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何平;张玉洁;尹玉竹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餐后血糖峰值
摘要:目的:运用一种新的持续检测血糖的方法,确定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轮廓特点.方法:孕妇身上连续72 h连接上一个动态血糖检测系统.该装置每5 min检测一次皮下间质组织的血糖水平.孕妇记录下检测期间每次用餐的时间.分析每次餐后240 min内的血糖值.结果:58名孕妇参与此项研究,其中21名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单纯饮食控制,19名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接受胰岛素治疗,另有18名孕妇为Ⅰ型糖尿病患者.对于检测的所有各组糖尿病孕妇,从其用餐至达到高血糖峰值的时间均相似,大约为90 min,早、午、晚3餐的餐后血糖峰值的时间亦相似.Ⅰ型糖尿病患者组餐后低血糖的发生率为12.8%,妊娠期糖尿病组为8.7%.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达到餐后血糖峰值的时间约为餐后90 min.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以更清楚全面地了解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有助于孕期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治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阴道分泌物中白假丝酵母菌蛋白酶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

    目的:检测阴道分泌物(白带)中白假丝酵母菌对人体的致病性,探讨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沙堡葡萄糖琼脂平板法对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的218株白假丝酵母菌进行蛋白酶活力测定.然后用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218株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制霉菌素、益康唑、咪康唑等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18株白假丝酵母菌全部检出蛋白酶,其中蛋白酶活力高的为177株,占81.20%;活力中等的为32株,占14.68%;活力低的为9株,占4.13%.患者组蛋白酶阳性菌株的检出率及其蛋白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携带者组(P<0.01).白假丝酵母菌对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均较高,分别为95.00%、89.00%和84.50%;其次为酮康唑和伊曲康唑,其敏感率分别为30.70%和11.90%;益康唑、咪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7.30%、5.00%和1.80%.结论:蛋白酶是白假丝酵母菌的重要毒力因子,蛋白酶活力可直接反映人体感染毒力强弱和致病程度的客观指标.白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开展对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选择药物,有效控制和减少真菌感染而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曹岩;沙春蕊;卢晟晔;丁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中药宫血宁治疗剖宫产产后恶露延长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宫血宁对剖宫产产后恶露时间延长的治疗效果观察.方法:应用宫血宁治疗剖宫产产后42天以后恶露淋漓不净或不规则子宫出血63例,并与抗生素加益母草膏治疗的63例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宫血宁治疗剖宫产产后恶露延长效果显著,在观察的63例患者中有效率达95.2%,优于抗生素加益母草膏治疗组(P<0.01).结论:宫血宁治疗剖宫产产后恶露延长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淑珍;周文洁;毛秀玲;王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婴幼儿气质类型影响因素与智能发育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婴儿气质类型与产前、产时某些因素的影响及其与智能发育的关系.方法:对147名儿童在6个月时进行气质类型评价,18个月时用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法(CDCC)进行智能发育测查并进行分析.结果:早产儿中难养型及发动缓慢型气质类型偏多;窒息儿中发动缓慢型气质偏多,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偏低儿童中易养型、中间型偏少,难养型、发动缓慢型偏多(P<0.05).结论:气质类型与早产和产时窒息有关.不同气质类型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应指导家长考虑儿童气质特点采用不同的养育方法.

    作者:王亚娜;郭沂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妊娠中晚期凝血4项指标检测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凝血4项指标变化.方法:选择正常体检非孕女性50例,孕中期80例,孕晚期105例,采用德国BE公司四通道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PT、APTT、TT、FIB4项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妊娠中晚期FIB含量明显增高,PT、APTT时间明显缩短,TT无明显变化.结论:对妊娠中晚期孕妇进行凝血4项指标检测可早期发现凝血功能的改变,对于预防DIC的发生和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狄英波;赵刚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怀柔区1993~2006年围产儿死亡监测与干预研究

    目的:研究怀柔区围产儿死亡变化规律及各项干预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方法:对1993~2007年围产儿死亡情况连续监测,进行动态数列分析.结果:通过分阶段干预,围产儿死亡率从1993年的15.18‰下降至2006年8.49‰,下降幅度为55.94%.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是先天畸形、脐带因素、早产、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等;死胎死产前5位死因为畸形、脐带因素、不明原因、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早期新生儿死亡前5位死因为早产、畸形、窒息、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结论:14年来怀柔区采取的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各项干预措施是科学的、有效的.

