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捷;马长星
脐带异常是引起胎儿窘迫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脐带绕颈是因直接或间接发生脐带受压,牵拉过紧造成血流受阻而引起的,脐带受压或牵拉,影响胎儿胎盘血液循环,则胎儿将因缺氧窒息死亡.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洪桂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药物流产因其安全、方便、无创伤、痛苦小,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米非司酮终止49 d内妊娠的成功率达90%以上[1],但临床上存在着流产失败、出血时间长、部分病人大出血、需急诊清宫等问题.为探讨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本文比较了米非司酮在不同时间配伍米索的两种用药方法.
作者:付泽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3例胎龄≤34周,出生体重≤1 800g,并除外消化道先天畸形的早产儿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预防用药组(用药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3 d常规给予红霉素10mg/(kg·d),1次/8 h,共7 d.结果:用药组的喂养不耐受率(26.67%)低于对照组(4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93,P>0.05).两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但这些结果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证实.
作者:田鸾英;高武红;易烈致;谢雨芳;孙彦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开始干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满月后开始干预,B组满6个月起开始干预,C组满1岁起开始干预,3组小儿每月随访1次,对照组为正常足月儿,未行干预常规抚养,每月随访1次.观察脑瘫早期症状出现情况,在6、12、18、24个月时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发育商.结果:A组DQ明显优于B、C组.A组无1例脑瘫后遗症,C组后遗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结论:出生后6个月内开始早期干预是减少脑瘫后遗症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潘惠妮;刘付友萍;吴郁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异位妊娠是早孕期母亲死亡常见的原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数的宫外孕发生在育龄期人群,患病之后患者的生育能力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有人报导选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优于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可以有较高的宫内妊娠率及较低的异位妊娠发生率[1].
作者:古泽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通过观察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的急性盆腔炎患者立即行取环术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来探讨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研究该院1996年1月~2005年3月间收治的带器急性盆腔炎患者65例,随机将立即取环术加抗生素治疗37例设为观察组,单用抗生素治疗的28例设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的治疗显效及首次病情消除时间,平均病程,病情复发或反跳,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上述方面除治疗显效无显著性差异外余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带器盆腔炎急性期立即行取环术同时使用抗生素对彻底清除炎症,避免复发是必要的,且无加重感染的危险.
作者:杨小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1年12月在该院因不孕症而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42例,分析其手术后妊娠率及术后获得妊娠的时间分布特点.结果:42例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无一例中转开腹.42例患者术后随防39例,随访率92.86%.术后随访4~35个月,妊娠率为48.72%;术后18个月内获得妊娠者17例,占妊娠总数的89.47%.结论:腹腔镜手术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可及时诊断引起不孕的病因;腹腔镜手术治疗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妊娠率,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的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如果患者术后18个月仍不妊娠,应采取其他辅助生育技术.
作者:董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提高早期子宫颈病变的诊断.方法:选择北京安贞医院门诊行液基细胞学(TCT)检查3 084例,对其中146例细胞学阳性病例行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行TCT检查3 084例,细胞学阳性146例,占4.73%,其中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74例(2.40%)、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57例(1.85%)、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5例(0.49%).对所有细胞学阳性病例均行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异常阴道镜图像110例(75.30%).与病理组织学对照,ASCUS(CIN Ⅰ 34例、CIN Ⅱ 10例、CIN Ⅲ 3例);LSIL(CIN Ⅰ 25例、CIN Ⅱ18例、CIN Ⅲ4例、SCC 1例);HSIL(CIN Ⅱ4例、CIN Ⅲ10例、SCC 1例).结论:应用TCT筛查子宫颈病变,细胞学阳性病例联合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能早期发现癌前病变,防治宫颈癌.
