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患儿父母在围手术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心理行为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5例择期手术患儿的父母进行测试并与常模进行比较,对在麻醉诱导期是否由父母陪护以及合作程度不同的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围手术期患儿父母SCL-90总分及多项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麻醉诱导期由父母陪护时其患儿父母的总分及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麻醉诱导期合作程度较好的患儿父母抑郁及焦虑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合作程度较差的患儿父母(P<0.05).结论:围手术期患儿父母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在麻醉诱导期由父母陪护以及合作程度较好的患儿父母心理状况明显好于没有父母陪护、合作程度较差者.
作者:张国强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济安舒能对减少剖宫产伤口并发症,促进切口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剖宫产手术的2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0例)与对照组(132例).观察组除常规术后抗感染、支持疗法外,给与济安舒能喷洒切口.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术后抗感染和支持疗法.结果:两组7天拆线后,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130例(98.48%),对照组甲级愈合116例(89.23%),观察组有红肿硬结2例(1.52%),无感染、无切口裂开,对照组红肿硬结12例(9.23%),2例表浅裂开、感染(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济安舒能喷洒切口愈合快,减少伤口并发症,且操作简便,经济实惠具有实际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金正琴;金真菊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多胎妊娠发生率、孕妇合并症及围生儿结局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2月多胎妊娠106例,了解发生率、年龄、孕周、合并症、分娩方式、围产儿结局及相关因素.结果:本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分娩总数12 155例,多胎妊娠106例,发生率8.72‰,(其中双胎妊娠103例,发生率8.47‰、3胎妊娠3例,发生率0.25‰),年龄20~37岁,平均27.85岁,初产妇83例,占78.30%,经产妇23例,占21.70%.流产史26例,占24.53%.孕周28~40周,平均35.48周,其中28~36周50例,占47.17%,为同期的8.2倍,(P<0.01).合并症主要是早产、胎膜早破、妊高征及贫血.分娩方法剖宫产占85.85%.围生儿215个,体重900~3 350 g,平均2 301.75 g,低体重儿122个,占56.74%,围生儿死亡10例,纠正围生儿死亡率32.56‰.为同期的4倍(P<0.01).结论:多胎妊娠时孕妇并发症多,早产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高,属高危妊娠范畴.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加强孕期监测和管理,积极防治早产,适时终止妊娠.放宽剖宫产指征,提高新生儿管理技术,确保母婴安全.
作者:朱坤仪;李玉萍;梁心玲;胡国幸;李彩娟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比较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对脐带脱垂预后的影响.方法:52例发生胎儿脐带脱垂的产妇,根据临床情况分别进行剖宫产和阴道助产,比较两组间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产伤和产妇产褥感染、出血或血肿、组织损伤的发生率.结果:剖宫产组新生儿死亡率和产伤发生率、出血和组织损伤发生率均较阴道助产组明显降低(P<0.05),而产褥感染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可以相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减少母婴并发症,优于阴道助产.
作者:李建平;柳佩珍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究自然早产的高危因素.方法:查阅自然早产病历541例为研究组,并对其进行1∶1配对,查取在分娩年份上有可比性的足月分娩病历541例为对照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的高危因素.结果:前次早产史、胎膜早破、妊娠期中度及重度贫血、多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孕妇外周血淋巴细胞记数升高是早产的高危因素;O型血、系统产检是早产的保护因素.结论:早产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适当的产检可降低早产的发生率.
作者:廖百花;肖小敏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忽略性肩先露的相关因素及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院内2000~2004年16例忽略性肩先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忽略性肩先露与骨盆狭窄、羊水过多、双胎妊娠等因素有关,其新生儿重度窒息、围产儿死亡率极高.结论:忽略性肩先露严重危害母儿健康,应及时处理.
