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层医院对顽固性产后出血保守治疗的探讨

吴翩;龚梅;敖银柳;刘娇兰

关键词:顽固性产后出血, 保留子宫, 保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顽固性产后出血患者的无创性保留子宫的保守性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21例顽固性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1 800~4 100 ml,平均2 200 ml,其中流产3例,宫缩乏力3例,子宫内翻4例,胎盘早剥5例,前置胎盘6例.采用迅速清理子宫、加快剖宫产手术操作、官腔注药、阴道塞纱条、腹部加压包扎、积极抗休克、尽早尽快足量输血及补充凝血因子等综合措施.结果:21例均保留子宫,痊愈出院.结论:本方法简单快速,安全有效,无副作用,无需特殊设备,耗资低,是保留子宫的好方法之一,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得普利麻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作用观察

    目的:进一步证实得普利麻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作用.方法:把400例人工流产术妊娠妇女分实验组200例,静注得普利麻;对照组200例,宫颈注射利多卡因5 ml,观察术中止痛效果.结果:实验组镇痛100.00%,对照组有效率为70.55%.结论:得普利麻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无痛、完全、有效.

    作者:刘念稚;佟卫兵;赵秀芝;路英丽;李柏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住院产妇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住院产妇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324例住院产妇出院前进行问卷和咨询调查.结果:在健康教育内容方面,剖宫产与正常产产妇对育儿知识和康复锻炼知识需求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产褥期知识需求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住院产妇首选健康教育方式比率依次为:与医务人员交谈(46.30%)、阅读资料(44.44%),观看VCD(9.26%).结论:顺应住院产妇不同需求,因人而异安排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可促进产妇身心康复.

    作者:容玉葵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52例分析

    维生素K缺乏作为婴儿期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我院1997年7月~2002年1月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5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红芳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1776例拟婚女性生殖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为了解咸宁市拟婚女性生殖健康状况,为制订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7~12月在本市婚检中心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1 776例未婚女性婚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咸宁市女青年初婚年龄平均为24.2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38.96%,未婚先孕发生率为16.20%,生殖道感染检出率为6.90%.文化程度低者未婚先孕发生率及生殖道感染患病率明显高于文化程度较高者(x2=37.51,P<0.01及x2=26.16,P<0.01).外地人员未婚先孕发生率及生殖道感染患病率明显高于本地人员(x2=4.98,P<0.05及x2=11.54,P<0.01).结论:生殖健康状况与居住地及文化程度有关,在未婚青年中进行性病知识、性卫生、避孕知识等生殖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蒋汝刚;陈秀兰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农村社区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并掌握农村社区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开展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更年期妇女的卫生保健工作.方法:使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SCL-90),对黑龙江省阿城市料甸乡105例更年期妇女进行测试.同时,随机调查105例处于更年期的男性作为对照组.结果: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男性.在躯体化、强迫、焦虑、人际关系、抑郁、恐惧因子及阳性项目数方面,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在强迫、恐惧、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方面比更年期男性突出,整体心理健康差于男性.结论:女性在生理及心理上与男性有较大差异,比较容易出现机体内分泌代谢异常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易出现较明显的更年期综合征及不良的心理反应.因而,要特别加强对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的指导,在她们更年期时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

    作者:杨艳杰;彭涛;杨秀贤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研究

    目的:了解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道感染(RTI)状况以及其变化情况、已婚育龄妇女对RTI的知识、态度和意愿.方法:采用现状调查,共调查了深圳市5个镇的2 328名已婚育龄妇女.结果: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是35岁,其中30以下的人占23.3%;30~34岁的占34.9%;35~39岁的占24.3%;≥40岁的占17.5%.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5%.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为46.9%(1 092人),主要的感染类型为念珠菌性阴道炎(76.7%),其次是细菌性阴道炎(6.2%).感染的人中38.6%接受过治疗.外阴、阴道、宫颈和生殖道分泌物的化验检查发现,异常比例在逐渐升高.其中,外阴和阴道的异常情况以充血为主,宫颈的异常情况以宫颈I度糜烂为主.而RTI的发生率与年龄有关,30~40岁年龄组的妇女RTl发生率较高.有95.6%的妇女希望得到生殖健康知识,她们认为比较理想也比较容易接受的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是阅读材料(38.7%)、电视(26.8%)、当面咨询(16.3%)和讲课(11.0%).结论:被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相当高,而且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当地有关部门应该利用育龄妇女渴望得到生殖健康知识的心理,注意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尽量减少其发生率.

