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兆子痫患者HLA-DQ HLA-DPA1基因多态性分析

侯磊;张曦;张展;贾莉婷;熊平;常彩虹;王雪梅;龚非力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 先兆子痫, 抗原, 等位基因, 多态性
摘要: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HLA-DPA 1基因多态性与先兆子痫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46例先兆子痫患者和105例正常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HLA-DQA 1、HLA-DQB 1、HLA-DPA 1等位基因分型,比较其基因频率.结果:所有标本共检出11种HLA-DQA 1基因表型、16种HLA-DQB 1基因表型,6种HLA-DPA 1基因表型.先兆子痫患者HLA-DQB 1 * 0301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孕妇,差异有显著性(Pc=0.032,RR=2.43,AR=0.30),其余各基因表型频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HLA-DQ 81 *0301基因可能是一种先兆子痫发病的易感基因.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加大剂量米索前列醇在早期药物流产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加大剂量对早期妊娠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妊娠37~49 d志愿要求实行药物流产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50例,针对两组不同剂量米索前列醇给药法,对两组完全流产率、出血时间、副作用等进行比较.结果:米索前列醇加大剂量组(观察组)的完全流产率达94%,出血时间及清宫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副反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药物流产常规给药剂量的基础上加大米索前列醇剂量对药物流产成功率效果显著.

    作者:袁小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993~2005年珠海市妇女乳腺普查结果分析

    目的:掌握乳腺病的流行病学的特点和发病趋势,探讨今后乳腺病的防治重点.方法:对1993~2005年珠海市妇女乳腺普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增生症、乳头溢液、乳腺囊肿、乳腺癌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乳腺纤维瘤的患病率有下降趋势.乳腺增生症患病高峰段为30~年龄组,乳腺癌的患病高峰段为40~年龄组,乳腺纤维瘤的患病高峰段为20~年龄组.城市与农村相比,乳腺增生症(χ2=1 633.887,P<0.001)、乳腺癌(χ2=9.55,P<0.01)患病率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要做好妇女预防保健工作,首先要做好三级预防工作,第二在乳腺疾病的防治中要特别注意各年龄段乳腺疾病的防治重点,第三继续不断地做好乳腺癌的病因调查研究工作.

    作者:胡翀;谭晓燕;叶延青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染色体异常和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

    染色体异常是遗传性疾病中较常见者,新生儿中约有1/200有染色体异常.我们于2003年9月应用孕妇血清生化标志物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和神经管缺陷,对妊娠中期妇女进行筛查,预防先天缺陷儿出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崔岚;李金春;王瑞兰;王泽;吴晶;丁英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正常儿童心脏轻度杂音与瓣膜返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心脏轻度杂音与瓣膜返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3年9月~2005年12月该辖区8所小学6~12岁24 322例学生进行健康体检跟踪观察.杂音组:67例心脏听诊轻度杂音.对照组:50例心脏听诊无杂音,均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检查.结果:正常儿童心脏轻度杂音发生率0.28%(67/24 322).轻度杂音与三尖瓣轻度返流高度相关.随年龄增加逐步改善.结论:正常儿童心脏轻度杂音与三尖瓣膜返流高度相关,随年龄增加逐步改善.属良性改变.

    作者:刘慧芳;董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抗早孕两种服药方法的临床观察

    药物流产因其安全、方便、无创伤、痛苦小,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米非司酮终止49 d内妊娠的成功率达90%以上[1],但临床上存在着流产失败、出血时间长、部分病人大出血、需急诊清宫等问题.为探讨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本文比较了米非司酮在不同时间配伍米索的两种用药方法.

