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肺癌病人的护理

娄彦玲

关键词:
摘要:我科1997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住肺癌病人60例,>60岁老年男性占95%,其中鳞癌50例,未分化小细胞癌8例,腺癌2例.除3例死于全身衰竭,其余均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好转出院,延缓了生命,现就临床肺癌病人的护理工作经验浅谈如下.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本文随机抽取了近5年来就晚期肾功能衰竭行血透治疗的30例老年患者与30例非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进行临床对照分析.

    作者:马洁葵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影响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及管理措施

    检验是内科系统中确定诊断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准确的检验报告来自于及时正确的采集标本.采集标本是常规的护理工作.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并不简单,需要对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不断做出评价,现就影响标本采集质量的各种因素做如下分析.

    作者:笪素娟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中药泥鳅中氨基酸的分析

    泥鳅(Misgurnus anguilicaudatus)是一味传统药材,性甘、平.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泥鳅具增强免疫、防治肝硬化的作用.至今未见其成分的报道.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利用先进的冷冻干燥技术开发关于泥鳅的复方制剂,取得了治疗肝炎良好的效果.

    作者:顾利青;王卫华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3例虹膜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

    严重眼外伤可致虹膜消失、晶状体甚至眼后部损伤,导致视功能减退,而给病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治疗上常需摘除晶体、切除前节玻璃体及行视网膜复位术,术后无虹膜和晶体的病人会出现畏光和视功能障碍,通常会二期植入带虹膜型的人工晶体改善病人的视力情况,笔者于2001年7月-2002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进修期间,参与了3例带虹膜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前节玻璃体切割术的病人的护理,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收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玲;曾继红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1676例药物流产的临床观察

    我院门诊从1998年10-2000年12月,对1676例患者采用药物流产,体会如下.

    作者:张苏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中药饮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是中药生产大国,中医药体系也是我国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也就成为药品消费的又一增长点.由于中药材市场开放,市场法规尚不健全,必要的宏观控制未跟上,市场交易不规范,导致我国中药饮片质量存在一定问题.

    作者:杨洋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106例肺部空洞(空腔)性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分析我院近30年来资料完整明确诊断为肺部空洞或空腔性病变106例患者的放射学征象,以期提高其正确诊断率.

    作者:张丽红;冷久成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原发性胃胰癌1例报告

    患者,男,62岁,工人.因左上腹隐痛、食欲不振、进行性消瘦2月入院.既往有10余年慢性胃炎病史.入院后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有一1.5×1.5cm的向腔内突起息肉样肿块,取活检为中分化腺癌遂转外科手术.

    作者:黄梅芳;郑红霞;罗贤勇;张建坤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良、恶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病中β-HCG及游离β-HCG的变化

    葡萄胎、恶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疾病等,是一组由胚胎的滋养细胞发生变化而来的疾患,因其继发于妊娠故又称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1].当GTD和正常妊娠时,体内人促绒毛膜性腺激素(HCG)含量升高,为了解GTD病人β-HCG及游离β-HCG(free-HCG,Fβ-HCG)的变化,我们对GTD病人测定了上述二种不同的HCG,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平;金玮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腹腔镜诊治卵巢恶性肿瘤1 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腹腔镜诊断和治疗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中术后诊断符合率,术后腹壁穿刺孔肿瘤转移种植情况,并分析腹壁穿刺孔转移与病情恶化同手术方式、术中术后处理、肿瘤类型与期别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腹腔镜检查结合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于卵巢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达92.9%(13/14).卵巢上皮性癌腹腔镜手术后入路伤口转移和种植发生率为16.7%(2/12),主要发生在合并大量腹水的晚期患者,特别是对新辅助化疗不敏感者更容易发生肿瘤转移和扩散.结论:腹腔镜在卵巢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腹腔镜及气腹环境对卵巢癌生长和转移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刚;陈露诗;林铁成;陈蔚瑜;李光仪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致气胸8例报告

    1临床资料1995年1月-2002年1月共治疗因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失误引起的气胸(肺被压缩30%以上)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4-68岁,平均34.1岁,右侧气胸6例,左侧2例,有1例为液气胸,原发病:恶性肿瘤4例,外伤2例,其他2例,症状: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后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呼吸困难等,治疗方法:胸穿8例,1-6次不等,胸腔闭式引流术6例,留置胸导管3-5天.