    作者:王鹤云;梁晓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未婚终止妊娠者心理问题及对策

    随着人们对性观念和婚姻观念的转变,未婚妊娠者有所增加,由于未婚怀孕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加之这种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违背,使得她们对周围事物感觉敏锐,反应强烈,情绪易激动,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我科2001年1月~2002年11月收治未婚终止妊娠75例,通过对她们心理状态的评估施予个性化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文敏;王彩;林海燕;赵敏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巨大胎儿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降低巨大儿出生率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63例巨大胎儿进行统计学分析,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将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预防措施.结果:在163例巨大胎儿的孕妇中,糖代谢异常101例,占61.96%;胎儿脐带血胰岛素含量增高24例,占14.72%;过期妊娠17例,占10.23%;遗传因素6例,占3.68%;正常分娩36例,占22.09%.巨大胎儿可以通过尽早诊治孕妇的糖尿病、提倡科学膳食、适当增加运动量、加强孕妇监测等措施进行预防.结论: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巨大胎儿的出生率.

    作者:郑燕京;梁爱红;张振军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新生儿败血症44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而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种类与地理位置、年代变迁有密切关系,为了解近年来边远海岛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对2000年至今在我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钱红;周梅芳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铁缺乏症小儿血清锌与血清锌原卟啉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铁缺乏症小儿血清锌与血清锌原卟啉的关系.方法:对62例铁缺乏症小儿及60例对照组小儿采取清晨空腹血2.0~2.5 ml,右手无名指末梢血40μl进行血清锌、血红蛋白、血清锌原卟啉检测.结果:观察组血清锌较对照组明显减低,血清锌原卟啉值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缺铁同时伴有缺锌小儿和单纯缺铁小儿比较,血清锌原卟啉值偏低,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检测血清锌诊断小儿铁缺乏症较检测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方法简单、经济、敏感、准确,值得推广.

    作者:何英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妇女保健学》生产实习模式研究与实践

    我国开创的妇幼卫生本科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依着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精神,对主干学科妇女保健学的生产实习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该模式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建立教学-科研-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仅对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结果证明,该模式对培养医学生基本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及培养质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还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了空间.

    作者:郭锡永;吴飞;张巍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孕妇孕中期血清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研究

    为研究孕妇孕中期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水平在产前筛查中的临床意义,对沈阳市妇幼保健三级网络管理的17 486例孕中期(15~20 W)妇女进行上述二项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对确定的高危人群进行遗传优生咨询,知情选择产前诊断及追踪随访胎儿发育;并根据医学问卷调查及查阅其住院分娩病志,分析异常妊娠结局与生化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检出各类高危人群共1 237例中,结果异常胎儿57例,另外低危中发生异常胎儿4例.本研究灵敏度93.4%,特异度93.2%,阳性预测4.6%,阴性预测99.9%,假阳性率6.8%,假阴性率6.6%.统计分析显示,生化指标异常升高或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胎儿宫内窘迫、妊高征、自然流产、羊水过少等异常妊娠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且胎儿宫内窘迫、自然流产与生化指标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孕妇孕中期血清生化标志物异常升高或降低,不仅可用于胎儿异常及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等筛查,还可用于预测异常妊娠结局的高风险孕妇.在产前筛查中应对这些孕妇加强保健及监测.

    作者:庞泓;王艳华;冯光;李杰;张戬;康云玲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许多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健康教育目标也不明确,还存在着流于形式,往往为了应付检查而进行或者只做局限性的出院指导.因此,如何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应当思考的问题.从2002年7月~2003年12月应用临床护理路径[1],对住院的乳腺癌标准根治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简称健康教育路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孔水芬;王淑丽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3341例妇女病普查的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妇女病普查的工作质量,为妇女常见病防治工作重点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临海市2002年度3 341例妇女病普查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总发病率49.51%,常见疾病前5位依次为:宫颈糜烂、阴道炎、附件炎、乳房疾病、子宫肌瘤.结论:常见病发生率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和职业差异(P<0.01),妇女保健工作要有重点的针对这些高危人群采取相应保健内容.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妇女常见病发生率,提高妇女的生存质量.

