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农十三师1998~2007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分析及干预措施

李建丽

关键词:围产儿, 出生缺陷, 干预措施, 优生优育, 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了解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原因,为出生缺陷的早期诊断及制定预防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农十三师1998~2007年出生缺陷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1998~2007年10年期间出生活产数5 973人,发生严重围产儿出生缺陷34例,出生缺陷发生率5.69‰,围产儿出生缺陷前6位原因为唇腭裂、神经管畸形(脊柱裂、腩膨出)、先天性心脏病、脑积水、马蹄内翻足、大肠外翻.结论:加强婚前健康教育,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产前保健工作质量,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措施.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tPA、PAI的表达

    目的:探讨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tPA、PAI的表达.方法: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标本70例,根据临床有无异常子宫出血的症状分为两组,A组(症状性子宫肌瘤)45例,其中增生期15例,分泌期13例,单纯增生过长10例,复杂增生过长7例;B组(无症状性子宫肌瘤)25例,其中增生期12例,分泌期13例.对照组分为C组和D组,C组:正常子宫内膜28例,其中增生期15例,分泌期13例;D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0例,其中增生期11例,分泌期8例,单纯增生过长8例,复杂增生过长3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子宫内膜中的tPA、PAI表达水平.结果:A组tPA的表达水平与B组和C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01,P<0.001),但PAI水平明显降低(P<0.001,P<0.001);A组与D组子宫内膜tPA、PAI的表达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子宫内膜tPA、PAI表达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B组和C组比较,tPA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而PAI水平降低(P<0.001,P<0.001).结论: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存在tPA、PAI的表达异常,且这种异常变化趋势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内膜变化趋势一致.tPA、PAI的表达异常是临床上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

    作者:杜建层;杨峥莉;王建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阴道超声在早期诊断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中的临床价值

    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是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以输卵管妊娠(tubai pregnancy,TP)为常见,占EP的95%左右[1].

    作者:于伟;崔满华;林杨;于桂云;段欣梅;郑玉玲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不同避孕方法防护性传播疾病的研究现况

    目前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RTI/STDs)已经成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视的生殖健康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HIV和其他STD感染率的逐年上升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STDs感染的危险性和预防STD的重要性.

    作者:王容;陈琢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个体化营养膳食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个体化营养膳食治疗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44例GDM孕妇,按能否坚持营养膳食治疗分为观察组237例(营养师制定个体化食谱、坚持营养膳食治疗),对照组107例(未坚持营养膳食治疗)两组.分析个体化膳食治疗的有效性;比较观察组个体化膳食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的变化;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基本情况(年龄、孕前体重、居住地、文化程度)、胰岛素应用、子痫前期、巨大儿、早产以及新生儿体重的差异.结果:个体化营养膳食治疗有效率达85.7%,观察组个体化的膳食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有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子痫前期、巨大儿、早产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GDM孕妇进行合理的饮食管理,因人而宜制定个体化食谱有利于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作者:乔蓉;何镭;刘兴会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儿童意外伤害60例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为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室1995年6月~2008年6月接诊的60例儿童意外伤害病例.结果:6~12岁儿童为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高发年龄段;0~14岁儿童意外伤害类型及顺位为交通事故、跌落伤、烧烫伤.结论:儿童意外伤害应以预防为主,采取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预防方法.

    作者:宁秀娟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滨州市原发不孕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我市原发不孕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为进一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查体相结合的方法.结果:3903例原发不孕妇女中,生殖道感染2057例,感染率为52.70%,宫颈炎发病率高,占33.05%,其余依次为附件炎,占27.39%;宫颈炎合并附件炎,占11.22%;盆腔炎,占9.71%.按年龄≤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分组比较生殖道感染率,25岁以下发病率高,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按不孕年限1~3年、4~6年、7~9年分组比较生殖道感染率,以不孕1~3年患病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原发不孕妇女生殖道感染率较高,趋于年轻化,应从青春期开始加强卫生保健教育,加强妇科病的普查普治和生殖健康咨询,针对患者不孕不育的特点开展生殖健康服务项目.