    作者:蒋军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静脉注射应掌握合适的滴速

    临床上因静脉注射过速,药物的浓度过高等原因而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例子并不少,严重的甚至使患者致死.下面就甘露醇和三磷酸腺苷(ATP)因注射过速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作一简述,以供参考.

    作者:李岩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如何发挥计算机护士工作站主观能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网络已进入各大医院.我院自2000年6月正式运行院区局域网以来,完全摆脱了繁琐的手工操作,进入了全方位的医院网络化管理时代,护士工作站子系统可谓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之一,熟练掌握及灵活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确保医疗护理及经济管理质量的关键,现将我们的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英辉;张玉敏;张晓东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甲硝唑治疗NS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甲硝唑对肾病综合征(NS)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NS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5例,口服雷公电多苷片40mg/日,西拉普利片1.25-2.5mg/日,华法令片2.5mg/日,维生素E 450mg/日;甲硝唑组是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甲硝唑片1200g/日,连续观察30天;以治疗前1周及治疗30天后测的血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数据为统计指标.结果:治疗后甲硝唑组的T-CH、TG、LDL-C与治疗前(P均<0.05)和对照组(P<0.01、P<0.05、P<0.01)比较,均明显降低,而对照组无此种变化.结论:甲硝唑1200mg/日,连续30天的治疗,可使NS高脂血症患者的T-CH、TG、LDL-C明显下降.

    作者:周朝阳;孙世澜;曾红兵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黄芪注射液过敏反应1例

    患者,男,12个月.因咳嗽、发热3天,在我院门诊检查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入院.给于头孢噻肟钠、双黄连静滴治疗3天,病情好转.为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联用黄芪注射液(成都地奥九泓药厂生产,批号013433)4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60m1,静滴该药3min(输入黄芪约2m1),患儿出现恶心、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全身皮肤粘膜潮红,可见散在红色米粒样丘疹出现,伴有瘙痒.

    作者:陆德贵;李俊清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简介几种中药饮片的鉴别

    中药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因此,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为了澄清市场上药品的混乱,将几种药品用一般常规的方法加以鉴定,使伪劣药材失去市场,对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张春雨;李丽莹;王美村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奥利达注射剂治疗脑外伤性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笔者在临床应用奥利达治疗因颅脑外伤导致的外伤性精神障碍,临床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志军;范志进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低磷血症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关系

    磷是全身组织重要组成要素,是合成ATP的源泉.低磷可导致ATP、2,3-DPG合成减少,致缺氧性肺动脉压进一步增高.低磷损害隔肌功能,促使呼衰发生和加重.本文分析了低磷与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呼衰的关系,以探讨低磷在慢性肺心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春霞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肺癌标志物测定

    血清或胸腔积液中的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和CA50(Carci noembryoni c Anti gen50)对于肺癌和肺癌引起胸腔积液的诊断、预后等有一定意义[1,3].有报道关于BALF中CEA和CA50测定对于诊断肺癌的意义[4],本文就我院BALF中CEA和CA50测定对肺癌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林淑媚;陈正贤;张伟;高兴林 刊期: 2002年第15期

  • 脑梗塞患者F1+2、D-D血浆水平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脑梗死病程中凝血分子标记物血浆水平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测定65例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D-二聚体(D-D)的血浆水平,其中33例2周(10-14天)后复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浆F1+2水平显著增高(2.62±1.24-1.12±0.38nmol/L,P<0.001)、D-D也显著增高(2.09±0.82-0.95±0.43mg/L,P<0.001).复查33例,F1+2(3.78±1.71nmol/L,P<0.01)D-D(2.70±0.88mg/L,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入院时比较明显升高.结论:急性期脑梗死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以通过检测F1+2、D-D有所反映.

    作者:徐忠平;刘振华;刘兰平 刊期: 2002年第15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