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 国际刊号:1001-4411
  • 国内刊号:22-1127/R
  • 影响因子:1.48
  • 创刊:1986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吉林
  • 语言:中文
  • 邮发:12-94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吉林省一级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 妇产科学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6年21期文献
  • 208例早产发生因素及对母婴预后分析

    早产是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围产医学的主要课题.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者.引起早产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有很多,但仍有相当部分早产原因不清.本文着重探讨早产产生原因及对母婴预后影响,以期增强对早产认识,提高对早产预防,降低早产发生率,减少对母婴危害.

    作者:管晓丽;洪梅;高庆军;杨慧敏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乳房Paget病1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乳房Paget病(Mammary Paget's Disease,MPD)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1989~2005年间的15例女性乳房Paget病进行回顾性分析,重阅其病理学特征.结果:15例均为单侧发病.诊断时年龄为38~82岁,平均年龄为58岁.病程约0.5~3年.2例(13.33%)自觉瘙痒,4例(26.67%)乳头回缩,10例(66.67%)为绝经后发病,7例(46.67%)同侧淋巴结肿大.15例患者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均符合乳房Paget病,镜下Paget细胞单个或成簇甚至成片浸润,分布以棘层及基底层为主.结论:乳房Paget病临床表现为湿疹样变化,临床上极易误诊,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此病转移较晚,预后较好.

    作者:李海燕;郑华;付爱华;王晶晶;孙莹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胎盘早剥68例临床分析

    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往往起病急,发展快,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威胁母婴生命.本文回顾分析68例胎盘早剥病例,探讨胎盘早剥临床诊断及胎盘早剥发病时间与早剥类型、母婴预后的关系,以期在实践工作中正确处理胎盘早剥,改善母婴结局.

    作者:张爱兰;李金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水平的甘油三脂对围产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水平的甘油三脂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在2005年5~10月在北京妇产医院接受营养治疗的44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均为单胎)进行血糖、胰岛素、C肽、甘油三脂的检测,将甘油三脂测得值转化为中位数的倍数,甘油三值大于1.0 MOM作为研究组,甘油三值小于或等于1.0 MOM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孕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C胎、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大于胎龄儿、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孕前高体重指数增加妊娠糖尿病孕妇发生高脂血症的危险;脂代谢紊乱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作者:李光辉;黄醒华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水针镇痛分娩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水针镇痛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随机抽取268例产妇,其中228例在产程进入活跃期实行水针注射镇痛,为观察组,其余40例无处置产妇为对照组.观察水针注射后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间的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水针镇痛效果总有效率为85%,有效率为15%,总有效率为100%.其活跃期(P<0.01)与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剖宫产率及催产素使用率均下降(P<0.05),新生儿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观察表明,水针镇痛分娩不但镇痛效果好,还可以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率及催产素使用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无药物反应,操作简便,安全实用,是一种符合自然分娩规律的、易于普及、推广的理想镇痛方法.

    作者:张尔杰;余丽君;吕晓杰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HELLP综合征临床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P综合征的早期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8年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P综合征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HELLP综合征在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患者的发病率为2.85%;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浮肿、蛋白尿、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主要实验室异常为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多、胆红素升高;LDH、ASL、ALT不同程度升高,血小板计数下降等.治疗原则为严密监护母儿情况下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适当输注血小板等血制品,适时终止妊娠.本组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新生儿存活6例.结论:HELLP综合征是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的一种严重威胁母儿安全的并发症,如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可降低母儿死亡率.

    作者:潘因;管淑彩;刘凤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经阴道手术处理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持续或反复大量阴道流血的孕中期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的阴道手术方法.方法:对2例孕中期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伴持续或反复大量阴道流血患者,分别进行宫颈扩张术、胎盘开窗术、人工破膜术、钳刮术、宫纱填塞术.第1例患者为1胎0产孕20+3周~21+5周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反复大量阴道流血,通过期待治疗8天失败后,采用上述阴道手术,并进行了碎胎术.第2例患者为1胎0产孕26+3周~26+4周,持续大量阴道流血,抑制宫缩失败,产程发动,宫口开大3 cm,行上述阴道手术,并进行了头皮牵引术.结果:成功地完成了上述阴道手术,孕妇术中、术后阴道出血量不多,第1例为200ml,第2例150 ml.软产道损伤较轻,第1例3处浅表划痕,第2例宫颈轻度裂伤.结论:对于反复或持续大量阴道流血的孕中期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的病例,有计划、有准备地经上述阴道手术处理,终止妊娠可能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避免剖宫手术对孕妇的损伤及诱发再次前置胎盘.

