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房Paget病15例临床病理分析

李海燕;郑华;付爱华;王晶晶;孙莹

关键词:乳房Paget病, 乳房湿疹样癌, 组织病理
摘要:目的:探讨乳房Paget病(Mammary Paget's Disease,MPD)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1989~2005年间的15例女性乳房Paget病进行回顾性分析,重阅其病理学特征.结果:15例均为单侧发病.诊断时年龄为38~82岁,平均年龄为58岁.病程约0.5~3年.2例(13.33%)自觉瘙痒,4例(26.67%)乳头回缩,10例(66.67%)为绝经后发病,7例(46.67%)同侧淋巴结肿大.15例患者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均符合乳房Paget病,镜下Paget细胞单个或成簇甚至成片浸润,分布以棘层及基底层为主.结论:乳房Paget病临床表现为湿疹样变化,临床上极易误诊,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此病转移较晚,预后较好.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抽动障碍儿童免疫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就抽动障碍儿童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抗核抗体的产生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讨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实验方法,对30例抽动障碍儿童和30例正常儿童实施了血液抗核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病例组CD 3、CD 4、CD 4/CD 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抗核抗体(ANA)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抽动障碍儿童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即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以及病毒或细菌感染后自身抗体(抗核抗体)的产生.发病前感冒等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儿童发生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

    作者:乔阳;赵雅君;任丽丽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疗效观察

    2004年12月~2006年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54例,将采用鲁米那口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采用鲁米那口服同时应用蓝光照射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静波;郭英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异位妊娠三种保守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甲氨喋呤以及两者联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效果.方法:对65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应用甲氨喋呤40 mg/m2,静脉注射,单次为1疗程+口服米非司酮50 mg/d,连服3天.B组21例静脉注射甲氨喋呤40mg/d,隔日1次,共4次.C组24例口服米非司酮50 mg/d,5天为1疗程.如治疗后β-HCG下降不明显,则开始第2疗程,两疗程间隔5天.结果:A组治疗成功率为90%,明显高于B、C组,同时发现疗效与血β-HCG高低有关.结论:甲氨喋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疗程短,副反应小,疗效显著.

    作者:卢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利普液基细胞学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对利普液基细胞学(Liqui-PREPtm,LPT)检测结果结合TBS报告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报告,探讨LPT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5年1~8月我院门诊261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妇科细胞学检查,采用Liqui-PREPtm液基细胞学处理,将标本中黏液、血液和坏死碎片与上皮细胞分离,制成薄片细胞涂片,95%的乙醇固定,巴氏染色,TBS报告.阳性者取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62例患者取材均为满意涂片.检出阳性结果宫颈鳞癌(SCC)9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排除高度病变(ASC-H)2例,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9例,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2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性质未定(ASCUS)2例,与组织病理学的符合率为93.8%.结论:Liqui-PREPtm液基细胞学检测系统用于妇科细胞学检查,其阳性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有较高的符合率,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作者:严玉清;佟卫兵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的临床防治

    目的:寻求促进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后提前恢复转愈,减轻产妇痛苦的佳防治护理方案.方法:采用骨盆制动、选择剖宫产分娩、正确指导产程产妇用力、辅以镇痛、理疗、局部浸润阻滞、中医中药治疗、心理疏导等干预.结果:耻骨联合分离痛明显减轻以至消失,恢复转愈时间较有关报道缩短.结论:孕产妇骨联合分离后注重做好不同时段的防治与护理,可有助于促其早日康复.

    作者:涂晋梅;郑彩霞;王晓晖;郑惠琴;钟旭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新生儿脐血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发生率.方法:2 236例活产新生儿出生后即取脐血,采用定量法测定红细胞G-6-PD/6-PGD的比值,低于1.0者为G-6-PD缺乏.结果:G-6-PD缺乏的患儿152例,总发生率为6.79%.其中男129例,发生率为10.34%;女23例,发生率为2.32%,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χ2=90.03,P<0.001).结论:脐血G-6-PD活性筛查,能比较准确地检测出G-6-PD缺乏患儿,指导临床对其并发症进行早期干预,避免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常剑锋;孔官妹;刘楚芹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前置胎盘25例分析

    前置胎盘是较严重的产科并发症,是妊娠中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诊断的迟早、处理是否及时合理,与母婴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我院1996年10月~1997年12月间发生的前置胎盘25例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徐发林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黄芩甙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黄芩甙对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63例细菌性脑膜炎病儿随机分为2组,疾病对照组31例单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32例采用抗生素+黄芩甙治疗.采用Elisa法、Griess法检测两组病儿治疗前后的血浆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一氧化氮(NO)的水平,比较两组病儿的临床疗效、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病儿血浆及脑脊液TNF-α、IL-1及NO水平均低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③治疗组的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低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黄芩甙对细菌性脑膜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体内TNF-α、IL-1、NO等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有关.

