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储穆庭;孙文芝;冯光;杨晓军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CT扫描仪,用OM基准线、0度角、层厚及层距10 mm连续平扫至颅顶.结果:144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颅脑病变62例,阳性率43.1%.其中55例脑梗塞,6例脑梗塞合并脑出血,1例脑出血.结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行颅脑CT扫描可早期诊断颅脑病变的性质、部位,为临床抢救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周晓辉;谭毅红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乳房Paget病(Mammary Paget's Disease,MPD)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1989~2005年间的15例女性乳房Paget病进行回顾性分析,重阅其病理学特征.结果:15例均为单侧发病.诊断时年龄为38~82岁,平均年龄为58岁.病程约0.5~3年.2例(13.33%)自觉瘙痒,4例(26.67%)乳头回缩,10例(66.67%)为绝经后发病,7例(46.67%)同侧淋巴结肿大.15例患者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均符合乳房Paget病,镜下Paget细胞单个或成簇甚至成片浸润,分布以棘层及基底层为主.结论:乳房Paget病临床表现为湿疹样变化,临床上极易误诊,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此病转移较晚,预后较好.
作者:李海燕;郑华;付爱华;王晶晶;孙莹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珠海市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探讨铅中毒对4~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末梢血对珠海市3所幼儿园427名4~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同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分为高血铅(≥100μg/L)和低血铅(<100μg/L)两组.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CBCL总粗分≥45分即判定其有行为问题.结果:珠海市4~5岁儿童血铅均值为(65.02±49.35)μg/L,血铅≥100μg/L的检出率为28.13%,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6.52%.高血铅组CBCL总粗分(29.24±18.49)明显高于低血铅组(22.17±15.22)(P<0.01).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血铅组为24.20%,低血铅组为11.6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男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6.98%和12.4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女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9.44%、10.78%,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铅中毒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较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筛查.
作者:梁晓红;朱兰芳;刘秋华;戚小兵;廖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随着世界性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妇科炎症常常发生,老年性阴道炎常见,处理不当易继发非特异性感染.
作者:刘波;李淑红;张克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就抽动障碍儿童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抗核抗体的产生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讨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实验方法,对30例抽动障碍儿童和30例正常儿童实施了血液抗核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病例组CD 3、CD 4、CD 4/CD 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抗核抗体(ANA)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抽动障碍儿童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即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以及病毒或细菌感染后自身抗体(抗核抗体)的产生.发病前感冒等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儿童发生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
作者:乔阳;赵雅君;任丽丽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胸腺肽与小儿心脏扩大型病毒性心肌炎自然杀伤(NK)细胞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将心脏扩大型心肌炎患儿2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检测NK细胞百分数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胸腺肽治疗组明显改善心功能及左室射血分数;全部病例心脏大小均恢复正常范围,胸腺肽治疗组疗程平均为2个半月,对照组平均为3个月,时间明显缩短;于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NK细胞百分数升高,对照组治疗前后NK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胸腺肽促进心脏扩大型心肌炎患儿NK细胞的升高,加速心肌炎的康复.
作者:孙永梅;孙景辉;张学萍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广州城乡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变化趋势,确定儿童保健重点,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白云区2000~2004年各医院上报的托幼园(所)儿童体检记录采用WHO推荐的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参考标准进行统计评价分析.结果:白云区1~6岁前后5年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发生变化,3~4岁组、5~6岁组,年龄别体重异常率分别由2.15%、3.05%下降到1.83%(P<0.05)、2.09%(P<0.01),年龄别身高异常率分别由2.60%、2.76%下降到2.06%(P<0.01)、2.32%(P<0.05).身高别体重异常率分别由0.19%、0.17%上升到0.28%(P<0.01)、0.52%(P<0.01),各年龄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增加,1~2岁从3.47%上升到4.43%(P<0.05).结论:白云区3~6岁组营养不良、低体重、发育迟缓发生率下降,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但有肥胖发展的趋势,各年龄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增加,加强营养管理及营养教育是预防学龄前儿童营养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作者:邝建明;李增宝;邵小飞;蒋玉欢;郑永红;许素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P综合征的早期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8年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P综合征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HELLP综合征在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患者的发病率为2.85%;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浮肿、蛋白尿、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主要实验室异常为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多、胆红素升高;LDH、ASL、ALT不同程度升高,血小板计数下降等.治疗原则为严密监护母儿情况下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适当输注血小板等血制品,适时终止妊娠.本组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新生儿存活6例.结论:HELLP综合征是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的一种严重威胁母儿安全的并发症,如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可降低母儿死亡率.