    作者:王县;杜艳;王月强;朱文乔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青海省2004~2007年婚前检查情况分析

    婚前医学检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预防先天性疾病的第一道防线.自2003年10月1日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使得我市婚检率从75%减至3%左右.现对2004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在我院参加婚前检查的504例婚检者的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李洁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骶管阻滞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骶管注射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CPP)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1月~2008年6月86例CPP患者采用骶管注射法治疗,分别于治疗6~12个月(22例)、1~2年(18例)、2~3年(16例)后通过复诊和电话随访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结果:随访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94%(81/86)患者疼痛消失或显著改善,5例部分缓解.结论:骶管注射法治疗CPP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效果显著的特点,是治疗CPP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钟彦志;宋劼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0月IUI157例38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157例386个周期的IUI治疗共妊娠52例,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3.5%.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以及不同促排卵方案之间的临床妊娠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UI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不孕症的助孕技术,促排卵周期IUI妊娠率明显提高.

    作者:刘世平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新式剖宫产的两种切口缝合方式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剖宫产过程中腹壁横切口的更好缝合方式.方法:随机选择符合要求并在本院经新式剖宫产术结束分娩的患者200例,分为新式间断缝合与皮内连续缝合两组各100例,前瞻性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病率及拆线时切口愈合不良及术后12个月瘢痕增生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新式间断缝合组的手术时间、拆线时切口愈合不良及术后12个月瘢痕增生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皮内连续缝合组[(29.6±3.5)min和(39.2±4.7)min,P<0.01;0和10%,P<0.01;33%和48%,P<0.05].结论:剖宫产腹壁横切口新式间断缝合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及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低等显著优点,是一种更好的缝合方式,值得提倡.

    作者:朱耀魁;肖小敏;李瑞满;陈新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农十三师1998~2007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分析及干预措施

    目的:了解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原因,为出生缺陷的早期诊断及制定预防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农十三师1998~2007年出生缺陷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1998~2007年10年期间出生活产数5 973人,发生严重围产儿出生缺陷34例,出生缺陷发生率5.69‰,围产儿出生缺陷前6位原因为唇腭裂、神经管畸形(脊柱裂、腩膨出)、先天性心脏病、脑积水、马蹄内翻足、大肠外翻.结论:加强婚前健康教育,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产前保健工作质量,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李建丽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孕产期心理干预对分娩方式及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分娩方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孕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孕期及临产后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按产科常规处理.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孕产期心理干预是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的一个有效措施.

    作者:宋青;陈叔平;李艳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出生缺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目的:通过调查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对生缺陷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出生缺陷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76名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对28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访谈.结果:定量和定性资料分析显示,90.8%的被调查人员知道出生缺陷的发生原因,78.9%的人员能够正确回答出生缺陷发生的敏感时期,关于孕妇缺乏叶酸的危害的知晓率为85.5%,关于计划怀孕妇女补充叶酸佳时期的知晓率为71.1%,关于正常育龄妇女补充叶酸剂量的知晓率为67.1%,只有64.5%的被调杳人员知道B超进行出生缺陷筛查的佳时间.大多数管理者和技术服务人员认为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群众知识宣传和产前检查,认为当前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和经费不足.结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对出生缺陷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偏低,将直接影响出生缺陷干预措施的落实.应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人员有关出生缺陷知识的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的综合服务能力.

    作者:速存梅;叶汉风;袁彦玲;王建兰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妊娠期不同应激原与不良妊娠结局

    妊娠期间女性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心理和情感上适应性的变化,若这种适应性的变化调解不当就会引发女性不良的心理反应.

