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流产流行病学调查

吴盛辉;徐芾

关键词:人工流产, 流行病学, 生殖健康
摘要:目的:了解人工流产(人流)的流行病学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人工流产率.方法:对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人工流产的427例女性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27例人流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0岁,已婚者占59.02%,未婚者占40.98%,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上为主,占87.35%.人流对象中有95.78%的人曾有过人流经历.不采用避孕措施的人流关键是向广大女性宣传正确的对象中以未婚女性居多,占55.17%.本次人流的主要原因为无计划妊娠.结论:降低人工流产率,性知识,生殖健康知识及避孕节育知识.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教育对低龄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早期干预研究

    目的:总结和评价健康教育对低龄儿童单纯性肥胖早期干预效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00年9月入园的2~4岁低龄儿童,在排除疾病引起的肥胖及患有慢性疾病后的2 238例儿童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干预组儿童进行连续3年关于单纯性肥胖防治的健康教育.计算两组对象3年后单纯性肥胖的趋势发生率和转化率,用SAS 8.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或t检验.结果:健康教育早期干预低龄儿童单纯性肥胖可以有效地降低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身长发育没有差异,而干预组与肥胖相关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改善.结论:健康教育对2~4岁低龄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儿童成长性单纯肥胖症的发生率,提高肥胖儿的好转率.

    作者:冯帮胜;张惠敏;钟群英;程红斌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精河县卫Ⅸ项目妇幼卫生子项目运行效益及问题与对策

    精河县实施卫Ⅸ项目妇幼卫生子项目,以改善基本妇幼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提高妇女、儿童利用基本妇幼保健的能力,加强对妇女、儿童健康管理,预防和减少疾病危险的发生,满足基层农牧区贫困及弱势人群的基本卫生需求.该项目主要有五个活动领域:提高基础妇幼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家庭、社区的参与和健康教育;加强妇幼卫生管理;加强卫生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妇幼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对贫困人群实施医疗救助.

    作者:张勇;刘云琴;康佳汗;周岩;古丽海霞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丽江市纳西族3~6岁儿童血压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丽江市纳西族3~6岁儿童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布特点,提高儿童保健质量.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城乡纳西族837名3~6岁健康儿童进行血压测定.结果:5.26%收缩压偏高,4.06%舒张压偏高.结论:认为将儿童血压测定列为儿童常规体检内容,及早发现血压偏高者,并对易患儿童血压连续监测,及早干预是有效降低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作者:詹会莲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Nd:YAG激光治疗宫颈糜烂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对提高激光治疗该病的一次性治愈率及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使用Nd:YAG激光25~30 W,波长1.06 μm,以光纤接触式对病灶进行凝固汽化.结果:Nd:YAG激光治疗宫颈糜烂230例,一次治愈213例(92.61%),二次治愈17例(7.39%),总有效率100.00%.结论:Nd:YAG激光治疗宫颈糜烂疗效良好,术后基本无并发症,对宫颈糜烂伴发的湿疣、息肉、囊肿应同时治疗,有利于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凤宁;陈肖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三阶梯镇痛分娩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三阶梯镇痛的效果及其对产程、母儿的影响.方法:将400例进入产程的产妇分成4组,其中3组为实验组,分别采用不同的镇痛方法;另1组为对照组,未实施药物镇痛.结果:实验组镇痛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各产程时间缩短,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量明显降低,对新生儿阿氏评分无明显影响.结论:三阶梯镇痛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侯智勇;黄素然;张爱思;温笑娜;陈梅娇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武汉市武昌区2000~2002年育龄妇女死因分析

    目的:了解武昌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及死亡率.方法:对武汉市武昌区2000~2002年间518例育龄妇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育龄妇女死亡率63.67/10万;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分别占死因构成的37.84%、20.27%、1 9.88%.结论:乳腺癌、肺癌、直肠癌、卵巢癌是导致育龄妇女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和自杀,次要原因是吸毒和被杀.

