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陈俊;何国厚;席刚明;黎华

关键词:
摘要:2000年3月-2002年3月,我们应用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并与另5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对照,现报告如下.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分析仪对肝病患者白细胞计数的误差分析

    在工作中部分肝病患者在进行血液分析仪测定中,出现白细胞直方图在90fl以后无曲线的现象.在进一步分析研究中,我们发现血液分析仪计数结果严重偏离,原因是部分红细胞不被溶血素破坏,残留的红细胞被仪器作为淋巴细胞而计入白细胞总数内,造成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作者:樊心友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肺心病并发低渗血症诊治体会

    肺心病并发低渗血症者多为危重病例,直接关系到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的预后,故引起临床重视.现将我院1990年-2000年382例肺心病住院病人中的132例并发低渗血症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林守学;陈文山;黄余健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自体血回输的不同方法对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及红细胞恢复的影响

    比较研究了27例全膝置换患者接受不同方法自体血回输后的血浆IL-6、IL-8和Hb、Hct、Rc的变化.2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红细胞洗涤回输和红细胞直接回输.动态地观察了两组患者血浆IL-6,IL-8,C3a,Hb,Hct和Rc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IL-6均显著升高,红细胞直接回输组显著高于红细胞洗涤组.两组的C3a,IL-8在术后均升高,但两组间无差异.两组的Hb,Hct均显著降低,Rc显著升高,两组间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红细胞直接回输可引起患者体内过性IL-6升高.但对红细胞生成没有显著影响.

    作者:余仲荣;杜建文;陈福光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空气替代法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

    目的:探讨胸穿抽液同时适量过滤空气胸腔内注入法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治疗的作用及机理.方法:78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给予标准抗痨治疗及胸腔穿刺抽液,每周2次.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每次胸腔穿刺抽液时胸腔内注入过滤空气300-600ml,其它治疗同对照组(40例).结果:治疗组首次抽液量为996±270ml,对照组为680±110ml,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抽液次数2.1±1.6次,对照组为3.9±2.1次(P<0.01).包裹积液发生率治疗组为7.9%,对照组为40%(P<0.05).中重度胸膜肥厚发生率治疗组为5.3%,对照组为25%(P<0.05).治疗组对缩短胸液消除时间及结核中毒症状持续时间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胸腔内空气替代法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减少胸穿次数、缩短胸液消除时间、预防中、重度胸膜肥厚及积液包裹有满意的效果.

    作者:林殿杰;田广燕;刘庆华;丘蕾;贾涛;张秀菊;苏莉莉;李怀臣;王茂芬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β-内啡肽和小儿癫痫相关关系的研究

    自70年代从脑中成功分离出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并建立了放射免疫测定法以来,有关β-内啡肽研究进展十分迅速.目前人们已经初步清楚了这种神经肽的组成、结构、分布及代谢、生理特征等[1],相关研究表明,β-内啡肽(β-EP)与癫痫、惊厥发作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书香;余华峰;刘艳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10%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1]中的干扰抑制试验原理及细菌内毒素检测法,对10%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以求探索10%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鲎试验法(TAL)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佳林;任丽君;杨馥荣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自残患者断指再植的治疗与护理

    断指再植术已渐成为骨科医生的普及型基本技能,随着现代显微外科设备与技术的发展,断指再植术的成功率已逐步增高,在我院已达95%以上,但由于患者自残原因致手指离断的再植率却明显低于上述成功率.

    作者:刘勇;单健;张成进;王成琪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812例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护理体会

    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因此,新生儿疾病筛查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作者的采血方法、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作者:谢芳;杨风兰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鼻部手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鼻部疾病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慢性副鼻窦炎、鼻腔及鼻窦内肿瘤等均须手术治疗.术后细致的观察,科学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痛苦,促使其早日康复出院.我科1999年1月-2000年12月共行鼻部手术289例,治愈286例,好转3例,治愈率98.%.现将鼻部手术后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杨翠玉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罕见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例的护理

    患者,女,38岁,主诉反复右上腹疼痛1年余,加重伴右腹部胀痛5个月,半年前出现过肉眼血尿及尿频、尿急、尿痛,消炎治疗效果差,后期有盗汗、乏力、纳差等症状,并感到右腰部酸胀痛,右上腿隐痛,行走时加重.以右肾多发性结石,右输尿管下段结石伴右肾重度积水而收治入科.

    作者:梅卫玲;陈莹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柱桥式限制接触自加压接骨板的研制及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1995年3月-2002年6月,我院采用自行研制的梯形限制接触自加压接骨钢板应用于四肢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应用共356例,得到完整随访300例,取得优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梯形限制接触自加压钢板的设计

    作者:高吉昌;贾全章;张承敏;陈庆贺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糖安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并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其发病和年龄、肥胖呈正相关并且与遗传有关.铬与糖尿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铬是人体糖与脂质正常代谢所必需的元素,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铬的需求随着糖的不耐性的提高和糖尿病的加重而增加[1].

    作者:瞿发林;应慕德;周大铮;毛士龙;马福家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奈替米星与达诺欣存在配伍禁忌

    奈替米星是临床上近开发使用的一种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它与达诺欣存在配伍禁忌.1临床资料奈替米星为无色澄明液体,达诺欣为一种无菌粉末,两者在临床上常联合使用治疗各种感染.

    作者:王玉霞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洋地黄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

    洋地黄应用于临床已200余年了,但至今仍不失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近些年来有关洋地黄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大系列循证医学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应重新评估洋地黄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

    作者:那开宪;余平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共发生胰瘘7例,发生率为6.8%(7/103).其中3例为控制的胰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4例为未控制的胰瘘,其中2例经再手术探查发现胰肠吻合口破裂,该2例均为胰端对空肠浆膜面术式.该4例均死亡,3例死于持续的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腹腔内大出血.结论:为有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宜针对胰瘘发生的多方面因素,采用诸如:正确选择胰肠吻合方法与术式及残胰切端位置,以及术后在胰肠吻合部附近常规行吸引引流等多种方法组成的综合措施.

    作者:唐武;奉典旭;王钦尧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急性胰腺炎62例诊治体会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与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2001年1月2002年2月,我们收治急性胰腺炎62例,针对胰腺炎的特点,经内科治疗,结合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经鼻胆管引流的运用,在诊治急性胰腺炎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徐泽全;张俊文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浅谈老年糖尿病患者出院健康教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且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长.糖尿现患者经系统化的住院治疗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病情较稳定,出院前应做好病人及家属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树立长期治疗的信心,保证病情稳定[1].现就老年患者出院前的健康教育浅谈如下.

    作者:盛仙;韩丽娟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00年3月-2002年3月,我们应用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并与另5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俊;何国厚;席刚明;黎华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肿瘤标志物CA125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发现了许多肿瘤相关抗原,CA125是先用于临床应用的肿瘤相关抗原之一.目前CA125应用于卵巢肿瘤的诊断、预测复发、疗效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肺癌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黄仕聪;王福荣 刊期: 2002年第19期

  •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进展与概况

    消化性溃疡[1](peptic ulcer)通常是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近10年来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者:葛敏;王秀芬 刊期: 2002年第19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