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盘粘连与人工流产的关系

王刚琴

关键词:人工流产, 胎盘粘连, 产后出血
摘要:目的:探讨胎盘粘连与人工流产的关系.方法:查阅1990年1月~1999年12月产科分娩病例10 220例,统计出胎盘粘连病例426例,分析胎盘粘连的发病率、产后出血、胎盘粘连与人工流产的关系.结果:(1)10年间胎盘粘连总发病率为4.2%,且逐年上升;(2)426例胎盘粘连者中发生产后出血280例,占总发病率的65.7%;(3)有人工流产史的产妇胎盘粘连发病率为9.74%,无人工流产史的产妇胎盘粘连发病率为1.88%,经卡方检验,P<0.01,有显著性差异;(4)有1次人工流产的产妇胎盘粘连发病率为3.35%,有2次人工流产的产妇胎盘粘连发病率为6.29%,有3次人工流产的产妇胎盘粘连发病率为13.00%,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有人工流产史的产妇胎盘粘连发病率明显高于无人工流产史的产妇,且胎盘粘连的发病率随人工流产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85例早期新生儿死亡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丰台区早期新生儿死亡发生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丰台区13所产科医院2000~2004年早期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新生死亡率为2.48‰,主要死亡原因是早产、窒息、畸形.足月早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窒息.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孕期宣教,增强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与管理,加强产时监护,及时处理胎儿宫内窘迫,正确选择分娩方式,可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发生率.

    作者:孙志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阴道镜配合病理活检对宫颈病变筛查的结果分析

    目的:评价电子阴道镜及宫颈病理活检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电子阴道镜结合病理活检对宫颈病变进行筛查,以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电子阴道镜检查10 577例,1 300例在电子阴道镜下取活检,病理结果显示:宫颈癌31例,CIN 162例,宫颈炎性病变1 106例,阴道镜诊断宫颈癌及CIN的符合率分别为96.88%和95.29%.结论:电子阴道镜检查配合病理活检能及时发现宫颈早期病变,提高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宋爽;付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物在妊高征患者母胎界面的表达

    目的:探讨母胎界面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物TMP-1的表达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2004年9月~2005年6月经剖宫产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及正常产妇,于术中取胎盘组织、胎盘附着处的子宫肌层组织及子宫切口处肌层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染色,观察MMP-9及TMP-1的表达情况.结果:妊高征者胎盘组织MMP-9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胎盘附着处子宫肌层TMP-1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正常妊娠组及妊娠期高血压组胎盘附着处子宫肌层TMP-1表达与同组子宫切口肌层TMP-1表达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与母胎界面上MMP-9/TMP-1表达异常有密切关系.

    作者:王渠源;邵艳萍;朱凤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产时补钙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产时采取积极干预措施(产时补钙)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足月妊娠头位、估计可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按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宫口开全后静脉点滴10%葡萄糖酸钙15ml,30min滴完,胎肩娩出后肌注缩宫素20 U;对照组在胎肩娩出后常规肌注缩宫素20 U.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第二、三产程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产时补钙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作者:巩学业;刘智慧;杜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E-cad与PTEN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E-cad和PTEN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正常宫颈20例、CIN Ⅰ~Ⅱ21例、CINⅢ22例及宫颈鳞癌20例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标本中E-cad与PTEN的表达情况.结果:E-cad在正常宫颈、CIN Ⅰ-Ⅱ、CINⅢ及鳞癌中膜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90.5%、45.5%和35.0%.PTEN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中表达于细胞核为强表达,在正常宫颈、CIN Ⅰ-Ⅱ、CINⅢ及鳞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90.9%和85.0%.PTEN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cad可作为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早诊指标.作为抑癌基因的PTEN,在宫颈病变各组中的表达,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PTEN与宫颈癌的发生无关.

    作者:王敏;郑明男;方晓娣;孙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药坐浴治疗婴幼儿阴道炎62例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中药配伍煎水坐浴治疗婴幼儿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中药(苦参、黄柏、云苓、白癣皮、生百部、蛇床子、夏枯草)煎水坐浴治疗婴幼儿阴道炎62例.结果:总有效率96.79%.结论:中药坐浴治疗婴幼儿阴道炎疗效确凿.

