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种剖宫产手术后镇痛给药途径效果比较

李建英

关键词:剖宫产, 手术后镇痛, 自控静脉镇痛, 镇痛效果, 给药途径, 手术后病人, 硬膜外镇痛, 自控镇痛, 镇痛方法, 疼痛治疗, 疼痛感受, 观察比较, 副作用, 泵装置, 中面, 选择, 控制
摘要: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病人根据疼痛感受通过自控泵装置以少量多次方式自行控制给药的镇痛方法,何种给药途径能达到佳镇痛效果,是我们在疼痛治疗中面临的问题,本文选择了剖宫产手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和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两种给药途径进行观察比较,探索其镇痛效果及副作用.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对47例新生儿心力衰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多巴酚丁胺按3~7μg·kg-1·min-1持续静脉滴注,一般维持12~24h,不超过72 h.结果:治疗6 h,心率由(169.3±9.9)次/min降至(143.7±10.4)次/min(P<0.01),呼吸频率由(63.8±5.0)次/min降至(60.3±6.6)次/min(P<0.05);治疗24 h,肝肿大(右锁骨中线处肝下缘至肋下缘距离)由(2.9±0.4)cm缩小至(2.6±0.3)cm(P<0.05);尿量逐渐增加.治愈42例,占89.3%;死亡3例,放弃治疗2例,共占10.7%.结论: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心力衰竭疗效良好,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朱远鹏;马春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993~2005年珠海市妇女乳腺普查结果分析

    目的:掌握乳腺病的流行病学的特点和发病趋势,探讨今后乳腺病的防治重点.方法:对1993~2005年珠海市妇女乳腺普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增生症、乳头溢液、乳腺囊肿、乳腺癌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乳腺纤维瘤的患病率有下降趋势.乳腺增生症患病高峰段为30~年龄组,乳腺癌的患病高峰段为40~年龄组,乳腺纤维瘤的患病高峰段为20~年龄组.城市与农村相比,乳腺增生症(χ2=1 633.887,P<0.001)、乳腺癌(χ2=9.55,P<0.01)患病率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要做好妇女预防保健工作,首先要做好三级预防工作,第二在乳腺疾病的防治中要特别注意各年龄段乳腺疾病的防治重点,第三继续不断地做好乳腺癌的病因调查研究工作.

    作者:胡翀;谭晓燕;叶延青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存活11例,存活率73.33%,放弃2例,分别于放弃后1 d、2 d死亡,死亡2例,病死率26.67%.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能力低下,常出现多系统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作者:李丽芳;习培文;杨永礼;司马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精浆一氧化氮与精液主要参数之间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精浆一氧化氮与精液主要参数之间关系.方法:应用精子质量自动分析系统(CASA)检测精液主要参数,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精浆一氧化氮含量.结果:精浆一氧化氮含量与精液白细胞浓度呈低度正相关关系(r=0.294,P≤0.05),与精液量呈低度负相关关系(r=-0.33,P≤0.05);与a,b级精子百分率、精子密度、形态正常精子百分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精液参数正常组与异常组精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精液白细胞浓度、a,b级精子百分率、精液量、精子密度、形态正常精子百分率正常组与其对应的异常组比较,精浆NO含量差异亦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浆一氧化氮与精液主要参数无明显密切关系.

    作者:刘睿智;江露;许宗革;高久春;马玉涵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非脱垂阴式子宫全切术17例临床分析

    阴式子宫全切术是传统的子宫切除术术式之一,以往多用于子宫脱垂的患者.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完善和手术技术的提高,阴式子宫全切术适应症得以扩大,并因其创伤小、恢复快、体表不留瘢痕而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重视.本文对我院17例非脱垂阴式子宫全切术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阴式子宫全切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淑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孕妇体重指数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妇体重指数(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年6月~2004年10月在该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足月单胎初产妇294例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5)三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总增幅,将全部观察对象分为A组(BMI的增幅<4),B组(4≤BMI的增幅≤6),C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①孕前BMI与母婴预后的关系,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孕期BMI的增幅与母婴预后的关系,B、C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大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前高体重指数及孕期BMI增幅过大的孕妇,应加强营养指导,合理膳食,进行适宜运动,密切监测BMI的增幅.

