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研究

王鹤云;梁晓

关键词:育龄妇女, 生殖道感染, 发生率
摘要:目的:了解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道感染(RTI)状况以及其变化情况、已婚育龄妇女对RTI的知识、态度和意愿.方法:采用现状调查,共调查了深圳市5个镇的2 328名已婚育龄妇女.结果: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是35岁,其中30以下的人占23.3%;30~34岁的占34.9%;35~39岁的占24.3%;≥40岁的占17.5%.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5%.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为46.9%(1 092人),主要的感染类型为念珠菌性阴道炎(76.7%),其次是细菌性阴道炎(6.2%).感染的人中38.6%接受过治疗.外阴、阴道、宫颈和生殖道分泌物的化验检查发现,异常比例在逐渐升高.其中,外阴和阴道的异常情况以充血为主,宫颈的异常情况以宫颈I度糜烂为主.而RTI的发生率与年龄有关,30~40岁年龄组的妇女RTl发生率较高.有95.6%的妇女希望得到生殖健康知识,她们认为比较理想也比较容易接受的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是阅读材料(38.7%)、电视(26.8%)、当面咨询(16.3%)和讲课(11.0%).结论:被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相当高,而且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当地有关部门应该利用育龄妇女渴望得到生殖健康知识的心理,注意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尽量减少其发生率.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脐带绕颈胎儿胎心外监护异常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脐带绕颈胎儿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其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足月单胎头位经阴道分娩,脐带绕颈胎儿在第二产程中连续进行胎心外监护,根据胎心变化与宫缩关系分为3组,早期减速(ED)组20例,变异减速(VD)组60例,晚期减速(LD)组40例,分别统计3组间脐带长度,绕颈周数,缠绕松紧度,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阴道助产及母儿损伤情况.结果:3组间脐带绕颈周数、缠绕紧密度差异显著,LD与VD、ED组比较,新生儿窒息,阴道助产率及母儿损伤发生率差异显著.结论:脐带绕颈2周以上,脐带绕颈紧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阴道分娩对母儿损伤大,分娩方式宜选择剖宫产.

    作者:姜秀仙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研究

    目的:了解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道感染(RTI)状况以及其变化情况、已婚育龄妇女对RTI的知识、态度和意愿.方法:采用现状调查,共调查了深圳市5个镇的2 328名已婚育龄妇女.结果: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是35岁,其中30以下的人占23.3%;30~34岁的占34.9%;35~39岁的占24.3%;≥40岁的占17.5%.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5%.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为46.9%(1 092人),主要的感染类型为念珠菌性阴道炎(76.7%),其次是细菌性阴道炎(6.2%).感染的人中38.6%接受过治疗.外阴、阴道、宫颈和生殖道分泌物的化验检查发现,异常比例在逐渐升高.其中,外阴和阴道的异常情况以充血为主,宫颈的异常情况以宫颈I度糜烂为主.而RTI的发生率与年龄有关,30~40岁年龄组的妇女RTl发生率较高.有95.6%的妇女希望得到生殖健康知识,她们认为比较理想也比较容易接受的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是阅读材料(38.7%)、电视(26.8%)、当面咨询(16.3%)和讲课(11.0%).结论:被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相当高,而且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当地有关部门应该利用育龄妇女渴望得到生殖健康知识的心理,注意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尽量减少其发生率.

    作者:王鹤云;梁晓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

    2000年1月~2003年7月应用巴氏染色法筛查7 605例妇女,其中巴氏染色阳性105人,经活检送病理学检查确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11例,假阳性率为80.00%(94/105).2003年1~7月在410例细胞学检查同时行电子阴道镜检查者中,发现异常66人,镜下定位活检送病理诊断确诊CIN 50例,宫颈癌5人,其中巴氏染色阴性45例,假阴性率为80.35%(45/56).单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诊断其早期诊断率仅为0.078%,而结合电子阴道镜检查宫颈癌早期诊断率为1.2%.明显高于单纯的细胞学检查,大大提高了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降低了假阴性率,补充了细胞学检查的不足,为宫颈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作者:符金花;李倬珍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子宫次全切除后残留宫颈的发病状况及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次全切除后保留的宫颈发病情况及发病规律,以期对该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子宫次全切除后患者310例(术后6~12年),采用术后复查的方法.结果:没有发现宫颈癌,术后子宫颈糜烂和宫颈肥大等炎症,发病率均低于普遍人群发病率,而且发病与术时年龄有直接关系,术时年龄越轻,术后发病率越高,术时年龄较大者,发病率较低.结论:手术是否保留宫颈应以宫颈状况和疾病性质而定,宫颈各项检查正常,任何年龄均可以保留宫颈.

