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梅
在创伤外科及手术病人中,临床医生常使用止血剂维生素K1,其给药途径大多数为肌肉注射,近年来广泛采用静脉途径给药,临床观察有较多病人在使用时或给药后几分钟内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表现为颜面潮红、恶心、呕吐、出汗、头晕、头痛、乏力、胸闷、呼吸困难、脉搏细速,严重者出现血压骤降.笔者采用以下几点对策能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症状,仅供同行参考.
作者:周秋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总结了140例静脉滴注柔红霉素发生局部损伤的病例的护理体会.认为采用改变用药方法,适当加热药液温度,发生损伤后局部采用冷敷、硫酸镁与中药水晶丹交替湿热敷、理疗、封闭等治疗及护理措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方泽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做为一名临床护士,遇到死亡是常事,死后护理也不是新课题,但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其中,病人死亡后护理是重要的一部分.
作者:黄志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总结了15例张力性气胸的急救与护理体会,认为张力性气胸的急救关键是立即排气,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和正常循环功能,护理方面应作好心理护理、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呼吸道护理及功能锻炼.
作者:罗小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介绍2例因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致局部组织坏死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强调垂体后叶素的不良反应,除恶心、心悸、胸闷、腹痛及过敏反应外,还会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并分析引起组织坏死的原因,提出了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及预防措施.
作者:苏彩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我院是一所拥有250张床位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现共有正式在编及招聘合同制护理人员140名,多年来,我们注重低龄资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使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有效地预防和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使护理质量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如下:
作者:周秀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机械通气成功撤机的佳时机、方式及护理,提高撤机成功率,促进病人呼吸功能康复.方法回顾分析12例ARDS病人运用机械通气的全身情况及呼吸功能评估,采用过渡撤机和间断撤机两各方式撤机,撤机前后密切观察病人病情、予以营养支持、呼吸道管理及心理护理等护理方法.结果12例病人撤机成功,其中过渡撤机9例,间断撤机3例.结论撤机时机及方式的掌握是成功撤机的关键,精心的护理是成功撤机的保障.
作者:蒋晓华;何平;张义辉;马青华;苟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及手术的顺利开展,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着重介绍了腹腔镜正确使用的操作要点及保管保养措施.
作者:范利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每天要接待各种各样的外伤病人.对于病情稳定,无生命危险,皮肤软组织有创伤者,需在急诊手术室行清创缝合术.由于外伤多系意外造成,事前无征兆,病人无任何心理准备,加之对流血、疼痛及手术的恐惧,病人常常出现紧张、焦虑等症状,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手术.在该情况下,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手术配合,还要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心理障碍,保证手术顺利实施.
作者:黄秋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抢救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将38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分为两组进行队列分析研究,其中19例作血液灌流者为治疗组,19例行内科急救治疗者为对照组,作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阿托品化时间、阿托品用量、平均住院日、转归、并发症发生例数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液灌流量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一种有效手段,并通过采取积极、全面的护理措施,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梁艳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死亡患者医院感染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神经内科死亡病例进行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结果106例死亡病例发生医院感染39人,感染率36.79%,其中发生多次感染者18人,占46.15%,感染为直接和间接原因加速死亡者16人,占41.03%.结论神经内科死亡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原发基础疾病、住院时间、年龄及侵入性操作等有关,可直接或间接加速患者死亡.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对感染危险因素应加以重点防护.
作者:洪学仁;童德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剖宫产是产科较为常见的手术,目前,由于手术技术与手法技巧的不断改进,麻醉、输液、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和控制感染等措施的进步,术后镇痛泵的应用.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等原因,为了婴儿的安全,使得剖宫产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并发症,挽救产妇及胎儿生命的重要手段.产后出血是剖宫产术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产后出血如处理不当,将会威胁产妇生命.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和理论水平,及时准确地判断,迅速有效地抢救是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妇死亡率的关键.我区自2001年10月至2002年10月,共收治剖宫产后大出血23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艳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报告了对5例行断指异位再植术的手掌毁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提出除做好一般护理外,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加强肢体血液循环的观察,预防术后疼痛,防止用药并发症及做好康复指导,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刘应花;梁丽;刘玉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精神病人首次静滴氯丙嗪速度与不良反应发生频率的关系,指导静滴氯丙嗪过程中的护理行为,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减少不良反应.方法根据氯丙嗪滴速分A组(20~40滴/min)、B组(41~60滴/min)、C组(61~80滴/min)、D组(81~100滴/min)四组,观察记录不同滴速下出现不良反应的频次.结果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嗜睡(14.9%)、鼻塞(13.4%)、焦虑(12.9%)、口干(12.9%)及视力模糊(10.3%)为主,在不同滴速下各种不良反应(体位性低血压除外)发生频次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数不良反应发生频次随滴速增加而增加,而嗜睡则随滴速加快而减少,氯丙嗪点滴速度越快,需接受护理干预的病例越多.结论合理调节氯丙嗪静滴速度可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氯丙嗪静滴速度以40~60滴/分为宜.
作者:徐小燕;李顺华;王瑞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平均寿命不断增长,知识型老年人也在人群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因此,对知识型老年患者应重视他们的心理特点,以护理程序制订身心合一的护理方案,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作者:肖美玉;何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右旋糖酐为葡萄糖的聚合物,由于聚合的葡萄糖分子数目的不同,可得到不同分子量的产品,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为4000,又称右旋糖酐40,右旋糖酐分子量较大,不易渗出血管,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具有扩容、维持血压的作用.能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并对凝血因子Ⅱ有抑制作用,因而能防止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临床上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血栓形成性疾病,用量过大可致凝血功能障碍,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皮肤反应,极少数人出现过敏性休克[1].我科成功抢救1例低分子右旋糖酐致过敏性休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通过对16例颈椎管内肿瘤手术病人的护理,提出加强心理护理,术前训练及术后四肢功能锻炼指导等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作者:戴群花;张碧容;蔡惠平;余超凡;谢华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加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护理效果.方法第1天奥沙利铂130mg/m2静滴2h,第1天至第5天,5-氟脲嘧啶300mg/m2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甲酰四氢叶酸100mg静脉滴注2h,21天为1周期,治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在可评价疗效的31例中部分缓解12例,有效率38.7%,主要毒副反应为感觉神经毒性及贫血,胃肠道反应可耐受.结论该方案是治疗大肠癌的有效方法,毒副反应轻,且通过有效积极的护理措施,可预防或减轻其毒副反应.
作者:董人平;吴昌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医疗上更重视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有利恢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病人的心理状态,对于肿瘤的治疗康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护理不仅要重视对病人生理功能的护理,而且应重视对其心理功能的护理,通过心理护理为恢复和增进病人的健康服务.
作者:李香玲;侯再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对于晚期癌症病人,护理人员虽说难以挽救病人将不可避免的死亡,但在临终阶段,如何提高其生命质量,减轻生理和心理的痛苦,满足病人的需要,维护病人的尊严,则是我们每一位临床护理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就36例晚期癌症病人临终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刘灿君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