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脑血管意外的CT表现

周晓辉;谭毅红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CT,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CT扫描仪,用OM基准线、0度角、层厚及层距10 mm连续平扫至颅顶.结果:144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颅脑病变62例,阳性率43.1%.其中55例脑梗塞,6例脑梗塞合并脑出血,1例脑出血.结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行颅脑CT扫描可早期诊断颅脑病变的性质、部位,为临床抢救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水平的甘油三脂对围产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水平的甘油三脂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在2005年5~10月在北京妇产医院接受营养治疗的44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均为单胎)进行血糖、胰岛素、C肽、甘油三脂的检测,将甘油三脂测得值转化为中位数的倍数,甘油三值大于1.0 MOM作为研究组,甘油三值小于或等于1.0 MOM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孕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C胎、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大于胎龄儿、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孕前高体重指数增加妊娠糖尿病孕妇发生高脂血症的危险;脂代谢紊乱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作者:李光辉;黄醒华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更昔洛韦对先天性与围产期巨细胞病毒感染远期疗效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先天性及围生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8月~2002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年龄≤3个月病儿157例,根据《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分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两组根据患者家长意愿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更昔洛韦,辅以中药护肝利胆及止惊、抗炎、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对症支持治疗,定期随访血常规及各脏器功能,2~3岁随访其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及尿CMV-DNA.结果: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使用更昔洛韦2周后77.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6个月后95.5%明显改善,20.55%停药后症状反复,复治后恢复,死亡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26.3%(χ2=6.09,P<0.05),但存活者2~3岁龄,两组在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尿CMV-DNA转阴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使用更昔洛韦可减少肝功能、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等异常发生率,提高尿CMV-DNA转阴率(χ2=6.83,P<0.05).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23.7%发生粒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减少,停药后恢复,远期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可改善症状性CMV感染的预后,降低其死亡率,近期可减少尿CMV排毒及消除病毒血症;停药后,尿排毒又增加,远期对尿CMV阴转率无明显影响.但可提高无症状性CMV感染的尿CMV阴转率.同时近期可引起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一过性降低,停药后恢复,远期无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徐亚萍;吴苔;郑季彦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珠海市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探讨铅中毒对4~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末梢血对珠海市3所幼儿园427名4~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同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分为高血铅(≥100μg/L)和低血铅(<100μg/L)两组.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CBCL总粗分≥45分即判定其有行为问题.结果:珠海市4~5岁儿童血铅均值为(65.02±49.35)μg/L,血铅≥100μg/L的检出率为28.13%,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6.52%.高血铅组CBCL总粗分(29.24±18.49)明显高于低血铅组(22.17±15.22)(P<0.01).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血铅组为24.20%,低血铅组为11.6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男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6.98%和12.4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女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9.44%、10.78%,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铅中毒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较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筛查.

    作者:梁晓红;朱兰芳;刘秋华;戚小兵;廖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新生儿脐血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发生率.方法:2 236例活产新生儿出生后即取脐血,采用定量法测定红细胞G-6-PD/6-PGD的比值,低于1.0者为G-6-PD缺乏.结果:G-6-PD缺乏的患儿152例,总发生率为6.79%.其中男129例,发生率为10.34%;女23例,发生率为2.32%,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χ2=90.03,P<0.001).结论:脐血G-6-PD活性筛查,能比较准确地检测出G-6-PD缺乏患儿,指导临床对其并发症进行早期干预,避免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常剑锋;孔官妹;刘楚芹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两种激素制剂替代治疗围绝经妇女血脂观察

    激素替代治疗(HRT)已广泛用于改善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而能否用于心血管疾病(CVD)的一级预防尚有争议.本研究通过两种激素制剂替代治疗围绝经妇女血脂的观察,发现小剂量激素HFT能有效降低围绝经期妇女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从而保护心血管,降低CVD的发病率.

