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玉伟
目的:利用宫腔镜及异常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查找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出现副反应的原因.方法:对132例患者进行镜检,其中38例呈息肉样病变取材活检.结果:病理回报子宫内膜息肉10例(占26.3%)、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6例(占42.1%);放置<1年组以子宫内膜炎为主,5~10年组以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为主,>10年组以IUD嵌入内膜为主;金属类IUD嵌入内膜26例(占83.9%);大部分放置IUD腰腹隐痛者均有不同程度的IUD偏斜、扭曲变形.结论:放置IUD出现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IUD机械性压力引起其下方的内膜变形、损伤、增生,IUD的位置、形态、大小与宫腔不相匹配致子宫肌张力增高,带器年限越长其发生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程度越重,同时IUD嵌入内膜也越深;不同的生育结局有不同的宫腔形态.
作者:胡凯霞;郭晓俭;沈小雅;方青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与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方法:人工流产和反复自然流产蜕膜组织各30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Bcl-2、Bax、P 53、Fas、FasL 5种调控基因在蜕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Bcl-2的表达在人工流产组与自然流产组无明显差异(P>0.05);Bax在自然流产组中的表达较人工流产组明显增强(P<0.05);FasL的表达在自然流产组明显低于人工流产组(P<0.05);Fas表达自然流产组与人工流产组无明显差异(P>0.05);P 53蛋白在自然流产组的表达强于人工流产组(P<0.05).结论:自然流产的发生有3条凋亡调控途径:一为Fas/FasL途径:由于滋养细胞表面FasL表达的减少,不能引起母体内特异性的活化T细胞的凋亡,导致母体对胚胎的排斥反应,引起自然流产;另一为Bcl-2/Bax途径:虽然Bcl-2的表达在人工流产与自然流产蜕膜中无明显差异,但由于Bax在早孕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导致Bcl-2/Bax的表达量失衡而引起流产;再一为P 53途径:野生型的P 53增多诱发细胞凋亡而导致流产发生.
作者:滕振娟;徐琳瑛;刘引串;周炳秀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母乳喂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接受产后访视的产妇为调查对象,统一设计问卷,收集资料.结果:151例产妇中,平均母乳喂养率为86.09%.剖宫产或阴道难产、孕产期有合并症或并发症等因素的产妇其母乳喂养率低.结论:母乳喂养受分娩方式、孕期经过等因素的影响,应有针对性减少其不利因素,提高母乳喂养率.
作者:刘菁;马福兰;姜筑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对患者的影响.方法:2003年5月~2005年4月间该院随机选择36份有子宫切除指征的患者,其中22例行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14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ISH组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病率及住院时间均小于LTH组(P<0.01),性生活满意度高于LTH组(P<0.01).结论:CISH损伤小,恢复快,保留盆底组织完整性,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雪英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我院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动态变化及流行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1995年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和统计标准,对我院1997年1月~2004年12月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按照前4年与后4年两阶段进行分析.结果:监测围产儿42 996例,前4年与后4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9.66‰、13.87‰,后4年出生缺陷较前4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本市户口围产儿出生缺陷上升趋势明显;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缺陷与产妇年龄、围产儿出生季节、胎数、胎儿性别关系密切.结论:根据出生缺陷监测结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出生缺陷.
作者:张凤霞;徐文;姚屹;宋世琴 刊期: 2006年第15期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往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多行盆腔动脉结扎术或子宫切除术.我院自1999年11月~2005年1月对69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行动脉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小琳;曾宪强 刊期: 2006年第15期
调查分析我院新生儿NICU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首选抗生素的现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3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首选抗生素情况及其临床疗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调查内容:首选抗生素及其5日内换药率和有效率.查阅文献,结合药理学知识,对所用抗生素进行药效学分析.结果:我院NICU 6种首选抗生素及其5日内换药率、有效率分别如下:头孢三嗪/舒巴坦5日内换药率为74%、有效率为68%,头孢三嗪为50%和50%、头孢噻肟为69%和69%、头孢他啶为60%和60%、头孢地嗪为11%和100%、哌拉西林/他巴唑为50%和2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预后和首选抗生素的更换率成反比,和其药效成正比.6种抗生素中头孢地嗪的疗效好,因其有独特的广谱强力抗菌活性和免疫增强活性,且副作用少,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首选抗生素.头孢地嗪对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邵斌;徐灵敏;任艳丽;栾斌;高山;张展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时放置GeneFex-IUD对产后出血、血性恶露及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影响.方法:以剖宫产术中放置GeneFex-IUD者为放器组73例,剖宫产术中未放置IUD者为对照组78例.分别记录两组术中、产后2 h、产后24 h的出血量与产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及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结果:剖宫产术中、产后2 h、产后24 h的出血量,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GeneFex-IUD对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及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是产后立即避孕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李兰;于梅菊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生活中经常遇到婴儿饮入食物困难的问题,而婴儿的味觉发育在食物饮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味觉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国外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研究发现,胚胎期羊水、母乳、小儿生活经历和经验、性别等都对味觉发育有重要作用.国内有关味觉发育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章较少.本文就有关味觉发育的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孙春玲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06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与分娩方式及胎儿窘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胎位及产程异常、脐带因素、胎盘功能不全等是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与妊娠期的保健、分娩时产科及新生儿处理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结论:应做好围产期保健,做好高危妊娠的胎儿监护,并加强产时监护,避免滞产,缩短第二产程及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以寻找出预防措施,从而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钟华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规律.