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子阴道镜在妇科病普查中的应用

俞跃萍;罗慧琼

关键词:阴道镜检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 妇科病普查, 宫颈病变
摘要:目的:评价电子阴道镜在妇科病普查中对宫颈病变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 071例受检女职工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电子阴道镜检查及宫颈细胞学检查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电子阴道镜检查正常宫颈284例,占26.52%;宫颈良性病变619例,占57.80%;宫颈异常改变168例,占15.68%.对符合取样条件的52例异常宫颈病例行组织学检查,经病理确诊为CIN 23例,占44.23%;宫颈原位癌1例,占1.92%;宫颈湿疣6例,占11.54%.宫颈细胞学检查巴氏Ⅰ级759例,占70.87%;巴氏Ⅱ级307例,占28.66%;巴氏Ⅲ级5例,占0.47%;未找到高度可疑癌和癌细胞.结论:电子阴道镜检查在妇科病普查中对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宫颈刮片细胞学涂片检查.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孕前妇女TORCH感染的检查

    目的:了解孕前妇女的TORCH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技术检测690例孕前妇女的血清TORCH病原体IgM.结果:TORCH-IgM总阳性195例、阳性率28.26%,单项病原体感染106例、阳性率15.36%,合并感染(两种以上病原体)89例、阳性率12.89%;总Tox-IgM阳性37例、阳性率5.36%,RuV-IgM阳性62例、阳性率8.98%,CMV-IgM阳性124例、阳性率17.97%,HSV-IgM阳性136例、阳性率19.71%.结论:孕前妇女TORCH的检测对预防宫内感染、控制畸形胎儿出生,实现产前优生保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建议将TORCH检测作为孕前常规检查项目.

    作者:刘祥平;陈红;陈建萍;杨恒根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58例分析

    目的:探讨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2月~2005年6月选择自愿接受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58例,肌瘤68个,瘤体直径1.5~5.5cm,在B超监视和引导下将自凝刀经阴道宫颈置入肌瘤进行射频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3个月58例、6个月50例(59个肌瘤),治疗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100%(58/58)、51.72%(30/58).结论: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是1种能保留子宫的微创技术,可重复治疗,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推广应用.

    作者:熊小英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新生儿窒息406例产科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06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与分娩方式及胎儿窘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胎位及产程异常、脐带因素、胎盘功能不全等是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与妊娠期的保健、分娩时产科及新生儿处理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结论:应做好围产期保健,做好高危妊娠的胎儿监护,并加强产时监护,避免滞产,缩短第二产程及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以寻找出预防措施,从而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钟华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延吉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特点调研

    目的:全面了解延吉市儿童的心理特征,探讨不同气质特点儿童的佳抚育方式.方法:应用NYLS的<3~7岁儿童气质量表>PTQ,对延吉市区524名3~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调研.结果:①男孩的反应强度和坚持度较高,注意力偏低,情绪本质偏消极;女孩的注意分散度明显高于男孩(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气质维度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②汉族儿童的注意分散度明显高于朝鲜族儿童;朝鲜族儿童的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和坚持度明显高于汉族儿童(P<0.01);③男孩在易养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孩,女孩在难养型和中间近易养型的比例明显高于男孩(P<0.01).结论:延吉市学龄前期儿童各气质维度在性别和年龄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气质特点存在着明显的种族差异;气质类型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应为不同年龄、不同气质特点的儿童提供适宜的抚育方式.

    作者:郝秀芳;马延祥;刘欢欢;魏宝玉;金松龄;韩晓敏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经阴道彩超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CD-TVS)在诊断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诊断的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116例患者,经CD-TVS拟诊,并与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CD-TVS拟诊、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灶区血流RI值(0.41±0.018)显著低于内膜良性病变[RI>0.48,(0.58±0.1)、(0.56±0.07)、(0.63±0.11)],P<0.01;内膜良性病变的超声诊断符合率:子宫内膜增生89.10%,内膜息肉85.20%,黏膜下小肌瘤86.67%,内膜炎92.30%,内膜恶性病变的超声诊断符合率90.90%.结论:CD-TVS能为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内膜病变性质预测及内膜癌分期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作者:滕想;唐晓红;岳小妹;娄志锋;马文娜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晚期乳腺癌的介入治疗

