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原地区农牧民宫颈疾病普查结果及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冯小宁

关键词:农牧民, 宫颈疾病, 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高原地区农牧民宫颈疾病普查及健康教育.方法:对年龄在15~70岁,707例农牧民进行宫颈疾病的普查.结果:宫颈糜烂424例,慢性宫颈炎384例,滴虫性阴道炎102例,盆腔炎135例,附件炎157例,霉菌性阴道炎29例,细菌性阴道炎208例,病理细胞学检查(脱落细胞)Ⅱa61例,Ⅱb 88例,Ⅲ25例.结论:应重视农牧民的健康教育,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手段,达到有效控制宫颈疾病的目的.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117例婴幼儿多种客观听力测试的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进行多种客观听力测试方法的结合应用,探讨婴幼儿听力障碍的诊断方法和程序,了解婴幼儿听力损失发病状况,及早确定听损伤程度,早期进行科学有效干预.方法:收集2007年3月~2008年3月在该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要求检测听力的117例婴幼儿,年龄3个月~8岁之间.在经耳鼻喉科常规检查后,进行听力客观检查,包括ABR、40Hz-AERP、ASSR、OAE、声导抗等技术予以综合测试、诊断,并对永久性听力损失提出早期干预方案.结果:117例婴幼儿中有70例被终诊断存在听力障碍,占总数的59.8%,其中,极重度聋儿45例占确诊人数的64.3%(45/70),中重度17例占24.3%(17/70),轻度8例占11.4%(8/70),传导性聋9例占12.9%(9/70),感音神经聋61例占87.1%(61/70),双耳发病56例占80.0%(56/70),单耳14例占20.0%(14/70).结论:利用先进的听力评估手段,结合多种客观测试可以相互印证,综合评估.对低龄儿童早期明确诊断,有效地避免漏诊和误诊,以便早期进行科学干预.

    作者:张建平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改良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术在抢救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2007年对12例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出血量>1 000 m1)患者应用B-Lynch缝合术进行治疗.结果:12例剖宫产术中获止血效果,总成功率为100%.结论:B-Lynch缝合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止血效果确切、术后无并发症,是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安全有效的止血措施.

    作者:梁小勤;刘瑶;陈瑞玲;肖翠珍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不同性格类型的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相关知识及态度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性格类型的女大学生对于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sdrome,PMS)的相关知识及态度的差别.方法:以西安医学院1年级973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月经态度问卷(Menstrual Attitude Questionnaire:MAQ)以及月经知识问卷.利用SPSS 15.0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性格类型的女大学生PMS相关知识及态度存在差异.内外向不稳定性格的女大学生比内外向稳定性格的女大学生月经态度分数高,同时外向不稳定性格的女大学生的月经知识分数比内向稳定性格的分数高.结论:性格类型对女大学生PMS相关知识和态度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张永爱;唐争艳;刘庆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深港两地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深港两地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深圳市罗湖区、香港各随机整群抽取一个社区,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在418例被调查者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者225例,发生率为53.83%,其中以骨关节痛、失眠、烦躁易怒、潮热出汗、容易疲劳或乏力、性欲下降等症状表现较为突出;血管舒缩症状、骨质疏松症状深圳妇女高于香港妇女(P<0.01),而精神神经症状香港妇女高于深圳妇女(P<0.01);随着绝经的来临和年龄增长,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P<0.01).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周维;李丽;刘保华;黄丽红;罗小洁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VEGF-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VEGF-A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临床病理诊断明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40例对照患者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VEGF-A的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症状、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清VEGF-A的水平差异.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清VEG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明显的痛经症状时,其血清VEGF-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临床分期较晚(Ⅲ-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清VEGF-A水平明显高于临床分期较早(Ⅰ-Ⅱ)的患者.结论:VEGF-A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针对VEGF-A的拮抗治疗可能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一种新途径.