    作者:卢惠珍;余建芬;朱慧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端粒酶活性、HPV 16/18感染及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HPV 16/18感染及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浸润型宫颈癌,1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32例、CINⅡ40例、CINⅠ 38例)及30例正常者的宫颈新鲜组织,用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用FQ-PCR检测HPVl6/18DNA、用PCR方法对HPV 16/18 DNA阳性组织作HPV 16型致癌基因E 6、E 7检测.结果: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38例(95.00%)(HPV 16/18+39例,17例有E 6、E 7表达),端粒酶阴性2例(HPV 16/18+1例,无E 6、E 7表达):C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28例(87.5%)(HPV 16/18+30例,22例有E 6、E 7表达),端粒酶阴性4例(2例HPV16/18+);C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12例(30%)(HPV 16/18+16例,4例有E 6、E 7表达),端粒酶阴性28例(4例HPV 16/18+);CIN Ⅰ级中端粒酶阳性3例(7.89%)(HPV 16/18+5例,无E 6、E 7表达):而30例正常宫颈组织仅有2例(6.67%)端粒酶活性表达,1例HPV也为阳性而无E 6、E 7表达.宫颈癌和癌前病变(C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频率(P<0.01)和HPV 16/18感染率(P<0.01)及其致癌基因表达(P<0.01)显著高于良性病变(CIN Ⅰ和CINⅡ)和正常对照.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损伤中端粒酶激活与HPV感染及其致癌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对于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翠芳;欧阳耀灵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抽动障碍儿童免疫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就抽动障碍儿童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抗核抗体的产生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讨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实验方法,对30例抽动障碍儿童和30例正常儿童实施了血液抗核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病例组CD 3、CD 4、CD 4/CD 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抗核抗体(ANA)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抽动障碍儿童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即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以及病毒或细菌感染后自身抗体(抗核抗体)的产生.发病前感冒等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儿童发生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

    作者:乔阳;赵雅君;任丽丽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40例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0例因黄疸住院、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出病原菌40株,均为革兰阳性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35.0%),表皮葡萄球菌15株(37.5%),微球菌属8株(20.0%),B群链球菌、李斯特菌、枯草杆菌各1株(各占2.5%).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高度耐药,万古霉素、丁胺卡那、利福平完全敏感,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敏感性较高,并且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治疗有效.结论:治疗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在血培养结果报告之前宜选择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并结合本地区病原菌和药敏特点经验性用药,第三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对MRS有效.

    作者:戈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利普液基细胞学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对利普液基细胞学(Liqui-PREPtm,LPT)检测结果结合TBS报告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报告,探讨LPT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5年1~8月我院门诊261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妇科细胞学检查,采用Liqui-PREPtm液基细胞学处理,将标本中黏液、血液和坏死碎片与上皮细胞分离,制成薄片细胞涂片,95%的乙醇固定,巴氏染色,TBS报告.阳性者取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62例患者取材均为满意涂片.检出阳性结果宫颈鳞癌(SCC)9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排除高度病变(ASC-H)2例,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9例,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2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性质未定(ASCUS)2例,与组织病理学的符合率为93.8%.结论:Liqui-PREPtm液基细胞学检测系统用于妇科细胞学检查,其阳性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有较高的符合率,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作者:严玉清;佟卫兵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干预研究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其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干预措施和对策.方法:对2000~2003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漏报现象不容忽视;意外死亡居1~4岁儿童死因首位,且呈上升趋势.结论:儿童生命安全仍受到严重威胁,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可以控制和降低的.

    作者:杨荣华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昆明市城区男女儿童血铅水平分析

    目的:为了解昆明市四城区(盘龙、五华、官渡、西山)男女儿童血铅水平现状.方法:应用美国PE公司PE3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昆明市四城区3~12岁27 211名儿童进行静脉血铅测定,对各年龄段男女儿童血铅含量进行比较;并对工业区(西山)及普通市区(盘龙、五华、官渡)各年龄组男女血铅水平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该地区3~12岁儿童各年龄组男女血铅水平总体趋势为随年龄增长血铅水平增高,各年龄组间儿童血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所有年龄组男童血铅水平均高于女童;工业区儿童血铅水平均值(88.9μg/L)高于普通市区儿童血铅水平均值(82.4μg/L),铅中毒率(25.9%)也高于普通市区(23.2%).结论:儿童血铅水平存在性别差异;要重视工业区环境铅污染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倩;倪林仙;庄宇;樊茂;徐华;张建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异位妊娠三种保守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甲氨喋呤以及两者联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效果.方法:对65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应用甲氨喋呤40 mg/m2,静脉注射,单次为1疗程+口服米非司酮50 mg/d,连服3天.B组21例静脉注射甲氨喋呤40mg/d,隔日1次,共4次.C组24例口服米非司酮50 mg/d,5天为1疗程.如治疗后β-HCG下降不明显,则开始第2疗程,两疗程间隔5天.结果:A组治疗成功率为90%,明显高于B、C组,同时发现疗效与血β-HCG高低有关.结论:甲氨喋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疗程短,副反应小,疗效显著.