    作者:章景丽;郝加虎;陶芳标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腰-硬联合麻醉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应用于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在CSEA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Ⅱ组),同时与硬膜外麻醉(EA)(Ⅰ组)比较;麻醉药物0.5%布比卡因1.5~2 ml、0.5%耐乐品(20.5±6.8)ml;记录麻醉平面、镇痛、肌松效果和牵拉反应情况,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Ⅰ组的牵拉反应明显高于Ⅱ组,牵拉宫颈时Ⅰ组的HR明显比术前减慢,在防治牵拉反应效果方面Ⅱ组优于Ⅰ组.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是临床上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何景培;罗志丽;叶益汉;吴朝阳;李晶;陈少容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在校大学生对婚前医学检查的态度和知识调查

    目的:了解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婚前医学检奁的态度和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让在校大学生认识到婚前医学检查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公民为提高民族素质而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芜湖市一所医学类院校和一所非医学类院校在校二、三年级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772名大学生认为婚检有必要的占87.3%,其中医学专业学生持肯定态度的占90.7%,较非医学专业高.若免费婚检愿意接受的,非医学专业有61.0%,医学专业72.7%.大学生对于婚前医学检查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国家通过哪部法律要求医疗保健机构为公民提供婚前医学检查、乙肝病毒阳性能否结婚、唇腭裂是否是先天性遗传疾病等知晓率较低.结论:广泛开展婚前医学检查意义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婚检内容和重要性,提高自愿婚检的意识.

    作者:芮婷婷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福建省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膳食摄人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福建省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膳食摄入状况.方法: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福州、厦门等9个县市儿童膳食和血清维生素A进行调查.结果:全省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视黄醇当量)平均摄入量为365.09 μgRE,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蛋白质推荐摄入量(RNI)的87.02%.9个不同县市5岁以下儿童膳食中维生素A摄入情况各不相同,高为厦门,占RNI标准的258.57%;山区儿童膳食中维生素A摄入情况占RNI标准高,为126.88%;城市居中(80.81%);沿海低(44.96%);各个年龄组维生素A摄人情况以0岁组低,占RNI标准的63.19%,其次为1岁组(79.3%),2~5岁后基本相近(116.17%).结论:婴儿早期开始服用鱼肝油,增加与多食胡萝卜、肝脏等维生素A含量高的食物是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缺乏的有效、迅速、经济的手段.

    作者:邱行光;陈曦;杨式薇;黄艳春;欧萍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妊娠晚期解脲支原体感染对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解脲支原体感染对分娩方式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7年7月~2008年6月对同一时期在该院产科进行检查的妊娠晚期孕妇中首次感染的阴道炎病例进行UU检查,跟踪随访至分娩,探讨妊娠结局母婴并发症及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妊娠晚期孕妇中单独感染支原体检出率为19.30%,合并双重感染细菌性支原体感染的为9.90%.结论:妊娠晚期妇女应行UU或同时行BV筛查,妊娠合并支原体或细菌性阴道炎,患者应及时治疗跟踪随访,以减少胎膜早破、剖宫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作者:郭晓俭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2006年彭州市农村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目的:了解彭州市农村0~7岁儿童体格发育现状.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天彭、西郊、利安、敖平、楠杨、葛仙山镇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分男、女22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30~135人,共2778人.结果:彭州市儿童体格发育5项指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年龄越小增长速度越快.除部分年龄组外,体格发育5项指标均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P<0.05).彭州市7岁以下儿童的体重、身高值均低于中国9市郊区.结论:应加强农村儿童保健、改变观念、科学喂养,努力缩小儿童体格发育的地区差异.

    作者:甯交龙 刊期: 2009年第24期

  • 北京市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北京市6~1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6~8月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及自编问卷对北京市1270名6~13岁学龄儿童进行测评.结果: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4%,男、女童检出率分别为18.4%、14.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童A行为(45.1%)明显多于女童(16.3%),女童N行为(60.5%)明显多于男童(35.3%).行为问题以3、4年级的检出率高.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儿童伙伴关系、家庭暴力、父母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父母对儿童期望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显著相关.结论: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家庭的关系密切.

    作者:汪毅;甘明远 刊期: 2009年第24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