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顺玉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06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与分娩方式及胎儿窘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胎位及产程异常、脐带因素、胎盘功能不全等是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与妊娠期的保健、分娩时产科及新生儿处理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结论:应做好围产期保健,做好高危妊娠的胎儿监护,并加强产时监护,避免滞产,缩短第二产程及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以寻找出预防措施,从而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钟华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多胎妊娠发生率、孕妇合并症及围生儿结局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2月多胎妊娠106例,了解发生率、年龄、孕周、合并症、分娩方式、围产儿结局及相关因素.结果:本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分娩总数12 155例,多胎妊娠106例,发生率8.72‰,(其中双胎妊娠103例,发生率8.47‰、3胎妊娠3例,发生率0.25‰),年龄20~37岁,平均27.85岁,初产妇83例,占78.30%,经产妇23例,占21.70%.流产史26例,占24.53%.孕周28~40周,平均35.48周,其中28~36周50例,占47.17%,为同期的8.2倍,(P<0.01).合并症主要是早产、胎膜早破、妊高征及贫血.分娩方法剖宫产占85.85%.围生儿215个,体重900~3 350 g,平均2 301.75 g,低体重儿122个,占56.74%,围生儿死亡10例,纠正围生儿死亡率32.56‰.为同期的4倍(P<0.01).结论:多胎妊娠时孕妇并发症多,早产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高,属高危妊娠范畴.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加强孕期监测和管理,积极防治早产,适时终止妊娠.放宽剖宫产指征,提高新生儿管理技术,确保母婴安全.
作者:朱坤仪;李玉萍;梁心玲;胡国幸;李彩娟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比较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对脐带脱垂预后的影响.方法:52例发生胎儿脐带脱垂的产妇,根据临床情况分别进行剖宫产和阴道助产,比较两组间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产伤和产妇产褥感染、出血或血肿、组织损伤的发生率.结果:剖宫产组新生儿死亡率和产伤发生率、出血和组织损伤发生率均较阴道助产组明显降低(P<0.05),而产褥感染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可以相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减少母婴并发症,优于阴道助产.
作者:李建平;柳佩珍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进一步明确神经管畸形患儿的临床诊治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121例神经管畸形患儿均经X线、MRI等检查确诊,同时对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21例神经管畸形患儿中脊髓栓系综合征多,占52.1%,并且男多于女;其父母为低收入者(如无业人员、农民、体力工作者)占总数的81.0%,营养不良是引起神经管畸形的原因之一.结论:防止神经管畸形的发病要从预防入手,并制定早期诊断和筛查神经管畸形的有效方法,加大优生优育宣传力度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对于神经管畸形患儿及时、正确的诊治至关重要.
作者:陈乾;靳文;赵瑞珍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回顾性对32株婴幼儿血培养分离鉴定嗜麦芽假单胞菌的药敏分析,为婴幼儿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采用美国BD原装培养瓶及BD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②采用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NC21阴性药敏复合板相关配套试剂及德灵Microsan antoscn 4细菌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判断结果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标准进行.结果:①32株嗜麦芽假单胞菌对18种抗生素敏感的是复方新诺明,敏感率达93.7%,其次是环丙氟哌酸87.5%,丁胺卡那霉素50%,其它15种抗生素耐药率达59.4~100%.②2天~11月年龄组,婴幼儿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率达65.6%,其它组随年龄增长感染率下降.结论:婴幼儿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应密切关注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对这弱体保健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作者:祝爱霞;缪小佟;邹建话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对常规体外受精(IVF-ET)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受精、胚胎发育、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37例IVF-ET及ICSI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将其分为4组,A组:IVF-ET伴AsAb阳性,36例;B组:ICSI伴AsAb阳性,25例;C组:IVF-ET,AsAb阴性,413例;D组:ICSI,AsAb阴性,163例,分析各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A组受精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A组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显著低于C组和D组;B组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抗精子抗体的存在不但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同样也影响胚胎的发育及种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可提高受精率,但对提高胚胎质量及妊娠率无意义.