    作者:麦水强;闫玉欣;丁刚;廖长征;李有国;黄梅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呼吸机治疗中气管导管内滴入沐舒坦防止痰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呼吸机治疗中气管导管内滴入沐舒坦防止痰液阻塞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将21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气管导管内滴入生理盐水0.5 ml,观察组采取气管导管内滴入稀释的沐舒坦0.5 ml.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P值<0.01,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值P(a-et)CO2比较P值<0.05,说明沐舒坦组患儿呼吸道二氧化碳能够充分排出,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差明显减少,二氧化碳能经呼吸道充分排出,没有气道阻塞发生.观察组撤离呼吸机的天数平均缩短1.5天,且气管内吸出的痰液是白色稀薄、痰量由多很快变少.说明两组气道滴液对患儿痰液的溶解和稀释作用不同.结论:沐舒坦在呼吸机治疗中气管内滴入有改善通气的作用,促进痰液的排出.

    作者:宇亚娟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脑血管意外的CT表现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CT扫描仪,用OM基准线、0度角、层厚及层距10 mm连续平扫至颅顶.结果:144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颅脑病变62例,阳性率43.1%.其中55例脑梗塞,6例脑梗塞合并脑出血,1例脑出血.结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行颅脑CT扫描可早期诊断颅脑病变的性质、部位,为临床抢救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周晓辉;谭毅红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阿奇霉素联合金振口服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

    支原体肺炎近年来在小儿肺炎中比例逐年上升,我院于2005年9月~2006年5月采用阿奇霉素联合金振口服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彭俊娟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热毒宁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病人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1~5岁5 ml/次/d;5~10岁10 ml/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给子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1次/d,1~5岁4 ml次/d;5~10岁8 ml/次/d,静脉滴注.3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3天试验组疾病疗效相似于对照组(94.3%、90.0/%,P>0.05).治疗3天试验组体温疗效相似于对照组(82.9%、73.3%,P>0.05).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症状.结论:用药3天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疗效等同于复方麝香注射液,并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周卫芳;季伟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Bcl-2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bcl-2蛋白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CS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4例慢性宫颈炎组织、44例CIN组织、33例CSC组织进行了bcl-2蛋白表达测定.结果:Bcl-2蛋白在慢性宫颈炎、CIN、CSC中的表达分别为7.14%、36.36%、69.70%.Bcl-2蛋白在CSC的不同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因素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Bcl-2蛋白在CINⅠ、CINⅡ中表达分别为9.09%和8.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Bcl-2在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Bcl-2与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因素无相关性,说明bcl-2在宫颈癌发生的早期起重要作用.CIN Ⅰ级和Ⅱ级危险因素是一致的,均属于低度危险因素,临床上在有效排除其它因素基础上可予观察.

    作者:徐红梅;王银萍;卢晟晔;冯丽华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唐筛高危孕妇360例产前诊断分析

    目的:提高唐筛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依从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60例唐筛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10月~2006年5月唐筛高危孕妇共1 201例,其中有360例在知情同意下接受了产前诊断,依从率为20.18%.经羊水细胞培养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了30例异常核型,阳性检出率为8.33%,与2000~2003年的发生率3%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χ2检验,P<0.01,差异显著.其中染色体缺失、易位等16例,占53.33%;染色体数目异常14例,占46.66%(21三体7例;18三体5例;克氏征1例;多倍体(69,XXX)1例).结论:唐筛高危孕妇能否接受进一步产前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咨询能力、意向、技巧及孕妇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在超声引导下的羊膜腔穿刺术和传统的羊水细胞培养方法变得更加安全可靠、经济简便.医生在咨询工作中,应针对孕妇的不同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她所面临的发病风险,交代病情要客观、适度,切记过重地描述羊膜腔穿刺术的风险,以免增加孕妇的精神心理负担,产生为难情绪,使羊膜腔穿刺的依从率下降.产前诊断的孕妇数量过少容易出现漏诊,也会影响唐筛工作的客观、有效评价.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有升高趋势,这是否与孕妇的职业接触(如长时间的电脑接触)、环境污染(食物、药物、病毒)、某些营养素不足(如叶酸缺乏)等因素相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丽;储穆庭;孙文芝;冯光;杨晓军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微波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波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将152例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慢性腹泻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微波治疗.结论:治疗组有效率(89.74%)明显高于对照组(59.46%).结论:微波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有明显效果.

