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淑君
目的:了解本地区5岁以下儿童医疗保健状况.方法:对2000~2004年佛山市5岁以下户籍儿童生命监测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年与2000年比较,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上升了3.83%(P<0.05),各年龄组死亡率均逐年下降(P<0.05).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围产儿居首位占44.64%,婴儿及1~4岁儿童分别占41.14%及14.21%.围产儿死因前4位分别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脐带因素、肺炎;新生儿死因前4位分别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死因前3位分别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心病、其它先天异常;1~4岁儿童死因前3位分别是溺水、神经系统疾病、先心病.近2年各年龄组死因中出生畸形、先心病、其它先天异常及意外死亡均有上升趋势.结论:本地区儿童保健工作成效显著,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围产保健工作,加强产儿科医护人员培训,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先天发育异常致死比例在逐年上升,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作者:余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染色体异常是遗传性疾病中较常见者,新生儿中约有1/200有染色体异常.我们于2003年9月应用孕妇血清生化标志物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和神经管缺陷,对妊娠中期妇女进行筛查,预防先天缺陷儿出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崔岚;李金春;王瑞兰;王泽;吴晶;丁英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存活11例,存活率73.33%,放弃2例,分别于放弃后1 d、2 d死亡,死亡2例,病死率26.67%.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能力低下,常出现多系统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作者:李丽芳;习培文;杨永礼;司马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以帮助临床正确选择抗生素.方法:将159例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证实为MP感染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进行血清特异性IgM、IgG及双份血清补体结合实验,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结果:A组53例中MP特异性IgM阳性48例(90.57%);B组53例检出MP特异性IgG阳性35例(66.4%);C组53例患儿分别于入院第1 d及至少10 d后收集双份血清进行补体结合实验,共采集标本50人份,证实为MP阳性的46例(92.00%);MP-IgM检测结果还具有年龄差异,3岁以下组的阳性率低于3岁以上组(P<0.05);50例健康儿童MP-IgM阳性1例(2.00%),MP-IgG阳性7例(14.00%),双份血清实验检测未见阳性.结论:MP血清特异性IgM检测是早期快速诊断儿童MP感染的有效手段,但其结果具有年龄组的差异,婴幼儿MP感染的诊断还需结合PCR及双份血清实验.
作者:刘丽;林花;成焕吉;鲁继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氨甲喋呤(MTX)保守治疗宫外孕之疗效.方法:治疗前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无药物禁忌者给米非司酮25mg,每12 h 1次,空腹口服;氨甲喋呤针20 mg肌注,1次/1 d,5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复查血β-HCG及B超,以后每3~5 d复查1次,治疗期间严密观察血压及腹痛、阴道出血情况,并绝对卧床休息.结果:符合条件的102例患者,99例治愈,治愈率为97.06%;2例在治疗第5天腹痛加剧;1例用药1疗程后,血β-HCG上升,B超提示附件包块增大,均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论:两药小剂量合用,疗效较好,副作用少,是宫外孕治疗的1种比较理想、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倪芬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早治疗则愈后较好,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是当今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初筛手段,笔者2004年对3 507例已婚妇女进行宫颈癌普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裴学菊;邓汉军;卢家桂;王飞;李永香;罗代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对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产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剖宫产术后自愿采用镇痛泵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期剖宫产术后间断肌肉注射法(IMD)镇痛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术后镇痛效果机体恢复情况各指标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初乳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子宫复旧及阴道流血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4例形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自控镇痛泵术后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小,有利于机体恢复,促进母乳喂养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于华鹏;房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病人根据疼痛感受通过自控泵装置以少量多次方式自行控制给药的镇痛方法,何种给药途径能达到佳镇痛效果,是我们在疼痛治疗中面临的问题,本文选择了剖宫产手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和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两种给药途径进行观察比较,探索其镇痛效果及副作用.
作者:李建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改进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20例腹膜外剖宫产者,按顶侧结合法步骤,暴露脐中韧带后,不剪断,仅从其右侧分离下推膀胱,显露腹膜返折下方的子宫下段,然后剖宫取胎.与120例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改进后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120例全部完成手术,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为4.56±0.67min,比对照组的8.43±1.51 min明显缩短(P<0.01);改进后膀胱损伤1例,一过性血尿6例,腹膜破裂4例,与对照组膀胱损伤2例,一过性血尿10例,腹膜破裂1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组织损伤小、时间短、副作用少,对患者更有利,安全可行.
作者:王天成;王玉真;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加大剂量对早期妊娠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妊娠37~49 d志愿要求实行药物流产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50例,针对两组不同剂量米索前列醇给药法,对两组完全流产率、出血时间、副作用等进行比较.结果:米索前列醇加大剂量组(观察组)的完全流产率达94%,出血时间及清宫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副反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药物流产常规给药剂量的基础上加大米索前列醇剂量对药物流产成功率效果显著.
作者:袁小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通过观察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的急性盆腔炎患者立即行取环术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来探讨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研究该院1996年1月~2005年3月间收治的带器急性盆腔炎患者65例,随机将立即取环术加抗生素治疗37例设为观察组,单用抗生素治疗的28例设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的治疗显效及首次病情消除时间,平均病程,病情复发或反跳,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上述方面除治疗显效无显著性差异外余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带器盆腔炎急性期立即行取环术同时使用抗生素对彻底清除炎症,避免复发是必要的,且无加重感染的危险.