    作者:贾学广;鲁奇志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慢性盆腔炎病人自我保健状况的调查

    目的:确定对慢性盆腔炎病人进行宣教的重点对象和内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病程在1年以上、病情缓解的60例慢性盆腔炎病人进行调查.结果:慢性盆腔炎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治疗信心与住院次数及文化程度有关;慢性盆腔炎病人缺乏自我保健知识.结论:健康教育对象应放在首次住院及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身上,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应放在预防保健知识方面.

    作者:沈陆华;陆萍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52例分析

    维生素K缺乏作为婴儿期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我院1997年7月~2002年1月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5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红芳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儿童智能测试及其影响因素

    为研究与儿童智能相关的因素及指导儿童保健工作,笔者对枣庄矿业集团机关幼儿园350名儿童进行了智能测试及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宋丽华;王兴芳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妊娠合并卵巢良性肿瘤的腹腔镜治疗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剔除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腹腔镜下对妊娠合并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行卵巢瘤剔出术14例与开腹对妊娠合并卵巢瘤患者行卵巢瘤剔出术24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时间腹腔镜组51.79士8.49 min,开腹组58.21士6.96 min,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出血量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硫酸镁用量腹腔镜组21.43±3.63 g,明显低于开腹组(37.14±7.26 g),P<0.01;术后排气时间腹腔镜组24.64士4.74 h,较开腹组(43.14士4.87h)明显缩短,P<0.01;术后住院天数腹腔镜组4.23±0.65 d,较开腹组(7.43±0.51 d)明显缩短.两组病例均无发生流产、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结论:妊娠合并卵巢良性肿瘤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的,它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可减少和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机适宜选择在妊娠13~16周.

    作者:冯虹;李光仪;陈雪梅;黄冬梅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住院产妇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住院产妇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324例住院产妇出院前进行问卷和咨询调查.结果:在健康教育内容方面,剖宫产与正常产产妇对育儿知识和康复锻炼知识需求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产褥期知识需求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住院产妇首选健康教育方式比率依次为:与医务人员交谈(46.30%)、阅读资料(44.44%),观看VCD(9.26%).结论:顺应住院产妇不同需求,因人而异安排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可促进产妇身心康复.

    作者:容玉葵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孕妇孕中期血清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研究

    为研究孕妇孕中期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水平在产前筛查中的临床意义,对沈阳市妇幼保健三级网络管理的17 486例孕中期(15~20 W)妇女进行上述二项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对确定的高危人群进行遗传优生咨询,知情选择产前诊断及追踪随访胎儿发育;并根据医学问卷调查及查阅其住院分娩病志,分析异常妊娠结局与生化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检出各类高危人群共1 237例中,结果异常胎儿57例,另外低危中发生异常胎儿4例.本研究灵敏度93.4%,特异度93.2%,阳性预测4.6%,阴性预测99.9%,假阳性率6.8%,假阴性率6.6%.统计分析显示,生化指标异常升高或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胎儿宫内窘迫、妊高征、自然流产、羊水过少等异常妊娠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且胎儿宫内窘迫、自然流产与生化指标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孕妇孕中期血清生化标志物异常升高或降低,不仅可用于胎儿异常及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等筛查,还可用于预测异常妊娠结局的高风险孕妇.在产前筛查中应对这些孕妇加强保健及监测.

    作者:庞泓;王艳华;冯光;李杰;张戬;康云玲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住院病人的情况分析

    笔者对昆明市妇幼保健院1998~2002年住院病人的来源、医疗待遇、疾病构成进行分析,为探讨我院建设的重点和今后技术发展的方向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为妇女儿童的健康服务.

    作者:段司凤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米索前列醇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对预防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作用.方法:选择113例行剖宫产的孕妇,随机分为米索前列醇组(米索组,54例)及对照组(59例),米索组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后立即口服米索前列醇片400 mg,对照组胎儿娩出后立即官体注射催产素20单位,观察两组术中、术后2 h出血量的差异.结果:术中和术后2 h出血量、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米索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促子宫收缩作用明显,且用药方便、安全,是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理想药物.

