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睿智;江露;许宗革;高久春;马玉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开始干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满月后开始干预,B组满6个月起开始干预,C组满1岁起开始干预,3组小儿每月随访1次,对照组为正常足月儿,未行干预常规抚养,每月随访1次.观察脑瘫早期症状出现情况,在6、12、18、24个月时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发育商.结果:A组DQ明显优于B、C组.A组无1例脑瘫后遗症,C组后遗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结论:出生后6个月内开始早期干预是减少脑瘫后遗症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潘惠妮;刘付友萍;吴郁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5岁以下儿童医疗保健状况.方法:对2000~2004年佛山市5岁以下户籍儿童生命监测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年与2000年比较,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上升了3.83%(P<0.05),各年龄组死亡率均逐年下降(P<0.05).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围产儿居首位占44.64%,婴儿及1~4岁儿童分别占41.14%及14.21%.围产儿死因前4位分别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脐带因素、肺炎;新生儿死因前4位分别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死因前3位分别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心病、其它先天异常;1~4岁儿童死因前3位分别是溺水、神经系统疾病、先心病.近2年各年龄组死因中出生畸形、先心病、其它先天异常及意外死亡均有上升趋势.结论:本地区儿童保健工作成效显著,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围产保健工作,加强产儿科医护人员培训,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先天发育异常致死比例在逐年上升,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作者:余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ENTONOX气体(50%一氧化氮和50%氧气混合气体)在人工流产术中扩张宫颈及吸刮宫时的止痛效果.方法:将316例自愿人工流产的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56例采用2%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加吸入ENTONOX气体镇痛的方法,对照组160例只采用2%利多卡因宫颈注射的局麻方法,观察两组对象在扩张宫颈、吸刮宫时的疼痛程度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1),且在术中人工流产综合征比对照组少而轻.结论:ENTONOX气体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消除宫颈牵拉反射及疼痛方面有极显著的作用,且使用安全.
作者:傅苏仙;方中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HLA-DPA 1基因多态性与先兆子痫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46例先兆子痫患者和105例正常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HLA-DQA 1、HLA-DQB 1、HLA-DPA 1等位基因分型,比较其基因频率.结果:所有标本共检出11种HLA-DQA 1基因表型、16种HLA-DQB 1基因表型,6种HLA-DPA 1基因表型.先兆子痫患者HLA-DQB 1 * 0301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孕妇,差异有显著性(Pc=0.032,RR=2.43,AR=0.30),其余各基因表型频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HLA-DQ 81 *0301基因可能是一种先兆子痫发病的易感基因.
作者:侯磊;张曦;张展;贾莉婷;熊平;常彩虹;王雪梅;龚非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对4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把45例新生儿分成A组(27例,血清胆红素220.6~342.0μmol/L)和B组(18例,血清胆红素>342.0μmol/L),两组进行BAEP的比较.结果:高胆组BAEP异常25例,异常率55.56%,其主要表现为各波潜伏期(PL)及波间潜伏期(IPL)延长和听阈值的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A组BAEP异常11例,异常率40.74%,B组BAEP异常14例,异常率77.7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可造成听神经损伤,血清胆红素水平越高,对神经系统损伤越明显,BAEP是检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听力及脑干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陈萍;邓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3例胎龄≤34周,出生体重≤1 800g,并除外消化道先天畸形的早产儿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预防用药组(用药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3 d常规给予红霉素10mg/(kg·d),1次/8 h,共7 d.结果:用药组的喂养不耐受率(26.67%)低于对照组(4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93,P>0.05).两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但这些结果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证实.
作者:田鸾英;高武红;易烈致;谢雨芳;孙彦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原因,以减少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3 2004年收治的138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占分娩总数的1.56%;胎位异常、多胎、既往不良孕产史及生殖道感染是造成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结论:应积极发现并处理高危因素,减少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发生,降低母婴并发症及围产儿病死率.
作者:白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应验方法,对比60例剖宫产围术期及常规用药两组的临床愈合结果.结果:与常规用药组相比,围术期用药组的临床指标与常规用药组无差异.但在住院费用经济学指标优异于常规组.结论:围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芳;马荣惠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儿童龋齿患病率达80%以上[1],要提高儿童的口腔保健知识水平,降低儿童牙病发病率,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口腔保健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口腔预防保健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为加强学校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我们于2005年3~6月,对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睢阳区小学学生进行了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冰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加大剂量对早期妊娠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妊娠37~49 d志愿要求实行药物流产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50例,针对两组不同剂量米索前列醇给药法,对两组完全流产率、出血时间、副作用等进行比较.结果:米索前列醇加大剂量组(观察组)的完全流产率达94%,出血时间及清宫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副反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药物流产常规给药剂量的基础上加大米索前列醇剂量对药物流产成功率效果显著.
