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昊罡;冷冰;马恩元;蒋维海;崔双;单产宇;苗婷婷
目的:探讨儿童自我意识与抑郁的关系,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某市小学、初中各1所学校,共873名8 ~ 16岁中小学生,采用抑郁量表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抑郁检出率为33.90%.初中生抑郁的检出率高于小学生,抑郁儿童自我意识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非抑郁儿童的得分,自我意识水平越低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越高.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行为问题、有焦虑感、幸福与满足感缺乏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大.结论:某市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自我意识对抑郁有预测作用,自我意识偏低易导致个体抑郁情绪.
作者:毕烨;韩娟;杨森焙;沈敏;时俊新;李小彩;赵丽娜;王丽卿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其主要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以减少儿童死亡,保护儿童健康.方法:利用长治市妇幼卫生监测网络收集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表及儿童死亡报告卡,并对上报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后,汇总、统计并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0年的17.17‰下降至2008年的9.80%,其中新生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13.35‰下降至2008年的6.63‰;婴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16.51%下降至2008年的8.45%.死亡原因:1岁以内儿童死亡以出生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肺炎为主;1~4岁儿童死亡以意外死亡为主.结论: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有效改进产儿科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及儿童系统管理率,减少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力措施.
作者:张新兰;李晋艳;冯玉红;宋利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构建肿瘤细胞体外缺糖缺氧模型,观察缺糖缺氧对肿瘤细胞内质网功能和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连二亚硫酸钠消耗培养基中氧、平衡盐溶液EBSS取代细胞正常培养液构建缺糖缺氧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缺糖缺氧4h组(4 h)、缺糖缺氧8h组(8 h)、缺糖缺氧12 h组(12 h).MDC检测细胞内自噬泡的形成;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肿瘤细胞内质网应激—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DC结果显示细胞内自噬泡数量明显增加;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缺糖缺氧各组细胞LC3-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内质网应激—自噬相关蛋白GRP78、p-eIF2a、p-PERK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结论:缺糖缺氧通过内质网应激—自噬途径诱导Hela细胞发生自噬.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RNA (hTERC)基因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11月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5例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病理学检查确诊CIN患者69例,宫颈鳞癌(SCC)患者26例,正常细胞学妇女20例.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脱落细胞hTERC基因的表达.结果:①hTERC基因在CIN Ⅰ、CINⅡ、CINⅢ及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2.00%、75.00%、100.00%和100.00%.CIN Ⅰ、CINⅡ、CINⅢ和SCC组与正常组比较,hTERC基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IN Ⅰ与CINⅡ、CINⅢ比较,CIN Ⅰ与S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病变程度增加,hTERC基因的表达率增加.在CIN I中hTERC基因扩增的异常细胞仅占6.5%,而在CINⅡ、CINⅢ及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扩增的异常细胞所占比例依次递增为25.50%、30.60%和50.80%(P<0.05).FISH检测结果显示,CIN Ⅰ组细胞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信号为2:3型占60.00%,而在SCC中仅占36.44%.SCC中,4:4型和5:5型所占比例多,其中5:5型拷贝数是各级CIN的总和.hTERC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程度关系密切.结论:hTERC基因在CIN和SCC中表达异常,且随病变程度增加阳性表达率增加,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检测指标.
作者:周波;李婷;周晨;陈忠东;谢宛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儿体格检查的一般情况并探讨影响低出生体重的因素.方法:调查产妇及新生儿父母亲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史、既往疾病史、高血压家族史以及体格检查,产妇孕产史、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分娩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体格检查,同时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描述,并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住址边远、婴儿母亲为少数民族、终止妊娠时间较早、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父母亲从事较重体力劳动职业、父母亲BMI值低、父亲存在既往病史、母亲孕期食用油种类、食用肥瘦肉比例不均、补充维生素不足、食盐量过多或过少、每周食用鸡蛋量少、每周食用鱼量少、家庭其他成员吸烟、母亲孕期与家庭成员相处不融洽以及存在产时并发症、产前检查次数较少、孕期增重少、双胎或多胎等可能是影响低出生体重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产前检查次数较少、终止妊娠时间较早、孕期高血压和感染可能是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结论:母亲孕期相关因素可能会对低出生体重产生影响,加强孕期体格检查和卫生知识宣教可以有效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
作者:沈蓓蓓;钱立晶;唐晓武;宋玉梅;潘发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新生儿早期喂养佳方法.方法:选择该院2007~2008年剖宫产新生儿41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9例,按照爱婴医院要求给予母乳喂养,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添加婴儿配方奶粉;对照组207例,按照爱婴医院要求坚持纯母乳喂养,不添加任何辅食.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排尿次数、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首次泌乳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早期正确混合喂养能使婴儿得到充足营养,且不影响产妇泌乳.