作者:刘春兰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龈炎与口腔卫生的关系,为预防妊娠期龈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4例身体健康有妊娠期龈炎的孕妇为龈炎组,61例无龈炎孕妇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记录文化程度、每日刷牙次数、咀嚼口香糖习惯、龈炎指数及妊娠前龈出血状况.结果:妊娠期龈炎组的牙石及妊娠前龈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88%和61%,显著高于对照组25%和18%;龈炎组仅有8%有咀嚼口香糖习惯,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妊娠期龈炎组中每日刷牙2次组的龈炎指数(1.12±0.53)明显高于每日刷牙3次组(0.47±0.36).结论:妊娠期龈炎的发生与孕妇每日刷牙次数、咀嚼口香糖等口腔卫生措施及妊娠前龈炎状况有关,提示加强口腔卫生并在妊娠前治疗龈炎是减少妊娠期龈炎的有效途径.
作者:潘卫红;凌慧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进一步明确神经管畸形患儿的临床诊治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121例神经管畸形患儿均经X线、MRI等检查确诊,同时对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21例神经管畸形患儿中脊髓栓系综合征多,占52.1%,并且男多于女;其父母为低收入者(如无业人员、农民、体力工作者)占总数的81.0%,营养不良是引起神经管畸形的原因之一.结论:防止神经管畸形的发病要从预防入手,并制定早期诊断和筛查神经管畸形的有效方法,加大优生优育宣传力度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对于神经管畸形患儿及时、正确的诊治至关重要.
作者:陈乾;靳文;赵瑞珍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区2~6岁健康散居儿童血脂的正常参考值、临界值、危险值;调查2~6岁健康散居儿童高血脂发生率;探讨肥胖对儿童血脂的影响.方法:对1 541例广州市区2~6岁健康散居儿童空腹12 h以上抽取静脉血检测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2~6岁健康散居儿童的TC、TG、LDL-C正常值(百分位法)分别为<4.56 mmol/L、<1.00 mmol/L、<2.74 mmol/L,危险值分别为>5.36 mmol/L、>1.43 mmol/L、>3.30 mmol/L;血脂异常的总检出率为7.75%;肥胖儿与正常组血脂4项指标相比较,TC、LDL-C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早在2~6岁健康儿童中已存在一定比例,应早期进行血脂筛查和饮食干预,小儿高脂血症应早期预防.
作者:景尉;王方;戴若丹;罗旋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羊水量异常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足月妊娠羊水过少78例(观察组I),足月妊娠羊水过多78例(观察组Ⅱ),足月妊娠羊水正常78例(对照组)的分娩方式、围产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胎儿缺氧、畸形、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重视和加强孕期保健,开展产前诊断,及早发现羊水异常,降低畸形儿出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宫亚红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规律.方法:对51例MP感染患儿和51例同期健康儿童的血常规进行比较.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比较,MP感染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P<0.01),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P<0.01),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1),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P<0.05),单核细胞比例增高(P<0.05),单核细胞绝对值增高(P<0.01),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通过小儿血常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是否存在MP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郎新玲;孙毅;郭景涛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06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与分娩方式及胎儿窘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胎位及产程异常、脐带因素、胎盘功能不全等是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与妊娠期的保健、分娩时产科及新生儿处理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结论:应做好围产期保健,做好高危妊娠的胎儿监护,并加强产时监护,避免滞产,缩短第二产程及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以寻找出预防措施,从而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钟华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将57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天数及治愈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缓解症状、体征的治疗作用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可缩短病程,疗效好.患儿无痛苦,易于接受,便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范翠;李东方;巩玲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片中簇状钙化的影像特征,评估簇状钙化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乳腺良、恶性肿瘤,钼靶X线片发现以簇状钙化为主要征象的97例乳腺病例,就其钙化密度、数量、大小、形态及与肿块的关系分析乳腺癌钼靶X线片内簇状钙化的特征.结果:①97例乳腺分型显示,Ⅲ型索带导管型和Ⅳ中间混合型占86.6%,且乳腺癌居多.②乳腺癌94例,其中非浸润性有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共39例,占41.5%;浸润性有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硬癌、单纯癌、粘液癌和髓样癌共55例,占58.5%.乳腺良性病变3例,其中2例乳头状瘤病合并中度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症.③94例乳腺癌所见簇状钙化的形态特征主要呈杆状、细砂状、针尖状和混合钙化,钙化数目>20枚/cm2;在合并肿块的77例中肿块内外均有簇状钙化灶的34例,无合并肿块20例,占20.4%.结论:成簇钙化是1种中性分布形态,良、恶性均可,根据乳腺钼靶X线片内的钙化特征可作为临床评价其良、恶性的较可靠依据.成簇微小钙化在临床诊断乳腺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玉斌;吴冬梅;孙妮娜 刊期: 2006年第15期
