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蓉蓉;谢凤云
目的了解专病教育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以便指导医院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方法在整体模试病房设置专病护士,对2002年480例病人专病教育效果进行了评价并与2001年480例病人常规健康教育效果比较分析.结果专病护士业务素质不同其专病教育的效果有显著差异(p<0.01).直接影响专病教育的效果的因素有:病人的年龄(p<0.01)、文化程度(p<0.01)和性格类型(p<0.05),专病教育较常规教育的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施专病教育应从提高护士素质着手,完善护理分工方式,因人施教,从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健康教育的效果.
作者:陈洁;吴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探讨小儿烧伤并发惊厥的原因及护理,通过82例患儿的护理,认为正确处理创面及时抗休克治疗,积级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降温预防高热,可有效防治小儿烧伤惊厥.
作者:彭丽;李志湘;李红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介绍了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1例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解决皮肤完整性受损、体液不足、体温过高、营养失衡、废用综合征等问题的实践过程.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作出评价,确定结论.详细介绍了经过循证有计划补液(纠正休克)、使用大型烧伤治疗仪和翻身床(治疗和保护创面)、温水擦浴与瑞芝利口服相结合(降温)、有计划的饮食安排(纠正营养失衡)、加强功能锻炼防止废用综合征等.认为循证是临床护理的基础,不仅可提高护理质量,对病人有益,而且可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进一步提高烧伤病人护理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作者:李瑞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鱼腥草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92例患儿随机分为雾化吸入组和静脉输注组2组.结果应用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优于静脉给药,经统计学处理(χ 2=11.76 p<0.01)具有显著意义.结论雾化吸入利巴韦、鱼腥草是目前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理想、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淼;陈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皮半导体激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康复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半导体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及对照组52例.观察组在骨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及出院后4个不同阶段实施系统化程序化全程康复护理,进行治疗疗效、住院日及心理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住院日明显短于时照组(t=4.920,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心理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χ2=4.328,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程序化全程康复护理是提高PLDD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心理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对PLDD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彭小燕;向湘松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术前做好患者心理准备,积极改善一般状况及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同时准备好监护病房物品及做好护理人员准备.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基础护理和引流管的护理,注意感染的控制,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做好健康教育指导.结果7例患者术后肝功能均恢复顺利,1例术后服用FK506出现精神症状,减少药物剂量后症状消失.结论加强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防止移植术后感染,及时发现排斥反应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林乃芬;宋玉芝;辛梅;温秀芹;王建芦;尹晓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在行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往往是不可避免的[1].其中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5%~17.0%[2].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断与治疗技术的日益增多,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得到重视.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包括:(1)出血(皮下瘀血,血肿,腹膜后血肿);(2)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3)迟发型心脏压塞综合症;(4)假性动脉瘤(PSA);(5)血栓性并发症;(6)胸痛等.
作者:崔丽君;杨苓;魏雪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肾切除手术是外科治疗肾结核的重要手段.而肠瘘是肾切除手术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肾周组织感染引起广泛、紧密粘连的患者[1].我院于2004年1月15日收治1例因左肾结核行肾切除手术后,并发低位降结肠瘘的患者,经入院后精心的护理,有效的保守治疗,瘘口逐渐愈合,住院39天后,治愈出院.
作者:刘雪松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新生儿低血糖分为症状性低血糖和无症状性低血糖2种,多发生于早产儿、巨大儿、小样儿以及母亲有糖尿病史的新生儿.该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若未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则有可能导致脑损伤及智力低下[2].2003年12月我科收治了1例早产儿低血糖的患儿,因治疗及时,患儿得以好转,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春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全程护理干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全程护理干预住院病例和门诊手术病例各150例,观察术中和术后第1天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反应,以及术后1周视力.结果全程护理干预住院病例术中和术后第1天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反应均明显少于门诊病例(P<0.001),术后1周视力与门诊手术病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白内障手术患者,对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减轻术后反应,提高术后视力仍有重要意义.
作者:雷春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头孢类抗菌素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由于其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现象,目前,没有官方规定在使用头孢类抗菌素之前必须做头孢菌素试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称对此无明确规定,具有法律效应的<中国药典>和药品说明书也没有写明.为了减少医疗纠纷,临床上大部分医院都坚持做了皮试,而皮试液的配制方法五花八门,皮试液的浓度也各不相同.自2003年来,我院采用新方法配制头孢类抗菌素的皮试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吴业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机械通气用于危重患者呼吸支持有显著改善气体交换功能[1].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治疗极其关键的环节,现对无创人工气道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罗琼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碎吸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效果.方法将73例脑出血微创血肿碎吸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超早期(24h内)康复护理训练干预.康复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Fugl-Meyer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并比较2组康复后3周内肺炎和褥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Fugl-Meyer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出血微创血肿碎吸术后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罗乔英;刘雅丽;刘小燕;陈继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总结了46例可控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指出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储尿囊过度扩张,储尿囊出血、输出以及尿道感染,肾积水输尿管反流、代谢紊乱等.并针对这些病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认为术后良好的护理对并发症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正确的护理指导与护理对策能降低可控膀胱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良坤;黄小萍;梁卫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导管,从上肢的浅静脉穿刺置于上腔静脉进行化疗,观察置管中出现的问题.结果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置管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感染.结论PICC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的深静脉置管术,并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的毒性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李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总结了超声消融治疗周围动脉阻塞性疾病的体会.认为在护理过程中,要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在术后护理中应注重生命体征监测、留置导管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抗凝药物使用等.
作者:陈英;谭懿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药物渗漏是静脉化疗的严重并发症,抗癌药的细胞毒性和刺激性,能引起正常组织局部的严重损伤,甚至功能障碍;也可能由此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药物渗漏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我们在2004年中,对102例静脉化疗患者的全过程进行了全程系统的管理,有效地避免了药物渗漏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前,我们临床上使用的灌肠器由一直径约8~9mm,长约60cm橡胶管(即肛管)和1容量200ml的磁缸组成.而在临床工作中,常见到以下两种情形不适合使用此种灌肠器.(1)老年人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加之肛管的刺激,灌肠后腹压增加等综合因素,使药液来不及发挥作用就从肛门溢出,效果较差.(2)婴幼儿肛门直径较小,以往我们用一次性导尿管连接20cc注射器来代替肛管灌肠,但由于两者相连处衔接不牢,导致药液由于压力的作用从衔接处溢出,极易污染患儿衣物,从而灌注量不准确,达不到合理治疗.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我们自制了一种简易灌肠器,经临床试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在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率达1%~2%[1],其中又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高.为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自我防护能力,保存青光眼患者的剩余视力,我科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青光眼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美芳;高建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1].动脉瘤夹闭术是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即可以将动脉瘤排除于血液循环之外,以防止发生再次破裂;又可以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以保证其灌注区得到血液供应,防止发生脑缺血.近年来随着动脉瘤夹的改进和显微技术的发展,动脉瘤夹闭显微手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2],它具有创伤少,暴露良好,对邻近组织损伤少等优点,大大降低了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15例单发颅内动脉瘤行夹闭术的手术配合要点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姜文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