作者:王文敏;黄蕾;黄娟;赖立;范微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可行的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统计2002~2006年度5年间津南区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孕产妇管理及辖区各产院分娩的孕产妇总数和围产儿死亡数,对5年间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共监测16 693例围产儿,死亡181例,平均死亡率10.84‰;死因前4位依次为死胎72例、畸形54例、早产20例、新生儿窒息16例;高危孕产妇中围产儿死亡率远高于正常孕产妇.结论:围产儿病死率的下降是围产保健、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正确处理和新生儿医学发展的共同结果.加强孕产期保健服务、提高产儿科质量管理、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抢救技术水平,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丁英娴;张秋芬;常福梅;李秀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蛋白-1 (TSP-1)在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间质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卵巢巧克力囊肿、25例卵巢良性肿瘤卵巢间质组织中TSP-1的表达,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卵巢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间质中TSP-1的阳性表达率增高(66.67%);表达情况与病程有关,在病程>1年的卵巢间质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②TSP-1高表达组的MVD (4.36±1.14)明显低于低表达组(6.01±1.05)及阴性表达组(7.38±1.65),TSP-1的表达与MVD呈负相关(rs=-0.76,P<0.01).结论:TSP-1表达异常可能在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间质微血管网损伤及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陶潜;刘曼华;邱君君;刘宏斌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eactive thrombocytosis,RT)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观察不同高峰胆红素浓度组的RT发生率;比较RT组与对照组黄疸出现时间、高峰胆红素浓度及住院时间有无差异.结果:全部病例RT发生率14.9%,不同高峰胆红素浓度组间R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T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并发症,高峰胆红素浓度和RT发生无关;RT可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住院时间延长.
作者:琳舒;陈勤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分娩方式与形成原因.方法:分析和总结465例头位难产的原因、分娩方式及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结果:465例头位难产患者中,由于产道异常而发生头位难产占24.9%,骨产道异常而发生头位难产占17.5%,软产道异常而发生头位难产占8.4%.胎头位置异常的患者中严重胎头位置异常者占10.7%,49例经剖宫产分娩.胎头位置持续性枕后、横位者,147例行剖宫产,101例行阴道分娩.结论:近年来头部难产的发生率较高,早期进行定期体检与及早发现提出解决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梅天琼;郑丽波;郭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连续泵注芬太尼和布比卡因应用于产妇分娩的镇痛效果以及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孕产妇228例为镇痛组,设同期相同条件的产妇180例为对照组,镇痛组产妇给予布比卡因125 mg和芬太尼0.2mg经硬膜外泵注至胎儿顺利娩出停药.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及分娩结局.结果:硬膜外连续泵注对产妇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影响,镇痛效果好;镇痛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第二产程、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镇痛组产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硬膜外连续泵注布比卡因和芬太尼是较安全理想的无痛分娩方法,镇痛效果确切,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作者:颜仙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研究我国与唇腭裂发生有关的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为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唇腭裂预防干预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系统性综述方法,检索数据库文献,收集国内外唇腭裂的环境、行为、生活方式病因学研究文献,选择其中Meta分析或系统综述文献纳入研究.结果:共纳入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文献13篇,均为英文文献;中文数据库中未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对检索到文献行系统回顾后发现了唇腭裂的一些明确致病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孕期及孕前期用药(皮质激素类、卡马西平、抗癫痫药物等)及孕母所处环境(杀虫剂)、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孕妇超重或肥胖、吸烟、新生儿出生次序).结论:孕母所处的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与唇腭裂发病有显著关联.现有的病因学研究存在很多相互矛盾的结论,唇腭裂的病因学仍有待继续探索.唇腭裂病因研究的中文文献质量等级普遍较低,不能为循证医学提供高等级证据.
作者:何达;厉传琳;刘佳琦;谷茜;陈英耀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联合阴道镜下活检筛查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05例有宫颈病变的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TCT联合阴道镜检查,对照组仅进行阴道镜检查,两组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两组的组织学诊断阳性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的组织学诊断阳性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T筛查联合阴道镜下活检能明显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早期检出率.
