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病人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邵延霞;信玲;杨秀丽

关键词:
摘要:疼痛是临床上普遍的症状之一,它是一种伤害性刺激的结果.骨科病人疼痛的程度更为明显,因此,做好骨科病人手术后疼痛的护理就尤为重要.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固通宁治疗骨质疏松疼痛的疗效观察及机理分析

    骨骼肌肉系统的慢性疼痛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仅美国就有400多万[1].而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痛又是骨科临床常见的症状,探讨其原因及如何快速,持久地抑制疼痛,恢复生活功能是疼痛治疗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总结自1995年至今应用鲑鱼降钙素注射液(商品名固通宁,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86例的疗效进行分析.

    作者:王培信;曾波;王东阳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综合疗法治疗尖锐湿疣32例

    目前治疗尖锐湿疣(CA)的方法很多,患者在亚临床期均有一定的复发率.我们从2002年1月-2003年7月对32例尖锐湿疣患者采用综合疗法,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及有效降低了复发,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永涛;杨亚萍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烧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体会

    烧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严重烧伤后较为多见的并发症,病情复杂,救治难度大,病死率较高.自1996年-2003年,我院收治了5例烧伤并肾衰的病例,均抢救成功,在此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国;仇向霞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微波热疗对骨转移止痛的疗效观察

    骨转移是晚期癌症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后出现骨折,功能障碍,剧烈疼痛,使病人难以忍受.

    作者:郭颖;李志强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压与中风的关系

    在人的机体内血压与血液粘度的关系,须从泊肃叶定律讲起.这一定律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作者:常承忠;贾希兵;李红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528例血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交通事故、刀器伤、高处坠落等均可导致严重的胸外伤,血气胸是常见的一种.胸膜腔负压的维持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1].外伤后气体或血液进入胸膜腔,破坏了正常的负压,故需放置引流管排出积气积液,重建负压.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可使病人的创伤得到及时救治,加速健康的恢复.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3年11月共收治胸外伤致血气胸患者528例,现将治疗和护理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董玉珍;王俊娥;于占芝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纳洛酮救治200例急性中毒性意识障碍的临床急诊观察

    目的探讨纳洛酮救治急性中毒性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的疗效.方法选择中毒至治疗时间不超过24h的急性中毒性意识障碍患者300例,分为治疗组(200例)及对照组(10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静注或静滴,观察各种意识障碍直至清醒的有效率.结果纳洛酮治疗组的神志转清恢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急件中毒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清醒的药物.

    作者:陈洪云;孙亚丽;杨勇;刘玲;张军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颞肌厚度CT测量及开颅术后颞肌水肿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颞肌水肿的诊断、机制及其防治.方法总结7例开颅术后颞肌水肿患者,术后2-7天复查脑CT.随机抽取正常颅脑CT片31张,测量其两侧颞肌厚度.结果正常颞肌厚度为左侧(男5.4±2.0mm,女3.6±1.5mm),右侧(男5.7±2.5mm,女3.6±1.6mm).颢肌水肿时其厚度明显增加,可达20-39mm.颓肌水肿CT特征如下:病变局限在颞肌范围之内;呈新月状或双凸镜样稍高密度影,直接位于皮下,该侧缺少正常颞肌影象;复查CT片其密度变化不大.以下措施有利于颞肌水肿的恢复:头高位;局部理疗;加强脱水等.结论开颅术后可发生颞肌水肿,CT可明确诊断.颞肌水肿常影响减压效果,应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作者:尹绍雅;李增惠;薛凯;武秀生;张赛;刘敬业;只达石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Dieulafoy病20例内镜诊治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及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总结我院近5年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Dieulafoy病20例,占急诊上消化道出血7.1%,且内镜下治疗效果满意.现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马民禄;彭磊;马芳霞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三棱针放血治疗急性结膜炎32例疗效观察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以下简称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发病急剧,接触传染,有迅速而广泛的传染性与流行性.症状为异物感、疼痛、怕光流泪,眼睑红肿及结膜下出血.病程为1周左右.笔者运用三棱针点刺激放血治疗该病,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

    作者:赵兰英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外科急腹症病人的接诊处理与观察

    外科急腹症的特点,一是起病突然,二是腹痛明显.急腹症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科的许多病人.外科急腹症是常见病、多发病,一旦发病,进展迅速,因此必须及时正确地做出诊断并进行治疗.虽然近年来有一些新的仪器和新的方法用来诊断急腹症,如计算机的应用等,但至今为止,对外科急腹症的诊断主要还是依靠详细的询问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以及一些必要的常规辅助检查.