腹腔镜手术因创伤小、术后恢复期短、同时尽可能保留器官生理功能等优点,已广泛的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中.Shamm报道因卵巢输卵管病变而行剖腹手术的80%已可由腹腔镜手术代替[1].由于腹腔镜手术带来的病理生理改变,如何正确的选择麻醉方式成了手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满足手术要求的同时,还要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处于佳状态,以往麻醉以全麻手术居多[2].我院自1997年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已对1500余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现将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和全麻手术的比较总结如下.
作者:史珞;李莉;何伟;陈军;王跃;赵云田;高永哲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研究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初产妇、单胎、头位、产科检查认为可行阴道试产的100例产妇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未行分娩镇痛的产妇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分娩疼痛、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的评分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镇痛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第2产程、第3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一种效果良好的分娩镇痛方式,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作者:赵溪平;肖豫;李魏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CD-TVS)在诊断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诊断的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116例患者,经CD-TVS拟诊,并与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CD-TVS拟诊、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灶区血流RI值(0.41±0.018)显著低于内膜良性病变[RI>0.48,(0.58±0.1)、(0.56±0.07)、(0.63±0.11)],P<0.01;内膜良性病变的超声诊断符合率:子宫内膜增生89.10%,内膜息肉85.20%,黏膜下小肌瘤86.67%,内膜炎92.30%,内膜恶性病变的超声诊断符合率90.90%.结论:CD-TVS能为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内膜病变性质预测及内膜癌分期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作者:滕想;唐晓红;岳小妹;娄志锋;马文娜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按术式不同将178例患者分成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组、阴式全子宫切除术(TVH)组和腹式子宫切除术(TAH)组,比较其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三种术式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LAVH组明显长于TVH组和TAH组(P<0.05),而TVH组和TAH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LAVH组与TAH组和TVH组相比,出血较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排气时间:TAH组明显长于LAVH组和TVH组(P<0.01),而LAVH组与TVH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留置导尿管时间:TAH组明显长于LAVH组和TVH组,而LAVH组与TVH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住院时间:TAH组明显长于LAVH组和TVH组(P<0.01),而LAVH组与TVH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种术式各有利弊,医生在手术前应综合评估病情,选择个体化方案以达到佳效果.
作者:侯顺玉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的MCV、MCH、MCHC、RDW等血液学指标及红细胞脆性、Hb电泳对地中海贫血及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3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100例(其中α-地中海贫血60例,β-地中海贫血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30例.全部样本进行血细胞计数仪血常规测定、红细胞脆性检测、血红蛋白电泳仪进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地贫基因检测和血清铁蛋白检测.结果:病人组血红蛋白电泳HbA、HbA2、HbF异常,MCV、红细胞脆性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MCV、红细胞脆性对地贫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93%及77%、80%.HbA2对α-地贫、β-地贫灵敏度分别为83.3%,95.0%,而RDW基本正常,灵敏度为73%,缺铁性贫血的RDW升高,灵敏度为70%.结论:MCV、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脆性对地贫有诊断意义,可作为简单、方便、快速、较准确的筛查方法;对于缺铁性贫血,RDW可作为先于血清铁蛋白的初筛试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肖国宏;李蔼文;李少英;孙筱放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2月~2005年6月选择自愿接受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58例,肌瘤68个,瘤体直径1.5~5.5cm,在B超监视和引导下将自凝刀经阴道宫颈置入肌瘤进行射频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3个月58例、6个月50例(59个肌瘤),治疗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100%(58/58)、51.72%(30/58).结论: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是1种能保留子宫的微创技术,可重复治疗,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推广应用.