    作者:刘燕;潘朴芬;任玉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温馨助产6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温馨助产服务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3年12月在传统模式下分娩的510例单胎头位初产妇作为传统助产组;2004年1月~2004年10月实行温馨助产服务模式后分娩的630例单胎头位初产妇作为温馨助产组.对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及产妇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温馨助产组较传统助产组产程时间明显缩短,自然分娩率显著增高(P<0.01).而手术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均显著降低(P<0.01),产妇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温馨助产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保证母婴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戴景兰;张艳;戴桂兰;张亚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瞬态耳声发射对1 404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分析

    目的:探讨瞬态耳声发射(TEOAE)与听性脑干反应(ABR)联合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可行性.探讨听力损伤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丹麦产MADSEN CAPEILA耳声发射仪对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新生儿265例和同期在该院产科出生正常足月新生儿1 139例进行听力跟踪筛查.结果:NICU住院新生儿179例(67.55%)通过初筛,66例(24.91%)通过复筛,20例未通过,经ABR检测有11例(4.20%)不合格,假阳性率为3.39%.产科正常新生儿初筛通过1 050例(92.19%),80例(7.02%)通过复筛,9例未通过,经ABR检测有1例(0.1%)不合格,假阳性率为0.7%,两组新生儿通过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TEAOE测试具有方便、快捷、无创、客观等优点,但其只能反映耳蜗功能,不能用来诊断听神经病损,结合ABR测试,互相补充,才能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精确性、可靠性.早诊断早干预,大限度地降低耳性失聪引起的伤残.

    作者:李焕娣;李保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喂养困难新生儿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2例喂养困难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小剂量红霉素进行干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11%,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到达全量肠道营养的时间缩短(P<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疗效满意.

    作者:蔡桂花;杨凤娥;孙玉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871名学龄前儿童乙肝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乙肝感染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871名2~6岁学龄前儿童乙肝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871名学龄前儿童中HBsAg阳性63名,阳性率为7.23%.男女儿童乙肝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4岁以前儿童患乙肝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农村儿童HBV感染率高于城区.结论:对学龄前儿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是及早发现HBV 感染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公共卫生、环境污染的管理,提高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率,严格规范输血操作及注射用具的一次性使用等是预防HBV感染和切断乙肝传播的有效措施.

    作者:吴晓兰;陈豫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利维爱治疗绝经后妇女复发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利维爱治疗绝经后妇女复发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绝经后妇女复发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36例,口服利维爱2.5 mg,每日1次,共12周.在开始用药前和用药3个周期后1周测定血清E2、子宫内膜厚度、阴道细胞学检查评分.结果:用药后血清E2水平较用药前增加(P<0.05),V分较用药前明显提高(P<0.01),而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利维爱治疗绝经后妇女复发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疗效显著,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邹荔;范广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91例新生儿窒息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产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9月产科分娩新生儿中发生窒息的新生儿情况.结果:新生儿窒息91例,发生率5.07%.其中轻度窒息87例,占95.60%,重度窒息4例,占4.40%.新生儿窒息与胎儿宫内窘迫密切相关.结论:产程中加强监护、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胎儿宫内窘迫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朱启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早孕不同时间药物流产效果对照观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的佳时间,提高药物流产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方法:筛选1 038例停经、尿HCG阳性或弱阳性、B超及临床排除宫外孕的早孕妇女.根据B超检查结果将1 038例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352例,B超所见子宫内膜非对称性增厚、完整,宫腔内未见孕囊长出;B组260例,B超见宫内孕囊长出,但孕囊大直径<10 mm;C组426例,B超见宫内孕囊长出,而且孕囊大直径>10 mm.三组病例均给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结果:A组复诊340例,成功329例,成功率为96.76%;B组复诊247例,成功203例,成功率为82.19%;C组复诊404例,成功273例,成功率为67.59%.结论:早孕药物流产效果与妊娠时间长短有关,B超宫内未见孕囊长出时用药效果佳.