    作者:马晓艳;崔满华;王琨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的临床防治

    目的:寻求促进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后提前恢复转愈,减轻产妇痛苦的佳防治护理方案.方法:采用骨盆制动、选择剖宫产分娩、正确指导产程产妇用力、辅以镇痛、理疗、局部浸润阻滞、中医中药治疗、心理疏导等干预.结果:耻骨联合分离痛明显减轻以至消失,恢复转愈时间较有关报道缩短.结论:孕产妇骨联合分离后注重做好不同时段的防治与护理,可有助于促其早日康复.

    作者:涂晋梅;郑彩霞;王晓晖;郑惠琴;钟旭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过期妊娠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引起过期妊娠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过期妊娠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问卷与体检相结合的方法,对422例妇女从婚前检查到分娩期间,进行追踪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卡方检验、Log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422例中有过期妊娠27例,其发生率为6.39%.下列因素为易导致过期妊娠的危险因素:生理因素为产妇年龄大、髂嵴间径大、复合先露(胎位异常)、羊水过少.社会因素为孕期工作环境差.而不易导致过期妊娠的因素多为负性心理行为:婚后妻子发现与丈夫性格不合、女方家务过于繁重(丈夫对妻子不关心)、丈夫有感情转移或第三者介入、孕晚期为产前检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感到不安、为产后休养地点担心;正性心理因素为孕期妻子业余爱好缝纫.结论:孕期生理、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均可影响过期妊娠的发生.加强围产期保健和产前监护,针对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干预,选择佳时期终止妊娠,可减少过期妊娠的发生.

    作者:闵汉珍;丁霞;李增庆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新生儿脐血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发生率.方法:2 236例活产新生儿出生后即取脐血,采用定量法测定红细胞G-6-PD/6-PGD的比值,低于1.0者为G-6-PD缺乏.结果:G-6-PD缺乏的患儿152例,总发生率为6.79%.其中男129例,发生率为10.34%;女23例,发生率为2.32%,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χ2=90.03,P<0.001).结论:脐血G-6-PD活性筛查,能比较准确地检测出G-6-PD缺乏患儿,指导临床对其并发症进行早期干预,避免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常剑锋;孔官妹;刘楚芹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黄芩甙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黄芩甙对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63例细菌性脑膜炎病儿随机分为2组,疾病对照组31例单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32例采用抗生素+黄芩甙治疗.采用Elisa法、Griess法检测两组病儿治疗前后的血浆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一氧化氮(NO)的水平,比较两组病儿的临床疗效、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病儿血浆及脑脊液TNF-α、IL-1及NO水平均低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③治疗组的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低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黄芩甙对细菌性脑膜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体内TNF-α、IL-1、NO等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有关.

    作者:麦水强;闫玉欣;丁刚;廖长征;李有国;黄梅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珠海市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探讨铅中毒对4~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末梢血对珠海市3所幼儿园427名4~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同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分为高血铅(≥100μg/L)和低血铅(<100μg/L)两组.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CBCL总粗分≥45分即判定其有行为问题.结果:珠海市4~5岁儿童血铅均值为(65.02±49.35)μg/L,血铅≥100μg/L的检出率为28.13%,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6.52%.高血铅组CBCL总粗分(29.24±18.49)明显高于低血铅组(22.17±15.22)(P<0.01).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血铅组为24.20%,低血铅组为11.6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男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6.98%和12.4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女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9.44%、10.78%,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铅中毒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较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筛查.