作者:熊小英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对患者的影响.方法:2003年5月~2005年4月间该院随机选择36份有子宫切除指征的患者,其中22例行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14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ISH组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病率及住院时间均小于LTH组(P<0.01),性生活满意度高于LTH组(P<0.01).结论:CISH损伤小,恢复快,保留盆底组织完整性,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雪英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我院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动态变化及流行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1995年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和统计标准,对我院1997年1月~2004年12月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按照前4年与后4年两阶段进行分析.结果:监测围产儿42 996例,前4年与后4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9.66‰、13.87‰,后4年出生缺陷较前4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本市户口围产儿出生缺陷上升趋势明显;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缺陷与产妇年龄、围产儿出生季节、胎数、胎儿性别关系密切.结论:根据出生缺陷监测结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出生缺陷.
作者:张凤霞;徐文;姚屹;宋世琴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地区已婚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及其对家庭暴力的处理情况.方法:2004年11月~2005年1月期间,在吉林、安徽和重庆的人口基金项目县,采用多阶段容量比例抽样方法选择了25个乡镇,对3 998名18岁及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我国家庭暴力发生非常普遍,约65%的调查妇女有过暴力经历,但受暴妇女对家庭暴力的处理多采用被动方式,即便获取他人帮助时,大多也是身边的人,对妇联、公、检、法司及医疗机构等政府部门在反家暴中的作用了解较少.医疗系统在反家暴中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对家庭暴力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结论:在我国家庭暴力非常普遍,受暴妇女对家庭暴力的处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受暴妇女及相关部门特别是医疗机构正确处理和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
作者:郭素芳;赵凤敏;王临虹;吴久玲;王蕾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全面了解延吉市儿童的心理特征,探讨不同气质特点儿童的佳抚育方式.方法:应用NYLS的<3~7岁儿童气质量表>PTQ,对延吉市区524名3~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调研.结果:①男孩的反应强度和坚持度较高,注意力偏低,情绪本质偏消极;女孩的注意分散度明显高于男孩(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气质维度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②汉族儿童的注意分散度明显高于朝鲜族儿童;朝鲜族儿童的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和坚持度明显高于汉族儿童(P<0.01);③男孩在易养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孩,女孩在难养型和中间近易养型的比例明显高于男孩(P<0.01).结论:延吉市学龄前期儿童各气质维度在性别和年龄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气质特点存在着明显的种族差异;气质类型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应为不同年龄、不同气质特点的儿童提供适宜的抚育方式.
作者:郝秀芳;马延祥;刘欢欢;魏宝玉;金松龄;韩晓敏 刊期: 2006年第15期
调查分析我院新生儿NICU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首选抗生素的现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3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首选抗生素情况及其临床疗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调查内容:首选抗生素及其5日内换药率和有效率.查阅文献,结合药理学知识,对所用抗生素进行药效学分析.结果:我院NICU 6种首选抗生素及其5日内换药率、有效率分别如下:头孢三嗪/舒巴坦5日内换药率为74%、有效率为68%,头孢三嗪为50%和50%、头孢噻肟为69%和69%、头孢他啶为60%和60%、头孢地嗪为11%和100%、哌拉西林/他巴唑为50%和2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预后和首选抗生素的更换率成反比,和其药效成正比.6种抗生素中头孢地嗪的疗效好,因其有独特的广谱强力抗菌活性和免疫增强活性,且副作用少,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首选抗生素.头孢地嗪对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邵斌;徐灵敏;任艳丽;栾斌;高山;张展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对常规体外受精(IVF-ET)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受精、胚胎发育、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37例IVF-ET及ICSI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将其分为4组,A组:IVF-ET伴AsAb阳性,36例;B组:ICSI伴AsAb阳性,25例;C组:IVF-ET,AsAb阴性,413例;D组:ICSI,AsAb阴性,163例,分析各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A组受精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A组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显著低于C组和D组;B组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抗精子抗体的存在不但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同样也影响胚胎的发育及种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可提高受精率,但对提高胚胎质量及妊娠率无意义.
