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莲
CT增强扫描是在短时间内由高压注射器从静脉大剂量、快速度注射碘造影剂的一种检查方法.我科对CT曾强扫描的患者除采用其它护理措施外,特别加强了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诊断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志清;马利军;潘浩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粘膜环切术(PPH)全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方法对Ⅲ期内痔32例、Ⅳ期内痔12例、混合痔40例病人的手术配合进行总结.结果84例PPH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佳的手术体位是提高手术配合质量,节省手术时间,顺利完成手术的重要因素.
作者:肖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使用无菌手套是确保手术无菌的关键,正确戴取无菌手套是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基本功,如何打开无菌手套包,取出无菌手套是医护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本文对3种一次性无菌手套开包方法进行对照比较,比较取出的无菌手套可能再污染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再污染相关因素,具体方法如下.
作者:张艳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成人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惠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寻找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对策.方法采用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对78例哮喘患者在施行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3个月、6个月不同阶段测定肺功能和进行生命质量评估.结果接受健康教育后,哮喘症状得到较好的控制,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p<0.01),生命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治疗哮喘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吴桂香;邓翊敏;肖进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全程护理干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全程护理干预住院病例和门诊手术病例各150例,观察术中和术后第1天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反应,以及术后1周视力.结果全程护理干预住院病例术中和术后第1天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反应均明显少于门诊病例(P<0.001),术后1周视力与门诊手术病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白内障手术患者,对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减轻术后反应,提高术后视力仍有重要意义.
作者:雷春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总结1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临床资料和护理经验.方法(1)持续心电、血压、呼吸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补充血容量,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有效灌注,及早监测相关器官功能、防止病理连锁反应:(2)制定周密的24h护理工作量表;(3)早期合理营养支持;(4)心理护理;(5)防止导管感染.结果16例MOF患者死亡7例(43.7%).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MOF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文秀芳;赵焕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在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率达1%~2%[1],其中又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高.为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自我防护能力,保存青光眼患者的剩余视力,我科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青光眼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美芳;高建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专病教育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以便指导医院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方法在整体模试病房设置专病护士,对2002年480例病人专病教育效果进行了评价并与2001年480例病人常规健康教育效果比较分析.结果专病护士业务素质不同其专病教育的效果有显著差异(p<0.01).直接影响专病教育的效果的因素有:病人的年龄(p<0.01)、文化程度(p<0.01)和性格类型(p<0.05),专病教育较常规教育的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施专病教育应从提高护士素质着手,完善护理分工方式,因人施教,从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健康教育的效果.
作者:陈洁;吴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静脉穿刺失败或输液过程中因液体外渗会导致病人的穿刺部位局部肿胀、活动受限,增加病人痛苦.传统的做法是采用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自2002年我们借鉴使用马铃薯片局部湿敷,并与原方法对比观察,效果显著,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秋红;马彩红;曹燕懿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机械通气用于危重患者呼吸支持有显著改善气体交换功能[1].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治疗极其关键的环节,现对无创人工气道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罗琼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总结大批量健康快车白内障手术的护理经验;分别从术前护理、准备,术后护理、处置等环节中加强护理.患者消除了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手术,减少了并发症,并且术后视力恢复良好.认为病房车护士的积极配合是施行白内障手术成功的前提.
作者:肖蓉蓉;谢凤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微电极导向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干预作用.方法综合运用口头宣教、集体授课、书面、通讯等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基本上都能以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并掌握了疾病、手术治疗、康复保健的相关知识.结论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刘莊美;肖明元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群体中,用快速、简便、敏感的检验方法,对一些危及儿童生命,危害儿童生长发育,导致儿童智能障碍的一些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进行群体筛检,使患儿在临床上未出现疾病表现,而其体内生化、激素水平已有明显变化时,就作出早期诊断,结合有效治疗,避免患儿重要脏器出现不可逆的损害,保障儿童正常的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的系统服务[1].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由血液标本采集、实验室筛查和诊断治疗3个环节组成,血标本采集质量直接影响到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的准确性,是保证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的关键因素.我科于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液标本采集600例,无不合格标本,现将血标本采集工作报告如下.
作者:杨学芬;罗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通过对12295例不同年龄层次的病人抽取血标本的护理,我们认为只要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根据不同年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部位采集血标本,既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又可以让病人忧心而来,满意而归.实践证明:0~3岁婴幼儿抽血部位首选为头皮静脉,3岁以上儿童及成年病人大部分选用肘静脉,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它静脉,尽量选择适当大小的头皮针抽血,这样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能保证血标本质量.
作者:姚爱棠;谢秀珍;陈小灵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献血不适反应与献血者性别、年龄、职业、献血量、采用频次、献血季节之间的关系,探讨发生反应的原因.方法采用获取资料的方法,将上述各项因素进行比较.结果献血反应与献血者进行比较:年龄χ2=102.67,p<0.005;职业χ2=205.4,p<0.005;季节χ2=38.23,p<0.005;频次χ2=18285,p<0.005;献血量χ2=6.21,p<0.250.结论献血不适反应与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季节、献血频次有关,与献血量的多少不成正比.
作者:刘玉章;李瑛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导管,从上肢的浅静脉穿刺置于上腔静脉进行化疗,观察置管中出现的问题.结果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置管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感染.结论PICC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的深静脉置管术,并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的毒性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李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前,我们临床上使用的灌肠器由一直径约8~9mm,长约60cm橡胶管(即肛管)和1容量200ml的磁缸组成.而在临床工作中,常见到以下两种情形不适合使用此种灌肠器.(1)老年人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加之肛管的刺激,灌肠后腹压增加等综合因素,使药液来不及发挥作用就从肛门溢出,效果较差.(2)婴幼儿肛门直径较小,以往我们用一次性导尿管连接20cc注射器来代替肛管灌肠,但由于两者相连处衔接不牢,导致药液由于压力的作用从衔接处溢出,极易污染患儿衣物,从而灌注量不准确,达不到合理治疗.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我们自制了一种简易灌肠器,经临床试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的寿命也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性问题.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使老年性疾病相应增多,而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重病及难以治愈的疾病越来越多.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的功能不断的衰退,致使血管弹性减弱,血管壁逐渐硬化,血液循环减慢,给临床输液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过于消瘦的老年病人更为突出.笔者近5年来对临床112例老年消瘦病人,采用了双止血带静脉穿刺输液,方法简便、实用,有效的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现就此护理技术报道如下.
作者:王丰娟;闫蓉霞;王晶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分析基层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强调加强领导及每一个医护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全面培训与学习;加大对医疗废物管理的投入;对医疗废物管理人员明确分工与职责;对医疗废物管理质量控制环节进行细化并加大惩罚力度,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对保证医疗废物的管理质量,有效防止基层医院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造成对医护及相关人员、社会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侍萍;张青秀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护理质量水平的高低,依赖于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尤其是科学有效、严谨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办法.本文探讨应用五常法来进行病房护理管理,以改善医院病房就医环境、提高护理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医院成本消耗、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高病人满意度,从而使医院在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赵志丹;施华芳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