    作者:卢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前列腺素E1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脂类炎性介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毛支患儿血浆血栓素β2(TXβ2)、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32例毛支患儿急性期及PGE1治疗后血浆TXβ2、6-keto-PGF1a水平,并以20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结果:毛支患儿急性期TXβ2、TXβ2/6-keto-PGF1a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6-keto-PGF1a于急性期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PGE1治疗后血浆TXβ2、TXβ2/6-keto-PGF1a比值显著低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GE1治疗后6-keto-PGF1a升高,但与治疗前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素E1对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有效,其作用机理与抑制血栓素A2合成有关.

    作者:金正勇;许春花;池永学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疗效观察

    2004年12月~2006年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54例,将采用鲁米那口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采用鲁米那口服同时应用蓝光照射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静波;郭英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TRAIL及其死亡受体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TRAIL及其死亡受体DR4的表达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宫颈炎(排除HPV感染)、13例CIN Ⅰ、15例CINⅡ~Ⅲ、36例宫颈癌(其中高分化和中分化27例、低分化9例)标本中的TRAIL及其死亡受体DR4的表达.结果:TRAIL在慢性宫颈炎、CIN Ⅰ、CINⅡ~Ⅲ、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减少,但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R4在宫颈炎、CIN Ⅰ、CINⅡ~Ⅲ的表达无明显趋向性,3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减少,宫颈癌与宫颈炎、CIN Ⅰ、CINⅡ~Ⅲ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RAIL、DR4的表达随着宫颈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DR4表达差异有显著性,TRAIL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RAIL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程度无关,DR4的表达与宫颈癌的预后有关,TRAIL通过结合死亡受体发挥作用.

    作者:张菊青;宋改环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影响学龄前儿童智力发育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菏泽市城区4~6岁儿童智力发育水平.分析影响智商水平的相关因素,为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PPVT(NJ12智能测试仪)法,对菏泽市12所小学和托幼机构进行智商测试筛查,通过发放保健卡、测试调查表收集有关资料,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筛查1 002例儿童整体智商值(IQ)为106.6±14.92,智商值低于70共15人,低智商发生率占1.5%.结论:低智商发生率与年龄、父母亲文化素质、教育方式、营养状况及家庭环境因素有关.

    作者:赵继莲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胎盘早剥68例临床分析

    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往往起病急,发展快,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威胁母婴生命.本文回顾分析68例胎盘早剥病例,探讨胎盘早剥临床诊断及胎盘早剥发病时间与早剥类型、母婴预后的关系,以期在实践工作中正确处理胎盘早剥,改善母婴结局.

    作者:张爱兰;李金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兰州市某幼儿园533名儿童血液微量元素的含量调查

    目的:调查兰州市儿童血液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对兰州市某幼儿园533名儿童血液微量元素钙、铜、锌、铁、铅进行检测.结果:各年龄组儿童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在微量元素含量异常的儿童中,主要以高血铅为主,占38.8%;其次是缺铁、缺锌、缺钙,分别占29.5%、25.7%、7.5%;缺铜的儿童比较少,仅占0.8%.被检出的铅高儿童的含铅量介于100~106μg/L之间,说明铅中毒的程度较轻.结论.儿童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年龄有关,含钙量和含铜量随年龄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儿童性别无关.铅含量偏高,与目前环境污染有关,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张晓灵;钱海娟;王红菊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208例早产发生因素及对母婴预后分析

    早产是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围产医学的主要课题.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者.引起早产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有很多,但仍有相当部分早产原因不清.本文着重探讨早产产生原因及对母婴预后影响,以期增强对早产认识,提高对早产预防,降低早产发生率,减少对母婴危害.

    作者:管晓丽;洪梅;高庆军;杨慧敏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微波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波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将152例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慢性腹泻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微波治疗.结论:治疗组有效率(89.74%)明显高于对照组(59.46%).结论:微波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有明显效果.

    作者:胡庆梅;施新宇;张鸿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