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红;朱兰芳;刘秋华;戚小兵;廖艳
目的:探讨呼吸机治疗中气管导管内滴入沐舒坦防止痰液阻塞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将21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气管导管内滴入生理盐水0.5 ml,观察组采取气管导管内滴入稀释的沐舒坦0.5 ml.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P值<0.01,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值P(a-et)CO2比较P值<0.05,说明沐舒坦组患儿呼吸道二氧化碳能够充分排出,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差明显减少,二氧化碳能经呼吸道充分排出,没有气道阻塞发生.观察组撤离呼吸机的天数平均缩短1.5天,且气管内吸出的痰液是白色稀薄、痰量由多很快变少.说明两组气道滴液对患儿痰液的溶解和稀释作用不同.结论:沐舒坦在呼吸机治疗中气管内滴入有改善通气的作用,促进痰液的排出.
作者:宇亚娟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通过对利普液基细胞学(Liqui-PREPtm,LPT)检测结果结合TBS报告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报告,探讨LPT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5年1~8月我院门诊261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妇科细胞学检查,采用Liqui-PREPtm液基细胞学处理,将标本中黏液、血液和坏死碎片与上皮细胞分离,制成薄片细胞涂片,95%的乙醇固定,巴氏染色,TBS报告.阳性者取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62例患者取材均为满意涂片.检出阳性结果宫颈鳞癌(SCC)9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排除高度病变(ASC-H)2例,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9例,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2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性质未定(ASCUS)2例,与组织病理学的符合率为93.8%.结论:Liqui-PREPtm液基细胞学检测系统用于妇科细胞学检查,其阳性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有较高的符合率,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作者:严玉清;佟卫兵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CT扫描仪,用OM基准线、0度角、层厚及层距10 mm连续平扫至颅顶.结果:144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颅脑病变62例,阳性率43.1%.其中55例脑梗塞,6例脑梗塞合并脑出血,1例脑出血.结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行颅脑CT扫描可早期诊断颅脑病变的性质、部位,为临床抢救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周晓辉;谭毅红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甲氨喋呤以及两者联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效果.方法:对65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应用甲氨喋呤40 mg/m2,静脉注射,单次为1疗程+口服米非司酮50 mg/d,连服3天.B组21例静脉注射甲氨喋呤40mg/d,隔日1次,共4次.C组24例口服米非司酮50 mg/d,5天为1疗程.如治疗后β-HCG下降不明显,则开始第2疗程,两疗程间隔5天.结果:A组治疗成功率为90%,明显高于B、C组,同时发现疗效与血β-HCG高低有关.结论:甲氨喋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疗程短,副反应小,疗效显著.
作者:卢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是由于龋病发展而来,由于乳磨牙根分歧处的硬组织薄,副根管多,牙髓感染易通过这些途径扩散,而引发根尖周炎,临床大多表现为根分叉处,相应的牙龈粘膜脓肿或长期不愈的窦道,氢氧化钙碘仿糊剂作为根管治疗药物,在恒牙根尖因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有良好效果,自2003年以来,笔者将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应用于乳牙根尖周炎的根管治疗.
作者:付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前置胎盘是较严重的产科并发症,是妊娠中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诊断的迟早、处理是否及时合理,与母婴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我院1996年10月~1997年12月间发生的前置胎盘25例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徐发林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0例因黄疸住院、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出病原菌40株,均为革兰阳性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35.0%),表皮葡萄球菌15株(37.5%),微球菌属8株(20.0%),B群链球菌、李斯特菌、枯草杆菌各1株(各占2.5%).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高度耐药,万古霉素、丁胺卡那、利福平完全敏感,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敏感性较高,并且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治疗有效.结论:治疗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在血培养结果报告之前宜选择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并结合本地区病原菌和药敏特点经验性用药,第三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对MRS有效.
作者:戈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其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干预措施和对策.方法:对2000~2003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漏报现象不容忽视;意外死亡居1~4岁儿童死因首位,且呈上升趋势.结论:儿童生命安全仍受到严重威胁,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可以控制和降低的.
作者:杨荣华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崇州市儿童保健与儿童健康状况.方法:对2000~2005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状况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儿童死亡率的高低随儿童保健率的高低而变化,儿童死亡率随儿童保健率的升高而下降.结论:儿童保健率的高低与儿童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庆 刊期: 2006年第21期
支原体肺炎近年来在小儿肺炎中比例逐年上升,我院于2005年9月~2006年5月采用阿奇霉素联合金振口服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彭俊娟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毛支患儿血浆血栓素β2(TXβ2)、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32例毛支患儿急性期及PGE1治疗后血浆TXβ2、6-keto-PGF1a水平,并以20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结果:毛支患儿急性期TXβ2、TXβ2/6-keto-PGF1a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6-keto-PGF1a于急性期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PGE1治疗后血浆TXβ2、TXβ2/6-keto-PGF1a比值显著低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GE1治疗后6-keto-PGF1a升高,但与治疗前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素E1对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有效,其作用机理与抑制血栓素A2合成有关.
作者:金正勇;许春花;池永学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珠海市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探讨铅中毒对4~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末梢血对珠海市3所幼儿园427名4~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同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分为高血铅(≥100μg/L)和低血铅(<100μg/L)两组.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CBCL总粗分≥45分即判定其有行为问题.结果:珠海市4~5岁儿童血铅均值为(65.02±49.35)μg/L,血铅≥100μg/L的检出率为28.13%,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6.52%.高血铅组CBCL总粗分(29.24±18.49)明显高于低血铅组(22.17±15.22)(P<0.01).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血铅组为24.20%,低血铅组为11.6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男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6.98%和12.4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女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9.44%、10.78%,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铅中毒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较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筛查.