    作者:汪宏波;张媛;徐亚辉;李艳辉;冯地路;王泽华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电针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电针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在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作用.方法:将接受IVF-ET助孕的96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长方案,观察组加用电针干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IVF受精率(75.12%)、优质胚胎率(63.53%)明显高于对照组(64.72%、50.11%),促性腺激素(Gn)用量(29.15±3.85)单位,低于对照组(36.21±5.37)单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HSS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10.86%),种植率(18.60%)、临床妊娠率(37.77%)高于对照组(17.10%、31.70%),但没有统计学意义,Gn用药时间、获卵率、卵裂率、hCG注射日E2、P、LH水平没有显著差别.结论:对行IVF的PCOS患者给予电针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军;崔薇;李静;孙伟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B超干预下放置IUD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评价在B超干预下放置IU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 455例志愿放置IUD的育龄妇女随机分成两组,均在B超监测下放置Tcu-M型IUD.其中干预组985例,置器后IUD顶端与子宫外缘的距离(S-S)≤14 mm,如超过此范围需马上重置;对照组470例,只记录置器后的实际参数,不作干预.全部观察对象均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临床使用效果.结果:放置满12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带器妊娠率分别为36/470、5/985,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脱落率分别为23/470、28/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症取出率分别为3/470、44/985,累积续用率分别为67/470、93/9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超干预下放置IUD具有脱落率低、带器妊娠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小红;钟小英;张志兴;王奇玲;李庆琨;卞瑞彩;陈比红;张云珍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诊治进展

    输卵管性不孕占女性不孕因素的1/3[1],随着妇科微创技术在不孕症诊治方面的发展,如何提高妊娠率、手术安全性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辅助生殖技术给不孕症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其较低的成功率与费用相对较高也成为较难解决的问题,究竟采用何种方法更加适宜和个体化,对临床医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作者:卿荣珍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高原地区农牧民宫颈疾病普查结果及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目的:高原地区农牧民宫颈疾病普查及健康教育.方法:对年龄在15~70岁,707例农牧民进行宫颈疾病的普查.结果:宫颈糜烂424例,慢性宫颈炎384例,滴虫性阴道炎102例,盆腔炎135例,附件炎157例,霉菌性阴道炎29例,细菌性阴道炎208例,病理细胞学检查(脱落细胞)Ⅱa61例,Ⅱb 88例,Ⅲ25例.结论:应重视农牧民的健康教育,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手段,达到有效控制宫颈疾病的目的.

    作者:冯小宁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高频彩超实时监护下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术78例分析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可行性.方法:将78例需行PICC的患者分为盲穿组、彩超组,分别行盲穿、高频彩超引导下置管,对置管一次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彩超引导下行PICC是一种实用、安全的置管方法,对局部血管状况差的患者使用更能突显其优势.

    作者:韦德湛;张丽;邓翼业;李红霞;邓秀珍;李静;卢展辉;程超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PDGF-A和FGF-1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和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1(FGF-1)的表达,探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39例子痫前期患者及20例正常晚孕妇女胎盘PDGF-A与FGF-1表达强度.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PDGF-A与FGF-1表达强度较正常晚孕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均明显升高(P<0.05),各组PDGF-A与FGF-1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DGF-A与FGF-1由胎盘产生,并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高学印;郭影;吉增良;王健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子宫输卵管造影与腹腔镜检查女性不孕输卵管疾病符合率比较

    目的:评价腹腔镜检查治疗和子宫输卵管造影(HSG)在诊断女性输卵管因素所致不孕症的吻合情况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不孕症患者的HSG和腹腔镜检查及镜下手术(盆腔粘连分解及输卵管造口术)资料.结果:腹腔镜镜下手术术前两种方法对输卵管疾病的符合率为80.67%,腹腔镜检查与HSG检查间隔时间≤6月者与6月~2年的符合率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手术术前、术后符合率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症病人经不孕症专科门诊排除明显的不孕原因后可尽早直接行腹腔镜检查及镜下手术.

    作者:夏桂玉;钱江涛;凌勇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妊娠糖尿病的诊治与管理

    妊娠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间发生或者发现的糖尿病.新调查显示,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较以往报道明显增加,尤其南方的发生率高于北方.该病对母子的平安构成威胁,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妊娠期糖尿病包括如下情况,在糖尿病诊断之后妊娠者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在妊娠期间发现糖尿病者为妊娠合并糖尿病.

    作者:马仲秋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19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切除发生率、手术原因及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急症子宫切除孕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子宫切除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8例,占42.10%,其中剖宫产中发生6例,阴道分娩2例;子宫破裂4例,占21.05%;胎盘因素3例,占15.79%;晚期产后出血2例,占10.53%,均为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妊高征合并HELLP综合征1例,占5.26%;羊水栓塞1例,占5.26%.结论:子宫收缩乏力是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手术指征,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是一项抢救危重出血孕产妇生命的重要措施.