    作者:李银良;孙学军;赵志刚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骨痛宁外贴配合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多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或刺激颈部血管、神经根和脊髓而引起头、颈、肩等部位疼痛,肢体功能失常综合症候群,常反复发作,近年来笔者运用骨痛宁膏药外贴配合针灸治疗颈椎病9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森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63例结节性红斑的病理分析

    目的总结结节性红斑的病理特征及其病理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63例结节性红斑的病理切片.结果结节性红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小腿,以红色结节为主要皮疹,病理表现为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不同程度的间隔性脂膜炎,同时有表皮均匀肥厚的病理改变.结论表皮均匀肥厚也可作为结节性红斑病理诊断的一条线索.

    作者:张万鹏;韩建德;李斌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秋燥综合征与清燥救肺

    秋燥综合征多在秋分与冬至间发病,发病年龄不论老幼,病情常反复难愈,以清燥救肺汤为主辨证施治,疗效甚佳,现筛选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周绵成;刘素贞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4-0微乔线在包皮环切术中的运用

    2001年5月-2003年4月期间,我院泌尿外科采用4-0微乔线(PGA Resorba)进行了184例包皮环切术的创缘缝合,术后与传统丝线缝合相比较,愈合情况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卓睿;申杰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婴幼儿湿疹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婴幼儿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属于Ⅳ型变态反应[1].现代医学治疗本病首选外用药,一类是类固醇霜剂,一类是非皮质类固醇油膏、糊剂.但在临床中发现,这两类药较适合年长儿童,如长期反复应用于婴幼儿,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中医药疗法,内服外洗结合,标本兼治,疗效显著.现就中医对湿疹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该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妍;李颖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观察

    人工流产虽然简单,但由于扩张宫颈、吸刮宫腔从而引起疼痛,而牵拉宫颈刺激而引起迷走神经的兴奋,导致恶心、呕吐、心率及血压下降等一系列人流综合征.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痛人流成了常规.我院自1998年以来使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开展无痛人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霞;赵锋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代谢综合征与健康人群的踝臂血压差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代谢综合征患者群与健康人群的踝臂血压差值(ABD),探讨对心血管危险的预防意义.方法对42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和278例健康人进行踝臂血压同步测试,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左踝臂收缩压差,代谢综合征组为26.40±10.30mmHg健康组为14.33±5.26mmHg,两组对比P<0.01,有显著差异;右踝臂收缩压差,代谢综合征为24.70±11.20mmHg,健康组为13.54±5.51mmHg,两组对比P<0.01,有显著差异;左右踝臂舒张压差,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左右踝臂收缩压差增高,对于代谢综合征为基础的心血管多重危险,有预测和警示意义.

    作者:王立公;郑军;肖宣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胜利油田社区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糖尿病(DM)是内分泌代谢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

    作者:张泉成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浅谈抗高血压药逆转左室肥厚与血管重构

    左心室肥厚(1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一,美国Framingham研究根据心电图QRS波电压百分位数或ST-T压低程度,显示心血管危险在较高的电压百分位数或较严重的ST-T压低者是低的电压百分位数或正常ST-T者的3-5倍.在长期随访中随着QRS波电压降低和ST-T压低改善,心血管危险减少约50%.这项研究随访4年后发现.左心室心肌质量(LVM)每增加50g/m,男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增加了1.49倍;女性增加了1.57倍;其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相关性更为显著,LVM每增加50g/m,男性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相对危险增加了1.73倍;女性增加了2.12倍.可以看出,LVM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它可导致心律失常,增加心衰,减少冠脉血流储各,增加心肌缺血事件.因此,逆转左室肥厚已成为降压治疗的重要目标.

    作者:崔敏君 刊期: 2004年第13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