作者:梁晓红;朱兰芳;刘秋华;戚小兵;廖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调查兰州市儿童血液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对兰州市某幼儿园533名儿童血液微量元素钙、铜、锌、铁、铅进行检测.结果:各年龄组儿童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在微量元素含量异常的儿童中,主要以高血铅为主,占38.8%;其次是缺铁、缺锌、缺钙,分别占29.5%、25.7%、7.5%;缺铜的儿童比较少,仅占0.8%.被检出的铅高儿童的含铅量介于100~106μg/L之间,说明铅中毒的程度较轻.结论.儿童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年龄有关,含钙量和含铜量随年龄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儿童性别无关.铅含量偏高,与目前环境污染有关,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张晓灵;钱海娟;王红菊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就抽动障碍儿童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抗核抗体的产生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讨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实验方法,对30例抽动障碍儿童和30例正常儿童实施了血液抗核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病例组CD 3、CD 4、CD 4/CD 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抗核抗体(ANA)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抽动障碍儿童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即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以及病毒或细菌感染后自身抗体(抗核抗体)的产生.发病前感冒等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儿童发生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
作者:乔阳;赵雅君;任丽丽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P综合征的早期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8年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P综合征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HELLP综合征在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患者的发病率为2.85%;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浮肿、蛋白尿、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主要实验室异常为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多、胆红素升高;LDH、ASL、ALT不同程度升高,血小板计数下降等.治疗原则为严密监护母儿情况下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适当输注血小板等血制品,适时终止妊娠.本组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新生儿存活6例.结论:HELLP综合征是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的一种严重威胁母儿安全的并发症,如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可降低母儿死亡率.
作者:潘因;管淑彩;刘凤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持续或反复大量阴道流血的孕中期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的阴道手术方法.方法:对2例孕中期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伴持续或反复大量阴道流血患者,分别进行宫颈扩张术、胎盘开窗术、人工破膜术、钳刮术、宫纱填塞术.第1例患者为1胎0产孕20+3周~21+5周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反复大量阴道流血,通过期待治疗8天失败后,采用上述阴道手术,并进行了碎胎术.第2例患者为1胎0产孕26+3周~26+4周,持续大量阴道流血,抑制宫缩失败,产程发动,宫口开大3 cm,行上述阴道手术,并进行了头皮牵引术.结果:成功地完成了上述阴道手术,孕妇术中、术后阴道出血量不多,第1例为200ml,第2例150 ml.软产道损伤较轻,第1例3处浅表划痕,第2例宫颈轻度裂伤.结论:对于反复或持续大量阴道流血的孕中期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的病例,有计划、有准备地经上述阴道手术处理,终止妊娠可能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避免剖宫手术对孕妇的损伤及诱发再次前置胎盘.
作者:马晓艳;崔满华;王琨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TRAIL及其死亡受体DR4的表达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宫颈炎(排除HPV感染)、13例CIN Ⅰ、15例CINⅡ~Ⅲ、36例宫颈癌(其中高分化和中分化27例、低分化9例)标本中的TRAIL及其死亡受体DR4的表达.结果:TRAIL在慢性宫颈炎、CIN Ⅰ、CINⅡ~Ⅲ、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减少,但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R4在宫颈炎、CIN Ⅰ、CINⅡ~Ⅲ的表达无明显趋向性,3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减少,宫颈癌与宫颈炎、CIN Ⅰ、CINⅡ~Ⅲ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RAIL、DR4的表达随着宫颈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DR4表达差异有显著性,TRAIL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RAIL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程度无关,DR4的表达与宫颈癌的预后有关,TRAIL通过结合死亡受体发挥作用.
作者:张菊青;宋改环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菏泽市城区4~6岁儿童智力发育水平.分析影响智商水平的相关因素,为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PPVT(NJ12智能测试仪)法,对菏泽市12所小学和托幼机构进行智商测试筛查,通过发放保健卡、测试调查表收集有关资料,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筛查1 002例儿童整体智商值(IQ)为106.6±14.92,智商值低于70共15人,低智商发生率占1.5%.结论:低智商发生率与年龄、父母亲文化素质、教育方式、营养状况及家庭环境因素有关.
作者:赵继莲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bcl-2蛋白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CS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4例慢性宫颈炎组织、44例CIN组织、33例CSC组织进行了bcl-2蛋白表达测定.结果:Bcl-2蛋白在慢性宫颈炎、CIN、CSC中的表达分别为7.14%、36.36%、69.70%.Bcl-2蛋白在CSC的不同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因素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Bcl-2蛋白在CINⅠ、CINⅡ中表达分别为9.09%和8.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Bcl-2在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Bcl-2与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因素无相关性,说明bcl-2在宫颈癌发生的早期起重要作用.CIN Ⅰ级和Ⅱ级危险因素是一致的,均属于低度危险因素,临床上在有效排除其它因素基础上可予观察.
作者:徐红梅;王银萍;卢晟晔;冯丽华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对水针镇痛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随机抽取268例产妇,其中228例在产程进入活跃期实行水针注射镇痛,为观察组,其余40例无处置产妇为对照组.观察水针注射后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间的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水针镇痛效果总有效率为85%,有效率为15%,总有效率为100%.其活跃期(P<0.01)与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剖宫产率及催产素使用率均下降(P<0.05),新生儿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观察表明,水针镇痛分娩不但镇痛效果好,还可以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率及催产素使用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无药物反应,操作简便,安全实用,是一种符合自然分娩规律的、易于普及、推广的理想镇痛方法.
作者:张尔杰;余丽君;吕晓杰 刊期: 200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