作者:杨小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使盆腔脓肿患者得以早期诊断、早期有效治疗,防止近期、远期并发症,寻找佳治疗方法.方法:对29例入院诊断为盆腔脓肿的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术,对术中证实为盆腔脓肿的患者实施盆腔分离粘连、病灶切除、冲洗等操作,术后应用抗生素,辅以中药治疗.结果:29例中有27例证实为盆腔脓肿,2例为陈旧性宫外孕;盆腔脓肿手术顺利,术后均未安放腹腔引流,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症状迅速消失,均痊愈出院.结论:腹腔镜手术是目前盆腔脓肿佳诊断、治疗方法.
作者:陈德新;易红英;周柳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后再抚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正常新生儿566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90例)的新生儿采用游泳后再抚触的方法,对照组(276例)的新生儿采用常规沐浴的方法.将两组新生儿的体重、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和新生儿黄疸及睡眠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新生儿在抑制生理性体重下降,促使胎便早排,胎便转黄时间缩短,降低黄疸发生率及提高睡眠质量上有着良好的效果.两组统计对象的有关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新生儿游泳后再抚触有利于生长发育和提高体质.
作者:罗建梅;王玉荣;陈永兰;罗奕巾;赖雪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弱激光照射对儿童恒牙脱位再植固定后的影响.方法:选择92例儿童恒前牙外伤性脱位患者,常规复位固定后,随机分为激光照射组(49例)和对照组(43例),激光照射组给予氦氖激光照射,每个部位照射时间15 min,1次/d,连续照射7天,对照组未给予特殊处置,连续观察1~3年.结果:脱位牙时间<1 h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牙率和牙周膜愈合率统计学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实验组的活髓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h>脱位牙时间>1 h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牙率、牙周膜愈合率和活髓牙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脱位时间>2 h,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活髓牙率统计学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牙周膜愈合率和存活牙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局部氦氖激光照射对于儿童脱位再植牙齿的存活、牙髓和牙周组织恢复再生都有促进作用.
作者:于立明;罗童心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副乳腺是1种先天多乳头、多乳房发育异常,常见于女性.笔者收集我院1995年7月~2005年7月经普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副乳腺10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媛;李志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方法.方法:选自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2004年1月1日~2005年9月30日对广东省孕产妇死亡监测点之一的深圳市宝安区8个镇和2个城区2年来所发生的孕产妇死亡共30例进行个案调查核实,对监测点所发生的孕产妇死亡接报后实行三级(镇、区、市)实地调查、核实,通过三级评审明确死因、性质,按规定逐级上报的方法.结果:2年来该地区同期活产数58 671例,孕产妇死亡共30例,平均孕产妇死亡率51.13/10万,其中流动人口死亡共29例,死亡率49.42/10万,暂住人口孕产妇死亡1例,死亡率19.18/10万,常住人口死亡数为零.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9例,羊水栓塞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例,肺炎3例,心脏病1例,产褥感染1例,胃癌晚期1例,主动脉夹层瘤破裂1例,猝死1例.结论:制定出有效干预措施防止孕产妇死亡的发生.
作者:邱洁;曾红友;郭华;黄跃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儿童龋齿患病率达80%以上[1],要提高儿童的口腔保健知识水平,降低儿童牙病发病率,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口腔保健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口腔预防保健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为加强学校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我们于2005年3~6月,对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睢阳区小学学生进行了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冰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掌握乳腺病的流行病学的特点和发病趋势,探讨今后乳腺病的防治重点.方法:对1993~2005年珠海市妇女乳腺普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增生症、乳头溢液、乳腺囊肿、乳腺癌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乳腺纤维瘤的患病率有下降趋势.乳腺增生症患病高峰段为30~年龄组,乳腺癌的患病高峰段为40~年龄组,乳腺纤维瘤的患病高峰段为20~年龄组.城市与农村相比,乳腺增生症(χ2=1 633.887,P<0.001)、乳腺癌(χ2=9.55,P<0.01)患病率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要做好妇女预防保健工作,首先要做好三级预防工作,第二在乳腺疾病的防治中要特别注意各年龄段乳腺疾病的防治重点,第三继续不断地做好乳腺癌的病因调查研究工作.
作者:胡翀;谭晓燕;叶延青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为了监测卵巢血流与IVF结局的关系.方法:2002年11月~2003年11月对来妇婴医院行常规IVF助孕的174例妇女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测定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结果:174例接受常规IVF-ET助孕的妇女,妊娠55例,未妊娠119例.妊娠组子宫动脉及卵巢动脉的PI、RI与未妊娠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型子宫内膜妊娠率高.结论:在IVF-ET周期中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血流及子宫内膜类型可作为预测IVF结局的指标.
作者:姜平;谭季春;郭帅帅;付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3例胎龄≤34周,出生体重≤1 800g,并除外消化道先天畸形的早产儿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预防用药组(用药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3 d常规给予红霉素10mg/(kg·d),1次/8 h,共7 d.结果:用药组的喂养不耐受率(26.67%)低于对照组(4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93,P>0.05).两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但这些结果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证实.
作者:田鸾英;高武红;易烈致;谢雨芳;孙彦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