作者:袁小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对47例新生儿心力衰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多巴酚丁胺按3~7μg·kg-1·min-1持续静脉滴注,一般维持12~24h,不超过72 h.结果:治疗6 h,心率由(169.3±9.9)次/min降至(143.7±10.4)次/min(P<0.01),呼吸频率由(63.8±5.0)次/min降至(60.3±6.6)次/min(P<0.05);治疗24 h,肝肿大(右锁骨中线处肝下缘至肋下缘距离)由(2.9±0.4)cm缩小至(2.6±0.3)cm(P<0.05);尿量逐渐增加.治愈42例,占89.3%;死亡3例,放弃治疗2例,共占10.7%.结论: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心力衰竭疗效良好,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朱远鹏;马春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脐带异常是引起胎儿窘迫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脐带绕颈是因直接或间接发生脐带受压,牵拉过紧造成血流受阻而引起的,脐带受压或牵拉,影响胎儿胎盘血液循环,则胎儿将因缺氧窒息死亡.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洪桂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为了监测卵巢血流与IVF结局的关系.方法:2002年11月~2003年11月对来妇婴医院行常规IVF助孕的174例妇女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测定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结果:174例接受常规IVF-ET助孕的妇女,妊娠55例,未妊娠119例.妊娠组子宫动脉及卵巢动脉的PI、RI与未妊娠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型子宫内膜妊娠率高.结论:在IVF-ET周期中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血流及子宫内膜类型可作为预测IVF结局的指标.
作者:姜平;谭季春;郭帅帅;付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孕妇分娩佳时机.方法:将重症子痫前期、孕妇血管病变、外伤、胎儿脐带、腹痛、阴道出血量、子宫张力大小、B超结果等因素作为终止妊娠的量化指标,积分达10分以上者立即终止妊娠.结果:通过对103例胎盘早剥孕妇的观察,发现并发症和围生儿死亡率降低.结论:及时终止妊娠可降低胎盘早剥并发症的发生和围生儿的死亡率.
作者:孙菊英;武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氨甲喋呤(MTX)保守治疗宫外孕之疗效.方法:治疗前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无药物禁忌者给米非司酮25mg,每12 h 1次,空腹口服;氨甲喋呤针20 mg肌注,1次/1 d,5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复查血β-HCG及B超,以后每3~5 d复查1次,治疗期间严密观察血压及腹痛、阴道出血情况,并绝对卧床休息.结果:符合条件的102例患者,99例治愈,治愈率为97.06%;2例在治疗第5天腹痛加剧;1例用药1疗程后,血β-HCG上升,B超提示附件包块增大,均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论:两药小剂量合用,疗效较好,副作用少,是宫外孕治疗的1种比较理想、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倪芬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心脏轻度杂音与瓣膜返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3年9月~2005年12月该辖区8所小学6~12岁24 322例学生进行健康体检跟踪观察.杂音组:67例心脏听诊轻度杂音.对照组:50例心脏听诊无杂音,均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检查.结果:正常儿童心脏轻度杂音发生率0.28%(67/24 322).轻度杂音与三尖瓣轻度返流高度相关.随年龄增加逐步改善.结论:正常儿童心脏轻度杂音与三尖瓣膜返流高度相关,随年龄增加逐步改善.属良性改变.
作者:刘慧芳;董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笑气吸入性镇痛分娩适应了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孕妇对分娩期间既保证母婴安全还要无痛的要求,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笑气吸入性镇痛分娩必将越来越广泛地在临床得到应用.长春市妇产科医院自2001年4月开始采用吸入笑气镇痛分娩,明显缩短了产程,降低了手术产率,减轻了产妇的痛苦,大大提高了产科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洪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改进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20例腹膜外剖宫产者,按顶侧结合法步骤,暴露脐中韧带后,不剪断,仅从其右侧分离下推膀胱,显露腹膜返折下方的子宫下段,然后剖宫取胎.与120例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改进后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120例全部完成手术,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为4.56±0.67min,比对照组的8.43±1.51 min明显缩短(P<0.01);改进后膀胱损伤1例,一过性血尿6例,腹膜破裂4例,与对照组膀胱损伤2例,一过性血尿10例,腹膜破裂1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组织损伤小、时间短、副作用少,对患者更有利,安全可行.
作者:王天成;王玉真;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通过观察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的急性盆腔炎患者立即行取环术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来探讨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研究该院1996年1月~2005年3月间收治的带器急性盆腔炎患者65例,随机将立即取环术加抗生素治疗37例设为观察组,单用抗生素治疗的28例设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的治疗显效及首次病情消除时间,平均病程,病情复发或反跳,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上述方面除治疗显效无显著性差异外余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带器盆腔炎急性期立即行取环术同时使用抗生素对彻底清除炎症,避免复发是必要的,且无加重感染的危险.
作者:杨小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掌握乳腺病的流行病学的特点和发病趋势,探讨今后乳腺病的防治重点.方法:对1993~2005年珠海市妇女乳腺普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增生症、乳头溢液、乳腺囊肿、乳腺癌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乳腺纤维瘤的患病率有下降趋势.乳腺增生症患病高峰段为30~年龄组,乳腺癌的患病高峰段为40~年龄组,乳腺纤维瘤的患病高峰段为20~年龄组.城市与农村相比,乳腺增生症(χ2=1 633.887,P<0.001)、乳腺癌(χ2=9.55,P<0.01)患病率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要做好妇女预防保健工作,首先要做好三级预防工作,第二在乳腺疾病的防治中要特别注意各年龄段乳腺疾病的防治重点,第三继续不断地做好乳腺癌的病因调查研究工作.
作者:胡翀;谭晓燕;叶延青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