    作者:付泽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对4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把45例新生儿分成A组(27例,血清胆红素220.6~342.0μmol/L)和B组(18例,血清胆红素>342.0μmol/L),两组进行BAEP的比较.结果:高胆组BAEP异常25例,异常率55.56%,其主要表现为各波潜伏期(PL)及波间潜伏期(IPL)延长和听阈值的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A组BAEP异常11例,异常率40.74%,B组BAEP异常14例,异常率77.7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可造成听神经损伤,血清胆红素水平越高,对神经系统损伤越明显,BAEP是检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听力及脑干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陈萍;邓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不同时间开始干预的预后对比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开始干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满月后开始干预,B组满6个月起开始干预,C组满1岁起开始干预,3组小儿每月随访1次,对照组为正常足月儿,未行干预常规抚养,每月随访1次.观察脑瘫早期症状出现情况,在6、12、18、24个月时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发育商.结果:A组DQ明显优于B、C组.A组无1例脑瘫后遗症,C组后遗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结论:出生后6个月内开始早期干预是减少脑瘫后遗症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潘惠妮;刘付友萍;吴郁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阿希米与宫颈电环切除术联合治疗慢性宫颈炎8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希米与宫颈电环切除术联合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方法:将168例患者随机分为阿希米联合宫颈电环切除术治疗组86例(联治组),单纯宫颈电环切除术治疗组82例(对照组),两组在治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联治组治愈时间4~9周,平均6.4±1.0周,对照组治愈时间7~12周,平均8.8±1.27周,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希米与宫颈电环切除术联合治疗慢性宫颈炎,可明显缩短治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黄琴;金琳;赵菊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3例胎龄≤34周,出生体重≤1 800g,并除外消化道先天畸形的早产儿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预防用药组(用药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3 d常规给予红霉素10mg/(kg·d),1次/8 h,共7 d.结果:用药组的喂养不耐受率(26.67%)低于对照组(4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93,P>0.05).两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但这些结果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证实.

    作者:田鸾英;高武红;易烈致;谢雨芳;孙彦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托吡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评估

    目的:探讨托吡酯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和自身对照的开放性研究.对确诊的65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41例(予托吡酯治疗,按0.5~1 mg/kg/d剂量口服,至临床症状消失或达到目标剂量4~6 mg/kg/d)和对照组24例(予氟哌啶醇治疗,按1 mg/d口服,大剂量不超过6 mg/d)共治疗48周.研究组又分为幼儿组(17例)、年长儿组(23例)及按发作形式分为肢体抽动组(13例)、头面部抽动组(19例)和混合组(8例).对研究对象于治疗前与治疗中(4、8、24、48周)进行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结果:①治疗第8周末研究组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40%;Z=-3.475;P<0.01).研究组YGTSS总分[(42.56±14.48)分]低于对照组[(57.15±19.78)分;P<0.05];减分率[(60.18±24.48)%]高于对照组[(37.17±23.28)%;P<0.05].治疗第48周末,研究组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60%;Z=-4.805;P<0.01).研究组YGTSS总分[(21.26±13.38)分]低于对照组[(34.52±23.18)分;P<0.01];减分率[(85.15±15.53)%]高于对照组[(60.35±24.68)%;P<0.05].②治疗第24周末肢体抽动组有效率90%,高于混合组(54%;Z=-2.013;P<0.05)和头面部抽动组(76.9%;Z=-2.235;P<0.05).肢体抽动组YGTSS总分[(24.76±17.38)分]低于混合组[(38.16±21.41)分;P<0.05];减分率[(91.23±21.58)%]高于混合组[(80.75±34.08)%;P<0.05].幼儿组有效率95%,高于年长儿组(82.6%;Z=-1.879;P<0.05).幼儿组YGTSS总分[(24.36±16.48)分]低于年长儿组[(30.89±10.76)分;P<0.05];减分率[(86.74±35.78)%]高于年长儿组[(79.85±33.78)%;P<0.05].③第48周末研究组TESS评分[(1.89±1.63)分]低于对照组[(2.65±2.87)分;P<0.05]结论:托吡酯能有效治疗TS,长期服用副作用相对较轻,且对年幼儿及肢体发作者疗效较佳.

    作者:常健;赵红霞;李海波;鲁继荣;杨立彬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分析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原因,以减少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3 2004年收治的138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占分娩总数的1.56%;胎位异常、多胎、既往不良孕产史及生殖道感染是造成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结论:应积极发现并处理高危因素,减少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发生,降低母婴并发症及围产儿病死率.