    作者:王菊英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中老年妇女叶酸水平分析

    目的:了解无锡市中老年妇女血浆叶酸水平.方法:以年龄在35~64岁,分别来自城区和农村的623名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浆叶酸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人群血浆叶酸平均水平为20.5 nmol/L,平均叶酸缺乏率为1.8%,城区妇女血浆叶酸平均水平高于农村妇女,冬春季节血浆叶酸水平高于夏秋季节.结论:无锡市中老年妇女血浆叶酸水平高于我国北方地区妇女,城区与农村、冬春季节与夏秋季节中老年妇女血浆叶酸水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作者:章斐然;郝玲;王建英;陆渊源;朱敏敏;蒋新液;俞楠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三门峡市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调查

    目的:掌握三门峡市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现状及行为危险因素,为制定慢性病防治规划和干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15个社区中抽取5个社区为调查点,对社区常住人口进行入户调查.结果:慢性病总患病率为13.60%.男性为14.71%、女性为12.35%.居民6种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6.90%、冠心病3.07%、脑血管疾病1.40%、糖尿病1.07%、慢性支气管炎1.01%、恶性肿瘤0.15%.慢性病患病率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生活方式有关.30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24.03%(男性45.00%,女性1.19%,P<0.001);缺乏锻炼率55.32%(男性52.59%,女性58.29%,P<0.001).喜欢吃咸食21.72%(男性23.40%,女性19.89%,P<0.001).肥胖率16.22%(男性21.59%,女性19.48%,P<0.001).饮酒率16.56%(男性28.56%,女性3.50%,P<0.005).结论:三门峡市居民慢性病患病以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为前3位,是主要的健康问题,应该优先干预.主要的行为危险因素是缺乏锻炼、吸烟、喜食咸食等.

    作者:李景风;程巧云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超声对药物促排卵中卵泡的监测价值

    方法:用超声连续、动态地监测90例不孕患者,分别给予克罗米芬(CC)及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治疗,并观察卵泡发育及排卵情况,指导适时受孕.结果:共监测了290个月经周期,其中61例212个月经周期有排卵,总排卵率67.8%,共受孕32人,受孕率35.6%.监测显示,两组药物的促排卵作用和受孕情况差异无显著性,但两组药物间副作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440 0,P<0.05).结论:超声可直观、动态、准确地观察和研究卵泡发育及排卵情况,从而能给临床医师提供客观的诊治意见.因此,超声监测是治疗由排卵障碍所致的月经不调和不孕症患者的首选方法.

    作者:马萍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及预防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人群感染率高达60.0%,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亦高达10.0%~15.0%[1].而在每年新发现患者中,35.0%~40.0%是由围生期母婴垂直传播造成的,其中85.0%~90.0%转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它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HBsAg携带者,而且是引起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因此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母婴垂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广泛流行的关键.

    作者:王苏;张晓梅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新生儿败血症44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而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种类与地理位置、年代变迁有密切关系,为了解近年来边远海岛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对2000年至今在我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钱红;周梅芳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得普利麻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作用观察

    目的:进一步证实得普利麻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作用.方法:把400例人工流产术妊娠妇女分实验组200例,静注得普利麻;对照组200例,宫颈注射利多卡因5 ml,观察术中止痛效果.结果:实验组镇痛100.00%,对照组有效率为70.55%.结论:得普利麻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无痛、完全、有效.

    作者:刘念稚;佟卫兵;赵秀芝;路英丽;李柏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子宫肌瘤剜除术后复发的病因探讨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和子宫肌瘤剜除术与复发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标本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ER、PR的表达,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E2、P、FSH、LH、PRL、T水平,以健康育龄妇女30例作为对照.对比30例多发子宫肌瘤(瘤体≥4个)剜除瘤体后整块切除瘤体部位的部分子宫.结果:肌瘤组织ER、PR表达显著高于瘤旁肌层组及正常肌层组(P<0.01,P<0.05),瘤旁肌层组ER、PR表达显著高于肌层组(P<0.05),两组血浆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30例切除的部分子宫中9例有瘤体残留.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子宫组织ER、PR强表达有关,子宫瘤体旁肌层组织ER、PR过表达及子宫肌瘤剜除术时小肌瘤残留是子宫肌瘤复发的原因,对有子女者行子宫肌瘤剜除术应同时切除瘤体周围的肌层组织或行部分子宫切除,以降低子宫肌瘤的复发.

    作者:刘曼华;程英;管卫群;陶潜;郑艳莉;杨其昌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小儿先天性膈疝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小儿先天性膈疝因临床表现各种各样,缺乏特异性症状、体症,早期诊断常有困难.易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急性炎症或消化道梗阻、炎症等,延误治疗,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成长.及时、早期的诊断和正确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先决条件.本文对临床工作20年中收治的6例小儿先天性胸腹裂孔疝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马宗贤 刊期: 2004年第1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