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翠芳;欧阳耀灵
目的:回顾分析辅助生殖技术(IVF/ICSl)中妊娠结局,并对临床相关因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我院生殖中心2004年1月1日~6月31日176例患者189个辅助生殖周期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种植率、生化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2.97%、33.53%、30.64%;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23.08%,单周期累计临床妊娠率32.37%;妊娠者较未妊娠者年龄轻(P<0.05);年龄≤35岁组较年龄>35岁组妊娠率高(分别为48.98%和11.11%,P<0.05);妊娠史对治疗结局有一定影响.结论:分析IVF/ICSI中影响妊娠结局的临床相关因素将提高种植率和妊娠率.
作者:巫新春;曹云霞;丛林;魏兆莲;周平;赵济华;李芬;章志国;张文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2004年12月~2006年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54例,将采用鲁米那口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采用鲁米那口服同时应用蓝光照射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静波;郭英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先天性及围生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8月~2002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年龄≤3个月病儿157例,根据《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分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两组根据患者家长意愿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更昔洛韦,辅以中药护肝利胆及止惊、抗炎、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对症支持治疗,定期随访血常规及各脏器功能,2~3岁随访其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及尿CMV-DNA.结果: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使用更昔洛韦2周后77.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6个月后95.5%明显改善,20.55%停药后症状反复,复治后恢复,死亡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26.3%(χ2=6.09,P<0.05),但存活者2~3岁龄,两组在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尿CMV-DNA转阴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使用更昔洛韦可减少肝功能、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等异常发生率,提高尿CMV-DNA转阴率(χ2=6.83,P<0.05).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23.7%发生粒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减少,停药后恢复,远期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可改善症状性CMV感染的预后,降低其死亡率,近期可减少尿CMV排毒及消除病毒血症;停药后,尿排毒又增加,远期对尿CMV阴转率无明显影响.但可提高无症状性CMV感染的尿CMV阴转率.同时近期可引起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一过性降低,停药后恢复,远期无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徐亚萍;吴苔;郑季彦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索黄芩甙对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63例细菌性脑膜炎病儿随机分为2组,疾病对照组31例单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32例采用抗生素+黄芩甙治疗.采用Elisa法、Griess法检测两组病儿治疗前后的血浆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一氧化氮(NO)的水平,比较两组病儿的临床疗效、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病儿血浆及脑脊液TNF-α、IL-1及NO水平均低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③治疗组的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低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黄芩甙对细菌性脑膜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体内TNF-α、IL-1、NO等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有关.
作者:麦水强;闫玉欣;丁刚;廖长征;李有国;黄梅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持续或反复大量阴道流血的孕中期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的阴道手术方法.方法:对2例孕中期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伴持续或反复大量阴道流血患者,分别进行宫颈扩张术、胎盘开窗术、人工破膜术、钳刮术、宫纱填塞术.第1例患者为1胎0产孕20+3周~21+5周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反复大量阴道流血,通过期待治疗8天失败后,采用上述阴道手术,并进行了碎胎术.第2例患者为1胎0产孕26+3周~26+4周,持续大量阴道流血,抑制宫缩失败,产程发动,宫口开大3 cm,行上述阴道手术,并进行了头皮牵引术.结果:成功地完成了上述阴道手术,孕妇术中、术后阴道出血量不多,第1例为200ml,第2例150 ml.软产道损伤较轻,第1例3处浅表划痕,第2例宫颈轻度裂伤.结论:对于反复或持续大量阴道流血的孕中期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的病例,有计划、有准备地经上述阴道手术处理,终止妊娠可能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避免剖宫手术对孕妇的损伤及诱发再次前置胎盘.
作者:马晓艳;崔满华;王琨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甲氨喋呤以及两者联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效果.方法:对65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应用甲氨喋呤40 mg/m2,静脉注射,单次为1疗程+口服米非司酮50 mg/d,连服3天.B组21例静脉注射甲氨喋呤40mg/d,隔日1次,共4次.C组24例口服米非司酮50 mg/d,5天为1疗程.如治疗后β-HCG下降不明显,则开始第2疗程,两疗程间隔5天.结果:A组治疗成功率为90%,明显高于B、C组,同时发现疗效与血β-HCG高低有关.结论:甲氨喋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疗程短,副反应小,疗效显著.