    作者:梁晓红;朱兰芳;刘秋华;戚小兵;廖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呼吸机治疗中气管导管内滴入沐舒坦防止痰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呼吸机治疗中气管导管内滴入沐舒坦防止痰液阻塞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将21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气管导管内滴入生理盐水0.5 ml,观察组采取气管导管内滴入稀释的沐舒坦0.5 ml.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P值<0.01,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值P(a-et)CO2比较P值<0.05,说明沐舒坦组患儿呼吸道二氧化碳能够充分排出,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差明显减少,二氧化碳能经呼吸道充分排出,没有气道阻塞发生.观察组撤离呼吸机的天数平均缩短1.5天,且气管内吸出的痰液是白色稀薄、痰量由多很快变少.说明两组气道滴液对患儿痰液的溶解和稀释作用不同.结论:沐舒坦在呼吸机治疗中气管内滴入有改善通气的作用,促进痰液的排出.

    作者:宇亚娟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昆明市城区男女儿童血铅水平分析

    目的:为了解昆明市四城区(盘龙、五华、官渡、西山)男女儿童血铅水平现状.方法:应用美国PE公司PE3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昆明市四城区3~12岁27 211名儿童进行静脉血铅测定,对各年龄段男女儿童血铅含量进行比较;并对工业区(西山)及普通市区(盘龙、五华、官渡)各年龄组男女血铅水平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该地区3~12岁儿童各年龄组男女血铅水平总体趋势为随年龄增长血铅水平增高,各年龄组间儿童血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所有年龄组男童血铅水平均高于女童;工业区儿童血铅水平均值(88.9μg/L)高于普通市区儿童血铅水平均值(82.4μg/L),铅中毒率(25.9%)也高于普通市区(23.2%).结论:儿童血铅水平存在性别差异;要重视工业区环境铅污染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倩;倪林仙;庄宇;樊茂;徐华;张建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NICU新生儿常见疾病对血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不同疾病对新生儿动脉血压的影响.方法:应用美国Omni-TrakTM NVS监护仪上的DINAMAP测压装置,分别对54例新生儿肺炎、38例新生儿窒息、1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5例颅内出血(IVH)患儿进行血压监测,作为研究组.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7 d内血压作为对照组.结果:新生儿肺炎患儿7 d内血压与正常足月新生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出生窒息对第1天新生儿血压有显著性影响,第2天恢复正常.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可以导致患儿第1天收缩压有所升高.结论:新生儿肺炎患儿血压较稳定.应动态观察窒息儿的血压变化,必要时应用升压药物以保证各器官组织的血供.颅内病变患儿动脉血压不稳定,应密切监测.

    作者:范秀芳;刘红锋;董敏;马沛然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前列腺素E1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脂类炎性介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毛支患儿血浆血栓素β2(TXβ2)、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32例毛支患儿急性期及PGE1治疗后血浆TXβ2、6-keto-PGF1a水平,并以20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结果:毛支患儿急性期TXβ2、TXβ2/6-keto-PGF1a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6-keto-PGF1a于急性期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PGE1治疗后血浆TXβ2、TXβ2/6-keto-PGF1a比值显著低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GE1治疗后6-keto-PGF1a升高,但与治疗前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素E1对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有效,其作用机理与抑制血栓素A2合成有关.

    作者:金正勇;许春花;池永学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40例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0例因黄疸住院、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出病原菌40株,均为革兰阳性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35.0%),表皮葡萄球菌15株(37.5%),微球菌属8株(20.0%),B群链球菌、李斯特菌、枯草杆菌各1株(各占2.5%).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高度耐药,万古霉素、丁胺卡那、利福平完全敏感,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敏感性较高,并且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治疗有效.结论:治疗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在血培养结果报告之前宜选择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并结合本地区病原菌和药敏特点经验性用药,第三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对MRS有效.

    作者:戈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抽动障碍儿童免疫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就抽动障碍儿童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抗核抗体的产生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讨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实验方法,对30例抽动障碍儿童和30例正常儿童实施了血液抗核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病例组CD 3、CD 4、CD 4/CD 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抗核抗体(ANA)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抽动障碍儿童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即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以及病毒或细菌感染后自身抗体(抗核抗体)的产生.发病前感冒等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儿童发生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