作者:杨桂艳;董渭盈;杨如春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到医院门诊寻求计划生育服务妇女宫颈糜烂患病情况,为制定切实有效的临床预防服务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非选择性地对到医院门诊寻求计划生育服务的740名妇女的人口学特征及宫颈糜烂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740名妇女的宫颈糜烂总患病率为43.24%,与人工流产、放置IUD和取IUD妇女的宫颈糜烂患病率比较,χ2=4.916,P=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Ⅰ度糜烂为主,在3个人群中平均占81.2%.结论:到医院门诊寻求计划生育服务妇女宫颈糜烂患病率较高,医生要把握患者就诊的时机,通过对患者本人及其配偶的生殖健康教育使患有宫颈糜烂的妇女能得到及时治疗;同时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减少宫颈糜烂的发生.
作者:毛淑芳;郭艳巍;王杏茶;翟泽琴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宫颈糜烂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03年1月~2005年12月因各种原因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56例宫颈糜烂妇女(观察组)及同期290例宫颈光滑妇女(对照组),取其宫颈分泌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解脲支原体(UU)的检测.结果:宫颈糜烂组UU感染率为42.19%,宫颈光滑组UU感染率为24.48%,两组经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宫颈糜烂面积越大,UU感染率越高,宫颈糜烂轻度、中度、重度各组UU感染率分别为34.87%、51.43%、55.88%,3组感染率之间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女性下生殖道UU感染与宫颈糜烂有关,建议对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常规进行UU检测,以达到标本兼治,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作者:贺爱军;周林峰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调查女性婚检人群中的生殖道感染情况,并加以分析,制定出预防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由接诊医生对2003年1月1日~2004年1月31日自愿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人群(4 785人)进行逐一询问调查.结果: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473人,占64.3%,平均年龄28.3岁;有性行为的有690人,占93.6%;有流产史的有270人,占36.6%;在被检查人员中生殖道感染有737人,占15.4%,其中性病占生殖道感染的4.9%.结论:婚前检查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我们步入婚姻殿堂的保证,是我们将危险拒之于婚姻外的手段,是我们优生优育的前提,是维系婚烟,保证婚姻质量的首要措施.
作者:侯力;李晓哲;于海莲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时放置GeneFex-IUD对产后出血、血性恶露及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影响.方法:以剖宫产术中放置GeneFex-IUD者为放器组73例,剖宫产术中未放置IUD者为对照组78例.分别记录两组术中、产后2 h、产后24 h的出血量与产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及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结果:剖宫产术中、产后2 h、产后24 h的出血量,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GeneFex-IUD对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是产后立即避孕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李兰;于梅菊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不孕夫妇支原体感染状况并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调查对象为204对不孕夫妇,PCR技术检测男女方衣原体感染情况,培养方法检测支原体.结果:①男女性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8.8%(18/204)和27.9%(57/204),衣原体阳性率分别为2.9%(6/204)和3.9%(8/204);在同性别中,支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衣原体,P>0.01;女性支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男方.②输卵管阻塞者支原体感染率高达40.3%(53/132),非输卵管阻塞者支原体为5.5%(4/72),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不孕年限≤5年组中,女性支原体阳性率为30.9%(26/84);>5年组中,支原体阳性率为24.2%(29/120),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④支原体药敏试验敏感率由高至低分别为克拉霉素94.7%(71/75)、交沙霉素84.0%(63/75)、阿齐霉素84.0%(63/75)、强力霉素80.0%(60/75)、罗红霉素74.7%(56/75)美满霉素61.3%(46/75).结论:不孕症夫妇中女性支原体感染率高,应重视治疗;支原体治疗所推荐使用的药物有克拉霉素、交沙霉素、阿齐霉素、强力霉素.
