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瑛;周丽萍
目的:了解我市未婚青年健康状况,探索适宜的保健服务模式,降低青年群体患病率.方法:对1999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围婚保健门诊接受健康查体和辅助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受检15 809人,年龄20~32岁均未婚;②总患病率10.7%,居住的社区不同患病率有明显差异;③无论男女患病首位均为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其次为内科和传染病.结论:生殖泌尿系统疾患是危害青年生殖健康的直接原因,内科和传染病是影响婚育的不良因素.因此,广泛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选择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者:宋兰萍;张英;高博文;赵文娟;刘惠菊;许汝钗;闫凤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DMP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临床上已确定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4例,于月经周期第1~5天首次臀部深层注射DMPA 150 mg,此后每间隔90±7 d注射1次,半年为1疗程.观察患者的痛经情况、病灶大小及内分泌变化等.结果:用药前痛经发生率为100.00%,用药后痛经发生率下降为13.64%,且痛经程度明显减轻;B超测得囊肿、结节病灶面积由用药前的18.59cm2、11.09cm2分别缩小为3.12cm2、1.05cm2,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内分泌测定FSH、LH、P用药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E2用药前后虽有显著性变化P<0.01,但均在卵泡早期水平;副反应主要为点滴出血、经期延长、闭经等月经问题;随访结果有2例患者在停药3个月后怀孕.结论:DMP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效果明显、安全、副反应小.
作者:蒋丽芳;田先芝;李培全;李秀娟;陈予梅;杨淑玲 刊期: 2004年第21期
扩张型心肌病传统治疗效果欠佳,病死率高,预后差,是致死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对32例扩张型心肌病初发患儿,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强的松治疗,取得明显疗效.而在护理上,应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消毒隔离预防感染,认真执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并予相应处理.
作者:蔡若吟;林旭妮;林琼宇;林洁英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子宫胎盘血流的异常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孕晚期先兆子痫患者40例,随机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孕妇34例,于产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子宫胎盘血液动力学变化,记录其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结果:重度妊高征组子宫动脉内径(6.22±0.67mm)较正常孕妇(7.58±0.96 mm)缩小,子宫-胎盘收缩期与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减慢,血流灌注减少,42.5%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率为70%,剖宫产率为95%,新生儿窒息率为15%.结论:先兆子痫子宫胎盘血流灌注明显减少,异常的子宫-胎盘血流导致新生儿体重降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剖宫产率、早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增加.
作者:季淑英;刘树平;高秀江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为更好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了解早期足月新生儿黄疸发生、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8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的黄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为90.12%,出生24 h内出现黄疸占总数的19.63%;出生1~2 d内出现黄疸占总数的58.45%;高胆发生率12.55%;其中,由于喂养欠佳,热卡摄入不足或/和排便少引起的高胆占83.61%;新生儿高胆中男性婴儿高于女性婴儿.结论:目前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而且黄疸出现早,因此,加强围产保健尽量避免能引起黄疸的围产因素;加强喂养促进排便是减少新生儿黄疸预防高胆的有效措施.
作者:李红;王筱影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分娩期输液及母儿血糖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分娩过程中分别给母亲输注5%GNS和0.9%NS后,比较母儿血糖、胎儿脐动脉血pH值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母亲血糖与脐静脉血糖、母儿血糖梯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9和0.697;脐动脉血pH值与母亲血糖及与脐静脉血糖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7及-0.347;两组的脐动脉血pH值、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娩期持续缓慢地给母亲输注5%GNS或0.9%NS,对母儿血糖、脐动脉血pH值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分娩期母儿血糖与脐动脉血pH值呈负相关.