    作者:乔阳;赵雅君;任丽丽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更昔洛韦对先天性与围产期巨细胞病毒感染远期疗效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先天性及围生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8月~2002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年龄≤3个月病儿157例,根据《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分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两组根据患者家长意愿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更昔洛韦,辅以中药护肝利胆及止惊、抗炎、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对症支持治疗,定期随访血常规及各脏器功能,2~3岁随访其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及尿CMV-DNA.结果: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使用更昔洛韦2周后77.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6个月后95.5%明显改善,20.55%停药后症状反复,复治后恢复,死亡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26.3%(χ2=6.09,P<0.05),但存活者2~3岁龄,两组在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尿CMV-DNA转阴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使用更昔洛韦可减少肝功能、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等异常发生率,提高尿CMV-DNA转阴率(χ2=6.83,P<0.05).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23.7%发生粒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减少,停药后恢复,远期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可改善症状性CMV感染的预后,降低其死亡率,近期可减少尿CMV排毒及消除病毒血症;停药后,尿排毒又增加,远期对尿CMV阴转率无明显影响.但可提高无症状性CMV感染的尿CMV阴转率.同时近期可引起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一过性降低,停药后恢复,远期无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徐亚萍;吴苔;郑季彦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治探讨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及其与机械通气时间之间的关系、病原学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4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应用呼吸机治疗的58例患儿临床资料,并对其中发生VAP的32例进行分析.结果:①新生儿VAP的发生率为55.17%;②支气管分泌物的致病菌培养以革兰氏阴性菌多见,耐药菌株较普遍.结论:VAP是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其致病菌多为革兰氏阴性菌.为减少VAP发生应注意:①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②有效洗手;③避免呼吸机管道内凝水吸入;④吸痰时动作轻柔,压力控制在13.3kPa以内;⑤加强支持治疗;⑥避免不必要的经验性抗生素使用.

    作者:张福荣;杨惠;李建峰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干预研究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其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干预措施和对策.方法:对2000~2003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漏报现象不容忽视;意外死亡居1~4岁儿童死因首位,且呈上升趋势.结论:儿童生命安全仍受到严重威胁,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可以控制和降低的.

    作者:杨荣华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微波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波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将152例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慢性腹泻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微波治疗.结论:治疗组有效率(89.74%)明显高于对照组(59.46%).结论:微波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有明显效果.

    作者:胡庆梅;施新宇;张鸿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胸腺肽对小儿心脏扩大型心肌炎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及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胸腺肽与小儿心脏扩大型病毒性心肌炎自然杀伤(NK)细胞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将心脏扩大型心肌炎患儿2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检测NK细胞百分数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胸腺肽治疗组明显改善心功能及左室射血分数;全部病例心脏大小均恢复正常范围,胸腺肽治疗组疗程平均为2个半月,对照组平均为3个月,时间明显缩短;于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NK细胞百分数升高,对照组治疗前后NK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胸腺肽促进心脏扩大型心肌炎患儿NK细胞的升高,加速心肌炎的康复.

    作者:孙永梅;孙景辉;张学萍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利普液基细胞学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对利普液基细胞学(Liqui-PREPtm,LPT)检测结果结合TBS报告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报告,探讨LPT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5年1~8月我院门诊261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妇科细胞学检查,采用Liqui-PREPtm液基细胞学处理,将标本中黏液、血液和坏死碎片与上皮细胞分离,制成薄片细胞涂片,95%的乙醇固定,巴氏染色,TBS报告.阳性者取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62例患者取材均为满意涂片.检出阳性结果宫颈鳞癌(SCC)9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排除高度病变(ASC-H)2例,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9例,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2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性质未定(ASCUS)2例,与组织病理学的符合率为93.8%.结论:Liqui-PREPtm液基细胞学检测系统用于妇科细胞学检查,其阳性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有较高的符合率,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作者:严玉清;佟卫兵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脑血管意外的CT表现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CT扫描仪,用OM基准线、0度角、层厚及层距10 mm连续平扫至颅顶.结果:144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颅脑病变62例,阳性率43.1%.其中55例脑梗塞,6例脑梗塞合并脑出血,1例脑出血.结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行颅脑CT扫描可早期诊断颅脑病变的性质、部位,为临床抢救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周晓辉;谭毅红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幼儿慢性根尖周炎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根管封药临床疗效观察

    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是由于龋病发展而来,由于乳磨牙根分歧处的硬组织薄,副根管多,牙髓感染易通过这些途径扩散,而引发根尖周炎,临床大多表现为根分叉处,相应的牙龈粘膜脓肿或长期不愈的窦道,氢氧化钙碘仿糊剂作为根管治疗药物,在恒牙根尖因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有良好效果,自2003年以来,笔者将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应用于乳牙根尖周炎的根管治疗.

