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民;赵志明;崔娜;郝桂敏;曹金凤;徐素欣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类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5 -2009年临床心电监护及门诊收住的47例新生儿心律失常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窒息缺氧及感染为主要病因,占55.3%;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或无临床表现.类型以早搏为主,共32例,占68.1%;房室传导阻滞6例,占12.8%;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占8.5%.治疗以原发病治疗为主,死亡1例.结论:早搏、I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不需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快速性心律失常及严重房室传导阻滞需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预后大多良好.
作者:骆秋龙;李红妩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微小病毒B19 (HPVB19)与小儿川崎病(KD)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PCR法和ELISA法对40例川崎病患儿(观察组)及30例随机挑选门诊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进行B19-DNA检测和B19 VP2 IgM检测.对观察组KD患儿中HPV B19-DNA检测阳性的与阴性的两组中应用心脏彩超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值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B19-DNA阳性检出率为27.5% (11/40),对照组B19-DNA检测均为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B19 VP21g M阳性检出率为27.5% (11/40),对照组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 Bl9-DNA和B19 VP2 IgM-致率为100.0%.40例观察组中HPV B19-DNA检测阳性的与阴性的两组中,心脏彩超冠状动脉内径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例川崎病患儿在性别、年龄、常见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无差别.结论:HPV B19与小儿川崎病发病有关,HPV B19可能是小儿川崎病病原之一;HPV B19与冠状动脉扩张或瘤形成可能相关,HPV B19感染所致冠状动脉扩张程度较重.
作者:袁影;杜柯凝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普陀区婚前保健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2009年普陀区的婚前保健和不良妊娠结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婚前医学检查率2006~2009年分别为69.40%、96.50%、91.51%和91.48%.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婿前医学检查率明显高于2006年,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妊娠发生率2006~2009年分别为52.44%、38.96%、37.75%和36.75%,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2006年,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与婚检质量成负相关,提高婚前保健质量对保障母婴健康,减少出生人口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贺娜珍;戴亚君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探讨Turner综合征(TS)不同核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染色体检查方法,G,C显带技术对58例T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核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T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核型复杂.其核型主要有X单体型、嵌合型、X染色体结构异常、含有Y染色体等.结论:X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是导致TS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取决于核V异常的程度及异常核型和正常核型细胞系的比例.染色体检查为其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薛会丽;何德钦;吴小青;安刚;徐两蒲;王林铄;林元;刘合焜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评价早期干预和早期干预联合高压氧(HB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8例中度HIE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A、干预组B和对照组.干预组A,B进行触、听、视觉刺激和前庭功能训练至3个月.干预组A除上述治疗,加用高压氧治疗.每疗程7次,每月1疗程,共3疗程.结果:3月龄、6月龄时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 3组比较干预组A高,干预组B次之,对照组低.1岁时干预组A,B的发育商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A,B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早期于预基础上配合高压氧治疗对提高患儿3月、6月时发育指数有一定协同作用,但对HIE患儿的远期智能发育的影响尚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评估.
作者:许白叶;陈燕惠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了解婴儿抚触在社区的应用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社区婴儿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入户调查法,设抚触组和非抚触组行对比研究.结果:应用抚触者占29.29%,抚触组的父母亲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有培训经历和需要等方面得分高于非抚触组,非抚触组社会支持总分的均值低于抚触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儿家庭的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支持状况,同时也导致了抚触应用的不同情况.对抚触的认知、操作和应用能力是抚触在社区推广和应用的丰要影响因素.正确评估婴儿抚触在社区的应用状况,提高认识和强化健康教育,形成科学的育儿理念,强化和拓宽社会支持网络,有效利用资源,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应用水平,以实现促进婴幼儿健康的目的.
