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分隔型硬膜下血肿

胡杰;倪万成

关键词:
摘要:慢性分隔型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颅内血肿,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同,但在治疗上却不尽相同.我科于1994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123例,17例血肿表现有粘连,呈不规则分隔改变.本文就其CT表现特点及治疗总结如下.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肝吸虫卵与灵芝孢子的鉴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饮食卫生的重视,肠道寄生虫的总体感染率日趋下降.临床上虫卵检出少,使检验医生对寄生虫卵的认识比较欠缺.灵芝孢子形态极似肝吸虫卵(华枝睾吸虫卵),病人服用灵芝类保健品后,未消化的灵芝孢子易误诊为肝吸虫卵,误诊事例也有报道,为避免再次发生误诊,我们仔细比较了两者的形态,并对灵芝孢子作了一些实验,现将两者的鉴别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俞叶夫;赵国民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先天性腭裂修复术患者的出院指导

    我科对35例先天性腭裂修复术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受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燕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糖尿病患者家庭注射胰岛素误区调查及护理对策

    糖尿病(DM)是一种进行性的全身性疾病,病程长、发病率高,呈逐年增长趋势,在发达国家已排名死亡疾病的第四位,成为严重危险人民健康的一种常见病.IDDM及NIDDM中部分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者,均需注射胰岛素以控制病情,由于家庭注射胰岛素过程中缺乏相关知识、技能等因素,血糖控制常不理想.本文通过对城区附近在本院治疗的100例家庭注射胰岛素DM患者,跟踪随访调查,找出家庭注射胰岛素存在的误区,经过寻找对策、采取措施,动态血糖检测观察,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萍;徐平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导管修复神经损伤的运用及进展

    修复神经损伤的传统方法是神经端端吻合或神经移植,但是神经恢复效果有限,而且存在着供区功能障碍等缺陷.自从Lundborg等利用神经再生室模型证实神经趋化特异性,神经导管修复神经损伤的优势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同时许多年来,神经导管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所实验的材料包括自体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其中人工合成的可吸收材料,代表了今后发展的方向.此外人们也一直在研究改变导管内的生物环境,包括基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以促进神经的再生,以及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这些研究的目的是改进导管修复周围神经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疗效.

    作者:谢峰;李青峰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皮肤护理

    我院于2001年3月-2002年3月共收治乳腺癌术后病人80例,采用瑞典直线加速器(SLI)电子线照射方法治疗.接受放射治疗患者一般都会出现不同类型皮肤反应,影响治疗的实施,因此正确及时的皮肤护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姜红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还精煎辅以小剂量的强的松治疗免疫性不育168例临床观察

    我站2000年3月-2002年3月对168例血清中抗精子抗体阳性的不育症患者采用还精煎辅以小剂量的强的松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凤霞;张青松;陈葵英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经CES-D筛选患者,DSM-Ⅳ明确诊断,HAMD抑郁量表评定轻、中、重,MMSE评定认知功能,CT确定病灶部位.结果: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0%6,其中轻度抑郁为20%,中度抑郁为15.3%,重度抑郁为4.7%.对脑卒中后抑郁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有:病灶位于大脑半球前部皮层、抑郁症病史、经济状况、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孙玉华;许晶;王俊平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慢性分隔型硬膜下血肿

    慢性分隔型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颅内血肿,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同,但在治疗上却不尽相同.我科于1994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123例,17例血肿表现有粘连,呈不规则分隔改变.本文就其CT表现特点及治疗总结如下.

    作者:胡杰;倪万成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与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对照分析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分析对心脏血管疾病的诊断、防治有着重要意义.作者对朝阳市一院45岁以上健康人120例和脑动脉硬化症80例,脑血栓后遗症42例,冠心病37例进行了血液流变学的观察.

    作者:马文樵;李屹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基层医院实施整体护理的现状及对策

    整体护理是继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护理模式.自1994年引进我国护理界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并取得可喜的成绩.而作为基层医院,由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整体护理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影响了整体护理的效果.