    作者:付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热毒宁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病人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1~5岁5 ml/次/d;5~10岁10 ml/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给子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1次/d,1~5岁4 ml次/d;5~10岁8 ml/次/d,静脉滴注.3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3天试验组疾病疗效相似于对照组(94.3%、90.0/%,P>0.05).治疗3天试验组体温疗效相似于对照组(82.9%、73.3%,P>0.05).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症状.结论:用药3天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疗效等同于复方麝香注射液,并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周卫芳;季伟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的医护配合

    腹腔镜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诊断工具运用于临床,70年代开始用于一些简单的手术操作,近10年由于腹腔镜设备、器械的不断更新,许多经典的剖腹妇科手术已被腹腔镜手术所取代[1].腹腔镜手术具有腹腔不被打开,腹腔脏器不暴露于空气中;手术野暴露充分;手术以外部位干扰少;手术中大量应用电凝止血,手术部位异物少;术后恢复快;腹部无瘢痕,美容等优点,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自1998年以来配合医师进行腹腔镜手术,现将在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医护配合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崇州市2000~2005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与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分析崇州市儿童保健与儿童健康状况.方法:对2000~2005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状况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儿童死亡率的高低随儿童保健率的高低而变化,儿童死亡率随儿童保健率的升高而下降.结论:儿童保健率的高低与儿童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庆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胎儿生长受限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胎儿生长受限(FGR)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90例FGR新生儿及9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产前体重、身高、孕周、孕期合并症/并发症、胎盘、脐带异常等.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FGR的影响因素,用比值比(oddsratio,OR)表示影响因素与FGR的关系.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胎盘重量轻(≤400 g)、孕周、产妇身高低(≤150 cm)、脐带异常(脐带绕颈等)、产前体重等与FGR的关联有统计学显著性,它们的OR值分别为9.16(P<0.01)、0.52(P<0.01)、5.21(P<0.05)、2.76(P<0.05)和0.94(P<0.05).结论:影响FGR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控制FGR的发生.

    作者:韩轲;陈维清;彭晓珊;陈青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兰州市某幼儿园533名儿童血液微量元素的含量调查

    目的:调查兰州市儿童血液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对兰州市某幼儿园533名儿童血液微量元素钙、铜、锌、铁、铅进行检测.结果:各年龄组儿童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在微量元素含量异常的儿童中,主要以高血铅为主,占38.8%;其次是缺铁、缺锌、缺钙,分别占29.5%、25.7%、7.5%;缺铜的儿童比较少,仅占0.8%.被检出的铅高儿童的含铅量介于100~106μg/L之间,说明铅中毒的程度较轻.结论.儿童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年龄有关,含钙量和含铜量随年龄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儿童性别无关.铅含量偏高,与目前环境污染有关,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张晓灵;钱海娟;王红菊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影响学龄前儿童智力发育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菏泽市城区4~6岁儿童智力发育水平.分析影响智商水平的相关因素,为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PPVT(NJ12智能测试仪)法,对菏泽市12所小学和托幼机构进行智商测试筛查,通过发放保健卡、测试调查表收集有关资料,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筛查1 002例儿童整体智商值(IQ)为106.6±14.92,智商值低于70共15人,低智商发生率占1.5%.结论:低智商发生率与年龄、父母亲文化素质、教育方式、营养状况及家庭环境因素有关.

