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多卡因宫颈及宫腔内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探讨

朱耀魁;罗小青;王小平;潘春连

关键词:人工流产, 镇痛, 利多卡因, 异丙酚
摘要: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宫颈及宫腔内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要求并自愿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早孕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三组:利多卡因组(130例)及异丙酚组(90例)分别采用利多卡因宫颈宫腔联合注射及异丙酚静脉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镇痛,对照组(80例)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观察每组患者镇痛有效率、宫颈松弛率及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利多卡因组的镇痛有效率、宫颈松弛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15.0%,P<0.01;89.2% VS 10.0%,P<0.01),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利多卡因组的镇痛有效率、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异丙酚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宫颈松弛率显著高于异丙酚组.结论:利多卡因宫颈及宫腔内注射是一种既安全有效又简单方便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1996~2005年新会区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新会区孕产妇死亡率及死因相关因素,探讨干预措施,以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根据新会区各镇监测点提供的资料,对新会区1996~2005年的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辖区内户口的孕产妇平均死亡率22.28/10万,由1996年的27.01/10万下降至2005年的16.57/10万;2001~2005年新会区流动人口孕产妇平均死亡率80.59/10万.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高于辖区内户口的孕产妇死亡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孕产妇死因顺位依次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心脏病、血栓栓塞.结论:需继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杜绝非法接生,加强产科人员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应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控制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

    作者:凌艳嫦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妇科疾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12例围手术期治疗

    目的:探讨妇科疾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方法:选择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本院妇科住院病人,论述围手术期的治疗体会及注意事项.结果:全部病例除1例给予出院继续控制血压外,其余全部于本院手术.其中10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内科及其他并发症;7例出现电解质紊乱,2例合并糖尿病者出现伤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高黏血症者出现肺栓塞,经本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往综合性医院继续治疗.全部手术病人术中血压平稳,无术中大出血.结论:妇科疾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围手术期治疗与一般门诊治疗有所不同,通常会选择起效较快的降压药,同时给以镇静、抗焦虑等综合治疗,根据用药及病情的不同,给予围手术期的个体化治疗,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刘正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对照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异位妊娠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0例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240例,开腹组200例,比较2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4.34±15.24)min,(68.76±14.3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12±8.45)ml,(57.19±24.32)ml,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5.71±2.18)h,(24.23±3.39)h;排气时间分别为(8.23±2.45)h,(26.32±10.34)h,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康复快,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比开腹手术效果好,其手术创伤小,康复快,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微创术式.

    作者:王艳华;黄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6 658例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全面了解宜昌市城区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以及对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方法:2004年1~12月,对城区6 658例已婚妇女进行了妇科病普查.结果:不同年龄、职业以及文化程度与妇科病的患病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5).妇科病患病前4位分别为:宫颈糜烂(14.40%)、细菌性阴道病(7.95%)、念珠菌性阴道炎(5.65%)、宫颈息肉(5.47%).结论:定期进行妇科病普查是了解和掌握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的有效措施.

    作者:杨成玉;陈和珍;付丽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3~12岁儿童铅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晋城市儿童铅中毒流行病学状况.方法:应用自编儿童铅损伤调查问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血铅检测采用微分电位溶出测定方法,对晋城市市区、城区、矿区和泽州县6所幼儿园、12所小学共44 052名3~12岁儿童进行全血血铅检测,并对不同区域间和年龄段儿童铅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被调查的44 052名儿童中,血铅水平≥100 μg/L有14 603名,铅中毒检出率为33.15%;区域问儿童铅中毒检出率差异非常显著(P<0.005),其中泽州县儿童铅中毒检出率低,矿区的检出率高;不同区域幼儿园之间、小学儿童之间铅中毒检出率差异均非常显著,幼儿园中市直高(36.59%),泽州低(25.33%),小学生中矿区高(43.07%),泽州低(24.24%);7~12岁组儿童铅中毒检出率显著高于3~6岁组儿童,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导致儿童铅中毒的危险因素有住房位于工业区域或交通繁忙区、矿区、居室近半年内进行装修、常玩玩具、常吃爆米花、有异食癖和常咬铅笔等文具.结论:晋城市儿童铅中毒流行病学状况不容乐观,改变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习惯是关键的防治措施.

    作者:张淑莲;秦光利;姬桂枝;王彦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168例输卵管结扎术后简易复通术体会

    我市自1995年1月~2005年6月施行输卵管结扎术后复通术168例,收到满意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68例输卵管结扎术后患者,年龄26~39岁,平均32岁.绝育术均为潘氏改良法、抽芯包埋法、银夹法.复通术距结扎时间1~10年,平均6年.纳入对象需符合以下标准:①输卵管结扎术后因各种原因引起子女夭折或再婚,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要求行输卵管复通术者.②受术者全身情况良好,月经周期正常,卵巢功能良好,妇科检查正常,无手术禁忌症,要求受术者以月经干净3~7天为宜.