    作者:李桂香;付立平;王晓红;周亚玲;彭玉娜;穆凤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6岁以下儿童死亡64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我镇6岁以下儿童死因及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具有本镇户口的1996~2005年的64例6岁以下儿童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43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1岁23例,1~3岁25例,4~6岁16例,死亡高峰年龄为3岁以下,死因依次为溺水25.0%、先天畸形25.0%、感染性疾病18.8%、白血病9.4%、外伤7.8%,其它14.0%.结论:小儿意外及先天畸形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措施,普及卫生健康教育是降低6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王小兰;卢碧群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宫颈糜烂高危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人群宫颈糜烂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141例宫颈糜烂患者和137例宫颈光滑者对照进行年龄、生殖道病原微生物、婚育史、性行为等因素研究.结果: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终引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为年龄、首次性交年龄、分娩方式、产次、HPV感染,而首次发生性行为年龄、结婚和孕育年龄、孕产次等生殖因素,与宫颈糜烂发生的危险性呈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年龄、首次发生性行为年龄小、HPV感染和孕产次是宫颈糜烂发生的高危因素.

    作者:徐又先;濮德敏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6 658例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全面了解宜昌市城区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以及对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方法:2004年1~12月,对城区6 658例已婚妇女进行了妇科病普查.结果:不同年龄、职业以及文化程度与妇科病的患病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5).妇科病患病前4位分别为:宫颈糜烂(14.40%)、细菌性阴道病(7.95%)、念珠菌性阴道炎(5.65%)、宫颈息肉(5.47%).结论:定期进行妇科病普查是了解和掌握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的有效措施.

    作者:杨成玉;陈和珍;付丽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对照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异位妊娠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0例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240例,开腹组200例,比较2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4.34±15.24)min,(68.76±14.3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12±8.45)ml,(57.19±24.32)ml,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5.71±2.18)h,(24.23±3.39)h;排气时间分别为(8.23±2.45)h,(26.32±10.34)h,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康复快,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比开腹手术效果好,其手术创伤小,康复快,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微创术式.

    作者:王艳华;黄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临床观察

    本文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ASA Ⅰ级,妊娠时间6~9周自愿终止妊娠的孕妇100例.年龄18~30 岁,体重42~60 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

    作者:李建英;孟毛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电化学治疗腹壁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电化学治疗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切口内异症患者分为两组:①治疗组:电化学治疗10例,其中腹壁切口内异症9例,会阴切口内异症1例;②对照组:手术切除10例,均为腹壁切口内异位症.术后随访5~12个月.③将1例手术切除后标本行实验性电化学治疗.结果:①全部病例术后月经期疼痛基本消失,5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3例症状复发;电化疗组10例术后病灶平均缩小(80.16±20.88)%;手术组病灶去除,但新增切口疤痕50~70 mm,平均47 mm,局部皮下缺损性凹陷持续存在;比较两组年龄、术前病灶体积,手术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术后住院天数治疗组比对照组少(P=0.000 0),住院费用治疗组比对照组低(P=0.002 6).②离体标本电化学实验治疗显示:电化学治疗后子宫内膜细胞和组织结构完全受损,变成组织碎片,完全失去原有结构和形态.结论:电化学治疗切口内异症是一种疗效确切,操作简单的新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外形美观、治疗费用低等优势.

    作者:孙霭萍;李京宏;辛育龄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ER、PR、VEGF、bFGF表达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微环境的变化.方法:子宫肌瘤患者65例,根据有无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分为A、B两组,A组(有症状)39例,B组(无症状)26例,C组(正常子宫内膜)12例作为对照.各组再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类型进行组内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①ER、PR表达水平:在A组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表达水平高于B、C两组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P<0.05),而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ER、PR表达水平在A、B、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EGF、bFGF表达水平:在A组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表达水平均高于B、C两组同型子宫内膜(P<0.05),而B、C两组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A组单纯性增生过长和复杂性增生过长内膜VEGF、bFGF表达水平近似但又低于A、B、C 3组增生期子宫内膜(P<0.001),组内比较bFGF在增生期表达水平又高于分泌期(P<0.05)而VEGF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③症状组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在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VEGF、bFGF的表达水平均与ER、PR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02,P<0.05,r=-0.605,P<0.05,r=-0.752,P<0.05,r=-0.784,P<0.05);VEGF的表达水平与bF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92,P<0.05),并且两者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也均呈正相关(r=0.789,P<0.001,r=0.626,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异常表达是其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

    作者:杜建层;郝国荣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青海省5岁下儿童患病情况及死因分析报告