    作者:胡敏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人工流产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人工流产(人流)的流行病学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人工流产率.方法:对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人工流产的427例女性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27例人流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0岁,已婚者占59.02%,未婚者占40.98%,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上为主,占87.35%.人流对象中有95.78%的人曾有过人流经历.不采用避孕措施的人流关键是向广大女性宣传正确的对象中以未婚女性居多,占55.17%.本次人流的主要原因为无计划妊娠.结论:降低人工流产率,性知识,生殖健康知识及避孕节育知识.

    作者:吴盛辉;徐芾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是否存在胆汁淤积.方法:用酶法测定96例不同病因引起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空腹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并与28例无病理性黄疸的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中足月儿与早产儿血TBA水平.结果:不同病因引起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TBA水平均高于无病理性黄疸的对照组(P《0.05);早产儿黄疸组血TBA水平明显高于足月儿(P《0.01).结论:不同病因引起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淤积,其中早产儿胆汁淤积较足月儿明显.

    作者:王玉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新生儿窒息的产科高危因素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6 492例新生儿病例,探讨与新生儿窒息相关的产科因素.结果:脐带因素、羊水过多、早产等产科因素与新生儿窒息相关.结论:定期产检,筛查与新生儿窒息有关的产科因素,并予以防治,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崔咏怡;邱琇;王滢毅;关玉施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治新模式初探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我国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早现趋势,症状加重现象.如何有效地帮助她们顺利度过这一非常时期,我院改变过去认为这是正常生理现象,给予对症治疗的医学模式,成立了更年期咨询门诊,从2002年10月~2003年10月1年内共诊治了1 982人(年龄小为38岁),效果十分满意.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汪莉;李少银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长效GnRH-α治疗育龄期更年期妇女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α)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5例子宫肌瘤患者,按年龄和血FSH、E2水平分为两组.育龄期组13例,年龄30~40岁;更年期组12例,年龄48~54岁,血基础FSH≥25μg/L、E2≤91.8 pmol/L,两组病人每隔4周皮下注射长效GnRH-α 3.6 mg,共4次.治疗前后B超测量子宫体积、检测血性激素水平.结果:治疗期间所有病人闭经,临床症状改善,两组病人子宫体积均明显缩小,停药6个月后,更年期组仍闭经,子宫体积无明显变化,育龄期组均恢复月经,子宫体积恢复到治疗前大小.在治疗期间两组病人血FSH、LH、E2均显著降低,停止治疗后,更年期组FSH和LH升高到绝经期水平,E2维持在去势水平,而育龄期组E2和P升高,恢复排卵.结论:长效GnRH-α治疗有症状子宫肌瘤效果好,但对生育年龄妇女停药后易复发,对近绝经期妇女,可促使绝经,避免手术.

    作者:蒋洲梅;洪淡华;闻安民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在儿童营养性佝偻病诊治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在本地区儿童营养性佝偻病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①对1 431例0~3岁婴幼儿应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并与佝偻病简易诊断标准进行比较.②对部分BALP检测结果异常者进行治疗后复查,观察BALP值的变化.结果:BALP》200 U/L检出率为74.3%;以BALP≥250 U/L为临床诊断界限值,异常检出率为39.1%,简易诊断与BALP检测的符合率为73.2%.104例病例用维生素D制剂治疗后复查,有效率为78.9%.结论:BALP检测可作为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参考指标;也可作为判定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

    作者:蒋少华;赵高平;王珉珉;李继跃;王军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经宫腔镜输卵管插管疏通术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双侧输卵管不通畅病例200例,于月经干净3~7 d在宫腔镜下行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注入液为0.9%生理盐水10 ml,丁胺卡那注射液4 ml,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地塞米松注射液1 ml,共20 ml)分别行1、2、3次通液治疗后观察其受孕率.结果:通液次数增加,受孕率明显升高(P《0.005).结论:此方法可通过机械性作用使粘连的输卵管得以直接分离,而达到通畅,再辅以药液,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治疗目的,同时结合B超监测排卵情况使患者的受孕率大大地提高.

