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刺激结合Crede手法治疗对产后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孙绍骞;董宏飞;王艳峰;杨玉辉

关键词:电刺激, Crede手法治疗, 尿失禁, 产后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电刺激结合Crede手法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i5年8月该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产后6~8周伴尿失禁的初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电刺激组(A组)、手法治疗组(B组)、联合治疗组(C组)、对照组(D组),每组20例.应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判断产后尿失禁的情况.结果 治疗后A、B、C3组患者尿失禁情况较D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尿失禁改善情况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 单纯电刺激或Crede手法治疗对产后尿失禁均有疗效,两者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效应,可更有效地增强盆底肌肌力,改善尿失禁.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中期产前筛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中期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DS)、爱德华综合征(ES)、开放性脊柱裂(OSB)3种严重先天性缺陷疾病的临床意义以及与孕妇年龄、体重、孕周的关系,探讨产前筛查在妊娠结局预测中的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3 764例15 ~21周孕中期妇女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和游离雌三醇(μE3)水平,结合孕妇年龄、孕周、体重等因素,利用风险评估软件计算3种胎儿疾病风险概率,建义高风险者进一步诊断,并对妊娠结局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3 764例孕中期妇女中筛出高风险孕妇330例,其中DS 282例,高风险率7.49%;ES 15例,高风险率0.40%,OSB 33例,高风险率为0.88%.DS、ES风险值均与年龄相关(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风险值增大;3种疾病风险值均与体重相关(P<0.05),DS风险值随体重增加而增大,OSB则相反,ES与体重相关性规律不明显;DS风险值与孕周呈正相关(P<0.05),随着孕周的增加,风险值增大,而OSB与孕周呈负相关(P<0.05),随着孕周的增加风险值减小.高风险孕妇进一步检查依从性为63.91%,确诊DS 1例,高度怀疑DS、ES各1例,不良妊娠结局率为3.49%.结论 妊娠中期血清学三联筛查结合产前诊断及超声影像学检查可有效降低缺陷儿出生率,其结果准确性受孕妇年龄、孕周、体重等因素影响,筛查过程中准确掌握孕妇的相关信息,有利于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提高产前筛查的准确性.

    作者:刘梅梅;王福玲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分型检测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LEEP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检测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373例CINⅡ~Ⅲ级患者行LEEP治疗后第6、12、24个月均进行HPV分型、HPV-DNA检测和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测(TCT),根据结果或有可疑病变者行宫颈病理活检,比较各年龄组患者术前HPV亚型感染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的HPV消除情况.结果 373例患者术前HPV感染率为95.44%;其中高危HPV感染率为91.42%,低危HPV感染率为1.88%;单一HPV亚型感染率为54.16%,双重或多重HPV亚型感染率为61.13%,多重感染多可达4重感染.检出率排名前5位的亚型是HPV16、HPV58、HPV52、HPV18、HPV33,HPV16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各亚型,并在不同年龄组患者中均居第1位(P<0.05);低危型HPV以HPV11亚型多见.在宫颈LEEP治疗后第6、12、24个月,HPV-DNA总转阴率分别为70.79%、81.46%和89.04%,HPV16/18亚型转阴率分别为75.65%、86.01%和93.26%,随着时间的延长,转阴率均明显升高(P<0.05);但≥50岁组患者中,术后6和12个月的HPV16/18亚型转阴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延长,转阴率无明显变化(P>0.05).各年龄组术后6个月HP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和24个月HPV-DNA转阴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岁的年轻患者有更高的转阴率(P<0.05).各年龄组术后不同随访时间HPV16/18亚型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岁年轻患者有更高的转阴率(P<0.05).结论 HPV在CINⅡ~Ⅲ患者中的感染率较高,尤其是HPV16亚型.术后第6个月HPV分型检测是LEEP治疗后监测疾病转归的一种较好方法.对年龄较大,术后HPV16亚型持续感染的患者应密切长时间随访.

    作者:徐凤娟;黄珊珊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敏感抗生素治疗生殖道细菌感染对晚期先兆流产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敏感抗生素治疗生殖道细菌感染对晚期先兆流产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兴国县妇幼保健院确诊为晚期先兆流产的12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分为观察组(79例,按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和对照组(41例,未使用抗生素治疗).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同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孕妇终止妊娠孕龄、阴道分泌物检查距终止妊娠时间间距和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方式、年龄分布、自然流产次数和人工流产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真菌、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闷、恶心、头晕和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感染导致的晚期先兆流产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应基于微生物学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作者:胡竹莲;徐慧;刘汉文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Wnt信号通路阻滞剂DKK-1通过GCM-1/HtrA4影响滋养细胞侵袭力的研究

    目的 探讨Wnt信号通路阻滞剂DKK-1对滋养细胞转录因子GCM-1及HtrA4表达及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对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系JEG-3细胞施加外源性重组DKK-1,然后分为对照组和DKK-1组(150 ng/m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技术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β-链蛋白、GCM-l、HtrA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细胞侵袭力的变化.结果 外源性重组DKK-1干预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DKK-1组β-链蛋白、GCM-1和HtrA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DKK-1组JEG-3细胞的侵袭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 Wnt信号通路阻滞剂DKK-1能够减少GCM-1和HtrA4在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进而降低滋养细胞的侵袭力.