方法:对51例MP感染患儿和51例同期健康儿童的血常规进行比较.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比较,MP感染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P<0.01),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P<0.01),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1),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P<0.05),单核细胞比例增高(P<0.05),单核细胞绝对值增高(P<0.01),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通过小儿血常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是否存在MP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郎新玲;孙毅;郭景涛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片中簇状钙化的影像特征,评估簇状钙化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乳腺良、恶性肿瘤,钼靶X线片发现以簇状钙化为主要征象的97例乳腺病例,就其钙化密度、数量、大小、形态及与肿块的关系分析乳腺癌钼靶X线片内簇状钙化的特征.结果:①97例乳腺分型显示,Ⅲ型索带导管型和Ⅳ中间混合型占86.6%,且乳腺癌居多.②乳腺癌94例,其中非浸润性有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共39例,占41.5%;浸润性有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硬癌、单纯癌、粘液癌和髓样癌共55例,占58.5%.乳腺良性病变3例,其中2例乳头状瘤病合并中度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症.③94例乳腺癌所见簇状钙化的形态特征主要呈杆状、细砂状、针尖状和混合钙化,钙化数目>20枚/cm2;在合并肿块的77例中肿块内外均有簇状钙化灶的34例,无合并肿块20例,占20.4%.结论:成簇钙化是1种中性分布形态,良、恶性均可,根据乳腺钼靶X线片内的钙化特征可作为临床评价其良、恶性的较可靠依据.成簇微小钙化在临床诊断乳腺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玉斌;吴冬梅;孙妮娜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到医院门诊寻求计划生育服务妇女宫颈糜烂患病情况,为制定切实有效的临床预防服务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非选择性地对到医院门诊寻求计划生育服务的740名妇女的人口学特征及宫颈糜烂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740名妇女的宫颈糜烂总患病率为43.24%,与人工流产、放置IUD和取IUD妇女的宫颈糜烂患病率比较,χ2=4.916,P=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Ⅰ度糜烂为主,在3个人群中平均占81.2%.结论:到医院门诊寻求计划生育服务妇女宫颈糜烂患病率较高,医生要把握患者就诊的时机,通过对患者本人及其配偶的生殖健康教育使患有宫颈糜烂的妇女能得到及时治疗;同时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减少宫颈糜烂的发生.
作者:毛淑芳;郭艳巍;王杏茶;翟泽琴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左旋18甲基炔诺酮皮下埋植避孕剂在全世界使用有30多年历史,我国于1980年10月开始引进Norplant并试用.1994年中国正式生产LNG皮下埋植剂,分Ⅰ型(6支/套)和Ⅱ型(2支/套),我站使用上海达华制药厂生产的皮下埋植剂Ⅱ型,从2003年8月~2005年7月,共使用71例进行近3年观察,总结如下.
作者:郭华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地区已婚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及其对家庭暴力的处理情况.方法:2004年11月~2005年1月期间,在吉林、安徽和重庆的人口基金项目县,采用多阶段容量比例抽样方法选择了25个乡镇,对3 998名18岁及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我国家庭暴力发生非常普遍,约65%的调查妇女有过暴力经历,但受暴妇女对家庭暴力的处理多采用被动方式,即便获取他人帮助时,大多也是身边的人,对妇联、公、检、法司及医疗机构等政府部门在反家暴中的作用了解较少.医疗系统在反家暴中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对家庭暴力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结论:在我国家庭暴力非常普遍,受暴妇女对家庭暴力的处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受暴妇女及相关部门特别是医疗机构正确处理和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
作者:郭素芳;赵凤敏;王临虹;吴久玲;王蕾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评价电子阴道镜在妇科病普查中对宫颈病变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 071例受检女职工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电子阴道镜检查及宫颈细胞学检查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电子阴道镜检查正常宫颈284例,占26.52%;宫颈良性病变619例,占57.80%;宫颈异常改变168例,占15.68%.对符合取样条件的52例异常宫颈病例行组织学检查,经病理确诊为CIN 23例,占44.23%;宫颈原位癌1例,占1.92%;宫颈湿疣6例,占11.54%.宫颈细胞学检查巴氏Ⅰ级759例,占70.87%;巴氏Ⅱ级307例,占28.66%;巴氏Ⅲ级5例,占0.47%;未找到高度可疑癌和癌细胞.结论:电子阴道镜检查在妇科病普查中对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宫颈刮片细胞学涂片检查.
作者:俞跃萍;罗慧琼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心理支持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心理交谈,每次30~120 min,每周交谈1次,每例交谈4~6次.结果:36例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好转和消失.结论:心理支持治疗能帮助更年期妇女走出心理疾病的误区.
作者:梁玉莲;宋云红;张治红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研究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初产妇、单胎、头位、产科检查认为可行阴道试产的100例产妇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未行分娩镇痛的产妇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分娩疼痛、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的评分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镇痛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第2产程、第3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一种效果良好的分娩镇痛方式,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作者:赵溪平;肖豫;李魏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笑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 000例自愿行人工流产的早孕者随机分为笑气吸入组(A组)和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组(B组),对2组的镇痛效果、扩宫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镇痛效果及扩宫情况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笑气吸入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不需专职麻醉师施行,是一种较理想的无痛人工流产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付晓敏;绳俊玲;俞怀梅;张凤香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研究晚期乳腺癌超选择内、外乳动脉插管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Seldinger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内、外乳动脉灌注化疗+明胶海绵栓塞治疗晚期乳腺癌.结果:4例患者乳腺肿块明显缩小,3例患者轻度缩小,1例无改变,其临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结论:通过本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该方法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刘丽巍;王杨 刊期: 2006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