作者:杨桂艳;董渭盈;杨如春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片中簇状钙化的影像特征,评估簇状钙化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乳腺良、恶性肿瘤,钼靶X线片发现以簇状钙化为主要征象的97例乳腺病例,就其钙化密度、数量、大小、形态及与肿块的关系分析乳腺癌钼靶X线片内簇状钙化的特征.结果:①97例乳腺分型显示,Ⅲ型索带导管型和Ⅳ中间混合型占86.6%,且乳腺癌居多.②乳腺癌94例,其中非浸润性有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共39例,占41.5%;浸润性有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硬癌、单纯癌、粘液癌和髓样癌共55例,占58.5%.乳腺良性病变3例,其中2例乳头状瘤病合并中度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症.③94例乳腺癌所见簇状钙化的形态特征主要呈杆状、细砂状、针尖状和混合钙化,钙化数目>20枚/cm2;在合并肿块的77例中肿块内外均有簇状钙化灶的34例,无合并肿块20例,占20.4%.结论:成簇钙化是1种中性分布形态,良、恶性均可,根据乳腺钼靶X线片内的钙化特征可作为临床评价其良、恶性的较可靠依据.成簇微小钙化在临床诊断乳腺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玉斌;吴冬梅;孙妮娜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利用宫腔镜及异常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查找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出现副反应的原因.方法:对132例患者进行镜检,其中38例呈息肉样病变取材活检.结果:病理回报子宫内膜息肉10例(占26.3%)、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6例(占42.1%);放置<1年组以子宫内膜炎为主,5~10年组以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为主,>10年组以IUD嵌入内膜为主;金属类IUD嵌入内膜26例(占83.9%);大部分放置IUD腰腹隐痛者均有不同程度的IUD偏斜、扭曲变形.结论:放置IUD出现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IUD机械性压力引起其下方的内膜变形、损伤、增生,IUD的位置、形态、大小与宫腔不相匹配致子宫肌张力增高,带器年限越长其发生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程度越重,同时IUD嵌入内膜也越深;不同的生育结局有不同的宫腔形态.
作者:胡凯霞;郭晓俭;沈小雅;方青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使用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与米非司酮(mifepristone)序贯给药治疗异位妊娠的可行性.方法:异位妊娠确诊患者132例,按MTX 40 mg/m2的剂量肌注,12~24 h再给予米非司酮300 mg顿服;间隔3~5天,如疗效不显著可重复治疗,多用药可达4次.采用免疫荧光法(参考值≤2.9 IU/L)检测治疗前后血β-HCG的变化.结果:大部分病例给药后血β-HCG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32例患者中有119例达到治愈标准,占90.1%.结论:应用MTX与米非司酮序贯给药是治疗异位妊娠的有效方法.
作者:纵林;孟军;刘增佑;杨敬一;单莉莉;邹积艳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母乳喂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接受产后访视的产妇为调查对象,统一设计问卷,收集资料.结果:151例产妇中,平均母乳喂养率为86.09%.剖宫产或阴道难产、孕产期有合并症或并发症等因素的产妇其母乳喂养率低.结论:母乳喂养受分娩方式、孕期经过等因素的影响,应有针对性减少其不利因素,提高母乳喂养率.
作者:刘菁;马福兰;姜筑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左旋18甲基炔诺酮皮下埋植避孕剂在全世界使用有30多年历史,我国于1980年10月开始引进Norplant并试用.1994年中国正式生产LNG皮下埋植剂,分Ⅰ型(6支/套)和Ⅱ型(2支/套),我站使用上海达华制药厂生产的皮下埋植剂Ⅱ型,从2003年8月~2005年7月,共使用71例进行近3年观察,总结如下.
作者:郭华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与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方法:人工流产和反复自然流产蜕膜组织各30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Bcl-2、Bax、P 53、Fas、FasL 5种调控基因在蜕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Bcl-2的表达在人工流产组与自然流产组无明显差异(P>0.05);Bax在自然流产组中的表达较人工流产组明显增强(P<0.05);FasL的表达在自然流产组明显低于人工流产组(P<0.05);Fas表达自然流产组与人工流产组无明显差异(P>0.05);P 53蛋白在自然流产组的表达强于人工流产组(P<0.05).结论:自然流产的发生有3条凋亡调控途径:一为Fas/FasL途径:由于滋养细胞表面FasL表达的减少,不能引起母体内特异性的活化T细胞的凋亡,导致母体对胚胎的排斥反应,引起自然流产;另一为Bcl-2/Bax途径:虽然Bcl-2的表达在人工流产与自然流产蜕膜中无明显差异,但由于Bax在早孕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导致Bcl-2/Bax的表达量失衡而引起流产;再一为P 53途径:野生型的P 53增多诱发细胞凋亡而导致流产发生.