作者:魏丽华;汪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以帮助临床正确选择抗生素.方法:将159例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证实为MP感染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进行血清特异性IgM、IgG及双份血清补体结合实验,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结果:A组53例中MP特异性IgM阳性48例(90.57%);B组53例检出MP特异性IgG阳性35例(66.4%);C组53例患儿分别于入院第1 d及至少10 d后收集双份血清进行补体结合实验,共采集标本50人份,证实为MP阳性的46例(92.00%);MP-IgM检测结果还具有年龄差异,3岁以下组的阳性率低于3岁以上组(P<0.05);50例健康儿童MP-IgM阳性1例(2.00%),MP-IgG阳性7例(14.00%),双份血清实验检测未见阳性.结论:MP血清特异性IgM检测是早期快速诊断儿童MP感染的有效手段,但其结果具有年龄组的差异,婴幼儿MP感染的诊断还需结合PCR及双份血清实验.
作者:刘丽;林花;成焕吉;鲁继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对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产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剖宫产术后自愿采用镇痛泵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期剖宫产术后间断肌肉注射法(IMD)镇痛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术后镇痛效果机体恢复情况各指标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初乳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子宫复旧及阴道流血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4例形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自控镇痛泵术后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小,有利于机体恢复,促进母乳喂养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于华鹏;房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对青春期女性免疫状态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的青春期女性患者血中淋巴细胞表面CD 3、CD 4、CD 8分子表达水平,血清中IgG、IgA、IgM水平,评价其免疫系统功能状态,为在临床广泛应用米非司酮终止妊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青春期妇女15~18岁早孕患者20例为观察组,正常青春期非孕女性为对照组.于患者药流前、药流后3天、10天晨起取静脉血3 ml进行免疫学研究,应用二梯度快速离心沉淀法分离出可供研究的血清及淋巴细胞亚群,研究淋巴细胞表面CD 3、CD 4、CD 8,检测血清IgG,IgA及IgM水平,评估免疫系统功能状态.结果:观察组药流前CD 3分子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CD 4、CD 8淋巴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减少不明显,血清IgA水平比对照组稍降低,而IgG和Ig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稍有降低的趋势,药流后第3天免疫学参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CD 3淋巴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仍较高,但与药流前比较相对地降低,CD 8淋巴细胞数量及Ig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保持降低的趋势.药流后第10天,CD 3淋巴细胞数量仍比对照组明显增高,CD 8淋巴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降低,观察组药流后CD 4淋巴细胞含量、血清IgA、IgM水平完全正常.结论: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对青春期女性免疫状态的影响不明显,可以安全使用.
作者:刘志前;底建敏;郑军廷;杨艳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联合吗啡用于全麻乳癌根治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限期乳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L组)和曲马多组(T组),每组20例.L组:氯诺昔康40 mg+吗啡10 mg;T组:曲马多800mg+氟哌啶5 mg,将以上药液加生理盐水至100ml.术毕前30 min静注相应负荷药液后开始静脉镇痛治疗,采用持续背景剂量(2 ml/h)配合单次按压剂量(1 m1),锁定时间30 min.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静度评分,记录每个患者术后的疼痛和镇静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镇静度评分:12 h以后T组高于L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L组低于T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联合吗啡用于全麻乳癌根治术后自控镇痛安全有效,满意度优于曲马多,副作用轻.
作者:张素和;辛映卿;庄少惠;彭皓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精浆一氧化氮与精液主要参数之间关系.方法:应用精子质量自动分析系统(CASA)检测精液主要参数,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精浆一氧化氮含量.结果:精浆一氧化氮含量与精液白细胞浓度呈低度正相关关系(r=0.294,P≤0.05),与精液量呈低度负相关关系(r=-0.33,P≤0.05);与a,b级精子百分率、精子密度、形态正常精子百分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精液参数正常组与异常组精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精液白细胞浓度、a,b级精子百分率、精液量、精子密度、形态正常精子百分率正常组与其对应的异常组比较,精浆NO含量差异亦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浆一氧化氮与精液主要参数无明显密切关系.