作者:周红霞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使用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与米非司酮(mifepristone)序贯给药治疗异位妊娠的可行性.方法:异位妊娠确诊患者132例,按MTX 40 mg/m2的剂量肌注,12~24 h再给予米非司酮300 mg顿服;间隔3~5天,如疗效不显著可重复治疗,多用药可达4次.采用免疫荧光法(参考值≤2.9 IU/L)检测治疗前后血β-HCG的变化.结果:大部分病例给药后血β-HCG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32例患者中有119例达到治愈标准,占90.1%.结论:应用MTX与米非司酮序贯给药是治疗异位妊娠的有效方法.
作者:纵林;孟军;刘增佑;杨敬一;单莉莉;邹积艳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评价电子阴道镜在妇科病普查中对宫颈病变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 071例受检女职工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电子阴道镜检查及宫颈细胞学检查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电子阴道镜检查正常宫颈284例,占26.52%;宫颈良性病变619例,占57.80%;宫颈异常改变168例,占15.68%.对符合取样条件的52例异常宫颈病例行组织学检查,经病理确诊为CIN 23例,占44.23%;宫颈原位癌1例,占1.92%;宫颈湿疣6例,占11.54%.宫颈细胞学检查巴氏Ⅰ级759例,占70.87%;巴氏Ⅱ级307例,占28.66%;巴氏Ⅲ级5例,占0.47%;未找到高度可疑癌和癌细胞.结论:电子阴道镜检查在妇科病普查中对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宫颈刮片细胞学涂片检查.
作者:俞跃萍;罗慧琼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与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方法:人工流产和反复自然流产蜕膜组织各30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Bcl-2、Bax、P 53、Fas、FasL 5种调控基因在蜕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Bcl-2的表达在人工流产组与自然流产组无明显差异(P>0.05);Bax在自然流产组中的表达较人工流产组明显增强(P<0.05);FasL的表达在自然流产组明显低于人工流产组(P<0.05);Fas表达自然流产组与人工流产组无明显差异(P>0.05);P 53蛋白在自然流产组的表达强于人工流产组(P<0.05).结论:自然流产的发生有3条凋亡调控途径:一为Fas/FasL途径:由于滋养细胞表面FasL表达的减少,不能引起母体内特异性的活化T细胞的凋亡,导致母体对胚胎的排斥反应,引起自然流产;另一为Bcl-2/Bax途径:虽然Bcl-2的表达在人工流产与自然流产蜕膜中无明显差异,但由于Bax在早孕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导致Bcl-2/Bax的表达量失衡而引起流产;再一为P 53途径:野生型的P 53增多诱发细胞凋亡而导致流产发生.
作者:滕振娟;徐琳瑛;刘引串;周炳秀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与NO在妊高征患者血清和胎盘组织中含量变化,分析其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镀铜镉还原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分别对41例妊高征患者、30例正常妊娠妇女血清和胎盘提取物NO和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妊高征组血清和胎盘组织中IL-2、IFN-γ及IFN-γ/IL-4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妊高征组血清中IL-10呈显著下降而IL-4显著升高(P<0.01);妊高征组患者血清和胎盘提取液中NO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妊高征组患者血清和胎盘提取液中NO含量与IFN-γ、IFN-γ/IL-4水平均呈负相关(血清中rIFN-γ=-0.642,P<0.01,rIFN-γ/IL-4=-0.258,P<0.05;胎盘中rIFN-γ=-0.765,P<0.01,rIFN-v/IL-4=-0.331,P<0.05),妊高征组血清NO含量与IL-10呈正相关(rIL-10=0.202,P<0.05).结论:妊高征发生与NO含量降低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改变密切相关;妊高征病理过程存在Th1/Th2平衡偏移,NO参与了这种偏移的调控.