    作者:钱哨;于珊;段明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在诊断子宫颈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提高早期子宫颈病变的诊断.方法:选择北京安贞医院门诊行液基细胞学(TCT)检查3 084例,对其中146例细胞学阳性病例行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行TCT检查3 084例,细胞学阳性146例,占4.73%,其中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74例(2.40%)、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57例(1.85%)、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5例(0.49%).对所有细胞学阳性病例均行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异常阴道镜图像110例(75.30%).与病理组织学对照,ASCUS(CIN Ⅰ 34例、CIN Ⅱ 10例、CIN Ⅲ 3例);LSIL(CIN Ⅰ 25例、CIN Ⅱ18例、CIN Ⅲ4例、SCC 1例);HSIL(CIN Ⅱ4例、CIN Ⅲ10例、SCC 1例).结论:应用TCT筛查子宫颈病变,细胞学阳性病例联合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能早期发现癌前病变,防治宫颈癌.

    作者:魏丽华;汪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流产术后出血400例临床观察

    目的:减少药物流产术不全流产例数和胎囊娩出后阴道流血量,缩短药物流产术后的阴道流血天数.方法:将我院门诊早孕育龄妇女自愿药物流产8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0例和对照组400例.治疗组术前采用丙酸睾丸酮注射液,肌肉注射;术后根据流血情况,常规口服抗菌素及服用复方生化汤.结果:在流产效果、阴道流血量、持续流血天数3个方面治疗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我院采取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流产方法,取得了完全流产率高、阴道出血量少、持续流血天数短的效果.

    作者:李曙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6~12岁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儿童龋齿患病率达80%以上[1],要提高儿童的口腔保健知识水平,降低儿童牙病发病率,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口腔保健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口腔预防保健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为加强学校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我们于2005年3~6月,对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睢阳区小学学生进行了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冰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氯诺昔康联合吗啡用于全麻乳癌根治术后自控镇痛的研究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联合吗啡用于全麻乳癌根治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限期乳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L组)和曲马多组(T组),每组20例.L组:氯诺昔康40 mg+吗啡10 mg;T组:曲马多800mg+氟哌啶5 mg,将以上药液加生理盐水至100ml.术毕前30 min静注相应负荷药液后开始静脉镇痛治疗,采用持续背景剂量(2 ml/h)配合单次按压剂量(1 m1),锁定时间30 min.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静度评分,记录每个患者术后的疼痛和镇静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镇静度评分:12 h以后T组高于L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L组低于T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联合吗啡用于全麻乳癌根治术后自控镇痛安全有效,满意度优于曲马多,副作用轻.

    作者:张素和;辛映卿;庄少惠;彭皓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丁丙诺啡应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丁丙诺啡应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新生儿的影响观察.方法:随机抽取1 00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其中实验组(A)500例,对照组(B)500例.实验组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使用丁丙诺啡配伍小剂量氟哌利多、布比卡因.对照组不用.结果:两组比较镇痛效果,A组较B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生命体征均稳定,不良反应、初乳时间、乳量大小及新生儿每日睡眠时间、反应能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丁丙诺啡用于剖宫产术后PCEA有显著镇痛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适于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时捷;马长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目的:为了监测卵巢血流与IVF结局的关系.方法:2002年11月~2003年11月对来妇婴医院行常规IVF助孕的174例妇女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测定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结果:174例接受常规IVF-ET助孕的妇女,妊娠55例,未妊娠119例.妊娠组子宫动脉及卵巢动脉的PI、RI与未妊娠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型子宫内膜妊娠率高.结论:在IVF-ET周期中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血流及子宫内膜类型可作为预测IVF结局的指标.