    作者:张展;岳宁;杜尚珂;张琳琳;贾莉婷;宋婉玉;于海洋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曲靖市1961例乙肝暴露婴儿母婴阻断措施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乙肝暴露婴儿的母婴阻断效果,寻找影响乙肝母婴阻断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工作质量,降低母婴垂直传播率.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2-2013年曲靖市乙肝暴露儿童的母婴阻断措施,追踪观察1 961例满8 ~12个月暴露儿童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析阻断措施采取情况与暴露儿童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结果 母亲的感染状况、人口流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的规范接种、母婴阻断物资的规范管理均影响乙肝母婴阻断效果.结论 规范联合免疫是有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措施,应加强流动暴露儿童保健随访服务、乙肝母婴阻断物资的冷藏链保管和我市乙肝感染妇女的健康宣教工作.

    作者:李琼英;陈茂华;王海英;王巧芬;吴晶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3495例高龄孕妇唐氏综合征产前超声及血清学筛查的临床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高龄孕妇产前超声及血清学检测唐氏综合征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对降低新生儿先天缺陷的意义.方法 对2010年-2014年农垦那大医院收治的3 495名初孕年龄均>35岁的孕妇应用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孕妇外周血F-β-hCG和PAPP-A,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胎儿颈部透明膜厚度(NT),将其检测结果采用唐氏综合征专用风险评估软件分析,计算出唐氏综合征风险率,风险率≥1:250即为筛查阳性,高危孕妇取羊水或脐带血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产前确诊.结果 3 495例孕妇筛出唐氏综合征高风险245例,其中144例行羊水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阳性率为7.01%,经彩超筛查和定期随访确认,终12例确诊,检出率为3.43%.所有确诊的畸形孕妇均实施了相关手段终止妊娠.结论 综合孕妇孕早期特征性血清学浓度指标以及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对胎儿唐氏综合征进行产前筛查,有利于高风险胎儿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降低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率.

    作者:张素领;王晓峰;赵维丽;范长玲;吴菲;李国慧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双胎妊娠晚期流产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发生晚期流产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双胎妊娠患者,符合晚期流产入组标准的57例作为晚期流产组,随机抽取同期足月双胎妊娠的15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及分析双胎妊娠发生晚期流产的高危因素.结果 双胎妊娠晚期流产的独立高危因素有孕中晚期阴道分娩史(P=0.006)、宫内感染(P=0.001)及阴道炎(P<0.001),而规律孕检(P<0.001)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孕期保健需严密监测具有高危因素的双胎妊娠患者,必要时行阴道分泌物检查,治疗阴道炎,对于既往早产、晚期流产史孕妇监测宫颈长度,规律孕检可以降低晚期流产的发生率.

    作者:马莹;陈奕;宋晶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意外妊娠妇女避孕自我效能与避孕知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意外妊娠妇女避孕自我效能与避孕知识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3年7-12月广州某三甲医院妇科门诊及病房的意外妊娠妇女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有效问卷315份,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意外妊娠妇女的避孕自我效能、避孕知识总分分别为(56.66±7.58)分和(13.59±4.5)分,两者总分呈正相关(r=0.277,P<0.001).结论 意外妊娠妇女避孕自我效能与避孕知识呈正相关,医护人员在提高妇女避孕自我效能的同时,应提高妇女的避孕知识,从而改善意外妊娠妇女的避孕行为.

    作者:李新帝;高玲玲;赵娟娟;柳晓君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究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儿科住院治疗的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患儿84例,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治疗组单次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对照组分多次给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观察探究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5d后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有效率为93.7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心肌病变发生率为21.86%,对照组为37.8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8.75%,对照组为46.8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较小剂量组,且患儿发生心肌病变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几率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阳勇;甯交龙;刘亚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性及疗效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PPHN)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收集中~重度均需使用HFOV的足月PPHN患儿88例分为西地那非联合HFOV治疗组48例和HFOV对照组40例,主要研究其安全性:能否降低PPHN患儿的死亡率、是否增加低血压的发生率、是否增加肺动脉压力(PAP)反弹的发生率;次要研究其疗效: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肺动脉压力(PAP)、呼吸机平均气道压(MAP)、吸入氧浓度(FiO2)、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等的变化.结果 西地那非组死亡率2.1%,对照组死亡率1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地那非组低血压发生率2.1%,对照组发生率1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地那非组PAP反弹率4.2%,对照组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地那非组与对照组治疗后OI、PaO2、SaO2、MAP、FiO2、PAP、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地那非联合HFOV治疗足月儿的PPHN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陈蓓;钟丹妮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蛋白质/能量比与早产儿体重增长的关系