    作者:郑匀梅;宋清莲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武汉某高校女大学生对乳房保健认知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某高校女大学生对乳房保健认知及重视程度,为大中专院校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女大学生乳房保健意识.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形式.结果:女大学生有70.88%对乳房保健知识不太了解,43.35%购买乳罩时不试穿,40.82%不会观察并感觉自己的乳房,73.40%不会乳房自查.结论:女大学生对乳房保健知识的认知度较低,需加强女大学生乳房保健的健康教育,使她们自觉地进行乳房保健,防止乳腺疾病的发生.

    作者:王连平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绝经前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米非司酮5 mg、桂枝茯苓丸6丸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39例,米非司酮5 mg口服,每日1次;两组从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连服3个月.在治疗前后B超测量子宫体积,行子宫内膜病检,观察子宫内膜变化;检测治疗前后雌孕激素,血红蛋白水平,肝、肾功能,观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并按期随访.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闭经,子宫内膜及雌孕激素水平维持于增殖早期,血红蛋白上升.两组治疗后子宫体积、大肌瘤的平均体积缩小,治疗组子宫和大肌瘤体积缩小较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类似且无需特殊处理,停药后多数患者月经逐渐恢复,肌瘤复发.结论:米非司酮配伍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优于单纯应用米非司酮治疗,适于术前或围绝经期用药,但仍无法替代手术治疗.

    作者:朱聿君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在不孕症中的应用

    目的:对123例原发性不孕患者(原发组)和184例继发不孕患者(继发组)行宫腔镜检查及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记录输卵管疏通情况.结果:原发组中有8.94%,继发组中有13.59%存在宫腔病变;两组病例术前术后比较,输卵管通畅病例增加;两组术前为输卵管阻塞的病例,术后输卵管双侧通畅与一侧通畅病例分别达60.3%和50.6%.而术后仍双侧阻塞的病例分别减少至29.3%和37.0%.结论: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检查可明确诊断宫腔病变,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对输卵管性不孕有非常好的诊治效果.

    作者:方淑英;陈瑶;徐根儿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稽留流产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附107例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孕妇稽留流产与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分离培养法对107例稽留流产妇女进行宫颈分泌物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培养,并对其清宫或流产的绒毛及部分蜕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年龄分组无显著相关性,与文化程度、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孕周、孕产史和人员来源有相关性.在107例稽留流产孕妇中,支原体感染者中宫颈分泌物阳性42例,感染率为39.25%,组织物阳性10例,感染率为9.35%,衣原体感染者中宫颈分泌物阳性10例,感染率为9.35%,组织物阳性4例,感染率为3.74%.结论:文化程度、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孕周、孕产史和人员来源等因素都与孕妇稽留流产有关,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可能通过上行传播引起宫内感染、绒毛膜炎,终导致胚胎停止发育,造成稽留流产,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稽留流产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黄艳萍;刘玉娟;李卫东;周秋霞;缪小冬;魏月华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脑炎心肌损害7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并且合并心肌损害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甘露醇、能量合剂、地塞米松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果糖二磷酸钠,通过观察心肌酶的恢复时间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疗效显著.

    作者:郝毅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简化LHRH刺激实验在儿童性早熟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简化LH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实验在儿童性早熟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性早熟病例12例进行传统LHRH刺激试验(五点位法),并于静脉应用LHRH药物40 min时取静脉血,测定0、30、40、60、90、120 min 6个点位的LH、FSH值,分别比较确定0、40 min两个点位(简称两点位法)的LH峰值及LH/FSH比值;0、30、60、90 min 4个点位(简称四点位法)的LH峰值及LH/FSH比值;0、30、60、90、120 min 5个点位(简称五点位法)的LH峰值及LH/FSH比值.每例患者均分别以上述3种不同点位法得到的LH峰值及LH/FSH比值判断性早熟的类型,并分别将两点位法与五点位法、四点位法与五点位法LHRH刺激试验得到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两点位法与五点位法判断的性早熟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P>0.05);以四点位法与五点位法判断的性早熟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2,P>0.05).结论:简化LHRH刺激实验在儿童性早熟的鉴别诊断,尤其是年幼儿童性早熟的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德云;韩正权;蒋惠珍;张志红;丁金霞;周美玲 刊期: 2009年第30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