作者:靳永萍;张国增;杨凡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矫正小阴唇肥大常用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直线切除缝合法及单蒂组织瓣法矫正小阴唇肥大57例,术后随访时间1 -8个月.结果:57例(69侧)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小阴唇形态明显改善,外观自然,局部不适及刺激感消失,效果满意.结论:两种术式符合小阴唇生理解剖的特点,且各具优缺点,根据病例特点灵活运用.护理措施的实施可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与不适,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为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芳;刘鹤松;邵英;刘海鹏;郑春梅;赵自然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崇明县2004~2007年流动人口新生儿出生状况,为制定崇明县流动人口母婴保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 2003对新生儿出生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流动人口新生儿性别比为118,月份出生指数起伏较大,于11月达到高峰.平均出生体重(3 326±482)g,低于户籍新生儿[(3 365±456)g](P<0.05),且男婴平均出生体重高于女婴(P<0.05).低体重儿占3.64%,巨大儿占8.39%.低体重儿中早产儿占58.8%,明显高于足月儿(39.5%).平均出生孕周39.25周,女婴长于男婴(P<0.05).新生儿第一产仅占52.98%,第二产占42.04%,第三产及以上占4.98%,其中第一胎第一产占41.49%.母亲平均生育年龄25.9岁,明显高于户籍母亲年龄(24.6岁)(P<0.05).结论:针对性地制定人口发展政策,做好流动人口妇幼保健工作,预防和预测早产,降低早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提高围生儿生命质量,控制出生性别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韩小丽;倪益群;史爱玉 刊期: 2010年第35期
霉菌性阴道炎是妇科门诊常见病,主要为念珠菌感染[1].近年来发病率仍然很高,医疗市场上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药物也应运而生,疗效不一,较大地阻碍了临床治疗工作.东昌区妇幼保健院经过几年的临床探索及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相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方法,通过中药方剂达到清热解毒、利湿、凉血之功效,西药达到抑制念珠菌生长,既有口服,又有外洗、阴道上药,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中西医结合,采用中药方剂外阴洗浴、坐浴,西药克霉唑栓、达克宁栓阴道上药,外阴涂抹皮康王,口服制霉菌素片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评价.
作者:白云岩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探讨郑州市3~5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及父母关注度研究.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251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独生子女焦虑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和1978年常模比较,3~5岁组男童的学习问题和心身障碍明显高于常模.3岁组女童冲动-多动因子分高于男童,4岁组男童品行行为因子分高于女童,5岁组女童心身障碍因子分高于男童,3个年龄段Conners各个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焦虑程度高;②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段行为问题需要具体分析;③父母比较关注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姚梅玲;陈静静 刊期: 2010年第35期
应用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是目前在基层医院常用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的优点[1].利凡诺用于中期引产安全有效,但受术者常出现子宫收缩过强或不协调宫缩,此时宫颈不够成熟、宫口扩张缓慢.临床观察发现存在引产产程长、胎盘胎膜残留率高及宫颈裂伤等缺点,也易引起宫颈裂伤,给受术者带来痛苦.安定具有使宫颈平滑肌松弛作用[2],为了弥补其不足,提高引产临床效果,将肌内注射安定用于治疗不协调子宫收缩94例,结果发现效果好,并发症减少.现将其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戈戎;陈安娜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从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新鲜宫颈癌组织中扩增HPV16型晚期蛋白L1基因全长,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蛋白用于ELISA检测.方法: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对特异引物,用PCR的方法从宫颈癌组织DNA中获得LI基因,以pet28a为载体构建表达质粒,IPTG诱导表达蛋白,DEAE及葡聚糖凝胶分离纯化目的蛋白,将蛋白包被平底96%孔板用于ELISA检测.结果:从宫颈癌临床标本克隆到HPV16型Ll蛋白编码序列,其原核表达产物纯化后可用于ELISA检测.结论:成功获得人有抗原性的HPV16 Ll蛋白,可用于ELISA检测.
作者:赵丽晶;王学林;许多;梁作文;滕菲;郭恒;孙树民;赵淑华;赵雪俭 刊期: 2010年第35期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可通过培养、诱导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对间充质干细胞向肺泡上皮细胞分化和改善受损肺组织局部炎性反应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对肺的发育、肺损伤修复机制有一个新的认识,而且对肺损伤修复治疗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对肺组织损伤修复有关的MSc.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以细胞治疗为基础的肺损伤治疗新方法的发展.本文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部疾病的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柱;杨杰张;小庄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拉玛泽分娩法对孕妇分娩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117例).观察两组孕妇临产时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及分娩两个产程的疼痛级别.结果:观察组临产时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产时潜伏期、活跃期和第二产程的疼痛级别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拉玛泽训练能缓解孕妇临产时的焦虑抑郁情绪及l临产时的疼痛.