    目的 探讨早产儿早期蛋白质/能量比与出生后1周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 对2013年5月-2014年9月入住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蛋白质/能量比与体重增长情况进行评估.按照第7天蛋白质/能量比的不同将符合条件的40例早产儿分为较高组和较低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早产儿生后l周内体重下降幅度和恢复至出生体重日龄情况,并分析两组早产儿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及蛋白质/能量比与体重增长的关系.结果 第7天较高组体重下降幅度小于较低组(P<0.05),较高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日龄短于较低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早产儿第3天蛋白质、总能量和蛋白质/能量比与恢复至出生体重后平均每天体重增长速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9、0.566和0.612),P<0.05;第7天蛋白质、总能量和蛋白质/能量比与平均体重增长速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5、0.558和0.505),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观念日趋成熟,大家在关注蛋白质和能量摄入的情况下,也要重视适宜高效的蛋白质/能量比,从而使早产儿生长速率理想并保证正常的体质成分.

    作者:杨静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低氧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在子宫肌瘤及子宫平滑肌中的差异表达

    目的 观察内质网应激导致凋亡在子宫肌瘤及子宫平滑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为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6-12月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妇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25例,均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分别于子宫动脉阻断前及阻断后30 min采集子宫肌瘤及其周边平滑肌组织各2 g.在低氧状况下(1%02)原代培养.运用RT-PCR、Westem Blot法检测并比较两种组织中mRNA和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包括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C-Jun氨苯末端激酶(JNK)、Bax、Bcl-2和Caspase-4,同时检测Caspase-4活性.结果 肌瘤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的表达显著高于平滑肌组织.在肌瘤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低于平滑肌细胞.在细胞培养的起初12 h,平滑肌细胞中Caspase-4的表达和活性无明显升高.结论 内质网应激导致凋亡在子宫肌瘤及平滑肌组织中的表达有差异,该系统差异表达可以为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康乐;谢彦;庞琴霞;杨伟红;程忠平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边疆民族地区孕产妇死亡监测及评审结果生态学分析

    目的 了解云南省孕产妇死亡变化趋势、主要死因及实施干预措施的效果,为政府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生态学分析的方法对2006-2014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及评审结果进行趋势比较;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6-2014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明显下降趋势,控制率于2012年首次出现拐点,2014年已降至22.14/10万,虽然达到预期控制目标,但仍然落后于全国多数省份,孕产妇死亡率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产科出血虽逐年减少,但仍是孕产妇死亡的第1位死因.结论 提高孕产妇可避免死亡率的关键是完善孕情发现及报告联动机制,加强县级产科能力建设与乡村两级高危孕产妇筛查识别的技术培训,同时完善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作者:汪永忠;郭光萍;毛颖;王琼;杨力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河北省9个县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河北省9个县农村妇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患病现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对河北省53 442名35 ~ 65岁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癌筛查,采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进行初筛,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TCT阳性2 316例,检出率为4.33%;平山县高,灵寿县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1例进行了宫颈活检,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共153例,阳性检出率为0.29%;宫颈癌患者共11例,阳性检出率为0.02%,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河北省农村妇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病率较低,应提高筛查率;同时加强宣教,增强农村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

    作者:王亚凡;刘晓旭;莫中福;董欣;杜娟;秦丽欣;梁建梅;谢二晨;杨威威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胎盘早剥急诊剖宫产终止妊娠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胎盘早剥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探讨采取急诊剖宫产终止妊娠的危险因素及母婴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该院119例急诊剖宫产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胎盘早剥的临床危险因素,急诊剖宫产和母儿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该院胎盘早剥患者128例,发生率为0.4%,行急诊手术的119例,占92.9%.急诊就诊的临床表现包括阴道出血70例(58.8%),下腹疼痛31例(26.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0例(16.8%),胎膜早破25例(21.0%),胎心消失9例(7.5%),羊水过多6例(5.0%),血性羊水18例(15.1%),胎儿窘迫12例(10.1%).急诊剖宫产术后母婴结局包括产后出血15例(12.6%),子宫胎盘卒中23例(19.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5例(4.2%),新生儿窒息29例(24.3%),死胎9例(7.5%),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1.7%),早产65例(54.6%).Ⅱ~Ⅲ度胎盘早剥孕妇发生产后出血、子宫胎盘卒中、DIC、新生儿窒息、死胎、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早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Ⅰ度胎盘早剥孕妇(P<0.05).结论 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与母婴结局密切相关,急诊手术可以改善母婴的预后.