作者:黄晓晖;陈慧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回顾性对32株婴幼儿血培养分离鉴定嗜麦芽假单胞菌的药敏分析,为婴幼儿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采用美国BD原装培养瓶及BD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②采用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NC21阴性药敏复合板相关配套试剂及德灵Microsan antoscn 4细菌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判断结果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标准进行.结果:①32株嗜麦芽假单胞菌对18种抗生素敏感的是复方新诺明,敏感率达93.7%,其次是环丙氟哌酸87.5%,丁胺卡那霉素50%,其它15种抗生素耐药率达59.4~100%.②2天~11月年龄组,婴幼儿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率达65.6%,其它组随年龄增长感染率下降.结论:婴幼儿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应密切关注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对这弱体保健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作者:祝爱霞;缪小佟;邹建话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妊高征患者胎盘床浸润的滋养细胞内皮素(ET-1)的表达情况,探讨妊高征的发病机理.方法:收集正常妊娠病例30例,妊高征共70例,其中轻度30例,中度20例,重度20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妊高征和正常妊娠的胎盘床蜕膜段和肌层浸润的滋养细胞进行ET-1的标记.结果:ET-1在妊高征胎盘床蜕膜段浸润的滋养细胞的表达与正常妊娠无明显差别(P>0.05),ET-1在妊高征胎盘床肌层浸润的滋养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妊娠(P<0.05).讨论:妊高征时胎盘床肌层浸润的滋养细胞分泌的内皮素明显增多,提示妊高征的发生可能与肌层浸润的滋养细胞分泌的内皮素增多有关.
作者:郑纪宁;任立群;宫凤春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左旋18甲基炔诺酮皮下埋植避孕剂在全世界使用有30多年历史,我国于1980年10月开始引进Norplant并试用.1994年中国正式生产LNG皮下埋植剂,分Ⅰ型(6支/套)和Ⅱ型(2支/套),我站使用上海达华制药厂生产的皮下埋植剂Ⅱ型,从2003年8月~2005年7月,共使用71例进行近3年观察,总结如下.
作者:郭华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术前诊断方法.方法:对2000~2004年收治的36例乳腺肿块患者拍摄钼靶X光平片,并进行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36例钼靶X光平片显示,乳房内未见明显肿块,病变区呈蜂窝状改变,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扩张症.结论:乳腺钼靶X光平片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忠路;宋丽恒;赵崇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利用宫腔镜及异常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查找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出现副反应的原因.方法:对132例患者进行镜检,其中38例呈息肉样病变取材活检.结果:病理回报子宫内膜息肉10例(占26.3%)、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6例(占42.1%);放置<1年组以子宫内膜炎为主,5~10年组以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为主,>10年组以IUD嵌入内膜为主;金属类IUD嵌入内膜26例(占83.9%);大部分放置IUD腰腹隐痛者均有不同程度的IUD偏斜、扭曲变形.结论:放置IUD出现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IUD机械性压力引起其下方的内膜变形、损伤、增生,IUD的位置、形态、大小与宫腔不相匹配致子宫肌张力增高,带器年限越长其发生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程度越重,同时IUD嵌入内膜也越深;不同的生育结局有不同的宫腔形态.
作者:胡凯霞;郭晓俭;沈小雅;方青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研究晚期乳腺癌超选择内、外乳动脉插管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Seldinger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内、外乳动脉灌注化疗+明胶海绵栓塞治疗晚期乳腺癌.结果:4例患者乳腺肿块明显缩小,3例患者轻度缩小,1例无改变,其临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结论:通过本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该方法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刘丽巍;王杨 刊期: 2006年第15期
身体矮小(short stature)是指在相似环境下,同种族的儿童身高低于正常儿童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2SD)或第3百分位数[1].本文对2001年9月~2003年9月来我院诊治的362位矮小儿童进行调查,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价.