    作者:白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存活11例,存活率73.33%,放弃2例,分别于放弃后1 d、2 d死亡,死亡2例,病死率26.67%.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能力低下,常出现多系统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作者:李丽芳;习培文;杨永礼;司马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丁丙诺啡应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丁丙诺啡应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新生儿的影响观察.方法:随机抽取1 00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其中实验组(A)500例,对照组(B)500例.实验组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使用丁丙诺啡配伍小剂量氟哌利多、布比卡因.对照组不用.结果:两组比较镇痛效果,A组较B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生命体征均稳定,不良反应、初乳时间、乳量大小及新生儿每日睡眠时间、反应能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丁丙诺啡用于剖宫产术后PCEA有显著镇痛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适于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时捷;马长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流产术后出血400例临床观察

    目的:减少药物流产术不全流产例数和胎囊娩出后阴道流血量,缩短药物流产术后的阴道流血天数.方法:将我院门诊早孕育龄妇女自愿药物流产8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0例和对照组400例.治疗组术前采用丙酸睾丸酮注射液,肌肉注射;术后根据流血情况,常规口服抗菌素及服用复方生化汤.结果:在流产效果、阴道流血量、持续流血天数3个方面治疗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我院采取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流产方法,取得了完全流产率高、阴道出血量少、持续流血天数短的效果.

    作者:李曙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快速诊断

    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以帮助临床正确选择抗生素.方法:将159例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证实为MP感染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进行血清特异性IgM、IgG及双份血清补体结合实验,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结果:A组53例中MP特异性IgM阳性48例(90.57%);B组53例检出MP特异性IgG阳性35例(66.4%);C组53例患儿分别于入院第1 d及至少10 d后收集双份血清进行补体结合实验,共采集标本50人份,证实为MP阳性的46例(92.00%);MP-IgM检测结果还具有年龄差异,3岁以下组的阳性率低于3岁以上组(P<0.05);50例健康儿童MP-IgM阳性1例(2.00%),MP-IgG阳性7例(14.00%),双份血清实验检测未见阳性.结论:MP血清特异性IgM检测是早期快速诊断儿童MP感染的有效手段,但其结果具有年龄组的差异,婴幼儿MP感染的诊断还需结合PCR及双份血清实验.

    作者:刘丽;林花;成焕吉;鲁继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腹腔镜手术在女性不孕症诊治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女性不孕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近2年应用腹腔镜对66例女性不孕症进行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66例中发现盆腔病变63例,占95.45%,慢性盆腔炎占第1位,其次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对输卵管远端阻塞行输卵管造口术或伞成形术后,输卵管恢复通畅率为63.38%.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能早期、准确地明确不孕症盆腔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同时观察输卵管通畅情况,对女性不孕症盆腔病变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肖淑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手术治疗副乳腺106例临床分析

    副乳腺是1种先天多乳头、多乳房发育异常,常见于女性.笔者收集我院1995年7月~2005年7月经普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副乳腺10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媛;李志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目的:为了监测卵巢血流与IVF结局的关系.方法:2002年11月~2003年11月对来妇婴医院行常规IVF助孕的174例妇女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测定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结果:174例接受常规IVF-ET助孕的妇女,妊娠55例,未妊娠119例.妊娠组子宫动脉及卵巢动脉的PI、RI与未妊娠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型子宫内膜妊娠率高.结论:在IVF-ET周期中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血流及子宫内膜类型可作为预测IVF结局的指标.

    作者:姜平;谭季春;郭帅帅;付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查筛选宫颈癌的意义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早治疗则愈后较好,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是当今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初筛手段,笔者2004年对3 507例已婚妇女进行宫颈癌普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裴学菊;邓汉军;卢家桂;王飞;李永香;罗代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的改进

    目的:探讨改进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20例腹膜外剖宫产者,按顶侧结合法步骤,暴露脐中韧带后,不剪断,仅从其右侧分离下推膀胱,显露腹膜返折下方的子宫下段,然后剖宫取胎.与120例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改进后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120例全部完成手术,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为4.56±0.67min,比对照组的8.43±1.51 min明显缩短(P<0.01);改进后膀胱损伤1例,一过性血尿6例,腹膜破裂4例,与对照组膀胱损伤2例,一过性血尿10例,腹膜破裂1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组织损伤小、时间短、副作用少,对患者更有利,安全可行.

    作者:王天成;王玉真;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