    目的:研究晚期乳腺癌超选择内、外乳动脉插管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Seldinger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内、外乳动脉灌注化疗+明胶海绵栓塞治疗晚期乳腺癌.结果:4例患者乳腺肿块明显缩小,3例患者轻度缩小,1例无改变,其临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结论:通过本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该方法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刘丽巍;王杨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不同镇痛方法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笑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 000例自愿行人工流产的早孕者随机分为笑气吸入组(A组)和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组(B组),对2组的镇痛效果、扩宫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镇痛效果及扩宫情况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笑气吸入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不需专职麻醉师施行,是一种较理想的无痛人工流产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付晓敏;绳俊玲;俞怀梅;张凤香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66例家庭分娩导致产妇死亡分析

    目的:为了进一步证实家庭分娩的危险性,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长春市1992年1月~2005年12月因家庭分娩死亡的66例产妇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家庭分娩多发生于农村、家庭贫困、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的地区.66例死亡孕产妇中产后出血占首位.死亡地点:家中28例,途中23例;职业:农民62例,占93.94%.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占48.48%.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作者:关玉伟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妊高征患者胎盘床滋养细胞内皮素(ET-1)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妊高征患者胎盘床浸润的滋养细胞内皮素(ET-1)的表达情况,探讨妊高征的发病机理.方法:收集正常妊娠病例30例,妊高征共70例,其中轻度30例,中度20例,重度20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妊高征和正常妊娠的胎盘床蜕膜段和肌层浸润的滋养细胞进行ET-1的标记.结果:ET-1在妊高征胎盘床蜕膜段浸润的滋养细胞的表达与正常妊娠无明显差别(P>0.05),ET-1在妊高征胎盘床肌层浸润的滋养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妊娠(P<0.05).讨论:妊高征时胎盘床肌层浸润的滋养细胞分泌的内皮素明显增多,提示妊高征的发生可能与肌层浸润的滋养细胞分泌的内皮素增多有关.

    作者:郑纪宁;任立群;宫凤春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宫腔镜检查宫内节育器副反应的结果分析

    目的:利用宫腔镜及异常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查找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出现副反应的原因.方法:对132例患者进行镜检,其中38例呈息肉样病变取材活检.结果:病理回报子宫内膜息肉10例(占26.3%)、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6例(占42.1%);放置<1年组以子宫内膜炎为主,5~10年组以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为主,>10年组以IUD嵌入内膜为主;金属类IUD嵌入内膜26例(占83.9%);大部分放置IUD腰腹隐痛者均有不同程度的IUD偏斜、扭曲变形.结论:放置IUD出现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IUD机械性压力引起其下方的内膜变形、损伤、增生,IUD的位置、形态、大小与宫腔不相匹配致子宫肌张力增高,带器年限越长其发生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程度越重,同时IUD嵌入内膜也越深;不同的生育结局有不同的宫腔形态.

    作者:胡凯霞;郭晓俭;沈小雅;方青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围手术期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行为干预

    目的:探讨患儿父母在围手术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心理行为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5例择期手术患儿的父母进行测试并与常模进行比较,对在麻醉诱导期是否由父母陪护以及合作程度不同的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围手术期患儿父母SCL-90总分及多项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麻醉诱导期由父母陪护时其患儿父母的总分及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麻醉诱导期合作程度较好的患儿父母抑郁及焦虑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合作程度较差的患儿父母(P<0.05).结论:围手术期患儿父母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在麻醉诱导期由父母陪护以及合作程度较好的患儿父母心理状况明显好于没有父母陪护、合作程度较差者.

    作者:张国强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330例胎儿监护细变异的临床观察

    本文对5 730例孕妇临床观察发现,跳跃型330例中脐带受压占85.4%,因此,细变异对判断胎儿宫内是否健康,有无胎儿窘迫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杨洋;张柏岩;王俊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动态变化及流行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1995年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和统计标准,对我院1997年1月~2004年12月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按照前4年与后4年两阶段进行分析.结果:监测围产儿42 996例,前4年与后4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9.66‰、13.87‰,后4年出生缺陷较前4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本市户口围产儿出生缺陷上升趋势明显;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缺陷与产妇年龄、围产儿出生季节、胎数、胎儿性别关系密切.结论:根据出生缺陷监测结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出生缺陷.