作者:陈社菊;刘安民;李洪玲 刊期: 2006年第15期
本文对5 730例孕妇临床观察发现,跳跃型330例中脐带受压占85.4%,因此,细变异对判断胎儿宫内是否健康,有无胎儿窘迫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杨洋;张柏岩;王俊 刊期: 2006年第15期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往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多行盆腔动脉结扎术或子宫切除术.我院自1999年11月~2005年1月对69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行动脉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小琳;曾宪强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证实家庭分娩的危险性,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长春市1992年1月~2005年12月因家庭分娩死亡的66例产妇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家庭分娩多发生于农村、家庭贫困、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的地区.66例死亡孕产妇中产后出血占首位.死亡地点:家中28例,途中23例;职业:农民62例,占93.94%.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占48.48%.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作者:关玉伟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笑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 000例自愿行人工流产的早孕者随机分为笑气吸入组(A组)和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组(B组),对2组的镇痛效果、扩宫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镇痛效果及扩宫情况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笑气吸入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不需专职麻醉师施行,是一种较理想的无痛人工流产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付晓敏;绳俊玲;俞怀梅;张凤香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孕前妇女的TORCH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技术检测690例孕前妇女的血清TORCH病原体IgM.结果:TORCH-IgM总阳性195例、阳性率28.26%,单项病原体感染106例、阳性率15.36%,合并感染(两种以上病原体)89例、阳性率12.89%;总Tox-IgM阳性37例、阳性率5.36%,RuV-IgM阳性62例、阳性率8.98%,CMV-IgM阳性124例、阳性率17.97%,HSV-IgM阳性136例、阳性率19.71%.结论:孕前妇女TORCH的检测对预防宫内感染、控制畸形胎儿出生,实现产前优生保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建议将TORCH检测作为孕前常规检查项目.
作者:刘祥平;陈红;陈建萍;杨恒根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生活中经常遇到婴儿饮入食物困难的问题,而婴儿的味觉发育在食物饮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味觉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国外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研究发现,胚胎期羊水、母乳、小儿生活经历和经验、性别等都对味觉发育有重要作用.国内有关味觉发育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章较少.本文就有关味觉发育的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孙春玲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绝经是每1个妇女生命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在此阶段内要经过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和相关疾病严重的影响着妇女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生活质量(QOL)也越来越受到围绝经期妇女的关注.WTO将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列为21世纪促进健康的三大主题.针对这一目的,我院妇产科用心理护理及激素替代法治疗围绝经期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马赫;徐鑫;谢辉;滕志远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心理支持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心理交谈,每次30~120 min,每周交谈1次,每例交谈4~6次.结果:36例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好转和消失.结论:心理支持治疗能帮助更年期妇女走出心理疾病的误区.
作者:梁玉莲;宋云红;张治红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城市婴儿喂养中的喂养人与婴儿交流现状,发现婴儿喂养交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方法:本研究采取了以直接观察为主的研究方法,运用现场摄像技术,对北京市城区48例6~12个月婴儿喂养中的母子交流现状进行了调查,同时通过个人深入访谈了解喂养人在喂养交流方面的态度、想法.结果:喂养中,喂养人缺乏喂养交流意识和技巧.结论:婴儿喂养中对喂养交流缺乏重视.
作者:游川;丁辉;白露;王晓莉;王燕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母乳喂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接受产后访视的产妇为调查对象,统一设计问卷,收集资料.结果:151例产妇中,平均母乳喂养率为86.09%.剖宫产或阴道难产、孕产期有合并症或并发症等因素的产妇其母乳喂养率低.结论:母乳喂养受分娩方式、孕期经过等因素的影响,应有针对性减少其不利因素,提高母乳喂养率.
作者:刘菁;马福兰;姜筑 刊期: 2006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