    作者:都国清;谭云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多普勒脐动脉血流测定与胎心监护的联合应用对脐带绕颈围产儿预后监测的临床意义

    为了了解多普勒脐动脉血流测定与胎心监护联合应用监测结果与脐带绕颈围产儿预后之间的关系,我们回顾分析了我院一些产科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佳萌;张立英;陈瑾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92对生育出生缺陷儿夫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种类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了92对生育过出生缺陷儿夫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出生缺陷以先天性心脏病居首位,孕早期暴露于可疑致畸因素者占59.78%,有不良孕产史的占75.00%,11例染色体核型异常.结论:出生缺陷与遗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冯宗辉;雷花香;王华;周玉春;黄定梅;彭向京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引产的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简称米索)用于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引产的给药方法.方法:134例符合试验条件的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米索口服组46例,50 ug/1次,每3 h1次,直至有效宫缩.米索直肠给药组50例,50 ug直肠用药,每3 h1次,直至有效宫缩.两组1日大剂量均为200 ug.催产素引产组38例,按常规行催产素引产作为对照.结果:①引产结果:引产成功率、引产成功者阴道分娩率、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体重,3组间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阴道分娩者,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宫缩不满意,需加用催产素静点促进宫缩的比率,米索口服组明显高于米索直肠给药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②阴道分娩情况:两米索引产组用药至有效宫缩时间相近,均短于催产素引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产程、引产时间比较,米索直肠给药组明显短于米索口服用药组(P《0.01,P《0.05)及催产素引产组(P《0.05,P《0.01),而米索口服组与催产素引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副作用:米索口服组产程中宫缩不协调的发生率较高,因为个别病例未进行统计,该组羊水粪染率较高,而3组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引产,采用50 ug口服或直肠给药,均安全有效,但以直肠给药引产时间短、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作者:周永慧;周玉玲;赵予颖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妇科门诊女性尿失禁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亚太控尿咨询委员会问卷对2003年10月~2004年5月因非尿失禁因素就诊于广州市妇婴医院妇科门诊年满18岁的居住在广州地区满1年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广州地区妇科门诊成年女性(平均年龄32.87±0.22岁),共调查1 631人,尿失禁患病率为30.0%.②随年龄的上升,尿失禁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③不同分娩方式后尿失禁患病率的高低依次为:产钳吸引产》顺产》剖宫产》未产.④婚姻、职业、文化程度、收入、居住环境、如厕方式与患病率无关.⑤肥胖、某些慢性疾病,如:泌尿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非外伤性骨折、妇科手术史等影响尿失禁的发生.结论:广州地区妇科门诊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为30.0%,与国际、国内相近.较高的患病率应引起泌尿外科与妇科医生的重视.年龄、分娩对盆底组织的损伤可能是导致尿失禁的一个主要原因.生物因素对尿失禁的影响大于环境社会因素.

    作者:叶明;唐家龄;邱秀;李玉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1992~2002年围产儿死亡回顾性分析

    围产儿死亡率既能反映孕期保健质量,又能提示产科质量的好坏,是一较敏感的指标.本文将我县1992~2002年10年间108例围产儿死亡做一回顾性分析,以确定我县围产保健工作的重点,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周霁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11例儿童孤独症综合疗法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对11例孤独症患儿进行以结构化教育、应用行为分析治疗为主体.感觉综合训练、音乐训练为辅的综合治疗,治疗前后用儿童孤独症发展及行为量表进行评估.结果:11例孤独症患儿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综合疗法对儿童孤独症疗效显著.

    作者:李荣源;魏玲;成三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3~6岁在园幼儿营养不良现状调查

    目的:为了解我区城区3~6岁在园幼儿营养不良的患病情况,研究分析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观察营养矫治效果.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0~6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及评价标准》对营养不良进行诊断,问卷调查各种病因.结果:3~6岁幼儿营养不良的患病率,低体重为1.03%,发育迟缓为1.25%,消瘦为0.04%.各型营养不良患病率较低,与性别、年龄差异不大,但与既往病史、父母文化程度、出生体重、辅食添加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相关.结论:营养不良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越早进行干预,矫治效果就越好.

    作者:黄梅;翁丽芬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