    作者:张凤霞;徐文;姚屹;宋世琴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足月妊娠羊水量异常对围产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羊水量异常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足月妊娠羊水过少78例(观察组I),足月妊娠羊水过多78例(观察组Ⅱ),足月妊娠羊水正常78例(对照组)的分娩方式、围产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胎儿缺氧、畸形、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重视和加强孕期保健,开展产前诊断,及早发现羊水异常,降低畸形儿出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宫亚红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NICU新生儿败血症首选抗生素现状和预后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我院新生儿NICU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首选抗生素的现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3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首选抗生素情况及其临床疗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调查内容:首选抗生素及其5日内换药率和有效率.查阅文献,结合药理学知识,对所用抗生素进行药效学分析.结果:我院NICU 6种首选抗生素及其5日内换药率、有效率分别如下:头孢三嗪/舒巴坦5日内换药率为74%、有效率为68%,头孢三嗪为50%和50%、头孢噻肟为69%和69%、头孢他啶为60%和60%、头孢地嗪为11%和100%、哌拉西林/他巴唑为50%和2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预后和首选抗生素的更换率成反比,和其药效成正比.6种抗生素中头孢地嗪的疗效好,因其有独特的广谱强力抗菌活性和免疫增强活性,且副作用少,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首选抗生素.头孢地嗪对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邵斌;徐灵敏;任艳丽;栾斌;高山;张展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序贯用药治疗异位妊娠132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使用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与米非司酮(mifepristone)序贯给药治疗异位妊娠的可行性.方法:异位妊娠确诊患者132例,按MTX 40 mg/m2的剂量肌注,12~24 h再给予米非司酮300 mg顿服;间隔3~5天,如疗效不显著可重复治疗,多用药可达4次.采用免疫荧光法(参考值≤2.9 IU/L)检测治疗前后血β-HCG的变化.结果:大部分病例给药后血β-HCG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32例患者中有119例达到治愈标准,占90.1%.结论:应用MTX与米非司酮序贯给药是治疗异位妊娠的有效方法.

    作者:纵林;孟军;刘增佑;杨敬一;单莉莉;邹积艳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电子阴道镜在妇科病普查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电子阴道镜在妇科病普查中对宫颈病变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 071例受检女职工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电子阴道镜检查及宫颈细胞学检查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电子阴道镜检查正常宫颈284例,占26.52%;宫颈良性病变619例,占57.80%;宫颈异常改变168例,占15.68%.对符合取样条件的52例异常宫颈病例行组织学检查,经病理确诊为CIN 23例,占44.23%;宫颈原位癌1例,占1.92%;宫颈湿疣6例,占11.54%.宫颈细胞学检查巴氏Ⅰ级759例,占70.87%;巴氏Ⅱ级307例,占28.66%;巴氏Ⅲ级5例,占0.47%;未找到高度可疑癌和癌细胞.结论:电子阴道镜检查在妇科病普查中对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宫颈刮片细胞学涂片检查.

    作者:俞跃萍;罗慧琼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多胎妊娠106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多胎妊娠发生率、孕妇合并症及围生儿结局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2月多胎妊娠106例,了解发生率、年龄、孕周、合并症、分娩方式、围产儿结局及相关因素.结果:本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分娩总数12 155例,多胎妊娠106例,发生率8.72‰,(其中双胎妊娠103例,发生率8.47‰、3胎妊娠3例,发生率0.25‰),年龄20~37岁,平均27.85岁,初产妇83例,占78.30%,经产妇23例,占21.70%.流产史26例,占24.53%.孕周28~40周,平均35.48周,其中28~36周50例,占47.17%,为同期的8.2倍,(P<0.01).合并症主要是早产、胎膜早破、妊高征及贫血.分娩方法剖宫产占85.85%.围生儿215个,体重900~3 350 g,平均2 301.75 g,低体重儿122个,占56.74%,围生儿死亡10例,纠正围生儿死亡率32.56‰.为同期的4倍(P<0.01).结论:多胎妊娠时孕妇并发症多,早产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高,属高危妊娠范畴.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加强孕期监测和管理,积极防治早产,适时终止妊娠.放宽剖宫产指征,提高新生儿管理技术,确保母婴安全.

    作者:朱坤仪;李玉萍;梁心玲;胡国幸;李彩娟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规律.方法:对51例MP感染患儿和51例同期健康儿童的血常规进行比较.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比较,MP感染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P<0.01),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P<0.01),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1),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P<0.05),单核细胞比例增高(P<0.05),单核细胞绝对值增高(P<0.01),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通过小儿血常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是否存在MP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郎新玲;孙毅;郭景涛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护理及激素替代治疗

    绝经是每1个妇女生命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在此阶段内要经过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和相关疾病严重的影响着妇女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生活质量(QOL)也越来越受到围绝经期妇女的关注.WTO将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列为21世纪促进健康的三大主题.针对这一目的,我院妇产科用心理护理及激素替代法治疗围绝经期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马赫;徐鑫;谢辉;滕志远 刊期: 2006年第15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