    作者:胡庆梅;施新宇;张鸿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珠海市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探讨铅中毒对4~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末梢血对珠海市3所幼儿园427名4~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同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分为高血铅(≥100μg/L)和低血铅(<100μg/L)两组.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CBCL总粗分≥45分即判定其有行为问题.结果:珠海市4~5岁儿童血铅均值为(65.02±49.35)μg/L,血铅≥100μg/L的检出率为28.13%,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6.52%.高血铅组CBCL总粗分(29.24±18.49)明显高于低血铅组(22.17±15.22)(P<0.01).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血铅组为24.20%,低血铅组为11.6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男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6.98%和12.4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女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9.44%、10.78%,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铅中毒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较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筛查.

    作者:梁晓红;朱兰芳;刘秋华;戚小兵;廖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联合钳刮终止9~11周妊娠临床疗效的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的不同剂量对孕9~11周妊娠引产的临床效果及适时辅助清宫的必要性.方法:采用临床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后效果的评定.结果:Ⅱ组的完全流产率多于Ⅰ组(P<0.05),不完全流产率少于Ⅰ组(P<0.05),且有显著性差异,失败率少于Ⅰ组,但由于例数少,未行统计学处理.Ⅰ、Ⅱ两组流产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产后流血时间清宫者明显短于未清宫者.月经恢复时间未清宫者比清宫者延后.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应用于终止9~11周妊娠,用足够的米非司酮剂量是必要的,且效果很好,产程短,损伤小,适时辅助清宫可避免流产后大出血、流血时间长等一系列并发症,即使8 h内失败,用卵圆钳加10号刮勺即可及时结束妊娠.

    作者:王立岩;张小平;邹积艳;李楷滨;佟晓红;唐佳松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TRAIL及其死亡受体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TRAIL及其死亡受体DR4的表达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宫颈炎(排除HPV感染)、13例CIN Ⅰ、15例CINⅡ~Ⅲ、36例宫颈癌(其中高分化和中分化27例、低分化9例)标本中的TRAIL及其死亡受体DR4的表达.结果:TRAIL在慢性宫颈炎、CIN Ⅰ、CINⅡ~Ⅲ、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减少,但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R4在宫颈炎、CIN Ⅰ、CINⅡ~Ⅲ的表达无明显趋向性,3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减少,宫颈癌与宫颈炎、CIN Ⅰ、CINⅡ~Ⅲ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RAIL、DR4的表达随着宫颈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DR4表达差异有显著性,TRAIL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RAIL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程度无关,DR4的表达与宫颈癌的预后有关,TRAIL通过结合死亡受体发挥作用.

    作者:张菊青;宋改环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胸腺肽对小儿心脏扩大型心肌炎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及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胸腺肽与小儿心脏扩大型病毒性心肌炎自然杀伤(NK)细胞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将心脏扩大型心肌炎患儿2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检测NK细胞百分数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胸腺肽治疗组明显改善心功能及左室射血分数;全部病例心脏大小均恢复正常范围,胸腺肽治疗组疗程平均为2个半月,对照组平均为3个月,时间明显缩短;于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NK细胞百分数升高,对照组治疗前后NK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胸腺肽促进心脏扩大型心肌炎患儿NK细胞的升高,加速心肌炎的康复.

    作者:孙永梅;孙景辉;张学萍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兰州市某幼儿园533名儿童血液微量元素的含量调查

    目的:调查兰州市儿童血液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对兰州市某幼儿园533名儿童血液微量元素钙、铜、锌、铁、铅进行检测.结果:各年龄组儿童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在微量元素含量异常的儿童中,主要以高血铅为主,占38.8%;其次是缺铁、缺锌、缺钙,分别占29.5%、25.7%、7.5%;缺铜的儿童比较少,仅占0.8%.被检出的铅高儿童的含铅量介于100~106μg/L之间,说明铅中毒的程度较轻.结论.儿童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年龄有关,含钙量和含铜量随年龄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儿童性别无关.铅含量偏高,与目前环境污染有关,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张晓灵;钱海娟;王红菊 刊期: 2006年第21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