    目的:掌握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患病情况及死亡原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4年青海省14 400个5岁以下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呼吸系统疾病在青海省全省、不同生长发育期、不同地域的5岁以下儿童疾病中均位居首位.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1.48‰,新生儿死亡率为25.53‰,婴儿死亡率为33.91‰.5岁以下儿童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炎、出生窒息、早产、颅内出血、先天性心脏病.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不同生长发育期、不同地域常见的死亡原因均为肺炎.青海省不同地域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海东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低于环湖及青南地区.幼儿期、学龄前期儿童死因中,儿童意外死亡有上升趋势.5岁以下儿童有49.04%死亡发生在家中,有46.15%的死亡发生在医院.结论:提高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健康水平的

    作者:李庆业;黄素霞;刘学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羊水板层小体计数预测胎肺生化成熟

    目的:探讨羊水板层小体计数(LBC)诊断胎肺生化成熟的价值.方法:测定118例妊娠≥28周羊水标本的LBC,用ROC曲线分析LBC诊断L/S比值、磷脂酰甘油(PG)成熟的界值和价值.结果:LBC与L/S比值、PG、泡沫试验、OD 650密切相关(P<0.001);LBC诊断L/S比值≥2.0或PG阳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9(95% CI=0.929~0.989),佳界值为≥86×109 /L,诊断L/S比值<2.0及PG阴性的佳界值为<40×109 /L;LBC以≥86×109 /L为界,诊断胎肺生化成熟的灵敏度为81.0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价值100%,阴性预测价值为75.86%;以≥40×109 /L为界,其灵敏度为100%,阴性预测价值为100%.结论:羊水板层小体计数对胎肺生化成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胎肺成熟度快速筛选试验.

    作者:谭剑平;张建平;王蕴慧;鲍蕴文;张睿;刘颖琳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会阴切口缝合时麻醉方式探讨

    会阴切口缝合术是产科经常使用的操作方法.在缝合前需给予有效的麻醉,以使病人达到无痛的目的.以往都采用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但是必须具有丰富麻醉操作经验的人才能保证麻醉安全有效.为探讨简便易行,效果确切的麻醉方式,笔者从2006年1月开始,采用1%利多卡因会阴切口局部多点注射浸润麻醉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麻晓敏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7城市妇幼保健院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目的:了解山东省17城市妇幼保健院学术研究状况.方法: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山东省17城市妇幼保健院在各种期刊上共发表并被VIPD收录的论文数为1 759篇,呈逐年递增;其中创新性论著占39.51%,核心期刊发文量占21.60%,临床学科论文占46.79%,高产作者著文25篇,平均作者合作度为2.34,合作率达78.68%.结论:山东省妇幼保健机构学术研究成绩显著.

    作者:姜学军;刘岩;温华影;步肇宏;何有琴;魏桂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三阶段整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的佳方案.方法: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三阶段整合治疗法(常规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皮下注射转移因子和口服左旋咪唑)为治疗组(36例),常规治疗法为对照组(33例),进行疗效及两年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患者取得有效疗程较对照组短,痊愈率及随访两年痊愈患者的复发率减少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三阶段整合治疗法可整体调节机体免疫的平衡状态,提高对VM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降低痊愈患者的复发率.

    作者:黄联继;郭树清;赵小玲;陈岗梅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997~2006年孕妇剖宫产情况分析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剖宫产的适应征的扩大,剖宫产手术也急剧上升.医学研究已确认,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相比较,对孕妇和孩子健康都不利.为了了解孕妇卫生保健状况,现就1997年~2006年沈阳市妇幼保健所围产地段孕妇卫生保健年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继平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利多卡因宫颈及宫腔内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宫颈及宫腔内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要求并自愿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早孕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三组:利多卡因组(130例)及异丙酚组(90例)分别采用利多卡因宫颈宫腔联合注射及异丙酚静脉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镇痛,对照组(80例)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观察每组患者镇痛有效率、宫颈松弛率及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利多卡因组的镇痛有效率、宫颈松弛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15.0%,P<0.01;89.2% VS 10.0%,P<0.01),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利多卡因组的镇痛有效率、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异丙酚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宫颈松弛率显著高于异丙酚组.结论:利多卡因宫颈及宫腔内注射是一种既安全有效又简单方便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耀魁;罗小青;王小平;潘春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米非司酮配伍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米非司酮配伍甲氨喋呤(MTX)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符合保守治疗宫外孕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肌肉注射甲氨喋呤50 mg,同时服用米非司酮50 mg/次,2次/d,总量550 mg.对照组:甲氨喋呤肌肉注射50 mg/m2,1周后血β-HCG无下降趋势者,再注射1次.结果:治疗组血β-HCG转阴、包块缩小及阴道出血停止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可提高疗效,为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明远;张梦真;张珂 刊期: 2007年第17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