    作者:赵继莲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剖宫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近几年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探讨高剖宫产率的原因.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2004年12月产科住院足月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升高,1996年为23.64%,2004年上升至40.50%,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5).②胎儿窘迫、相对头盆不称持续为剖宫产主要指征.③1999年开始出现珍贵儿指征,以社会因素为指征剖宫产逐年增加,二者均为非医学指征,1998年为3.85%,2004年上升至25.83%,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①珍贵儿、社会因素等非医学指征的增加在迅速增长的剖宫产率中起主要作用.②对剖宫产医学指征的诊断过度也是导致高剖宫产率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伏先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广州市白云区托幼园(所)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前后5年对照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城乡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变化趋势,确定儿童保健重点,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白云区2000~2004年各医院上报的托幼园(所)儿童体检记录采用WHO推荐的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参考标准进行统计评价分析.结果:白云区1~6岁前后5年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发生变化,3~4岁组、5~6岁组,年龄别体重异常率分别由2.15%、3.05%下降到1.83%(P<0.05)、2.09%(P<0.01),年龄别身高异常率分别由2.60%、2.76%下降到2.06%(P<0.01)、2.32%(P<0.05).身高别体重异常率分别由0.19%、0.17%上升到0.28%(P<0.01)、0.52%(P<0.01),各年龄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增加,1~2岁从3.47%上升到4.43%(P<0.05).结论:白云区3~6岁组营养不良、低体重、发育迟缓发生率下降,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但有肥胖发展的趋势,各年龄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增加,加强营养管理及营养教育是预防学龄前儿童营养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作者:邝建明;李增宝;邵小飞;蒋玉欢;郑永红;许素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357例女性张力性尿失禁门诊抽样调查

    目的:对于女性张力性尿失禁病,现有教课书及文献均是从发病机制角度予以阐述本病.对影响本病的相关因素未作深入分析.方法:我们从流行病学角度从妇产科门诊采取大量样本调查.结果:尿失禁的发病情况与婚姻、妊娠、分娩、产伤、年龄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在病因学方面寻找到预防、治疗、缓解该病更有效、更科学的依据.结论:旨在提醒医务工作者和广大妇女对本病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及早干预早期症状,杜绝重症发生.

    作者:李宛玲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209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探讨较好的治疗方案以提高IUI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2例病人209个IUI治疗周期的治疗方案,根据病人用药情况分为3组:自然周期/IUI组、尿促卵泡素(hMG/IUI)组、克罗米芬(CC)+补佳乐/IUI组,比较各组病人在注射hCG日的子宫内膜厚度、卵泡发育情况、及妊娠结局等.结果:在162例病人中,有20例获得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为12.34%,周期妊娠率为9.56%;3组病人的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BMI)及基础FSH、血清黄体生成素(LH)值、E2无差异;促排卵后,CC+补佳乐/IUI、hMG/IUI组病人的卵泡数高于自然周期组,子宫内膜厚度在自然周期组和hMG/IUI组明显高于CC+补佳乐/IUI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妊娠结局3组分别为9、5、6.结论:IUI是治疗非输卵管因素不孕的一种有效方法,并且自然周期情况下,病人体内激素环境更接近于生理状况,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作者:凌秀凤;顾林;陈静琴;王培;张军强;翁莉;赵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经子宫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妊娠

    目的:探讨经子宫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方法、治疗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2例临床未破裂期输卵管妊娠病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做患侧输卵管插管造影,明确诊断后送导丝刺破孕囊壁,向孕囊或输卵管内注入氨甲喋呤(MTX).结果:52例经插管造影均诊断为输卵管妊娠并1次插管治疗成功.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术后7天开始下降,2~4周内降至正常,孕囊术后2周开始缩小,4周消失,治疗成功率为100%.结论: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经输卵管刺破孕囊,灌注药物是诊断及治疗未破裂输卵管妊娠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笑波;王毅堂;徐小军;张飞月;吴珂;宋迎新;韩铭钧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唐筛高危孕妇360例产前诊断分析