作者:潘因;管淑彩;刘凤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对于女性张力性尿失禁病,现有教课书及文献均是从发病机制角度予以阐述本病.对影响本病的相关因素未作深入分析.方法:我们从流行病学角度从妇产科门诊采取大量样本调查.结果:尿失禁的发病情况与婚姻、妊娠、分娩、产伤、年龄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在病因学方面寻找到预防、治疗、缓解该病更有效、更科学的依据.结论:旨在提醒医务工作者和广大妇女对本病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及早干预早期症状,杜绝重症发生.
作者:李宛玲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胎儿生长受限(FGR)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90例FGR新生儿及9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产前体重、身高、孕周、孕期合并症/并发症、胎盘、脐带异常等.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FGR的影响因素,用比值比(oddsratio,OR)表示影响因素与FGR的关系.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胎盘重量轻(≤400 g)、孕周、产妇身高低(≤150 cm)、脐带异常(脐带绕颈等)、产前体重等与FGR的关联有统计学显著性,它们的OR值分别为9.16(P<0.01)、0.52(P<0.01)、5.21(P<0.05)、2.76(P<0.05)和0.94(P<0.05).结论:影响FGR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控制FGR的发生.
作者:韩轲;陈维清;彭晓珊;陈青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水平的甘油三脂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在2005年5~10月在北京妇产医院接受营养治疗的44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均为单胎)进行血糖、胰岛素、C肽、甘油三脂的检测,将甘油三脂测得值转化为中位数的倍数,甘油三值大于1.0 MOM作为研究组,甘油三值小于或等于1.0 MOM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孕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C胎、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大于胎龄儿、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孕前高体重指数增加妊娠糖尿病孕妇发生高脂血症的危险;脂代谢紊乱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作者:李光辉;黄醒华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寻求促进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后提前恢复转愈,减轻产妇痛苦的佳防治护理方案.方法:采用骨盆制动、选择剖宫产分娩、正确指导产程产妇用力、辅以镇痛、理疗、局部浸润阻滞、中医中药治疗、心理疏导等干预.结果:耻骨联合分离痛明显减轻以至消失,恢复转愈时间较有关报道缩短.结论:孕产妇骨联合分离后注重做好不同时段的防治与护理,可有助于促其早日康复.
作者:涂晋梅;郑彩霞;王晓晖;郑惠琴;钟旭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分析引起过期妊娠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过期妊娠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问卷与体检相结合的方法,对422例妇女从婚前检查到分娩期间,进行追踪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卡方检验、Log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422例中有过期妊娠27例,其发生率为6.39%.下列因素为易导致过期妊娠的危险因素:生理因素为产妇年龄大、髂嵴间径大、复合先露(胎位异常)、羊水过少.社会因素为孕期工作环境差.而不易导致过期妊娠的因素多为负性心理行为:婚后妻子发现与丈夫性格不合、女方家务过于繁重(丈夫对妻子不关心)、丈夫有感情转移或第三者介入、孕晚期为产前检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感到不安、为产后休养地点担心;正性心理因素为孕期妻子业余爱好缝纫.结论:孕期生理、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均可影响过期妊娠的发生.加强围产期保健和产前监护,针对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干预,选择佳时期终止妊娠,可减少过期妊娠的发生.
作者:闵汉珍;丁霞;李增庆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先天性及围生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8月~2002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年龄≤3个月病儿157例,根据《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分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两组根据患者家长意愿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更昔洛韦,辅以中药护肝利胆及止惊、抗炎、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对症支持治疗,定期随访血常规及各脏器功能,2~3岁随访其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及尿CMV-DNA.结果: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使用更昔洛韦2周后77.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6个月后95.5%明显改善,20.55%停药后症状反复,复治后恢复,死亡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26.3%(χ2=6.09,P<0.05),但存活者2~3岁龄,两组在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尿CMV-DNA转阴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使用更昔洛韦可减少肝功能、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等异常发生率,提高尿CMV-DNA转阴率(χ2=6.83,P<0.05).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23.7%发生粒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减少,停药后恢复,远期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可改善症状性CMV感染的预后,降低其死亡率,近期可减少尿CMV排毒及消除病毒血症;停药后,尿排毒又增加,远期对尿CMV阴转率无明显影响.但可提高无症状性CMV感染的尿CMV阴转率.同时近期可引起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一过性降低,停药后恢复,远期无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徐亚萍;吴苔;郑季彦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不同疾病对新生儿动脉血压的影响.方法:应用美国Omni-TrakTM NVS监护仪上的DINAMAP测压装置,分别对54例新生儿肺炎、38例新生儿窒息、1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5例颅内出血(IVH)患儿进行血压监测,作为研究组.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7 d内血压作为对照组.结果:新生儿肺炎患儿7 d内血压与正常足月新生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出生窒息对第1天新生儿血压有显著性影响,第2天恢复正常.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可以导致患儿第1天收缩压有所升高.结论:新生儿肺炎患儿血压较稳定.应动态观察窒息儿的血压变化,必要时应用升压药物以保证各器官组织的血供.颅内病变患儿动脉血压不稳定,应密切监测.