    作者:代月园;杨青;陈守耘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三阶段整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的佳方案.方法: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三阶段整合治疗法(常规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皮下注射转移因子和口服左旋咪唑)为治疗组(36例),常规治疗法为对照组(33例),进行疗效及两年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患者取得有效疗程较对照组短,痊愈率及随访两年痊愈患者的复发率减少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三阶段整合治疗法可整体调节机体免疫的平衡状态,提高对VM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降低痊愈患者的复发率.

    作者:黄联继;郭树清;赵小玲;陈岗梅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朝鲜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母亲压力、应对方式及家庭功能的调查研究

    目的:分析朝鲜族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母亲的压力、应对方式和家庭功能.方法:采用CHD患儿母亲压力及应对方式量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CEC-Ⅲ)调查了52例CHD患儿家属.结果:CHD患儿母亲压力平均分为3.41,应对方式平均分为3.16.患儿母亲的压力受CHD的严重程度(P<0.05)、患儿性别(P<0.05)、手术与否(P<0.05)的影响;CHD患儿母亲的应对方式受母亲有无职业(P<0.05)、有无配偶(P<0.05)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应对方式与母亲是否拥有职业与是否有配偶有显著性关系.结论:深入认识CHD患儿家属的压力及应对方式及其家庭的功能,对患儿家属进行行之有效的疏导及帮助,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作者:赵红姬;高志敏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妊娠合并急腹症19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腹症的发生率、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05年收治的妊娠合并急腹症196例.结果:妊娠合并急腹症的发生率为6.50‰(196/30 126).急性阑尾炎63例,卵巢肿瘤蒂扭转54例,急性胆囊炎26例,急性胰腺炎19例,泌尿系结石17例,子宫肌瘤红色变性12例,急性胃炎出血5例.手术治疗129例,保守治疗67例.结论:应加强对妊娠合并急腹症病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认识,早期准确诊断.合理的手术治疗不会增加流产、早产率及胎儿与孕妇的死亡率.

    作者:张艳梅;佟林林;高立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治疗及探通时机的选择

    目的:探讨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效果及探通的时机.方法:共治疗新生儿泪囊炎120例146眼,分别采用按摩泪囊部位、泪道冲洗、加压泪道冲洗等方法,无效者行泪道探通术,观察治疗效果,选择探通的时机.结果:经按摩通畅10例12眼,泪道冲洗、加压泪道冲洗治愈90例111眼,泪道探通1次治愈14例17眼,泪道探通2次治愈3例3眼,泪道探通3次治愈1例1眼,无效2例2眼,总治愈率98.33%.结论:新生儿泪囊炎应及早诊治,则治愈率高,对泪道冲洗、加压泪道冲洗无效的患儿,可在出生2个月后行泪道探通术.

    作者:刘明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不同行业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市不同行业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现状与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专题小组访谈、个人深入访谈和知情人访谈相结合方法收集相关资料.结果:共收回1 333份有效问卷,工人51.0%(678/1 333)、服务业23.0%(305/1 333)、零售业17.0%(222/1 333)、餐饮业10.0%(128/1 333);婚前性行为11%;69.1%的人未能在现单位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性传播性疾病发生率3%;近1个月内无避孕套保护的性生活者占92%(1 221/1 333);出现生殖健康问题时去医院治疗者占17.9%(238/1 333).结论:不同行业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与其社会角色、生活习惯、避孕方法、工作性质等因素有关,性知识、避孕知识和性病防治知识非常有限,应加强不同行业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郑瑛;赵庆国;田丰莲;李兵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98例宫颈上皮内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妇女宫颈上皮内病变的高发因素,探讨宫颈癌前病变预防措施.方法:2003年2月~2005年1月对864例妇科门诊患者进行液基超薄涂片技术(TCT)检查,采用TBS诊断分类.结果:按宫颈表面光滑和糜烂分两组进行对照,并按不同年龄分5组进行观察,对98例阳性者在阴道镜下活检.结果:宫颈糜烂组患宫颈上皮内病变明显高于宫颈光滑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宫颈上皮内病变患病率以30~39岁高(11.34%),明显高于其他3个年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结论:宫颈病变随年龄趋向年轻化;宫颈糜烂为高发人群.

    作者:郭秀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罗哌卡因、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和结局

    目的:评价0.125%的罗哌卡因与每毫升含5 μg芬太尼的混合液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与结局.方法:180例初产妇人工破膜后行硬膜外镇痛,先注入1.5%的利多卡因4 ml试验剂量后,注入0.125%的罗哌卡因与每毫升含5μg芬太尼的混合液15 ml.再根据病人的要求可给予补充剂量的上述混合液,每次8 ml.另160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镇痛.结果:两组间VAS疼痛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镇痛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明显比对照组,且催产素的使用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第二产程、器械助产率和剖宫产率、羊水胎粪污染率、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125%罗哌卡因与每毫升含5 μg芬太尼的混合液硬膜外注射用于病人分娩镇痛具有极好的镇痛效果,不影响母婴结局,不增加器械助产率和剖宫产率.