作者:刘晓瑛;周丽萍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产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11月~2003年11月足月分娩的117例HIE新生儿、120例正常新生儿及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HIE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组:Ⅰ组为HIE轻度组(85例),Ⅱ组为HIE中重度组(32例),Ⅲ组为正常对照组(120例).结果:胎膜早破导致新生儿HIE的发生率明显升高;HIE新生儿的剖宫产率(14.11%、12.50%)低于正常新生儿的剖宫产率(30.83%);羊水胎粪、新生儿窒息与HIE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Apgar评分的高低并不代表HIE的严重程度.结论:加强产前、产时监护,及早发现和处理胎儿宫内窘迫,避免新生儿窒息,对预防HIE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宏;门新华 刊期: 2004年第21期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AP)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血管炎之一,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儿可同时伴有脑损伤,尤其是脑损伤出现早于皮疹时,容易误诊.现将我科2002年6月~2003年9月收治的12例伴有脑损伤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情况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顾秀利;李海波;潘运铎;王晓梅;于立涛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输卵管性不孕症中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其输卵管形态、盆腔粘连程度与术后输卵管通畅性和妊娠率的关系.结果:72例患者中盆腔粘连轻度35例,中度28例,重度9例,术后输卵管通畅率分别为88.6%、75.0%、11.1%,1年内宫内妊娠率分别为51.4%(18例)、25.0%(7例)、0(0例),异位妊娠率分别为0(0例)、10.7%(3例)、22.2%(2例);72例患者中双侧输卵管柔软21例,一侧柔软一侧僵硬40例,双侧僵硬11例,1年内宫内妊娠率分别为76.2%、22.5%、0,异位妊娠率分别为0、7.5%、18.2%.结论:腹腔镜手术能疏通输卵管阻塞、松解粘连、改善生殖功能、提高妊娠率.但对于输卵管病变严重者,术后异位妊娠率增加,不宜行输卵管疏通治疗.
作者:曾学敏;张建萍 刊期: 2004年第21期
宫颈炎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治疗不得当,长期发展可能会导致恶性病变的发生.给许多患者带来躯体不适和精神负担.针对宫颈炎发病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杜绝和减少宫颈癌变的发生.用爱宝疗浓缩液治疗200例宫颈炎患者,注意治疗方法、步骤及用药后的注意事项,并在治疗过程中,总结了根据不同病情合理应用抗生素,临床治愈率达100%,无一例宫颈管狭窄粘连,跟踪随访1~2年无一例复发.
作者:于春霞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索出一种不中断母乳喂养、不需住院、简便有效的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方法.方法:将84例足月正常体重、中度母乳性黄疸的患儿随机分成3个治疗亚组,思密达组、光疗组、鲁米那-可拉明组对照比较其疗效和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并检测母乳和新生儿粪便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的活性浓度,探讨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机理.结果: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介于光疗与鲁米那-可拉明之间.每日平均胆红素下降的幅度36.36±10.12μmol/L,平均疗程为4.82±1.10 d,7 d治愈率为100%.结论: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安全有效,不需中断母乳喂养,有利于巩固爱婴医院成果.β-GD不是母乳性黄疸发病的主要机制,也不是通过影响β-GD而起作用.
作者:李立新;李增宝;蹇涵;徐建锋;洪虹;刘兰梅;叶丽霞;黄健斌;李志涛;梁颖娜;王和香;李宝根 刊期: 2004年第21期
国家性病控制中心规定的常规白带检查性传播疾病(STD)的项目包括: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淋球菌)、滴虫、霉菌(念珠菌)、细菌性阴道病(BV),白细胞≥(++).滴虫、霉菌是妇女生殖道常见的感染病菌.阴道加德纳菌是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体,近年来被确定与性传播有关的疾病.现将我院3年来妇科门诊就诊的932例女性常规白带涂片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刘凌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自愿接受无痛人流术的早孕妇女120例,ASAⅠ~Ⅱ级.经静脉缓慢注入氯胺酮0.2mg/kg,异丙酚2mg/kg,视手术时间,追加异丙酚20~50mg.术中监测ECG、SBP、DBP、HR、SpO2,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麻醉效果.结果:诱导后血压、心率与诱导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120例中显效97.5%,有效2.5%,麻醉效果优良率达100%.结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术,其效果满意,且安全易掌握,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
作者:徐芍;许玉芳;邓英杰;钟兴明;刘宇;黄彩虹;梁秀卿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临床以大叹气为首发症状或主要主诉的病例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关系,以提高轻型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率和防止漏诊.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部分以大叹气为首发症状或主要主诉的80例病人,做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MB)及血清Coxvirus抗体IgM的测定,并参照有关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以确诊其中属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例数,并和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所选取的80例以大叹气为主诉并伴有胸闷或乏力等不适的病人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48例,占60%.经及时治疗和休息,预后良好.