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糜烂高危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徐又先;濮德敏

关键词:宫颈糜烂, 人乳头瘤状病毒, 高危因素, 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人群宫颈糜烂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141例宫颈糜烂患者和137例宫颈光滑者对照进行年龄、生殖道病原微生物、婚育史、性行为等因素研究.结果: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终引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为年龄、首次性交年龄、分娩方式、产次、HPV感染,而首次发生性行为年龄、结婚和孕育年龄、孕产次等生殖因素,与宫颈糜烂发生的危险性呈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年龄、首次发生性行为年龄小、HPV感染和孕产次是宫颈糜烂发生的高危因素.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窒息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足月窒息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生后24 h内对56例窒息新生儿的脑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进行检测,并与20例无窒息史的正常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窒息新生儿发生明显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加,窒息程度越重,变化越明显.结论:脑血流动力学紊乱是窒息后脑损伤的主要原因,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窒息后脑损伤的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月梅;郝玲;李艳芝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改良静脉留置针在卵巢癌腹腔化疗中的应用

    腹腔化疗作为卵巢癌的化疗方法之一,其疗效早已得到肯定.腹腔化疗必须依赖腹腔给药装置.目前国内外的给药装置多种多样,但不尽完善.为顺利完成卵巢癌的化疗方案,我们应用改良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化疗卵巢癌25例,62疗程化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施建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GJB2基因235delC突变的携带者检测与产前诊断

    目的:编码缝隙连接蛋白26的基因突变是导致语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聋的主要原因.其中一特异性突变235delC是中国人常见的突变.本研究将为此类语前聋的产前诊断开辟1条新途径.方法:采用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38对夫妇进行235delC突变检测,并通过羊膜穿刺术或绒毛取样术对4个胎儿进行了该位点的突变检测.结果:在38对夫妇中,GJB2基因235delC突变携带者占26.32%;4对夫妇要求做产前诊断,3个胎儿为携带者,1个为阴性结果;结论:此方法经济可靠,是进行此类语前聋携带者检测与产前诊断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观明;付四清;董家曙;崔永华;杨渝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68例输卵管结扎术后简易复通术体会

    我市自1995年1月~2005年6月施行输卵管结扎术后复通术168例,收到满意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68例输卵管结扎术后患者,年龄26~39岁,平均32岁.绝育术均为潘氏改良法、抽芯包埋法、银夹法.复通术距结扎时间1~10年,平均6年.纳入对象需符合以下标准:①输卵管结扎术后因各种原因引起子女夭折或再婚,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要求行输卵管复通术者.②受术者全身情况良好,月经周期正常,卵巢功能良好,妇科检查正常,无手术禁忌症,要求受术者以月经干净3~7天为宜.

    作者:代月园;杨青;陈守耘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阴道分泌物中白假丝酵母菌蛋白酶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

    目的:检测阴道分泌物(白带)中白假丝酵母菌对人体的致病性,探讨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沙堡葡萄糖琼脂平板法对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的218株白假丝酵母菌进行蛋白酶活力测定.然后用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218株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制霉菌素、益康唑、咪康唑等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18株白假丝酵母菌全部检出蛋白酶,其中蛋白酶活力高的为177株,占81.20%;活力中等的为32株,占14.68%;活力低的为9株,占4.13%.患者组蛋白酶阳性菌株的检出率及其蛋白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携带者组(P<0.01).白假丝酵母菌对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均较高,分别为95.00%、89.00%和84.50%;其次为酮康唑和伊曲康唑,其敏感率分别为30.70%和11.90%;益康唑、咪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7.30%、5.00%和1.80%.结论:蛋白酶是白假丝酵母菌的重要毒力因子,蛋白酶活力可直接反映人体感染毒力强弱和致病程度的客观指标.白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开展对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选择药物,有效控制和减少真菌感染而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曹岩;沙春蕊;卢晟晔;丁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妊娠合并急腹症19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腹症的发生率、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05年收治的妊娠合并急腹症196例.结果:妊娠合并急腹症的发生率为6.50‰(196/30 126).急性阑尾炎63例,卵巢肿瘤蒂扭转54例,急性胆囊炎26例,急性胰腺炎19例,泌尿系结石17例,子宫肌瘤红色变性12例,急性胃炎出血5例.手术治疗129例,保守治疗67例.结论:应加强对妊娠合并急腹症病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认识,早期准确诊断.合理的手术治疗不会增加流产、早产率及胎儿与孕妇的死亡率.