作者:卢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早产是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围产医学的主要课题.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者.引起早产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有很多,但仍有相当部分早产原因不清.本文着重探讨早产产生原因及对母婴预后影响,以期增强对早产认识,提高对早产预防,降低早产发生率,减少对母婴危害.
作者:管晓丽;洪梅;高庆军;杨慧敏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珠海市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探讨铅中毒对4~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末梢血对珠海市3所幼儿园427名4~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同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分为高血铅(≥100μg/L)和低血铅(<100μg/L)两组.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CBCL总粗分≥45分即判定其有行为问题.结果:珠海市4~5岁儿童血铅均值为(65.02±49.35)μg/L,血铅≥100μg/L的检出率为28.13%,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6.52%.高血铅组CBCL总粗分(29.24±18.49)明显高于低血铅组(22.17±15.22)(P<0.01).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血铅组为24.20%,低血铅组为11.6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男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6.98%和12.4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女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9.44%、10.78%,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铅中毒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较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筛查.
作者:梁晓红;朱兰芳;刘秋华;戚小兵;廖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支原体肺炎近年来在小儿肺炎中比例逐年上升,我院于2005年9月~2006年5月采用阿奇霉素联合金振口服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彭俊娟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提高唐筛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依从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60例唐筛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10月~2006年5月唐筛高危孕妇共1 201例,其中有360例在知情同意下接受了产前诊断,依从率为20.18%.经羊水细胞培养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了30例异常核型,阳性检出率为8.33%,与2000~2003年的发生率3%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χ2检验,P<0.01,差异显著.其中染色体缺失、易位等16例,占53.33%;染色体数目异常14例,占46.66%(21三体7例;18三体5例;克氏征1例;多倍体(69,XXX)1例).结论:唐筛高危孕妇能否接受进一步产前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咨询能力、意向、技巧及孕妇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在超声引导下的羊膜腔穿刺术和传统的羊水细胞培养方法变得更加安全可靠、经济简便.医生在咨询工作中,应针对孕妇的不同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她所面临的发病风险,交代病情要客观、适度,切记过重地描述羊膜腔穿刺术的风险,以免增加孕妇的精神心理负担,产生为难情绪,使羊膜腔穿刺的依从率下降.产前诊断的孕妇数量过少容易出现漏诊,也会影响唐筛工作的客观、有效评价.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有升高趋势,这是否与孕妇的职业接触(如长时间的电脑接触)、环境污染(食物、药物、病毒)、某些营养素不足(如叶酸缺乏)等因素相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丽;储穆庭;孙文芝;冯光;杨晓军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对水针镇痛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随机抽取268例产妇,其中228例在产程进入活跃期实行水针注射镇痛,为观察组,其余40例无处置产妇为对照组.观察水针注射后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间的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水针镇痛效果总有效率为85%,有效率为15%,总有效率为100%.其活跃期(P<0.01)与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剖宫产率及催产素使用率均下降(P<0.05),新生儿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观察表明,水针镇痛分娩不但镇痛效果好,还可以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率及催产素使用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无药物反应,操作简便,安全实用,是一种符合自然分娩规律的、易于普及、推广的理想镇痛方法.
