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增强检查颅内隐匿性转移瘤诊断的价值

温智勇;温晓慧;齐旭红;康枫;严炎

关键词:隐匿, 颅内转移, 磁共振成像, Gd-DTPA
摘要:目的:探讨MR增强检查在诊断颅内隐匿性转移病变中的价值和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颅内转移病例的MR平扫及增强检查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MR平扫T1WI和T2WI上共发现转移灶281个(其中11软化灶被误诊为转移),增强扫描发现369个病灶.因此等信号隐匿性转移灶共99个.颅内隐匿性转移多见于皮层下,约63.6%,其它部位约36.4%.形态一般为小环形、结节形和小片状.病灶大小约0.3-1.0cm,平均0.6cm.结论:MR增强检查对颅内隐匿性转移灶的检出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对肿瘤与水肿的区分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

    我院自1989年7月-2002年12月,行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5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科本组共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在75-89岁,平均81岁.其中骨关节病19例,股骨颈骨折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本组35例手术均采用髋后外侧切口.

    作者:金梅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谈朱砂的毒性与合理使用

    临床运用朱砂治病在我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朱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丹砂.其来源为天然辰砂矿石,为无机汞化合物,其性味甘寒、有毒,入心经,具有清心镇凉,安神解毒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疮疡肿痛,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作者:郭继红;张艳华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肝宁片质量标准测定方法的研究

    目的:制定肝宁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肝宁片中洋委陵菜、球果紫堇、水飞蓟果进行了鉴别,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水飞蓟寅的含量.结果:定性鉴别专属性强,含量测定回收率为97.8%,r=0.9997.结论: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可作为本品的质量控制的标准.

    作者:宁岩;孙峡;丛林;聂晓玉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1例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的观察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野鼠.临床上以短期发热,继之出现出血,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其特征[1].

    作者:高秀丽;于荣丽;王桂芳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刺血疗法治疗痤疮31例

    我科自2002年以来,采用刺血疗法治疗痤疮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61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男12例,女19例,年龄16-38岁,病程1个月-8年,其中炎性粉刺痤疮8例,多见于青年早期,皮疹以针帽大小的白头粉刺为主,偶见小脓疮.

    作者:陈燕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对策

    脑梗塞患者经过及时积极治疗多数可康复痊愈,但有的病人病情较重,虽经治疗仍可留下后遗症,如:语言、智力和运动障碍,而这些患者大都生活质量下降,可导致某些心理状态的改变.

    作者:黄咏梅;贺欢欢;范茹英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克林霉素的制剂研究应用进展

    克林霉素为林可霉素7位羟基被氯所取代的化合物,其制剂成品于70年代上市.克林霉素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抗菌活性,用于治疗多种重症感染有效.目前临床应用的克林霉素有三种制剂,分别为其盐酸盐、软脂酸盐和磷酸酯,后两种制剂需在体内被水解成活性的克林霉素才起作用.

    作者:孟德宝;黎朝晖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鼻中隔偏曲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的鼻中隔形态变异性疾病,鼻中隔各种结构发育及形态上的改变,直接影响着面部中心结构发育的外形.本文就有关鼻中隔偏曲的发生及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沈蓓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狭窄性腱鞘炎切开法23例诊治体会

    狭窄性腱鞘炎多发生于中年右手,男女发病率比例为1/4.患病后伸屈功能受到障碍.近5年来我们采用皮下腱鞘切开术治疗本病效果好,方法简便易行,病人易于耐受,现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书芳;李艳红;李佑军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野牡丹属植物的化学成份和药理活性

    全世界有野牡丹科(Melastomaceae)野牡丹属(Melastoma Linn.)植物约100种,分布于亚洲南部至大洋洲北部以及太平洋诸岛.我国有9种1变种,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1].

