低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食疗方归芪猪蹄汤应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效果显著.

    作者:方芳;卞彦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微格教学在新护士噎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运用

    目的 将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新护士的护理操作技能培训中,提高护理操作技能能力.方法 将微格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噎食急救操作中,将2013年8月招聘的新护士37人作为观察组,将2012年8月招聘的新护士32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观察组运用微格教学方法进行培训,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士噎食急救技能考核成绩和课堂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格教学能提高训练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刘晶;姚敏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分离性垂直性偏斜视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结了全麻下对分离性垂直性偏斜视患儿矫正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对本科收治的27例54眼分离性垂直性偏斜视患儿在全麻下施行斜视矫正术,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经过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后,27例54眼患者中,23例术后正位且无上转受限,1例分离性垂直性偏斜视程度减轻,3例比术前增加了4△,术后平均残余斜角1.15△,但在术后2~4个月逐渐消失.无一例发生了麻醉意外及并发症.认为全面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是患者疾病恢复的关键.

    作者:朱琳;程士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7年6月本院接诊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抽签原理将其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都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同时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2组的护理效果,比较心室颤动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心室颤动发生率为2.0%、其它并发症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2.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为(17.1±2.5)d,短于对照组的(21.7±3.9)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期间,对其施以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心室颤动,促进病情恢复,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作者:卢黛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当代护士(中旬刊)杂志

当代护士(中旬刊)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