作者:刘睿智;江露;许宗革;高久春;马玉涵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笑气吸入性镇痛分娩适应了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孕妇对分娩期间既保证母婴安全还要无痛的要求,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笑气吸入性镇痛分娩必将越来越广泛地在临床得到应用.长春市妇产科医院自2001年4月开始采用吸入笑气镇痛分娩,明显缩短了产程,降低了手术产率,减轻了产妇的痛苦,大大提高了产科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洪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应用宫腔镜在常规取环失败后的诊治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03年12月的24例经常规取环失败后的患者,应用宫腔镜进行诊断、定位,并根据不同的形态、位置,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取环.结果:24例中有22例在官腔镜下分别呈现为:形态及位置正常、断裂、残碎段或表浅嵌顿,并在镜下采用不同的方法成功取环;1例金属环仅见小部分露于宫底,后行剖腹探查见大部分嵌顿深达子宫浆膜层,行切开成功取环;1例宫腔镜下未见环,后在腹腔镜下见环异位于子宫直肠窝,并成功取出.结论:宫腔镜诊治残留、异位环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练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方法.方法:选自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2004年1月1日~2005年9月30日对广东省孕产妇死亡监测点之一的深圳市宝安区8个镇和2个城区2年来所发生的孕产妇死亡共30例进行个案调查核实,对监测点所发生的孕产妇死亡接报后实行三级(镇、区、市)实地调查、核实,通过三级评审明确死因、性质,按规定逐级上报的方法.结果:2年来该地区同期活产数58 671例,孕产妇死亡共30例,平均孕产妇死亡率51.13/10万,其中流动人口死亡共29例,死亡率49.42/10万,暂住人口孕产妇死亡1例,死亡率19.18/10万,常住人口死亡数为零.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9例,羊水栓塞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例,肺炎3例,心脏病1例,产褥感染1例,胃癌晚期1例,主动脉夹层瘤破裂1例,猝死1例.结论:制定出有效干预措施防止孕产妇死亡的发生.
作者:邱洁;曾红友;郭华;黄跃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染色体异常是遗传性疾病中较常见者,新生儿中约有1/200有染色体异常.我们于2003年9月应用孕妇血清生化标志物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和神经管缺陷,对妊娠中期妇女进行筛查,预防先天缺陷儿出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崔岚;李金春;王瑞兰;王泽;吴晶;丁英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HLA-DPA 1基因多态性与先兆子痫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46例先兆子痫患者和105例正常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HLA-DQA 1、HLA-DQB 1、HLA-DPA 1等位基因分型,比较其基因频率.结果:所有标本共检出11种HLA-DQA 1基因表型、16种HLA-DQB 1基因表型,6种HLA-DPA 1基因表型.先兆子痫患者HLA-DQB 1 * 0301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孕妇,差异有显著性(Pc=0.032,RR=2.43,AR=0.30),其余各基因表型频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HLA-DQ 81 *0301基因可能是一种先兆子痫发病的易感基因.
作者:侯磊;张曦;张展;贾莉婷;熊平;常彩虹;王雪梅;龚非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氨甲喋呤(MTX)保守治疗宫外孕之疗效.方法:治疗前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无药物禁忌者给米非司酮25mg,每12 h 1次,空腹口服;氨甲喋呤针20 mg肌注,1次/1 d,5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复查血β-HCG及B超,以后每3~5 d复查1次,治疗期间严密观察血压及腹痛、阴道出血情况,并绝对卧床休息.结果:符合条件的102例患者,99例治愈,治愈率为97.06%;2例在治疗第5天腹痛加剧;1例用药1疗程后,血β-HCG上升,B超提示附件包块增大,均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论:两药小剂量合用,疗效较好,副作用少,是宫外孕治疗的1种比较理想、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倪芬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对47例新生儿心力衰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多巴酚丁胺按3~7μg·kg-1·min-1持续静脉滴注,一般维持12~24h,不超过72 h.结果:治疗6 h,心率由(169.3±9.9)次/min降至(143.7±10.4)次/min(P<0.01),呼吸频率由(63.8±5.0)次/min降至(60.3±6.6)次/min(P<0.05);治疗24 h,肝肿大(右锁骨中线处肝下缘至肋下缘距离)由(2.9±0.4)cm缩小至(2.6±0.3)cm(P<0.05);尿量逐渐增加.治愈42例,占89.3%;死亡3例,放弃治疗2例,共占10.7%.结论: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心力衰竭疗效良好,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朱远鹏;马春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