    作者:姜平;谭季春;郭帅帅;付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快速诊断

    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以帮助临床正确选择抗生素.方法:将159例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证实为MP感染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进行血清特异性IgM、IgG及双份血清补体结合实验,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结果:A组53例中MP特异性IgM阳性48例(90.57%);B组53例检出MP特异性IgG阳性35例(66.4%);C组53例患儿分别于入院第1 d及至少10 d后收集双份血清进行补体结合实验,共采集标本50人份,证实为MP阳性的46例(92.00%);MP-IgM检测结果还具有年龄差异,3岁以下组的阳性率低于3岁以上组(P<0.05);50例健康儿童MP-IgM阳性1例(2.00%),MP-IgG阳性7例(14.00%),双份血清实验检测未见阳性.结论:MP血清特异性IgM检测是早期快速诊断儿童MP感染的有效手段,但其结果具有年龄组的差异,婴幼儿MP感染的诊断还需结合PCR及双份血清实验.

    作者:刘丽;林花;成焕吉;鲁继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正常儿童心脏轻度杂音与瓣膜返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心脏轻度杂音与瓣膜返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3年9月~2005年12月该辖区8所小学6~12岁24 322例学生进行健康体检跟踪观察.杂音组:67例心脏听诊轻度杂音.对照组:50例心脏听诊无杂音,均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检查.结果:正常儿童心脏轻度杂音发生率0.28%(67/24 322).轻度杂音与三尖瓣轻度返流高度相关.随年龄增加逐步改善.结论:正常儿童心脏轻度杂音与三尖瓣膜返流高度相关,随年龄增加逐步改善.属良性改变.

    作者:刘慧芳;董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3例胎龄≤34周,出生体重≤1 800g,并除外消化道先天畸形的早产儿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预防用药组(用药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3 d常规给予红霉素10mg/(kg·d),1次/8 h,共7 d.结果:用药组的喂养不耐受率(26.67%)低于对照组(4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93,P>0.05).两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但这些结果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证实.

    作者:田鸾英;高武红;易烈致;谢雨芳;孙彦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大学生月经周期异常诊断与治疗分析

    目的:了解在校女大学生月经周期异常的影响因素,对该病进行干预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对在校4个年级的共1 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549份,月经周期异常的学生1 037人.结果:能诊断为月经周期异常学生占有效问卷的67%,与环境、情绪状况、学习压力、经济情况、毕业分配等因素有关.结论:在校女学生表现月经周期异常的发病率较高,目前已影响到女大学生们的自身健康状况,希望得到医学和教育界上给予的重视,关心她们的成长.

    作者:许亚平;李桂华;李坤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手术治疗副乳腺106例临床分析

    副乳腺是1种先天多乳头、多乳房发育异常,常见于女性.笔者收集我院1995年7月~2005年7月经普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副乳腺10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媛;李志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先兆子痫患者HLA-DQ HLA-DPA1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HLA-DPA 1基因多态性与先兆子痫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46例先兆子痫患者和105例正常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HLA-DQA 1、HLA-DQB 1、HLA-DPA 1等位基因分型,比较其基因频率.结果:所有标本共检出11种HLA-DQA 1基因表型、16种HLA-DQB 1基因表型,6种HLA-DPA 1基因表型.先兆子痫患者HLA-DQB 1 * 0301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孕妇,差异有显著性(Pc=0.032,RR=2.43,AR=0.30),其余各基因表型频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HLA-DQ 81 *0301基因可能是一种先兆子痫发病的易感基因.

    作者:侯磊;张曦;张展;贾莉婷;熊平;常彩虹;王雪梅;龚非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的改进

    目的:探讨改进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20例腹膜外剖宫产者,按顶侧结合法步骤,暴露脐中韧带后,不剪断,仅从其右侧分离下推膀胱,显露腹膜返折下方的子宫下段,然后剖宫取胎.与120例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改进后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120例全部完成手术,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为4.56±0.67min,比对照组的8.43±1.51 min明显缩短(P<0.01);改进后膀胱损伤1例,一过性血尿6例,腹膜破裂4例,与对照组膀胱损伤2例,一过性血尿10例,腹膜破裂1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顶侧结合法腹膜外剖宫产术组织损伤小、时间短、副作用少,对患者更有利,安全可行.

    作者:王天成;王玉真;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分析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原因,以减少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3 2004年收治的138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占分娩总数的1.56%;胎位异常、多胎、既往不良孕产史及生殖道感染是造成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结论:应积极发现并处理高危因素,减少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发生,降低母婴并发症及围产儿病死率.

    作者:白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