    作者:孙国强;彭敏;乐呈进;余凌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ER、PR、VEGF、bFGF表达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微环境的变化.方法:子宫肌瘤患者65例,根据有无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分为A、B两组,A组(有症状)39例,B组(无症状)26例,C组(正常子宫内膜)12例作为对照.各组再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类型进行组内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①ER、PR表达水平:在A组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表达水平高于B、C两组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P<0.05),而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ER、PR表达水平在A、B、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EGF、bFGF表达水平:在A组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表达水平均高于B、C两组同型子宫内膜(P<0.05),而B、C两组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A组单纯性增生过长和复杂性增生过长内膜VEGF、bFGF表达水平近似但又低于A、B、C 3组增生期子宫内膜(P<0.001),组内比较bFGF在增生期表达水平又高于分泌期(P<0.05)而VEGF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③症状组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在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VEGF、bFGF的表达水平均与ER、PR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02,P<0.05,r=-0.605,P<0.05,r=-0.752,P<0.05,r=-0.784,P<0.05);VEGF的表达水平与bF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92,P<0.05),并且两者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也均呈正相关(r=0.789,P<0.001,r=0.626,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异常表达是其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

    作者:杜建层;郝国荣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利多卡因宫颈及宫腔内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宫颈及宫腔内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要求并自愿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早孕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三组:利多卡因组(130例)及异丙酚组(90例)分别采用利多卡因宫颈宫腔联合注射及异丙酚静脉注射用于人工流产镇痛,对照组(80例)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观察每组患者镇痛有效率、宫颈松弛率及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利多卡因组的镇痛有效率、宫颈松弛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15.0%,P<0.01;89.2% VS 10.0%,P<0.01),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利多卡因组的镇痛有效率、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异丙酚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宫颈松弛率显著高于异丙酚组.结论:利多卡因宫颈及宫腔内注射是一种既安全有效又简单方便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耀魁;罗小青;王小平;潘春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妊娠中晚期凝血4项指标检测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凝血4项指标变化.方法:选择正常体检非孕女性50例,孕中期80例,孕晚期105例,采用德国BE公司四通道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PT、APTT、TT、FIB4项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妊娠中晚期FIB含量明显增高,PT、APTT时间明显缩短,TT无明显变化.结论:对妊娠中晚期孕妇进行凝血4项指标检测可早期发现凝血功能的改变,对于预防DIC的发生和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狄英波;赵刚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HI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的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高发地区HIV感染孕妇对妊娠结局的选择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HIV感染相对高发的4省15个县、市、区,对2004~2006年6月间307名感染HIV的孕妇,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相关行为,感染途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知识,接受PMTCT服务情况和终的妊娠结局.结果:在研究期间,孕期已知HIV感染的妇女307名共妊娠320次,24.38%(78/320)自愿选择终止妊娠.其中,2004年自愿终止妊娠率为11.76%(10/85),2005年24.31%(35/144),2006年上半年36.26%(33/91).选择终止妊娠的比例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出上升趋势(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家庭现有孩子数目对妊娠结局的选择情况具有影响作用(P<0.05).结论:需高度重视HIV感染妇女的生殖健康,避免非意愿妊娠并提供安全流产服务.同时,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注重知情选择妊娠结局,对保障感染HIV妇女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龚双燕;王临虹;方利文;莫云;孙定勇;李燕;张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临床观察

    本文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ASA Ⅰ级,妊娠时间6~9周自愿终止妊娠的孕妇100例.年龄18~30 岁,体重42~60 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

    作者:李建英;孟毛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阴道分泌物中白假丝酵母菌蛋白酶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

    目的:检测阴道分泌物(白带)中白假丝酵母菌对人体的致病性,探讨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沙堡葡萄糖琼脂平板法对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的218株白假丝酵母菌进行蛋白酶活力测定.然后用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218株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制霉菌素、益康唑、咪康唑等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18株白假丝酵母菌全部检出蛋白酶,其中蛋白酶活力高的为177株,占81.20%;活力中等的为32株,占14.68%;活力低的为9株,占4.13%.患者组蛋白酶阳性菌株的检出率及其蛋白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携带者组(P<0.01).白假丝酵母菌对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均较高,分别为95.00%、89.00%和84.50%;其次为酮康唑和伊曲康唑,其敏感率分别为30.70%和11.90%;益康唑、咪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7.30%、5.00%和1.80%.结论:蛋白酶是白假丝酵母菌的重要毒力因子,蛋白酶活力可直接反映人体感染毒力强弱和致病程度的客观指标.白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开展对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选择药物,有效控制和减少真菌感染而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曹岩;沙春蕊;卢晟晔;丁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会阴切口缝合时麻醉方式探讨

    会阴切口缝合术是产科经常使用的操作方法.在缝合前需给予有效的麻醉,以使病人达到无痛的目的.以往都采用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但是必须具有丰富麻醉操作经验的人才能保证麻醉安全有效.为探讨简便易行,效果确切的麻醉方式,笔者从2006年1月开始,采用1%利多卡因会阴切口局部多点注射浸润麻醉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麻晓敏 刊期: 2007年第17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