作者:滕振娟;徐琳瑛;刘引串;周炳秀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宫颈糜烂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03年1月~2005年12月因各种原因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56例宫颈糜烂妇女(观察组)及同期290例宫颈光滑妇女(对照组),取其宫颈分泌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解脲支原体(UU)的检测.结果:宫颈糜烂组UU感染率为42.19%,宫颈光滑组UU感染率为24.48%,两组经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宫颈糜烂面积越大,UU感染率越高,宫颈糜烂轻度、中度、重度各组UU感染率分别为34.87%、51.43%、55.88%,3组感染率之间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与宫颈糜烂有关,建议对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常规进行UU检测,以达到标本兼治,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作者:贺爱军;周林峰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区2~6岁健康散居儿童血脂的正常参考值、临界值、危险值;调查2~6岁健康散居儿童高血脂发生率;探讨肥胖对儿童血脂的影响.方法:对1 541例广州市区2~6岁健康散居儿童空腹12 h以上抽取静脉血检测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2~6岁健康散居儿童的TC、TG、LDL-C正常值(百分位法)分别为<4.56 mmol/L、<1.00 mmol/L、<2.74 mmol/L,危险值分别为>5.36 mmol/L、>1.43 mmol/L、>3.30 mmol/L;血脂异常的总检出率为7.75%;肥胖儿与正常组血脂4项指标相比较,TC、LDL-C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早在2~6岁健康儿童中已存在一定比例,应早期进行血脂筛查和饮食干预,小儿高脂血症应早期预防.
作者:景尉;王方;戴若丹;罗旋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2月~2005年6月选择自愿接受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58例,肌瘤68个,瘤体直径1.5~5.5cm,在B超监视和引导下将自凝刀经阴道宫颈置入肌瘤进行射频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3个月58例、6个月50例(59个肌瘤),治疗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100%(58/58)、51.72%(30/58).结论: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是1种能保留子宫的微创技术,可重复治疗,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推广应用.
作者:熊小英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究自然早产的高危因素.方法:查阅自然早产病历541例为研究组,并对其进行1∶1配对,查取在分娩年份上有可比性的足月分娩病历541例为对照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的高危因素.结果:前次早产史、胎膜早破、妊娠期中度及重度贫血、多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孕妇外周血淋巴细胞记数升高是早产的高危因素;O型血、系统产检是早产的保护因素.结论:早产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适当的产检可降低早产的发生率.
作者:廖百花;肖小敏 刊期: 2006年第15期
身体矮小(short stature)是指在相似环境下,同种族的儿童身高低于正常儿童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2SD)或第3百分位数[1].本文对2001年9月~2003年9月来我院诊治的362位矮小儿童进行调查,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价.
作者:陈社菊;刘安民;李洪玲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心理支持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心理交谈,每次30~120 min,每周交谈1次,每例交谈4~6次.结果:36例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好转和消失.结论:心理支持治疗能帮助更年期妇女走出心理疾病的误区.
作者:梁玉莲;宋云红;张治红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妊高征患者胎盘床浸润的滋养细胞内皮素(ET-1)的表达情况,探讨妊高征的发病机理.方法:收集正常妊娠病例30例,妊高征共70例,其中轻度30例,中度20例,重度20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妊高征和正常妊娠的胎盘床蜕膜段和肌层浸润的滋养细胞进行ET-1的标记.结果:ET-1在妊高征胎盘床蜕膜段浸润的滋养细胞的表达与正常妊娠无明显差别(P>0.05),ET-1在妊高征胎盘床肌层浸润的滋养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妊娠(P<0.05).讨论:妊高征时胎盘床肌层浸润的滋养细胞分泌的内皮素明显增多,提示妊高征的发生可能与肌层浸润的滋养细胞分泌的内皮素增多有关.
作者:郑纪宁;任立群;宫凤春 刊期: 2006年第15期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往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多行盆腔动脉结扎术或子宫切除术.我院自1999年11月~2005年1月对69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行动脉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小琳;曾宪强 刊期: 2006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