    作者:刘欣友;胡萌;王南林;邹凤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剖宫产术前访视术后支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术前访视术后支持心理干预在缓解围术期应激反应的作用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术前手术室护士到床前与产妇交流,自我介绍并交待术前注意事项,术前术后进行矫正认知及松弛训练.结果:通过术前访视的产妇围术期的血压、心率较对照组明显稳定,术后疼痛心理评分6h后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肠蠕动恢复及下地时间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结论:剖宫产术前访视能减轻产妇围术期应激反应,并能促进产妇术后早日恢复.

    作者:黄河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孕前保健与自然流产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的病因趋势,更好地在孕前期做好防治工作,避免疾病发生.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3月330例自然流产≥2次孕妇,进行调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结果:330例孕妇有病毒、生物病原体感染共148例,患病率占44.84%,较其它病因比例高,成为近几年自然流产病因主趋势,婚检的改革导致某些疾病漏检.结论:可见婚前医学检查的重要性、必要性及保健工作的严峻性,做好婚前、孕前保健防止自然流产发生,预防出生缺陷.

    作者:邱洁;冀穗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产前健康教育与行为指导对孕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产前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要求与分娩方式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调查问卷、查阅病例、个别指导、个别访谈的形式.结果:采用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综合性群体式的健康教育或针对个体健康咨询,实施个性化互动式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孕产妇对分娩的认知,情感技巧掌握,获取健康信息,剖宫产率下降(P<0.001).结论:因人而异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行为指导,较好地满足孕妇的需求,促进自然分娩.

    作者:范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995~2004年鞍山市孕产妇死亡状况调查分析

    我们对鞍山市1995~2004年孕产妇死亡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今后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黄莘;祝美洲;姜玉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阴道腹膜代阴道成形术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先天性无阴道、无子宫患者行经阴道腹膜代阴道术式之可行性,并与腹阴联合术式腹膜代阴道比较.方法:对13例先天性无阴道、无子宫的患者施行经阴道腹膜代阴道手术,与我院先前腹阴联合术式¨例的结局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年龄、身高、体重均无显著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行该术式,且手术步骤简化、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都明显比腹阴联合术式减少(P<0.01),术后病员恢复快,阴道上皮化过程迅速.结论:阴式腹膜代阴道术式减轻病员痛苦、美观、恢复快、疗效满意.

    作者:陈龙;钟进;柳晓春;谢庆煌;林育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妊娠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妊娠组60例、糖耐量异常组60例及糖尿病组56例等血清进行FPG、口腹50g葡萄糖筛选实验和HbAIc的测定.结果:HbAlc的阳性率在正常妊娠组、糖耐量异常组和GDM组中分别为3.33%、25%和80.4%,GDM组与正常妊娠组和糖耐量异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空腹血糖阳性率在三组中分别为8.33%、10%和37.5%,糖筛查实验阳性率在三组中分别为20%、20%和83.9%,妊娠糖尿病的并发症随HbAIc的增高而增多.结论:HbAIc在妊娠糖尿病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继红;陈晓薇;朱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γ-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γ-干扰素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细胞免疫的作用及预防哮喘的可能性.方法:将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并且选择15例健康婴儿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测定血清IgE水平及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然后治疗组用γ-干扰素,出院时复查血清IgE、IFN-γ、IL-4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和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IgE水平及细胞因子IFN-γ、IL-4、IFN-γ/IL-4水平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IgE、IFN-γ、IL-4均无显著的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各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尤其是IFN-γ/IL-4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出院后随访12个月,统计喘息反复发生的例数,治疗组3例,对照组10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gE水平高,机体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低下,故IFN-γ/IL-4失衡.用γ-干扰素治疗能干扰体内病毒的复制,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机体的IFN-γ水平,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使机体恢复IFN-γ/IL-4平衡状态,它对于预防婴幼儿哮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桂花;张慧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