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顺;侯学涛;王华;李敏;张立凤
目的:探讨儿童血铅水平升高与环境因素相关的影响.方法:用极谱分析利用数字扫描法.结果:562例儿童血铅的水平与面询凋查,血铅水平与环境因素有显著性的关系.结论:铅中毒可导致儿童诸多疾病和身体发育不正常.
作者:苗景云;冯会;赵彦华;彭瑶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总结20例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呼衰)患儿的电解质紊乱情况.方法:对20例患儿多次进行电解质检测分析.结果:新生儿急性呼衰时电解质紊乱依次是低氯血症(54.41%),低钠血症(39.70%),低钾血症(22.06%),低镁血症(19.12%),低钙血症(19.12%),高钾血症(11.76%),呼衰早期以低血氯、低血钠、高血钾为主,呼衰纠正后以低血氯、低血钠、低血钾为主.结论:难治性呼衰及死亡病例100%合并有1种以上严重电解质紊乱,严重电解质紊乱影响呼衰的病情程度及预后,大部分电解质紊乱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纠正低镁血症是呼衰治疗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作者:王丽雪 刊期: 2005年第21期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低分子量非酶蛋白质,因富含金属和巯基而得名.1957年人们从蓄积镉的器官马肾中分离出该物质以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初对MT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参与体内重金属的代谢和解毒,对抗氧自由基引起的各种损伤以及参与胚胎发育和机体的应激反应等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转向研究MT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笔者拟就MT与妇科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天;濮德敏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胎儿脐血流检测及胎头下降试验对脐带绕颈的诊断及预测其胎儿预后的价值.方法:2001年1月~2004年6月随机选择住院分娩产妇3 208例,产前1周至少做1次脐血流检测,对胎头未衔接脐带绕颈孕妇行胎头下降试验,测定脐动脉血流指数.结果:3 208例孕妇产前诊断脐带绕颈770例,实际发生脐带绕颈738例.738例脐带绕颈孕妇S/D值异常者166例,产后证实胎儿窘迫150例.其中胎头浮动、S/D值正常者178例,均行胎头下降试验,22例出现阳性结果,产后证实发生胎儿窘迫30例.补加胎头下降试验后,阴性预测值及敏感度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高达91.49%、98.55%、95.56%、97.13%、96.75%.结论:胎儿脐血流检测及胎头下降试验,是产前诊断脐带绕颈及预测其围产儿预后的理想方法.
作者:吕晓顺;侯学涛;王华;李敏;张立凤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评价奥硝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奥硝唑组(实验组)及甲硝唑组(对照组)病例数各25例,用药均为栓剂,剂量均为0.5 g/粒,阴道给药,1粒/次,1次/d,疗程7 d.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6.96%、80.00%,细菌清除率均为100.0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实验组较对照组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奥硝唑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药物.
作者:夏革清;王泽华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评价多糖铁复合物(PIC)(商品名:力蜚能)用于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及其耐受性.方法:将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妇女随机分为实验组(口服力蜚能150 mg/次,2次/日)和对照组(口服硫酸亚铁0.3 g/次,3次/日).治疗4周后复查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球压积、网织红细胞、血清铁及转铁蛋白,并进行疗效判断.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3%,对照组率有效率为84.8%,差异显著(P<0.05),且未见副作用.结论:力蜚能治疗妊娠缺铁性贫血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甄学慧;王义;洪梅;李玉波 刊期: 2005年第21期
我院呼吸科从1997年~2000年4月对长期咳嗽经多种抗生素治疗不理想,经胸片检查及症状、体征符合1987年全国小儿呼吸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患儿32例,以及15例毛细支气管炎,病程近喘鸣消失较慢的病儿,应用了斯奇康注射液1.0 ml(0.5 mg)肌肉注射18针共36 d为1个疗程,休息7~10 d,进行第二个疗程,效果好.
作者:李桂兰;包晓锐;李铁玉;柳琳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过长的原因.方法:排除药物流产前盆腔生殖系统存在的潜在性炎症.通过常规检查,对不同人群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结果:通过临床观察,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过长得到控制.结论: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过长的原因是妊娠合并盆腔生殖系统炎症,如妊娠合并阴道炎,妊娠合并附件炎等,给予相应治疗及处理后,取得很好效果.
作者:于春霞;于秀娟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分析45例资料较完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度与CT分度间的关系及头颅CT动态征象.方法:对4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其中男32例,女13例,于生后48h内入院,均采用EXEL-2000Spfint型CT机,常规镇静,以SML为扫描基线,层厚间距为10 mm.结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度与CT分度有显著差异.结论;从头颅CT动态观察显示要判断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以1个月时的CT征象更有价值和意义.