作者:黄琴;张健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05年1月~ 2008年12月期间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21例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①3组孕妇妊娠合并症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ALT异常者)中,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为23.3%、25.6%、20.9%和32.6%,与HBV携带组、正常对照组发生率比较,P<0.05.②3组胎儿围生期结局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ALT异常者)中,死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1.6%、20.9%、16.3%和27.9%,与HBV携带组、正常对照组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妊娠合并HBV感染易使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增高,并使死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室息发生率升高.肝功能异常对上述症状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作者:董其音;周晔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时间、病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7月~2008年7月31例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术后2周~多(48.39%),其次为1周~(25.81%),<1周为16.13%,≥3周为9.68%.发病原因主要为:子宫切口愈合不良19例(61.29%),子宫复旧不全7例(22.58%),胎盘、胎膜、蜕膜残留5例(16.13%).结论: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发生时间多在术后2周~,主要病因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感染,治疗措施为足量抗生素、缩宫剂、清宫术等.预防关键是减少感染因素、提高剖宫产技术.
作者:柳佩珍;陆秀凤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了解辅助生殖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科学的抗生素用药依据.方法:应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检测女性宫颈分泌物和男性精液标本支原体的感染情况,并检测其对抗生素的药敏情况.结果:观察组女性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48.10%,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4.18%,合并感染为10.84%:男性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21.70%,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2.11%,合并感染率为7.41%;观察组女性与男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8.5%,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1.5%,合并感染率为1.5%;观察组女性与对照组女性之间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有一定相关性,应重视其耐药性,在治疗上宜选用敏感性较高的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
作者:陈宁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观察丙泊酚配伍舒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情况.方法:200例自愿终止妊娠的患者分为丙泊酚单独用药组(A组)和丙泊酚配伍舒芬太尼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患者体动情况、术后宫缩痛.结果:B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B组患者清醒时间、注射痛、患者体动情况、术后宫缩痛都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丙泊酚配伍舒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清醒时间、术后宫缩痛、术中术后不良反应优于单纯使用丙泊酚组,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田英;章胜榴;徐娟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研究缓释型前列腺素E2栓用于计划分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无前列腺素用药禁忌的有引产指征的待产妇60例(其中包括胎膜早破8例),观察宫颈Bishop评分的变化、用药至临产时间、经阴道分娩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后出血量等.结果:显效率为58.3%,有效率为23.3%,总有效率为81.7%.39例经阴道分娩,21例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其中7例系“引产失败”,4例为巨大儿,占57.1%.8例胎膜早破者用药后均自然临产,宫颈评分提高≥3分,7例顺产,1例因“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结论:缓释型前列腺素E2栓用于足月引产效果好,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而安全.其对胎膜早破孕妇应用的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对能预估的巨大儿经阴道分娩有困难的,不宜应用普贝生,而应实行选择性剖宫产.
作者:瞿琳;孙丽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索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对选择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操作时机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2008年2月行HSG的患者共570例,HSG前进行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术中注意观察副反应.结果:67例患者有11.8%出现碘化油进入盆底静脉的现象.内膜厚度≥8 mm时发生碘化油进入静脉的几率显著升高(Odds ratio 4.88);内膜厚度≤4 mm时对其发生也有影响.结论: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对HSG操作时机的选择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陈颖;潘萍;李素春;朱国平;张志兴;苏耘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血清标记物甲胎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Free-β-HCG)在妊娠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对天津市2009年1月~2010年1月75 876例孕15~20+6周妇女进行血清AFP和Free-β-HCG含量检测,结合年龄、孕周、单双胎、体质量、既往异常妊娠史、有无糖尿病、吸烟史等因素,通过Life Cycle 3.0版软件进行风险率评估,对高风险妊娠妇女进行遗传咨询,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羊膜腔穿刺及B超检查以确诊.结果:75 876例妊娠妇女中,筛出染色体异常高风险妊娠妇女4 241例,其中1 036例接受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发现唐氏综合征(DS) 16例、18-三体综合征2例、其他胎儿染色体异常9例;27例中有18例<35岁;建立了该地区妊娠中期两项筛查指标的中位数值.DS胎儿母亲血中AFP水平较正常孕妇女降低,Free-β-HCG水平增加;18-三体胎儿的母亲血中AFP和Free-β-HCG水平均降低.结论:不能以年龄作为筛查DS的唯一指标,孕中期母体血清AFP、Free-β-HCG联合检测可能是预测胎儿染色体畸形的有效指标,经产前诊断及时采取措施,能降低出生缺陷,对优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晓媛;张颖;崔岚;辛力;岳胜 刊期: 2011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