    作者:张艳梅;佟林林;高立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利多卡因宫颈及宫腔内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宫颈及宫腔内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要求并自愿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早孕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三组:利多卡因组(130例)及异丙酚组(90例)分别采用利多卡因宫颈宫腔联合注射及异丙酚静脉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镇痛,对照组(80例)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观察每组患者镇痛有效率、宫颈松弛率及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利多卡因组的镇痛有效率、宫颈松弛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15.0%,P<0.01;89.2% VS 10.0%,P<0.01),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利多卡因组的镇痛有效率、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异丙酚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宫颈松弛率显著高于异丙酚组.结论:利多卡因宫颈及宫腔内注射是一种既安全有效又简单方便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耀魁;罗小青;王小平;潘春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临床观察

    本文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ASA Ⅰ级,妊娠时间6~9周自愿终止妊娠的孕妇100例.年龄18~30 岁,体重42~60 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

    作者:李建英;孟毛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怀柔区1993~2006年围产儿死亡监测与干预研究

    目的:研究怀柔区围产儿死亡变化规律及各项干预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方法:对1993~2007年围产儿死亡情况连续监测,进行动态数列分析.结果:通过分阶段干预,围产儿死亡率从1993年的15.18‰下降至2006年8.49‰,下降幅度为55.94%.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是先天畸形、脐带因素、早产、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等;死胎死产前5位死因为畸形、脐带因素、不明原因、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早期新生儿死亡前5位死因为早产、畸形、窒息、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结论:14年来怀柔区采取的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各项干预措施是科学的、有效的.

    作者:李桂香;付立平;王晓红;周亚玲;彭玉娜;穆凤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CDFI检测异位妊娠子宫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子宫血循环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应用CDFI和PD检测了100例异位妊娠的子宫静脉流速、频谱形态,并与208例正常宫内早孕做了对照分析.结果:异位妊娠组子宫静脉流速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频谱形态多为有起伏两峰波形;异位妊娠组附件区滋养静脉检出率为64%、特异性100%.结论:CDFI和PD各项指标结合停经史和B-HCG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萍;秦桂莲;严剑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不同行业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市不同行业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现状与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专题小组访谈、个人深入访谈和知情人访谈相结合方法收集相关资料.结果:共收回1 333份有效问卷,工人51.0%(678/1 333)、服务业23.0%(305/1 333)、零售业17.0%(222/1 333)、餐饮业10.0%(128/1 333);婚前性行为11%;69.1%的人未能在现单位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性传播性疾病发生率3%;近1个月内无避孕套保护的性生活者占92%(1 221/1 333);出现生殖健康问题时去医院治疗者占17.9%(238/1 333).结论:不同行业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与其社会角色、生活习惯、避孕方法、工作性质等因素有关,性知识、避孕知识和性病防治知识非常有限,应加强不同行业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郑瑛;赵庆国;田丰莲;李兵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青海省5岁下儿童患病情况及死因分析报告

    目的:掌握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患病情况及死亡原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4年青海省14 400个5岁以下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呼吸系统疾病在青海省全省、不同生长发育期、不同地域的5岁以下儿童疾病中均位居首位.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1.48‰,新生儿死亡率为25.53‰,婴儿死亡率为33.91‰.5岁以下儿童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炎、出生窒息、早产、颅内出血、先天性心脏病.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不同生长发育期、不同地域常见的死亡原因均为肺炎.青海省不同地域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海东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低于环湖及青南地区.幼儿期、学龄前期儿童死因中,儿童意外死亡有上升趋势.5岁以下儿童有49.04%死亡发生在家中,有46.15%的死亡发生在医院.结论:提高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健康水平的

    作者:李庆业;黄素霞;刘学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米非司酮配伍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米非司酮配伍甲氨喋呤(MTX)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符合保守治疗宫外孕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肌肉注射甲氨喋呤50 mg,同时服用米非司酮50 mg/次,2次/d,总量550 mg.对照组:甲氨喋呤肌肉注射50 mg/m2,1周后血β-HCG无下降趋势者,再注射1次.结果:治疗组血β-HCG转阴、包块缩小及阴道出血停止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可提高疗效,为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明远;张梦真;张珂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HI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的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高发地区HIV感染孕妇对妊娠结局的选择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HIV感染相对高发的4省15个县、市、区,对2004~2006年6月间307名感染HIV的孕妇,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相关行为,感染途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知识,接受PMTCT服务情况和终的妊娠结局.结果:在研究期间,孕期已知HIV感染的妇女307名共妊娠320次,24.38%(78/320)自愿选择终止妊娠.其中,2004年自愿终止妊娠率为11.76%(10/85),2005年24.31%(35/144),2006年上半年36.26%(33/91).选择终止妊娠的比例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出上升趋势(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家庭现有孩子数目对妊娠结局的选择情况具有影响作用(P<0.05).结论:需高度重视HIV感染妇女的生殖健康,避免非意愿妊娠并提供安全流产服务.同时,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注重知情选择妊娠结局,对保障感染HIV妇女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龚双燕;王临虹;方利文;莫云;孙定勇;李燕;张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循证护理在助产士陪伴分娩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孕产妇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年1~12月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800例孕产妇在整体护理基础上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并与2005年同期实施普通心理护理的800例孕产妇进行对比.结果:进行循证护理与普通心理护理的孕产妇比较剖宫产率降低,阴道自然分娩率增高,产程缩短,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率下降.结论:循证护理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提高产科的护理质量.