作者:张金兰;刘树军;张玉红;赵令君;邵静 刊期: 2005年第21期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对分娩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保证母儿安全的同时,还要求能无痛分娩.自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笑气阶段性吸入用于分娩镇痛,取得显著效果.
作者:代金荣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了解该地区2000~2004年间解脲支原体(Uu)年感染率以及对10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年动态变化.方法:Uu鉴定采用培养法.Uu药敏试验选定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氧氟沙星、四环素、可乐必妥、阿齐霉素、红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等10种抗菌药,以培养液稀释法进行.结果:2000~2004年,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率分别为:26.67%、28.16%、29.50%、36.07%、42.40%.Uu对一些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而对几种抗菌药物其耐药率变化不大.结论2000年同2004年比较,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率有所升高(P<0.01),Uu对可乐必妥阿齐霉素、罗红霉素、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升高(P<0.01).2004年对此4种抗菌药已经产生相当程度的耐药.2000~2004年,Uu对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的耐药率基本无变化(P>0.05),仍然保持较低的耐药率.2000~2004年,Uu对四环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变化不明显(P>0.05),仍然居高(>30%).2004年,Uu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42.73%),对交沙霉素的耐药率低(4.71%).
作者:朱长太;姚有余 刊期: 2005年第21期
为了更好地宣传母乳喂养,切实有效地提高丹东地区的母乳喂养率,笔者对丹东市振兴区42 d婴儿的不同喂养方式对体格发育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满永贤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经胃管母乳喂养早产儿疗效.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胃管母乳喂养,对照组给予静脉补充葡萄糖和电解质,比较10 d后两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体重比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每日体重增加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而且治疗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结论:经胃管母乳喂养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促进了患儿的生长发育.
作者:李景娥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定产妇身心状况与巨大儿出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巨大儿产妇128名(测定组)及正常体重新生儿产妇100名(对照组)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定,以躯体疾病及心理状况作对照分析.结果:测定组躯体疾病与心理状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身体状况与心理因素是巨大儿出生的影响因素;对孕产妇正常查体时,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定是必要的.
作者:刘剑英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服用米非司酮后腹腔镜切开取胚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方法:对先后收治的68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实验组38例,口服米非司酮50 mg,每日2次,共3 d,第4天腹腔镜手术.对照组30例,未用米非司酮,第4 d行腹腔镜手术.两组在孕龄、治疗前血B-HCG值和异位妊娠包块直径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分别10~20 ml,30~100 ml,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20~30 min,40 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服用米非司酮后行腹腔镜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手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值得推广.
作者:方月兰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了解白云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探讨死亡原因及发展趋势,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1999~2003年死亡的31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死亡率从1999年的9.58‰下降到2003年7.11‰,各年度儿童死亡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2000年前儿童死亡首位原因为肺炎,2001年后先天心脏病上升为第1位.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新生儿、婴儿为主,占61.21%~70.45%.结论:新生儿时期是小儿死亡多的年龄阶段,加强新生儿监护与保健,减少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邝建明;蒋玉欢;邵小飞;许素平 刊期: 2005年第21期
为了解和掌握我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构成死亡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提高围产期工作质量和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我们对我市1995~2004年10年间孕产妇死亡做了回顾性调查,并对死亡原因做了系统的分析评价,探索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干预措施,以利于妇幼卫生管理与业务水平的提高.
作者:高立峰;李艳萍;魏建美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01~2004年的死亡围产儿245份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25.02‰,死胎占64.49%,死产占9.80%,早期新生儿死亡占25.71%.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为胎儿畸形、早产及妊娠并发症.死胎中以畸形、胎盘因素和脐带因素为主.死产以畸形、脐带因素和忽略性横位为主.新生儿死亡以早产为主.结论:加强孕期宣教,加强流动孕产妇的管理,提高产检意识,加强孕期筛查及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
作者:李梅舒;温穗明;姚单玲;黄雯琼;王敏 刊期: 2005年第21期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孕妇25例,均为产前超声诊断为胎儿畸形者,年龄22~43岁,平均32.5岁,胎龄20~38周.第一胎次21例,第二胎次3例,第三胎次1例.
作者:李莹 刊期: 2005年第21期
围产儿死亡率是国际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及医疗卫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先进国家或地区一般低于10‰.1986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26.65‰.上海的围产儿死亡率为7.5‰ [1].本文对我院1994~2004年10年间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前5年与后5年围产儿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围产期保健工作,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虞敏毓 刊期: 200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