作者:范秀芳;刘红锋;董敏;马沛然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甲氨喋呤以及两者联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效果.方法:对65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应用甲氨喋呤40 mg/m2,静脉注射,单次为1疗程+口服米非司酮50 mg/d,连服3天.B组21例静脉注射甲氨喋呤40mg/d,隔日1次,共4次.C组24例口服米非司酮50 mg/d,5天为1疗程.如治疗后β-HCG下降不明显,则开始第2疗程,两疗程间隔5天.结果:A组治疗成功率为90%,明显高于B、C组,同时发现疗效与血β-HCG高低有关.结论:甲氨喋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疗程短,副反应小,疗效显著.
作者:卢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及其与机械通气时间之间的关系、病原学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4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应用呼吸机治疗的58例患儿临床资料,并对其中发生VAP的32例进行分析.结果:①新生儿VAP的发生率为55.17%;②支气管分泌物的致病菌培养以革兰氏阴性菌多见,耐药菌株较普遍.结论:VAP是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其致病菌多为革兰氏阴性菌.为减少VAP发生应注意:①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②有效洗手;③避免呼吸机管道内凝水吸入;④吸痰时动作轻柔,压力控制在13.3kPa以内;⑤加强支持治疗;⑥避免不必要的经验性抗生素使用.
作者:张福荣;杨惠;李建峰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提高唐筛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依从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60例唐筛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10月~2006年5月唐筛高危孕妇共1 201例,其中有360例在知情同意下接受了产前诊断,依从率为20.18%.经羊水细胞培养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了30例异常核型,阳性检出率为8.33%,与2000~2003年的发生率3%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χ2检验,P<0.01,差异显著.其中染色体缺失、易位等16例,占53.33%;染色体数目异常14例,占46.66%(21三体7例;18三体5例;克氏征1例;多倍体(69,XXX)1例).结论:唐筛高危孕妇能否接受进一步产前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咨询能力、意向、技巧及孕妇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在超声引导下的羊膜腔穿刺术和传统的羊水细胞培养方法变得更加安全可靠、经济简便.医生在咨询工作中,应针对孕妇的不同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她所面临的发病风险,交代病情要客观、适度,切记过重地描述羊膜腔穿刺术的风险,以免增加孕妇的精神心理负担,产生为难情绪,使羊膜腔穿刺的依从率下降.产前诊断的孕妇数量过少容易出现漏诊,也会影响唐筛工作的客观、有效评价.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有升高趋势,这是否与孕妇的职业接触(如长时间的电脑接触)、环境污染(食物、药物、病毒)、某些营养素不足(如叶酸缺乏)等因素相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丽;储穆庭;孙文芝;冯光;杨晓军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探讨较好的治疗方案以提高IUI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2例病人209个IUI治疗周期的治疗方案,根据病人用药情况分为3组:自然周期/IUI组、尿促卵泡素(hMG/IUI)组、克罗米芬(CC)+补佳乐/IUI组,比较各组病人在注射hCG日的子宫内膜厚度、卵泡发育情况、及妊娠结局等.结果:在162例病人中,有20例获得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为12.34%,周期妊娠率为9.56%;3组病人的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BMI)及基础FSH、血清黄体生成素(LH)值、E2无差异;促排卵后,CC+补佳乐/IUI、hMG/IUI组病人的卵泡数高于自然周期组,子宫内膜厚度在自然周期组和hMG/IUI组明显高于CC+补佳乐/IUI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妊娠结局3组分别为9、5、6.结论:IUI是治疗非输卵管因素不孕的一种有效方法,并且自然周期情况下,病人体内激素环境更接近于生理状况,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作者:凌秀凤;顾林;陈静琴;王培;张军强;翁莉;赵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前置胎盘是较严重的产科并发症,是妊娠中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诊断的迟早、处理是否及时合理,与母婴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我院1996年10月~1997年12月间发生的前置胎盘25例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徐发林 刊期: 200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