    目的:提高唐筛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依从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60例唐筛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10月~2006年5月唐筛高危孕妇共1 201例,其中有360例在知情同意下接受了产前诊断,依从率为20.18%.经羊水细胞培养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了30例异常核型,阳性检出率为8.33%,与2000~2003年的发生率3%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χ2检验,P<0.01,差异显著.其中染色体缺失、易位等16例,占53.33%;染色体数目异常14例,占46.66%(21三体7例;18三体5例;克氏征1例;多倍体(69,XXX)1例).结论:唐筛高危孕妇能否接受进一步产前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咨询能力、意向、技巧及孕妇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在超声引导下的羊膜腔穿刺术和传统的羊水细胞培养方法变得更加安全可靠、经济简便.医生在咨询工作中,应针对孕妇的不同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她所面临的发病风险,交代病情要客观、适度,切记过重地描述羊膜腔穿刺术的风险,以免增加孕妇的精神心理负担,产生为难情绪,使羊膜腔穿刺的依从率下降.产前诊断的孕妇数量过少容易出现漏诊,也会影响唐筛工作的客观、有效评价.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有升高趋势,这是否与孕妇的职业接触(如长时间的电脑接触)、环境污染(食物、药物、病毒)、某些营养素不足(如叶酸缺乏)等因素相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丽;储穆庭;孙文芝;冯光;杨晓军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联合钳刮终止9~11周妊娠临床疗效的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的不同剂量对孕9~11周妊娠引产的临床效果及适时辅助清宫的必要性.方法:采用临床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后效果的评定.结果:Ⅱ组的完全流产率多于Ⅰ组(P<0.05),不完全流产率少于Ⅰ组(P<0.05),且有显著性差异,失败率少于Ⅰ组,但由于例数少,未行统计学处理.Ⅰ、Ⅱ两组流产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产后流血时间清宫者明显短于未清宫者.月经恢复时间未清宫者比清宫者延后.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应用于终止9~11周妊娠,用足够的米非司酮剂量是必要的,且效果很好,产程短,损伤小,适时辅助清宫可避免流产后大出血、流血时间长等一系列并发症,即使8 h内失败,用卵圆钳加10号刮勺即可及时结束妊娠.

    作者:王立岩;张小平;邹积艳;李楷滨;佟晓红;唐佳松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辅助生殖技术结局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辅助生殖技术(IVF/ICSl)中妊娠结局,并对临床相关因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我院生殖中心2004年1月1日~6月31日176例患者189个辅助生殖周期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种植率、生化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2.97%、33.53%、30.64%;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23.08%,单周期累计临床妊娠率32.37%;妊娠者较未妊娠者年龄轻(P<0.05);年龄≤35岁组较年龄>35岁组妊娠率高(分别为48.98%和11.11%,P<0.05);妊娠史对治疗结局有一定影响.结论:分析IVF/ICSI中影响妊娠结局的临床相关因素将提高种植率和妊娠率.

    作者:巫新春;曹云霞;丛林;魏兆莲;周平;赵济华;李芬;章志国;张文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异位妊娠三种保守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甲氨喋呤以及两者联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效果.方法:对65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应用甲氨喋呤40 mg/m2,静脉注射,单次为1疗程+口服米非司酮50 mg/d,连服3天.B组21例静脉注射甲氨喋呤40mg/d,隔日1次,共4次.C组24例口服米非司酮50 mg/d,5天为1疗程.如治疗后β-HCG下降不明显,则开始第2疗程,两疗程间隔5天.结果:A组治疗成功率为90%,明显高于B、C组,同时发现疗效与血β-HCG高低有关.结论:甲氨喋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疗程短,副反应小,疗效显著.

    作者:卢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附睾精子抽吸术结合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阻塞性无精子症所致男性不育的研究