作者:张尔杰;余丽君;吕晓杰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经子宫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方法、治疗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2例临床未破裂期输卵管妊娠病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做患侧输卵管插管造影,明确诊断后送导丝刺破孕囊壁,向孕囊或输卵管内注入氨甲喋呤(MTX).结果:52例经插管造影均诊断为输卵管妊娠并1次插管治疗成功.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术后7天开始下降,2~4周内降至正常,孕囊术后2周开始缩小,4周消失,治疗成功率为100%.结论: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经输卵管刺破孕囊,灌注药物是诊断及治疗未破裂输卵管妊娠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笑波;王毅堂;徐小军;张飞月;吴珂;宋迎新;韩铭钧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就抽动障碍儿童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抗核抗体的产生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讨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实验方法,对30例抽动障碍儿童和30例正常儿童实施了血液抗核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病例组CD 3、CD 4、CD 4/CD 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抗核抗体(ANA)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抽动障碍儿童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即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以及病毒或细菌感染后自身抗体(抗核抗体)的产生.发病前感冒等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儿童发生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
作者:乔阳;赵雅君;任丽丽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广州城乡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变化趋势,确定儿童保健重点,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白云区2000~2004年各医院上报的托幼园(所)儿童体检记录采用WHO推荐的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参考标准进行统计评价分析.结果:白云区1~6岁前后5年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发生变化,3~4岁组、5~6岁组,年龄别体重异常率分别由2.15%、3.05%下降到1.83%(P<0.05)、2.09%(P<0.01),年龄别身高异常率分别由2.60%、2.76%下降到2.06%(P<0.01)、2.32%(P<0.05).身高别体重异常率分别由0.19%、0.17%上升到0.28%(P<0.01)、0.52%(P<0.01),各年龄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增加,1~2岁从3.47%上升到4.43%(P<0.05).结论:白云区3~6岁组营养不良、低体重、发育迟缓发生率下降,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但有肥胖发展的趋势,各年龄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增加,加强营养管理及营养教育是预防学龄前儿童营养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作者:邝建明;李增宝;邵小飞;蒋玉欢;郑永红;许素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的不同剂量对孕9~11周妊娠引产的临床效果及适时辅助清宫的必要性.方法:采用临床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后效果的评定.结果:Ⅱ组的完全流产率多于Ⅰ组(P<0.05),不完全流产率少于Ⅰ组(P<0.05),且有显著性差异,失败率少于Ⅰ组,但由于例数少,未行统计学处理.Ⅰ、Ⅱ两组流产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产后流血时间清宫者明显短于未清宫者.月经恢复时间未清宫者比清宫者延后.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应用于终止9~11周妊娠,用足够的米非司酮剂量是必要的,且效果很好,产程短,损伤小,适时辅助清宫可避免流产后大出血、流血时间长等一系列并发症,即使8 h内失败,用卵圆钳加10号刮勺即可及时结束妊娠.
作者:王立岩;张小平;邹积艳;李楷滨;佟晓红;唐佳松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对婴幼儿奶瓶龋的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治疗.方法:对该院2001年就诊的42例奶瓶龋进行临床干预治疗1~2年.结果:经过干预治疗,42例奶瓶龋中69.05%的病例基本停止和控制进展.结论:奶瓶龋的防治关键是正确指导父母的喂养方式和习惯,早期治疗.
作者:陈社菊;王婧岚;秦灵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随着世界性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妇科炎症常常发生,老年性阴道炎常见,处理不当易继发非特异性感染.
作者:刘波;李淑红;张克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P综合征的早期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8年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P综合征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HELLP综合征在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患者的发病率为2.85%;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浮肿、蛋白尿、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主要实验室异常为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多、胆红素升高;LDH、ASL、ALT不同程度升高,血小板计数下降等.治疗原则为严密监护母儿情况下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适当输注血小板等血制品,适时终止妊娠.本组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新生儿存活6例.结论:HELLP综合征是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的一种严重威胁母儿安全的并发症,如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可降低母儿死亡率.
作者:潘因;管淑彩;刘凤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分析引起过期妊娠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过期妊娠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问卷与体检相结合的方法,对422例妇女从婚前检查到分娩期间,进行追踪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卡方检验、Log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422例中有过期妊娠27例,其发生率为6.39%.下列因素为易导致过期妊娠的危险因素:生理因素为产妇年龄大、髂嵴间径大、复合先露(胎位异常)、羊水过少.社会因素为孕期工作环境差.而不易导致过期妊娠的因素多为负性心理行为:婚后妻子发现与丈夫性格不合、女方家务过于繁重(丈夫对妻子不关心)、丈夫有感情转移或第三者介入、孕晚期为产前检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感到不安、为产后休养地点担心;正性心理因素为孕期妻子业余爱好缝纫.结论:孕期生理、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均可影响过期妊娠的发生.加强围产期保健和产前监护,针对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干预,选择佳时期终止妊娠,可减少过期妊娠的发生.
作者:闵汉珍;丁霞;李增庆 刊期: 2006年第21期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其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干预措施和对策.方法:对2000~2003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漏报现象不容忽视;意外死亡居1~4岁儿童死因首位,且呈上升趋势.结论:儿童生命安全仍受到严重威胁,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可以控制和降低的.
作者:杨荣华 刊期: 200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