    作者:赵溪平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996~2005年新会区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新会区孕产妇死亡率及死因相关因素,探讨干预措施,以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根据新会区各镇监测点提供的资料,对新会区1996~2005年的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辖区内户口的孕产妇平均死亡率22.28/10万,由1996年的27.01/10万下降至2005年的16.57/10万;2001~2005年新会区流动人口孕产妇平均死亡率80.59/10万.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高于辖区内户口的孕产妇死亡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孕产妇死因顺位依次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心脏病、血栓栓塞.结论:需继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杜绝非法接生,加强产科人员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应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控制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

    作者:凌艳嫦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特殊部位异位妊娠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输卵管以外部位异位妊娠破损前诊断率,以减少发生破损后给病人造成痛苦和对生命的威胁.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6月收住院的特殊部位异位妊娠38例,根据病史、B超、诊断、手术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妇科总手术病人1 199例,其中异位妊娠手术552例,占46.04%;特殊部位异位妊娠38例,占同期妇科手术总数的3.17%,同期异位妊娠手术的6.88%;其中宫角妊娠20例,占3.62%,未破损前诊断4例,死亡1例;卵巢妊娠13例占2.36%,术前诊断为输卵管妊娠10例,黄体破裂3例;残角子宫妊娠4例,占0.72%,破损前诊断2例;腹腔妊娠1例,占0.18%.结论:特殊部位异位妊娠未破损前因部位特殊,症状及体征出现迟而不典型,误诊率高,需根据临床表现、尿妊娠试验、血β-HCG、B超、腹腔镜等资料综合分析,对高度怀疑者不失时机地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检查术.

    作者:董慧;宋清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妇科疾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12例围手术期治疗

    目的:探讨妇科疾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方法:选择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本院妇科住院病人,论述围手术期的治疗体会及注意事项.结果:全部病例除1例给予出院继续控制血压外,其余全部于本院手术.其中10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内科及其他并发症;7例出现电解质紊乱,2例合并糖尿病者出现伤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高黏血症者出现肺栓塞,经本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往综合性医院继续治疗.全部手术病人术中血压平稳,无术中大出血.结论:妇科疾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围手术期治疗与一般门诊治疗有所不同,通常会选择起效较快的降压药,同时给以镇静、抗焦虑等综合治疗,根据用药及病情的不同,给予围手术期的个体化治疗,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刘正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ER、PR、VEGF、bFGF表达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微环境的变化.方法:子宫肌瘤患者65例,根据有无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分为A、B两组,A组(有症状)39例,B组(无症状)26例,C组(正常子宫内膜)12例作为对照.各组再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类型进行组内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①ER、PR表达水平:在A组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表达水平高于B、C两组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P<0.05),而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ER、PR表达水平在A、B、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EGF、bFGF表达水平:在A组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表达水平均高于B、C两组同型子宫内膜(P<0.05),而B、C两组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A组单纯性增生过长和复杂性增生过长内膜VEGF、bFGF表达水平近似但又低于A、B、C 3组增生期子宫内膜(P<0.001),组内比较bFGF在增生期表达水平又高于分泌期(P<0.05)而VEGF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③症状组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在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VEGF、bFGF的表达水平均与ER、PR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02,P<0.05,r=-0.605,P<0.05,r=-0.752,P<0.05,r=-0.784,P<0.05);VEGF的表达水平与bF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92,P<0.05),并且两者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也均呈正相关(r=0.789,P<0.001,r=0.626,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异常表达是其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

    作者:杜建层;郝国荣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Tibolone治疗更年期症状5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替勃龙(Tibolone)用于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症状的效果与副反应.方法:对55例有更年期症状的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使用替勃龙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用药2周后更年期症状开始缓解,3周症状显著改善,6周主要症状完全缓解.结论:替勃龙能有效解除更年期症状,且对内膜无过度刺激,不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尤其是对情绪、血管舒缩症状和泌尿生殖道症状的改善明显.

    作者:卜巧云;杨彩霞;刘艳萍;边海燕;李琴 刊期: 2007年第17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