同期来院诊治的仅有胸闷或乏力或伴有上感症状而无大叹气表现的病人中,20例仅4例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占20%(P<0.01).结论:以大叹气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并伴有胸闷、乏力的病例中,其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应对大叹气症状予以重视,早做检查,从而能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郑岩;包进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人流致子宫穿孔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方法:对我院116例人流致子宫穿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的人流致子宫穿孔的发生率为2.915‰(116/39 796).其中,子宫位置异常、畸形,多次妊娠史,哺乳期子宫,疤痕子宫等为行人流术致子宫穿孔的高危因素.器械致子宫穿孔发生率:探针及吸管的发生率高(1.263‰及1.713‰).子宫穿孔的处理,85例用米非司酮加米索方案,成功率为90.588%(77/85),其余有残留者B超下行清宫术.结论:人流致子宫穿孔与子宫位置异常、畸形、多次妊娠史、哺乳期子宫、疤痕子宫等有明显关系;人流过程中用探针及吸管时要特别注意.子宫穿孔后用米非司酮加米索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靖东;张春晖;周爱华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病因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重复异位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重复异位妊娠患者均为输卵管妊娠,未产妇5例,经产妇9例.14例中1例行中药保守治疗痊愈,其余均开腹手术行患侧输卵管修补术或输卵管切除术.11例为壶腹部妊娠,1例为峡部妊娠,1例为残余输卵管妊娠.1例未产妇术后成功获得宫内妊娠.结论:掌握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病因素和临床特点,注重早期诊断、病因治疗是预防重复异位妊娠的关键.
作者:金平;魏旭军;胡俊萍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了解部分地区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少年生殖道感染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北京、河南、广西、广东部分城市的10所医院对2002名年龄为24岁以下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未婚女青少年进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自填式问卷调查,应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2.0±1.7岁,小为14岁.调查对象的39%为城市户口,61%为流动人口.被调查女青年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20.3±1.9岁.既往患有生殖道感染者为27.7%.本次调查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为57.1%;其中57.6%患有1种感染;25.3%患有2种感染;17.1%患有3种及以上的感染.与生殖道感染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职业为学生和服务人员、非流动人口、既往生殖道感染患病史、首次性行为年龄小、未使用避孕方法、月经期间发生性关系及清洁外阴的间隔时间较长.结论:女青少年生殖道感染患病率相当高,是目前影响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少年生殖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应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性教育,进行预防不良性行为和生殖道感染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
作者:王临虹;赵更力;张小松;吴久玲;郭素芳 刊期: 2004年第21期
铅是具有多脏器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它在人体的理想水平为零,对儿童大的威胁是造成大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害,引起生长发育迟缓和智力低下.因此准确检测儿童体内血铅含量,正确指导铅中毒儿童驱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采用BH 2 100原子吸收光谱仪对2 624名儿童进行了血铅检测.
作者:于风岭;伊长英;王素兰;嵇黎婴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了解我国局部地区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及康复现状.方法:10所医院应用耳声发射技术(()AE)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月,进行统一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确诊并干预.结果:自2000年5月~2002年9月,活产数23 355例,21 179例新生儿进行筛查,初筛率90.7%,初筛未通过2 547例(12.0%),其中2 231例(87.6%)进行了复筛,复筛率87.6%,复筛未通过156例,进行听力学评估118例,未通过者的听力学评估率75.6%.确诊新生儿听力损失80例,新生儿听力损失(单、双侧)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3.8‰,双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1.8‰.听力损失临床原因不明者77.5%(62/80),孕期和围产期因素15.0%(12/80),先天性听力损失家族史7.5%(6/80).听力损失确诊年龄提前19.7个月,总的干预率47.4%(9/19),1岁以内干预率26.3%(5/19).结论:通过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的确诊年龄提前,但还需努力完善随后的干预工作.
作者:聂文英;吴汉荣;宫露霞;刘玉俊;林倩;戚以胜;相丽丽;李应会;李惠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1999年1月~2001年12月分娩的2 576例产妇分娩后3~42 d随访,进行回顾性调查,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10.60%,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家属中有精神病史,孕前情绪异常者,对分娩及产生生活感到焦虑担心,产时采取手术及产后睡眠差.结论:产后抑郁症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应引起重视.及早筛查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赵新平;袁绿化;魏成红 刊期: 200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