    作者:黄璐;邹金芳;应豪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铁蛋白快速检测试剂盒在婴幼儿铁缺乏症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铁蛋白快速检测试剂盒的性能以及用于婴幼儿检测的可靠性和易用性.方法 验证试剂盒的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指标,评估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并用该试剂盒测定l 664例<5岁婴幼儿铁蛋白水平评估检测方法的易用性.结果 铁蛋白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1.2 ng/ml,批内、批问变异系数均<8%,与定值质控品标定浓度的相对偏差<10%,与化学发光法比对的相关系数0.993,且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该法检测<5岁婴幼儿手指血铁蛋白浓度,缺铁率29.7%,随年龄增长缺铁率逐步降低.结论 铁蛋白快速检测试剂盒适合用于婴幼儿铁缺乏症的筛查,是简便、易行、可靠、快捷的方法.

    作者:白云;拱忠娟;卢立红;叶涛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低分子肝素、丹参治疗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丹参抗凝治疗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1月-2013年9月浦东新区医院收治的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155例随机分为3组,A组49例,予常规治疗;B组5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治疗;C组52例,常规治疗加丹参治疗.观察每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3组患者纳入研究时,临床指标无差异(P>0.05).②B、C两组期待治疗时间显著长于A组(18.0±6.1,15.3±4.8 vs 9.2±5.3, P<0.05).治疗后,与A组相比,B组与C组患者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D-二聚体(D-D)降低,平均动脉压(MAP)及24 h尿蛋白降低,分娩孕周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A组相比,B组及C组新生儿存活率高,新生儿窒息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各组产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丹参有助于改善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的预后,安全有效.

    作者:钱俏;杨慧琳;杨伶俐;张治萍;刘朋飞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止血带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探讨止血带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中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4年8月诊治的84例子宫肌壁间肌瘤病患为研究对象,设行LM前先行腹腔镜下止血带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的42例为研究组,设直接行LM 42例为对照组,将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子宫肌瘤复发及月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病患手术均成功,研究组术中出血量(83.12±8.25) 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6.62±15.11) ml,研究组手术时间(67.52±7.45) min短于对照组的(90.25±15.64)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子宫肌瘤复发率(7.14%)低于对照组(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月经来潮时间(36.44±3.30)d,晚于对照组的(31.12±2.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止血带应用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可减少出血量,具有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计月华;杨俊玲;李霞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黏液性宫颈炎微生物感染的常见菌种及感染因素和诊疗方法探讨

    目的 研究分析黏液性宫颈炎(MP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细菌感染的常见种类、感染因素、药物敏感试验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150例确诊为MPC的女性(病例组)、按照1∶1比例选取15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女性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物检测,并对病例组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治疗.结果 两组年龄、卫生习惯、经期性生活史、妇科炎症病史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工流产史、性伴侣数量、合并支原体感染率、合并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微生物阴性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细菌及支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假丝酵母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首次治疗方案采取左氧氟沙星口服+左氧氟沙星胶囊阴道给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胶囊阴道给药两种治疗方案,治愈率达88.00% (132/150),对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给予丁胺卡那霉素+利奈唑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给药,终所有患者均成功治愈.结论 MPC发病与人工流产史、性伴侣数量、合并支原体感染、合并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有关,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会提高治愈率.

    作者:高迎春;秦珊珊;于鹃鹏 刊期: 2015年第36期

  • 宜昌市夷陵区2006-201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原因及相关因素,为有效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2013年夷陵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3年夷陵区5岁以下儿童平均死亡率为8.02‰,婴儿平均死亡率为5.75‰,新生儿平均死亡率为3.82‰.监测死亡病例258例;农村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溺水、先天性心脏病、肺炎和出生窒息;城市依次为出生窒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意外窒息和意外跌落、先天性心脏病.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中,城市儿童死亡34例(13.2%),农村儿童死亡224例(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795,P<0.001);男童死亡161例(62.4%),女童死亡97例(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444,P<0.001);死亡儿童发生在冬春季共155例,占60.1%,夏季及秋季分别为44例和59例.结论 开展科学养育健康教育,提高全民保健意识与能力;推广预防早产的适宜技术,避免早产;开展遗传咨询、做好孕早期出生缺陷干预,降低先天性疾病发生率;加强对儿童的监管力度,减少儿童意外死亡数;完善监护抢救设备,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与协作能力,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作者:孔丽华;罗妮娜;杨兴娥;李梅;陈实 刊期: 2015年第36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