    作者:周洁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小儿药源性肌张力障碍17例报道

    我院儿科自1992年2月-2002年2月共收治药源性肌张力障碍患儿17例,为便于观察、防止误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传红;王连英;郝怀金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吸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跨膈压的影响

    膈肌疲劳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进行性加重的原闪之一.而膈肌疲劳状态测定尚无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测定COPD患者的跨膈压(Pdi),并对照吸氧对Pdi的影响,了解COPD患者膈肌疲劳的情况.

    作者:白冲;李强;孙德明;刘忠令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结核性脑膜炎实验室诊断进展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症结核病之一,常因诊断和治疗不及时而危及生命.因此,提高结脑的诊断水平仍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课题.近20年来,随着细菌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结脑的实验室诊断取得了很大进展,改变了既往主要靠CSF抗酸杆菌涂片和培养检查的单一局面[1,2].本文就结脑的实验室诊断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胡忠义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消毒供应室人员的自身防护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各类敷料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重要部门,也是医院污染物品集中回收的中心.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病毒及乙肝病毒的高发,被传染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的器械、敷料,给消毒供应室的工作带来严重的自身感染的因素.因此,消毒供应室人员的自身防护,亦引起同行们的关注,我院供应室在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方面,重点采取以下儿条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初玉云;田玉波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纤维支气管镜代胸腔镜诊治胸肺疾病62例

    纤维支气管镜在国内的普及应用提高了支气管肺部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纤支镜代胸腔镜检查和治疗具有损伤小,安全可靠,费用低等优点.现将我院近5年来纤支镜代胸腔镜术62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如下.

    作者:何海武;林志刚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川崎病2例报告

    1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8岁,因发热4天伴全身皮疹2天就诊.患者于受凉后发病,发热38-40℃,共11天,抗生素治疗无效.皮疹为猩红热样,中间消褪2天,尔后复出.发病初期球结膜充血,2天后减轻,后又加重并历经1周后消失.

    作者:江志雄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氨力农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40例

    自1996年来,我们应用国产氨力农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4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冰;高举平;杨敏清;程树亮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灵芝胶囊中多糖的稳定性研究

    本文采用恒温加速试验,对灵芝胶囊的有效成分多糖进行了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和作图法求算,在室温(25℃)条件下,灵芝胶囊中多糖的有效期为1.12年,现将研究的具体过程报告如下.

    作者:丁青龙;林刚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经面罩通气治疗重度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口鼻面罩机械通气(面罩MV)对重度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HRF)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近3年收治我科监护室(RICU)的重度HRF伴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患者21例,年龄(74.1±8.5)岁.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13例,其它8例.均因高龄、慢性肺胸疾病终末期和(或)全身状况差患者本人或家属拒绝有创MV,而试用面罩MV救治,通气方式为双水平正压通气或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结果:15例(71.4%)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成功组),12例(57.1%)出院.6例(28.6%)面罩MV失败(失败组),4例死亡.动脉血气分析示通气1-2h后成功组二氧化碳分压(PaC02)由通气前的(104.0±14.0)mmHg降为(88.1±20.2)mmHg(P<0.01),而pH值由7.23±0.05升为7.31±0.08(P<0.01),二者均随通气时间的延长逐渐改善至稳定状态;面罩MV失败通气后组短期内(4h)上述指标也有所改善,但随后趋向恶化.结论:面罩MV对重度HRF也有效,是救治不愿或不宜有创MV患者的重要替代手段.

    作者:朱光发;郭海英;李群;张鹏宇;张旻;周新;钮善福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夜间磨牙治疗浅谈

    长期夜间磨牙容易使牙齿的咬(牙合)面磨平和磨损过快,影响咀嚼功能.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我院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一系列简单有效的方法,以40例患者为例介绍如下.

    作者:常雯;陈梅 刊期: 2002年第22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