    作者:杨念云;田丽娟;孟正木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紫绀性先心病急诊手术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91例小儿心外科急诊手术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996年10月2002年11月小儿心外科紫绀性先心病急诊手术91例,平均年龄为14.09±13.22个月.病种分类包括法洛氏四联征4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狭窄20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18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7例,其它急诊手术4例.结果:全组死亡率16.48%(15/91).统计分析表明紫绀性先心病外科急诊手术的死亡危险因素为年龄小、体外循环时间长,术前存在心功能低下、呼吸循环衰竭及麻醉不稳定、心肺复苏.结论:急诊手术可有效的挽救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生命,术前积极改善心肺功能状态、调整内环境,麻醉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守军;陈庆良;闫军;沈向东;刘迎龙;吴清玉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采用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共45例.随访到垂体腺瘤伽玛刀治疗3个月以上病例35例;分泌型16例,周边剂量11-30GY;无分泌型19例,周边剂量10-16GY.结果:34例获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30例影像学检查显示有肿瘤坏死、囊性变、缩小甚至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伽玛刀是治疗垂体腺瘤的有效手段,其安全性高,是垂体微腺瘤或术后残留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秦坤明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4458例剖宫产指征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麻醉、输血、剖宫产技术的提高,以及抗生素应用进展,使得剖宫产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在我国许多城市剖宫产率迅速提高[1],然而剖宫产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围产儿死亡率并不减少反而增高1倍以上[2],剖宫产并发症比阴道分娩多2-5倍[3],严重影响了产科质量.本文对我院1992年-2000年9年间剖宫产主要指征分析,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找出可能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

    作者:蔡慧群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硫酸舒喘灵治疗晚期先兆流产及早产60例

    早产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75%的围产儿死亡与早产有关,另有8%的早产儿留有智力障碍或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降低早产的发生率是提高围产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包海燕;王哲慧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服药期应注意饮食与营养

    服药是我们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同时饮食和营养在促进患者康复上起着重要的意义.在医学领域中设有营养卫生学,专门研究生理病理等状态下的营养,营养师的专职是在医疗预防保健中,根据患者的营养需要和服药情况负责制定病人的各类饮食以辅助医疗.

    作者:张红光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双手10指再植麻醉的配合

    患者,男,26岁,因双手机器切断十指3h后于17点30min入我院,术前肌注地西泮,阿托品,BP130/65mmHg,P76次/min,R21次/min,SaO299%,行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后,在18时先行左侧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手术,为防止局麻药过量中毒,对侧臂从麻醉在左侧麻醉45min后于18时45min,在BP、P、R、SaO2正常时行右侧臂从阻滞.

    作者:伞国华;寿奎水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糖尿病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糖尿病又是一个终身疾病,要得到终身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包括饮食、运动、药物、心理、监测等多个方面,其中饮食治疗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饮食治疗有它的自身规律和要求,实践起来也比较不好掌握,要么做过了,营养不良,要么放宽了,血糖不能控制,并发症出来了,下面就饮食治疗问题做一个简介.

    作者:杨华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防止SARS感染的X线诊视板的设计

    目前在SARS病例中,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比例高,其中以放射科技术员为SARS患者照床旁像时被感染居多.因为照射时将X线片暗盒放在SARS患者胸部背后,近距离面对面搬动患者,而且患者每天照胸片以观察其病情.增加照像技术员的感染几率.

    作者:李颖丽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声带下肿瘤致使管腔狭窄、困难插管1例

    患者,男,49岁,体重63kg,血型A型,术前诊断: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贫血、胆囊结石.拟行脾切除术门奇静脉断流术.ECG提示:窦性心动过缓,HR58次/min;消化道造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胸部X-ray提示:胸腺瘤?纵隔占位性病变?CT提示:甲状腺囊腺瘤.

    作者:张月凤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银屑病患者血浆中氧化/抗氧化指标失衡的研究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血浆中氧化/抗氧化失衡发生的关系.方法:对4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36例健康人血浆过氧化脂质(LPO)、一氧化氮(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全血过氧化氢酶(CAT)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①银屑病患者组的血浆NO、LP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进行期明显高于静止期P<0.01;②患者组的SOD值、CAT值低于对照组P<0.01,进行期与静止期银屑病患者SOD活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银屑病患者血浆中的SOD活性与其病变进程和皮损程度有一定关系,说明体内存在氧化与抗氧化失衡现象.

    作者:姜宝强 刊期: 2003年第18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