    作者:高菊妹;徐春芬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住院病人的情况分析

    笔者对昆明市妇幼保健院1998~2002年住院病人的来源、医疗待遇、疾病构成进行分析,为探讨我院建设的重点和今后技术发展的方向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为妇女儿童的健康服务.

    作者:段司凤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学龄前儿童耳咽管炎与渗出性中耳炎发病近期调查

    目的:了解近期天津市学龄前儿童耳咽管炎与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方法:在全市幼儿园(所)年度体检中进行声阻抗筛选.结果:总发病率8.95%,男童9.66%,女童8.10%,4岁以下发病率10.87%,4~7岁8.32%.结论:发病率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男高于女,学龄前儿童中以4岁以下发病多.

    作者:丁怡冰;王美玲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老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脊椎压缩骨折的防治

    目的:探讨老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脊椎压缩骨折的综合防治方法.方法:利用不同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对113例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患者进行了保守治疗,并辅以补充维生素、钙剂和物理疗法.结果:雌激素、降钙素和二膦酸盐药物均有良好的缓解骨质疏松压缩骨折造成的骨痛症状,骨密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抗骨质疏松药物可明显缓解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造成的骨痛症状,但不同的药物对症状的缓解速度不同.

    作者:张杰;邬小微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对40例接受口服消炎痛治疗的PDA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PDA中早产儿15例,足月儿25例.关闭31例(77.5%),其中早产儿关闭12例(80.0%),足月儿关闭19例(76.0%),关闭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体重<1 500g、1 500~2 500 g、>2 500g 3组消炎痛关闭率分别是10.0%、85.7%、70.0%,关闭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口服消炎痛对治疗新生儿PDA有明显疗效.其关闭率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

    作者:吴伟晴;吴本清;丛敏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胎儿娩出的时间与阿氏评分的关系

    目的:探讨胎儿娩出的时间与阿氏评分的关系.方法:应用母胎监护仪、血pH值监护,测出宫缩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与胎儿血pH值做比较,结合新生儿阿氏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胎心率类型、持续时间与脐动脉血pH值密切相关,以脐动脉pH值为标准,52例无减速和早期减速在第二产程超过2 h,pH≥7.21.新生儿阿氏评分法评7~10分.在晚期减速或心动过缓持续时间在30 min以上,pH≤7.20,新生儿评分在6~8分之间,低评分可达4~7分.新生儿从轻度窒息到重度窒息不等.结论:胎儿娩出的时间与阿氏评分密切相关,临床应依据胎心率图和胎儿血pH值来分析判断胎儿缺氧的程度,让胎儿娩出在胎儿代谢性酸中毒发生之前,才能避免胎儿缺血缺氧,达到优生的目的.

    作者:唐秀明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二甲双胍与卵巢穿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性激素及排卵的影响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与腹腔镜卵巢穿刺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促排卵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常规促排卵治疗不理想的PCOS患者49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二甲双胍25例,B组为腹腔镜卵巢穿刺术24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1个月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雄激素(T)、雌二醇(E2)的变化,观察单用两种方法1个月后及加用克罗米芬1个月后的排卵率.结果:A组用二甲双胍前、后比较,FSH、LH、T明显下降,P<0.05,E2下降不明显.B组腹腔镜卵巢穿刺术前、后比较,LH、T、E2有明显下降,P<0.05,而FSH下降不明显.排卵率A组分别为40.00%、88.00%、,B组79.20%、95.80%.结论:二甲双胍及腹腔镜卵巢穿刺法对PCOS患者性激素紊乱可起调节作用,腹腔镜卵巢穿刺法排卵作用较二甲双胍明显.二甲双胍对提高促排卵药物敏感性较腹腔镜明显.

    作者:林桂花;阴春霞;张美荣 刊期: 2004年第1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