作者:潘敏;雪丽霜;零恒莉;饶倩羽;余丽 刊期: 2010年第35期
重复性异位妊娠(REF)是指首次异位妊娠经手术或保守治疗后,再次在子宫外的输卵管、卵巢或腹腔内妊娠.近年来,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异位妊娠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异位妊娠的患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重复性异位妊娠的发生亦日渐增多.如何在抢救生命的同时,预测患者以后的生育能力及发生重复性异位妊娠的风险,如何采取好的治疗方法保护其再生殖能力,是很有临床价值的[1].妇幼保健院1999~2009年共收治重复性异位妊娠8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甄学慧;王义;杨东梅;郑桂英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赠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供受双方的治疗结局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4月至200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并自愿捐卵的17例供卵患者及同期接受赠卵的16例受卵患者,共19周期的临床资料.供卵组(17例)采用控制性超排卵行IVF-ET;受卵组(16例)采用自然周期或激素替代治疗准备子宫内膜,并分析供、受双方的受精率、妊娠率和种植率.结果:16例患者19周期共接受赠卵108枚,平均每周期接受卵子(5.68±0.82)枚,21个解冻移植周期,8周期妊娠,周期妊娠率为38.1%,累计妊娠率50.0%.供卵的17例患者,10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2周期妊娠;19个解冻胚胎移植周期,12周期妊娠,冷冻移植周期的妊娠率为63.16%,累计妊娠率64.71%.供、受双方受精率、冷冻胚胎移植周期的妊娠率、累积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受卵IVF-ET是治疗卵巢功能不良等不能生育健康后代妇女的有效方法;自然周期、激素替代周期可使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可以达到良好的结局;供卵者提供6个左右的卵子既不影响供卵者的妊娠,也能为受卵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妊娠机会.
作者:李爱民;赵志明;崔娜;郝桂敏;曹金凤;徐素欣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配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老年性重度子官脱垂的有效性.方法:对4例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实施盆底康复结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进行盆底非手术治疗.结果:4例患者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活动后无自觉阴道脱出物,且排尿顺畅.结论:盆底康复治疗结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可有效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
作者:刘荣军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输卵管不孕的临床效果及技术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09年10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诊治输卵管不孕48例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腹腔镜诊断和手术治疗的情况.结果:48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0~70 min,平均42.62 min;术中出血5~55 ml,平均 28.98 ml,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受孕率达87.50%,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腹腔镜诊治输卵管不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受孕率高,是诊治输卵管性不孕的佳术式.
作者:吴华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及耐药趋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支原体分离、鉴定、药敏一体化检测试剂盒对云南省妇幼保健院5年来妇科门诊的标本进行支原体(Uu、Mh)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支原体近5年的总感染率为62.68%,对红霉素(97.44%)、罗红霉素(87.18%)和环丙沙星(76.92%)耐药率高,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敏感(>80%);Uu和Mh复合感染比单纯感染耐药率明显增高.结论:支原体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Mh和Uu复合感染比单纯感染有较高耐药性,因此,临床诊治前应尽可能做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规范用药以延缓耐药株的快速增加.
作者:王兴田;邹团标 刊期: 2010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在常规乳房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穴位按摩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产妇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舳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乳房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穴位按摩.记录两组产妇乳房硬度、疼痛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实验组乳房疼痛程度在产后第2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产后第3、4天较对照组轻(P<0.05、P<0.01);乳房硬度在第2天时实验组大于对照组,第4天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全部母乳喂养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常规乳房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穴位按摩可促进乳汁分泌,减轻乳房胀痛,促进母乳喂养.
作者:段春英;陈殿红 刊期: 2010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