    目的:探讨附睾精子抽吸术(ESA)结合卵细胞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治疗阻塞性无精子症所致男性不育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3年12月到我院治疗不育症确诊为阻塞性无精子症男性不育患者,采用ESA方法吸取男性附睾液,分离精子用于ICSI;同时按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方法(IVF-ET),采用GnRH-α+FSH/hMG+hCG促排卵方案对女性进行促排成熟卵细胞(M Ⅱ)用于显微注射授精,受精卵体外培养3 d后移植回子宫内.结果:采用MESA结合ICSI技术治疗32周期阻塞性无精子症所致不育的夫妇,所获成熟卵(MⅡ)162个,受精率66.28%,卵裂率62.21%,临床妊娠率31.20%.结论:采用ESA结合ICSI技术治疗阻塞性无精子症所致男性不育获得良好的效果,该方法为阻塞性无精子症男性不育患者提供了一种快速、方便、无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钟兴明;韦相才;姚小涛;李庆琨;陈瑞玲;陆艳华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端粒酶活性、HPV 16/18感染及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HPV 16/18感染及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浸润型宫颈癌,1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32例、CINⅡ40例、CINⅠ 38例)及30例正常者的宫颈新鲜组织,用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用FQ-PCR检测HPVl6/18DNA、用PCR方法对HPV 16/18 DNA阳性组织作HPV 16型致癌基因E 6、E 7检测.结果: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38例(95.00%)(HPV 16/18+39例,17例有E 6、E 7表达),端粒酶阴性2例(HPV 16/18+1例,无E 6、E 7表达):C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28例(87.5%)(HPV 16/18+30例,22例有E 6、E 7表达),端粒酶阴性4例(2例HPV16/18+);C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12例(30%)(HPV 16/18+16例,4例有E 6、E 7表达),端粒酶阴性28例(4例HPV 16/18+);CIN Ⅰ级中端粒酶阳性3例(7.89%)(HPV 16/18+5例,无E 6、E 7表达):而30例正常宫颈组织仅有2例(6.67%)端粒酶活性表达,1例HPV也为阳性而无E 6、E 7表达.宫颈癌和癌前病变(C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频率(P<0.01)和HPV 16/18感染率(P<0.01)及其致癌基因表达(P<0.01)显著高于良性病变(CIN Ⅰ和CINⅡ)和正常对照.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损伤中端粒酶激活与HPV感染及其致癌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对于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翠芳;欧阳耀灵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Bcl-2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bcl-2蛋白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CS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4例慢性宫颈炎组织、44例CIN组织、33例CSC组织进行了bcl-2蛋白表达测定.结果:Bcl-2蛋白在慢性宫颈炎、CIN、CSC中的表达分别为7.14%、36.36%、69.70%.Bcl-2蛋白在CSC的不同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因素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Bcl-2蛋白在CINⅠ、CINⅡ中表达分别为9.09%和8.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Bcl-2在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Bcl-2与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因素无相关性,说明bcl-2在宫颈癌发生的早期起重要作用.CIN Ⅰ级和Ⅱ级危险因素是一致的,均属于低度危险因素,临床上在有效排除其它因素基础上可予观察.

    作者:徐红梅;王银萍;卢晟晔;冯丽华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TRAIL及其死亡受体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TRAIL及其死亡受体DR4的表达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宫颈炎(排除HPV感染)、13例CIN Ⅰ、15例CINⅡ~Ⅲ、36例宫颈癌(其中高分化和中分化27例、低分化9例)标本中的TRAIL及其死亡受体DR4的表达.结果:TRAIL在慢性宫颈炎、CIN Ⅰ、CINⅡ~Ⅲ、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减少,但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R4在宫颈炎、CIN Ⅰ、CINⅡ~Ⅲ的表达无明显趋向性,3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减少,宫颈癌与宫颈炎、CIN Ⅰ、CINⅡ~Ⅲ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RAIL、DR4的表达随着宫颈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DR4表达差异有显著性,TRAIL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RAIL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程度无关,DR4的表达与宫颈癌的预后有关,TRAIL通过结合死亡受体发挥作用.

    作者:张菊青;宋改环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疗效观察

    2004年12月~2006年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54例,将采用鲁米那口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采用鲁米那口服同时应用蓝光照射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静波;郭英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前置胎盘25例分析

    前置胎盘是较严重的产科并发症,是妊娠中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诊断的迟早、处理是否及时合理,与母婴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我院1996年10月~1997年12月间发生的前置胎盘25例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徐发林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婴幼儿奶瓶龋的早期干预治疗

    目的:对婴幼儿奶瓶龋的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治疗.方法:对该院2001年就诊的42例奶瓶龋进行临床干预治疗1~2年.结果:经过干预治疗,42例奶瓶龋中69.05%的病例基本停止和控制进展.结论:奶瓶龋的防治关键是正确指导父母的喂养方式和习惯,早期治疗.

    作者:陈社菊;王婧岚;秦灵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阿奇霉素联合金振口服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

    支原体肺炎近年来在小儿肺炎中比例逐年上升,我院于2005年9月~2006年5月采用阿奇霉素联合金振口服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彭俊娟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两种激素制剂替代治疗围绝经妇女血脂观察

    激素替代治疗(HRT)已广泛用于改善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而能否用于心血管疾病(CVD)的一级预防尚有争议.本研究通过两种激素制剂替代治疗围绝经妇女血脂的观察,发现小剂量激素HFT能有效降低围绝经期妇女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从而保护心血管,降低CVD的发病率.

    作者:卢惠珍;余建芬;朱慧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合并非特异性感染的老年性阴道炎的综合治疗

    随着世界性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妇科炎症常常发生,老年性阴道炎常见,处理不当易继发非特异性感染.

    作者:刘波;李淑红;张克 刊期: 200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